塞外,寒风凛冽,白雪皑皑笼盖山峦,湖面被层层黑冰封锁,大地干燥皲裂,曾经郁郁青青的草原,却是衰草连连,一望无际,毫无生机。远处不时传来胡笳苍凉之音,偶有战马嘶嘶悲鸣,吟啸阵阵,但闻悲风萧条之声。
苍穹之下,一座毛毡帐篷孤零零地趴在草原之中。帐中一名壮汉,却是一名汉族男子,他头戴胡弁,身裹羊皮紧身衣,颓然坐在豪华的毡毛毯上,茶几上一盏马灯,火苗摇曳暗淡,帐外阵阵萧瑟之声不时飘进帐内,敲击他的耳鼓,回望身边,胡人妻子已经沉沉入眠。他就这样孤独一人地坐着,久久不能入眠。早晨一觉醒来,耳边又传来胡笳曲声声,夹杂着马鸣阵阵,他不禁悲从心起,黯然神伤,潸然泪下。
他就是汉朝的降将李陵,飞将军李广之长孙。匈奴单于非常器重李陵,对他礼遇有加,封右校王,地位显赫,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李陵很少主动去王庭参与议事,每当单于召唤,面对一张张异族的脸庞,都让他心中生出无限的惆怅。亲爱的父母妻儿,永远留在了远方的天堂,曾经的故旧好友天各一方,他就这样孤零零地陷入在了广袤萧条的北地,置身于陌生的胡人堆里了。
其情可悲,其境可叹。我不由地想起范仲淹的《渔家傲》来: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单于扣留,苏武宁死不背叛大汉王朝,不惜伏剑自刎以明志,匈奴于是将苏武流放到荒无人烟的北海牧羊。
第二年,李陵投降匈奴。李陵和苏武是故交好友,单于于是派他去北海看望苏武。李陵热情宴请款待苏武,席间游说苏武投降,他告诉苏武,苏母已故,苏妻也已改嫁,你苏武一个人在此尽忠,汉朝没有人知道,不如和他一起归顺单于,一起享受荣华富贵。
苏武说,我已经死了,但我生是汉朝的人,死是汉朝的鬼。你李陵一定要为难我,那我就死在你的面前。李陵羞愧无比,喟然叹曰,我的罪恶太大了!其后,李陵竟感无颜面对苏武,让他的胡人妻子代他送了苏武数十头羊作别。
后来,汉朝巧妙戳穿了匈奴关于苏武已死的谎言,派遣使节来迎接苏武归汉。李陵和卫律二王一起设宴送别苏武。乘卫律王起身如厕的机会,汉使转达了汉昭帝希望右校王李陵归汉的意思,李陵没有说话,指了指身上的胡服作为答复。
苏武回到长安以后,修书一封致李陵,招李陵归汉。李陵手捧苏武书,独坐孤灯下,不禁悲苦交加,怨由心生,情难自已,奋笔疾书,回书拒绝苏武之情。也许情绪过于激动,以致“前书仓卒,未尽所怀”,所以再作《答苏武书》。前书已佚,唯存后书。
伏笔作答之际,当年血战匈奴大军的惨烈景象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据李陵回忆,他奉汉武帝之命,率领步兵五千出征匈奴,深入北地,与匈奴主力十万大军正面相遇,步兵对骑兵,实力悬殊,但汉军在李陵的号令下,如虎狼之师,斩将搴旗,打得敌人狼狈逃窜,汉军乘胜追击,追亡逐北,扫除残敌,斩其骁帅,何等快意恩仇。后世岳武穆《满江红》这样抒发自己的性情:“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壮怀激烈的心情,李陵和岳飞完全一样。
匈奴大震,举国兴师,单于亲率逾十万精兵,将李陵部团团围困。汉军毫不怯战,一以当千,殊死决斗,奋勇砍下敌人的头颅,战场上尸横遍野,最后李陵身边只剩下不足百人,但战斗意志丝毫不减,如天兵天将一般,大家虽然伤痕累累,但只要李陵振臂一呼,马上拔地而起,大刀向敌人砍去,令胡骑作鸟兽散。
即使弓箭已绝,手无寸铁,仍与敌人徒手肉搏,毫不退缩,犹如天地震怒,令胡虏胆战心惊,单于觉得李陵是无法战胜的,决定引兵而去。但军侯管敢叛变,泄露汉军已经山穷水尽的实情,单于回马再战,李陵被俘投降。
李陵为什么不战死沙场,而选择投降?
