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人在意识到照搬已有的管理模式并不能妥善地处理好当前复杂局面时,他们不得不探索新的管理方式,从己有的经验中,楚人认为将楚人控制的小国迁离故土,往它处安置能够很大程度上削弱小国的实力和抗争意识。斗缗之乱后,权国被迁往那处,此后权国遗民逐渐融入楚文化中,再也没有关于权国遗民叛乱的记载。楚国将征服而暂时不灭的小国迁离故土管理成为其后期在处理新开拓地区问题上的常用方式。

许国的幸运与不幸

许国概况许国是姜姓国家,史料关于许国的记载由此可见姜姓许国始封与周武王时期,最初分封的地方大致在今河南许昌一带。关于许国初期的概况,由于史料的遗失,许文公在拥立周平王继位的过程发挥了重要作用,可见两周之际时,许国的政治地位与军事实力还很强大,甚至可以参与到维护周王室安危的斗争中。然而春秋初年以后,周王室衰微,己经无暇顾及诸侯间的纷争,春秋初期的郑庄公凭借其王室宗亲的地位以及郑国在扶持周平王继位中积攒的政治资本逐渐兴起,称霸一时。郑国地处中原,与许国毗邻,到鲁隐公初年,郑国的东南边界己经到达离许都东北方向仅几十公里的鄢邑地区,弱小的许国自然成为郑国首先吞并的目标。

许国的迁徙

从鲁隐公十一年开始,郑国不断联合周边国家征伐许国,许国的实力被不断削弱,不得不寻求新的强援以为靠山,在蔡穆侯的引荐下,许僖公拜见了楚王,此后楚国成为许国的保护国:到了许灵公时期,许国受到郑国的威胁越来越严重,最终在许灵公的带领下,许国国民整体迁入到楚国境内,被安置在叶,许国故地最终被郑国占领。许国被迫迁入楚国境内,虽然摆脱了郑国的袭扰,得到新居,从而延续了社稷,但却受制于楚国,从此成为了楚国的附庸。

公元前533年,许国经历第二次迁徙,由叶地迁往城父(今安徽亳县附近),道路遥远,此次迁徙绝非许人意愿,极有可能是楚人以保护许国为目的而采取的巩固其边防的重大举措。公元前529年,楚国灭掉了蔡国,楚灵王将众附庸小国迁往荆,许国也在列,许国经历了第三次举国迁徙;然而也是在这一年,楚国发生了内乱,内乱中楚灵王身死,许国协助公子弃疾最终登上了楚王宝座成为了楚平王,平王为安抚各附庸国,下令恢复了之前迁入楚境的诸侯国,许国也得到了这次恩惠,最终得以回到了叶地,这是许国的第四次迁徙。

公元前524年,许人不得不进行第五次迁徙,由叶地迁往析地(今河南省西峡县西关以外),即白羽:这次迁徙距离上次仅仅过了五年。左尹王子胜认为许国与郑国是敌对国家,而叶地对于楚国而言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如果郑、晋联合攻打许国,许国无法抵抗,必然丢掉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的叶地,这对于楚国而言是得不偿失的。因此王子胜建议楚王将许国迁往析地,于是许人进行了第五次迁徙。容城在今河南鲁山县以南,叶县以西,方城之北,距离许之故地许昌也不足300华里,许国作为一个完整的国家在这里度过了最后的时光,直到被楚人灭国。

楚对许国附庸政策的完善

许国被纳入楚国附庸体系的过程不同于其他国家,它是在生存受到极大挑战的情况下,主动需求楚国保护,而许国寻求楚国保护的举动触怒了北方诸侯国。城濮之战后,楚人暂时退出中原战场的角逐,因许国曾经参与楚国同盟,因而遭到了以晋文公为首的北方诸侯联军的征讨,许国不得已将重心完全转向楚国,然而楚国远离许国,也无法给许国提供实质性的保护,在郑国的不断打击下,许国最终远离故土,进入了楚国。楚国对于许国起初表现了极大的宽容态度。

