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一、酷爱读书

宋太祖“严重寡言”,性格比较内向。他虽然出身行伍,但与那些缺少文化素养的纠纠武夫有所不同,他酷嗜观书,虽行军打仗,也手不释卷。听说民间有奇书,往往不惜千金购得。后周显德年间,跟随周世宗攻打淮南,有人在周世宗面前揭他的短,说:“赵匡胤攻下寿州,私自运载货物,达数车之多,都是一些贵重的东西。”

周世宗将信将疑,派遣使臣前往检查,打开所有的箱子一看,只有书籍数千卷,没有其他东西。周世宗急忙召见赵匡胤,对他说:“你刚刚做我的军事将帅,为我开辟封疆,应当努力坚甲利兵,要这么多书干什么?”

赵匡胤顿首道:“我没有奇谋上赞圣德,承蒙皇上重用为将帅,常常害怕完不成任务,因此聚书观看,为的是从中学到知识,广见闻,增智虑。”

即位后,宋太祖更喜欢读书,经常派人到史馆去借书看。兵部郎中、知制诰卢多逊担任史馆修撰、判馆事后,总是预先派人打听太祖所要借阅的书目,然后及时通读,在心中记下有关书籍的内容,等待宋太祖问询。而每当太祖问到涉及书中内容的问题时,卢多逊自然是对答如流,往往令同僚佩服不已。

宋太祖不仅自己好学不倦,还劝导文武臣僚和皇室子弟读书。赵普听从他的劝导,养成了读书的习惯,终日手不释卷。赵普在年轻时,没有多少学问,只是对吏事较为精通。做了宰相后,太祖经常劝他多读点书,否则在朝廷难以立足。赵普于是有了好学不倦的习惯,每天处理完政事回到家中,就关起门户,从书箱中取出书来,“读之竟日”。由于有了丰富的书本知识,“少习吏事”的赵普临政处事,更是如虎添翼,得心应手。

赵普去世后,家人打开箱子一看,原来是《论语》20篇,所以有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对于武臣,太祖也鼓励他们读书,他说:“今之武臣,欲尽令读书,贵知为治之道。”皇室子弟也应读书,他曾对秦王侍讲说:“帝王的后代,应当多读经书,知道历史上治乱的情况。”

太祖读书的目的十分明确,即广见闻,增智虑。劝导文武臣僚读书的目的也十分明确,就是知为治之道,知治乱大体。这两点说得具体一点,就是吸取书本上的知识以及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办事能力。

读过书后,他经常与大臣一起讨论历代王朝的治乱兴衰及其帝王君主的得失。公元974年(开宝七年)闰10月20日,监修国史薛居正等呈上新修的《五代史》150卷,第二天,宋太祖就谈出了自己的心得体会,他说:“昨观新史见梁太祖暴乱丑秽之迹,乃至如此,宜其旋被贼虐也。”

公元966年(乾德四年),太祖策试制科举人的时候,同翰林学士承旨陶谷等人一起谈到历代帝王得失问题,他说“则天,一女主耳,虽刑罚枉滥,而终不杀狄仁杰,所以能享国者,良由此也。”史称宋太祖“留意听断,专事钦恤”,对御史台、大理寺等部门的官员的选择尤其严格审慎,这与太祖注意吸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有关。

他曾对御史台官员冯炳说:“我每读《汉书》,见张释之、于定国治狱,天下没有冤民,这正是我所期望于你的。”太祖曾立有一条“家法”,即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这条家法的出现,也是宋太祖善于吸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的结果。

宋太祖爱好读书,对书籍的搜罗和收藏非常重视。唐末五代之际,兵火战乱相继,图书散亡甚多,部分流落民间。在统一战争过程中,宋太祖对各国的图书极为珍视,想尽办法加以保护和搜罗。平蜀后得书13000卷,平江南后得书20000卷。

公元966年(乾德四年),太祖专门为搜求、征集民间藏书颁布诏令,凡是官吏、百姓献上的书籍,由史馆查看篇目,凡馆中没有的书就加以收纳。为了鼓励人们献书,规定献书人都可到学士院接受关于做官的道理的和询问,适合担任相应官职的,记录下姓名,然后上报太祖。

