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汉战略《隆中对》,然天下有变,未能实现

《隆中对》是公元207年,诸葛亮为兴复汉室而提出的著名策略,深刻影响了当时的战略格局和历史走向,至今仍被称为经典谋略。可惜事与愿违,27年后,《隆中对》的美好愿景宣告失败,其中具体原因何在?

在刘备携张飞与关羽三顾茅庐后,诸葛亮就天下局势做了精辟分析,侃侃而谈,面对刘备的宏图大志为之提出了《隆中对》,其主要内容有四,一是当时曹操官渡之战以少胜多,看出曹操的军事力量雄厚,得出暂时不可与之争锋的结论,可联合当时深得民心与地理优势的孙权,共同对付曹操。二是看中了荆州、益州外可攻、内可守的地理位置,可攻取作为“复兴汉室”的根据地,从而谋得一席之地。三是对内致力政治建设,对外“西和诸戎,南抚夷越”,解决将来北伐时的后顾之忧。四是待“天下有变”,兵分两路北伐,一路从襄阳出南阳攻打宛城、洛阳,一路直取关中,如此,“霸业可成”,且“汉室可兴”。表现出对东汉末宏观局势的整体把握与远见卓识。之后的事态演变,证明了诸葛亮的预见性。然而,诸葛亮的兴汉策略并未能自始至终得到贯彻,终致功败垂成,主要原因有四。

(一)孙刘联盟破裂

公元208年,曹操大举南下,刘备败于长坂,诸葛亮临危受命出使江东,发挥自己的外交才干,劝说孙权,最终达成联盟,刘备也因此得到了荆州的“居住权”和“使用权”。这样说,是因为在孙权集团看来,荆州只是暂时借给刘备栖身,早晚是要收回的。何况荆州首府江陵所在的南郡,确实是刘备向孙权借的,对刘备来说,得到荆州就有了立足之地,不再被曹操追得如丧家之犬,东窜西逃,三足鼎立,局面有望。赤壁大战曹操元气大伤,一时无力南下,六年后的214年,刘备得到益州,之后又击败曹操取得了汉中地区,鼎足之势形成,219年,也就是刘备进位汉中王不到一个月,关羽就发动了对襄樊的军事进攻。孙权对刘备在荆州问题上的食言,对刘备不肯归还该地,一直耿耿于怀,从未忘记拿回荆州。关羽又曾高傲地拒绝了孙权为儿子求婚的要求,孙权自然憋了一口气,一见关羽对曹魏用兵,立即行动起来,派吕蒙乘虚袭取了荆州,关羽兵败身亡。这预示着孙刘共同对付曹魏的同盟势将破裂,诸葛亮两路出兵北伐的复兴汉室计划也将成为泡影。平心而论,孙刘联盟破裂的首要原因是刘备不讲诚信。荆州是刘备向孙权“借”的,你占有了益州,理所当然要信守当初的承诺,

(二)诸葛亮拒绝北伐奇策

228年初,诸葛亮首次带军北伐。魏延献计于诸葛亮,镇守长安关中的官员胆小怕事。他请求丞相允许自己带一名精兵去长安。关中听闻大军杀到,定弃城而逃,公引大军出斜谷,投长安来。魏军从东边调兵救援需要20多天,待援兵来到,我们已控制了咸阳以西的地方,如此,一举可定矣。可诸葛亮用兵一贯谨慎,他认为魏延的方法太过危险,于是拒绝了魏延的建议。

(三)错用马谡,《隆中对》兴汉目标夭折

上述诸葛亮没有采用魏延奇策,之后却用了一个纸上谈兵的赵括式人物——马谡。对马谡,刘备认为此人不可用,诸葛亮却赏识他,结果首次北伐不用魏延之计,用了马谡,导致街亭失败,不得不退兵。街亭之战蜀国失败,是魏、蜀以后局势逆转的一大关键。倘若这次北伐用了魏延奇策突袭长安,先锋不用马谡而用赵云,也许整个形势都会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在斩杀马谡后,诸葛亮自觉惭愧,说有伤“先帝”知人之明。

(四)魏强蜀弱制约了《隆中对》兴汉目标的实现

《隆中对》“复兴汉室”目标最终未能实现的又一个原因,则是魏强蜀弱这一客观存在。当时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是中原,其次是江东,蜀国所据益州最次。同时魏国人口是蜀的4倍半还多,吴约是蜀的2倍半。蜀国以94万人要养兵近10万,支撑北伐,其国力如何可想而知。

东汉末的乱世为诸葛亮提供了纵横驰骋的舞台,然而,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谁也无法“胜天”,谁也无法超越客观。

1.《燃烧说历史 兴汉战略《隆中对》,美好愿景未能实现,具体原因何在?》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燃烧说历史 兴汉战略《隆中对》,美好愿景未能实现,具体原因何在?》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68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