许国最初被安置的叶地位于楚国方城之外,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但随着许国在楚境内的逐渐稳定发展,又成为楚国内部的不稳定因素。为进一步削弱许国,避免其发展壮大后,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许国被迫再次进行迁徙。许围是许国大夫,作为人质留在楚都,后来参与了楚平王争夺王位的斗争。史料中关于许国在楚国人质的记载并不多,但仅有的记载依然可以表明派遣人质是楚国控制许国的方式之一。为了能更好地使许国完全附庸于楚,楚国每有对外征战,许国无不应从。

楚国通过战争将许国完全绑架

楚国通过战争将许国完全绑架在楚国对外扩张的战车上,从参与伐郑到征伐蔡国,都有许国军队的影子,而许国也不再有机会独立参与诸侯会盟,专心侍楚,由此遭到其他诸侯国的不满,晋国等国还以此为借口征伐许国,许国赢弱的国力自然无法抵抗北方诸侯国的攻击,只能更加跟随楚国的步伐,对楚国报以绝对的忠心。但许人也曾有过动摇,以希望摆脱楚人的控制,许国国君不堪于楚国的控制,希望回归到以晋国为首的北方诸侯的怀抱,但却遭到国内诸大夫的强烈反对,最后作罢。

但不可忽视的是许国的士大夫在其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那么极有可能许国的大夫阶层是楚国在许国统治阶层内部培养的亲楚势力,后来到楚国做人质的许国大夫许围甚至还亲自参与了楚平王争夺王位的斗争,许国亲楚大夫阶层与楚国统治者关系之亲密可见一斑。身处楚国势力范围内的许国,受制于楚国的监管,而内部又有亲楚势力干涉,加之不断地迁徙,作为楚国附庸地许国只能无法抗拒地接受楚国一切安排。对于楚国而言,允许许国地请迁既是大国对小国抚恤,能有营造楚国良好地外部形象,同时许国有北方迁徙而来,同样有值得楚国学习地文化等,因此对楚国而言,不灭许要好于灭许。

赖国的无奈

赖国是春秋时期的诸侯国之一,但由于实力较弱,关于赖国的记载较少,当时的汝南郡“褒信侯国,有赖亭,故国”,说明东汉时期汝南郡的褒信侯国就是春秋时期古赖国故地,这也是可考的史料中最早确定古赖国具体地理位置的材料;清代学者江永认为“今按东汉析郾县置褒信县,在今河南光州息县东北。”赖国在楚、蔡、陈等联军的打击下被灭,但事实上赖国却没有灭国,而是被迁往了鄢地。楚国联合军杀到赖国的时候,赖国国君亲自出来请罪,大臣椒举以楚成王宽恕许僖公的例子劝楚王饶恕赖国,于是楚王改变了灭赖的打算,保存了赖国,将其迁往鄢地。赖国的请降与许僖公的请降类似,最终也被迁移往楚国境内,但赖国的迁移并不是其主动要求的,而是在楚国的强行要求下,仓促间迁离故土的。

结束语:

赖应在今山东章丘县西北,济南市以东的古代齐国境内,应该与赖国不是同一区域,此外再无任何记载,可见赖国被迫迁入楚境之后,虽然保全了宗庙社稷,但面对楚人的重重监视,最终也只能接受逐渐被同化的命运。从楚国对赖国的处理来看,它在原先对许国的安置上又有了很大的进步,对许国的处理是楚国实行迁国的初步尝试,但没有完全形成定制,因而在许国迁入楚境后,经历了长达六次的迁徙,而赖国的迁徙,史料中仅记载了被迁往鄢地,之后再无记载,可见楚人对迁入楚国的安置地也有了新的突破,楚灵王时期迁附庸国入楚境的政策基本确定了下来。

1.《等等我说历史 楚国附庸政策中,迁其民,移其宗如何实现?》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等等我说历史 楚国附庸政策中,迁其民,移其宗如何实现?》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44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