这一年,涉弼、彭干、朱载应诏献书,共计1228卷,受到奖励,赐给科名。通过向民间征集书籍,迅速丰富了国家藏书,仅史馆藏书量即很快增至8万卷。丰厚的藏书为随后大型类书的编纂准备了物质条件。

太祖读书较多,文化水平比较高,有时善于借助诗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想法。他早年四处漫游,一天,看到几个文人对着冉冉升起的太阳吟诗。听着,看着,他禁不住也吟出几句来:

欲出未出光辣达,千山万山如火发。须臾走向天上来,赶却残星赶却月。

这首《日》诗文辞朴实,吟出了朝阳不凡的气势,也吟出了太祖希望找到机会一展才华的心情。

攻下荆湖后,太祖派使者侦察后蜀的动静。使者回来后,太祖问道:“剑外有何事?”使者说:“但闻成都满城诵朱长山《苦热》诗曰:‘烦暑郁蒸无处避,凉风清冷几时来?””太祖说:“此蜀民思吾之来伐也。”

江南国主李煜归朝之际,太祖对李煜说:“闻卿能诗,可举一联。”李煜思之良久,列举了一首咏扇诗:“捐让月在手,动摇风满怀。”不料,宋太祖回答说:“满怀之风何足当!”

很明显,太祖的意思是再强大的割据政权也挡不住宋军的攻势。

二、难得的仁恕之君

在封律帝王中,宋太祖算得上宽厚仁恕,豁达大度。据记载,太祖即位进宫之初,看见宫嫔抱着一个小儿,太祖问是谁宫嫔回答说是周世宗的儿子。当时,范质、赵普、潘美等人站在旁边,太祖回头询问赵普等人怎么处理,赵普等人说:“干掉他。”

潘美与另一个将帅靠后站着,没有作声。太祖问为什么不作声,潘美不敢回答。太祖可能觉察到潘美等人有顾虑,于是表明自己的态度,太祖说:“即人之位,杀人之子,我不忍这样的事。”潘美这才说出自己的想法:“臣与陛下北面侍奉周世宗,劝陛下杀了这小孩,即负周世宗;劝陛下不杀,那么陛下必定会怀疑我。”

太祖说:“周世宗的儿子在名分上不宜为你的儿子,就给你为侄子吧。”潘美于是抱养了这个小孩。太祖后来再没有过问。宋军平定西蜀后,太祖下诏后蜀统治者孟昶到朝廷。

当时有人秘密上奏说:“孟昶统治西蜀三十年,西蜀距京城数千里,请求逮捕孟氏,“并且杀掉他的臣僚,以防途中发生意外的变乱。”太祖看到奏言,在其后批示说:“汝好雀儿肠肚。”太祖不仅没有擒捕和杀害孟昶及其臣僚,而且派人准备御府供帐、鞍马车乘到江陵迎接孟昶及其臣僚。孟昶的母亲李氏也随孟昶到了京城,太祖命令左右把李氏抬到宫中,对李氏说:“国母,您千万自好自爱,不要悲哀不安,也不必思念故乡,过一段时间我当送您回家。”

李氏说:“送我回哪里?”太祖说:“当然是西蜀”。李氏说:“我家原本为太原,倘若我能够归老太原,那将是我最大的心愿。”当时,太祖已经有北伐北汉的打算,听李氏这么一说,非常高兴,并表示等到平定了北汉,一定送李氏回太原。

宋太祖仁恕大度不仅体现在如何对待后周及其他被平定的割据政权的人和事上,在其他许多方面都体现了这一点。

有一次,太祖吃饭的时候,有一条虫在食器边缘爬行,他连忙对左右侍者说:“不要让掌膳者知道。”这样的事情要是发生在其他某些封建君王的身上,掌膳者是逃不脱一死的,太祖却轻而易举地把事情掩盖过去了,太祖曾经阅读《尧典》,感触颇多,他说:“尧舜之世,四凶之罪,只从投窜,为什么后来法网变得越来越紧密了呢?”