李陵在信中辩称,他心中并没有投降,而是要寻找机会,报效汉室。当初,范蠡甘愿受辱,陪同越王勾践在吴国为奴,但最后完成了灭吴复越的复仇壮举。曹沫对齐三战皆败,鲁国被迫割地求和,曹沫没有自杀谢罪,鲁庄公也丝毫不加罪于他。在签约仪式上,曹沫只身执匕首劫持齐桓公,索回鲁国被割让的土地。范蠡和曹沫就是我李陵心中的榜样。
那如今为什么拒绝归汉?
李陵列举了几大理由。
第一,汉武帝不分青红皂白,杀了我李陵老母妻儿,夷三族,此切齿之痛。我李陵率区区五千步卒深入匈奴腹地千里,杀敌无数,身陷绝境不得已投降匈奴,功大于罪。汉武帝听信谗言,有负于我。
第二,汉朝皇帝任用亲信小人,陷害忠臣。“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而萧何、樊哙、周勃、窦婴曾被羁押下狱,晁错被诛杀,韩信和彭越甚至被剁成肉酱,周亚夫和贾谊被陷害而不得善终。这些都是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的元勋,或者是命世将相之才,却得到如此下场,谁不为之痛心哉?我李陵的祖父飞将军李广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不堪贵戚卫青的羞辱,含愤自刎疆场。此功臣义士所以负戟而长叹者也。
第三,你苏武只身出使虎狼之地,受尽屈辱,不辱使命,此天下所希闻,古今所未有也,理当享封土之爵,受千乘之赏。结果汉皇帝对你无尺土之封,只奖励了二百万,授予的职位不过是个主管民族事务的典属国,列三公之下。
李陵说,汉朝如此严刑峻法而吝啬赏赐,薄情寡恩,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你们尚且如此遭遇,何况曾经投降的我李陵呢?想想这些我甚至都不再后悔当年投降匈奴了,所以,我是不会归汉的。“嗟乎子卿,夫复何言?相去万里,人绝路殊。生为别世之人,死为异域之鬼。长与足下生死辞矣。”
李陵《答苏武书》被收录进了《昭明文选》,可见也是一篇力作了。这封信文采斐然,李陵的悲苦之情,读者感同身受,后人读后,无不唏嘘不已,对李陵的遭遇不免生出很多的同情。但是,李陵的辩解却是苍白而无力的。由于篇幅的原因,我不再一一对照细细分析,只简略地谈几点看法:
首先,辩解是毫无意义的。欲取信于人,不要自己嘴巴讲,果真心胸坦荡,无需言语,世人自然就会相信那颗真诚的心。王猛投降前秦苻坚,谢安能够取得淝水之战的胜利,王猛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归晋后,未见他发一言为自己的投降辩解。
人要苟活,总能找出无数的理由。但是,终究是死了。再辩解,也是无法复活的了。青史留名,留取丹心照汗青,都是历史上伟大的人物,至少也是真性情的英雄豪杰。苦于时势所迫,甘于做一个凡夫俗子,未尝不可。
其次,一个人的功过得失,自有他人评说,功大于过,不是自己能够下的结论。卫青、霍去病都曾率领轻骑深入匈奴腹地,皆凯旋而归,扬我汉威。比较之下,李陵兵败,在汉朝皇帝和大臣的心理上,不能博得足够大的同情,其情可恕。
汉武帝最早的诏命是让李陵押解辎重,负责后勤保障。李陵自己请命,只需五千精兵便可直捣黄龙,就像他自己信中所言“希当大任”,这是抢了一个杀敌立功的机会。李陵犯了立功心切,轻敌冒进的错误,其勇可嘉,其情可谅,于理难恕。
李陵不归汉朝的理由再多,概括起来只有两个字: “权衡”,就是计算。因为计算,就会口出怨言。在国家利益面前,岂容小我思前顾后,在个人利益上面加减乘除。很多人不明白,在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中,一个人的得失完全是无足轻重的,这很无情,但却是现实。只有舍小我,才能成就大我。李陵《答苏武书》最大的败笔就是露出了那个“小”字。
#汉朝那些事#
1.《乐德乐文史漫话 李陵《答苏武书》—— 一个变节者的悲歌》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乐德乐文史漫话 李陵《答苏武书》—— 一个变节者的悲歌》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41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