基于这样的认识,太祖十分留意刑政,在位的后半期,犯大辟罪者只要不是情节特别恶劣的,大多都能得到宽免,没有处以死刑。据当时有关部门统计,从公元969年(开宝二年)至公元975年(开宝八年)的6年间,太祖下令宽恕死刑罪犯多达4800人。又有一次,太祖的车驾经过大溪桥,不知从何而来的冷箭,射在车驾前面的黄伞上,吓得警卫出了一身虚汗。

太祖走下车驾,敞开胸脯,笑着说道:“让你射,让你射。”回到宫中,左右侍从力请捕获射箭者,抓来狠狠地予以处罚。太祖说没有必要,放过了那个射箭者。

宋太祖当了皇帝后,赵普多次劝他打击报复那些过去对他不友好及讲过他的坏话的人,宋太祖却很少这样做。太祖说“若尘埃中可识天子、宰相,则人皆物色之矣。”宋太祖在后汉时曾跟随过董宗本,董宗本的儿子董遵诲依仗父亲的权势,经常欺侮赵匡胤。他曾对赵匡胤说:“我多次梦见城上有紫云如盖,又梦登高台,遇到百余丈长的黑蛇,须臾之间化为龙,向东北方向飞腾而去,雷电跟随而至。这是什么祥兆呢?”

显然,是在向赵匡胤炫耀自己。每当此时,赵匡胤只好认输,默不作声。又有一次,两人一起谈论兵战的事情,董遵诲因理屈而发怒,拂衣而去。赵匡胤即皇帝位后,董宗诲为骁武指挥使。宋太祖召见他,董遵诲伏地请死。

太祖命令左右将他扶起,对他说:“你还记得往日紫云如盖及黑蛇变龙的梦吗?”就在这个节骨眼上,董遵诲的部下得知董氏与太祖之间的嫌隙,乘机上诉其不法之事10多余。董遵诲诚惶诚恐,等待处置。出人意料,太祖却没有追究,并且告诉他说:“我刚下令教过责功,怎么可以纠缠以前的不快之事呢?你不要忧虑,我将录用你。”太祖将边镇通远军交给他治理,董遵诲果然立功,受到太祖的嘉奖。

太祖还将自己穿的真珠盘龙衣赐给他。有人说董遵诲是陛下的臣子,不能享受如此贵重的赐物。太祖说:“我将近戎重地委任给他,不以此为嫌。”宋太祖又了解到董遵诲的母亲在幽州,患难如何,杳无音讯。于是,太祖重赂边民,偷偷迎接回他的母亲,送到董遵诲的手中。这段君臣情谊生动地体现了宋太祖为人豁达的一面。

从总的情况来看,太祖的胸怀、心态在大多数时候是“健康”的,基本上能做到关心臣僚,体贴臣僚。凡文武大臣患病,太祖都要亲临探视,并派御医前往治疗。

三、好饮酒田猎

饮酒是宋太祖的一大爱好。他经常饮酒,这个习惯是从年轻时形成的。后周太祖郭威登基后,任命曹彬在镇守澶渊的义子柴荣帐下做供奉官,为柴荣掌茶酒等。宋太祖那时也在柴荣帐下供职。宋太祖曾向曹彬索要官酒喝,曹彬说:“这是官府的酒,我不敢擅自给你喝。”曹彬于是自己出钱买酒给太祖喝。太祖即位后,曾谈及周世宗的旧吏,说:“不敢负其主者,独曹彬耳。"

每年在宫殿里,在宫殿后苑里,在金明池的船中,在固子门外的树林里,在国子监,在迎春苑,在玉津园都留下了太祖饮酒的记录。对太祖来说,饮酒至醉是常有的事。有时因酒醉说话无节制,弄得大臣人人自危。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太祖即位的第二年3月29日,太祖到作坊射箭宴饮,酒酣之际,对前凤翔节度使兼中书令王彦超说:“你从前在复州,我前往投靠你,你为何不接纳我?”弄得王彦超不知所措,只得弯腰顿首说道:“当时臣只不过一介小刺史,勺水怎么能容纳得了神龙呢!如果我当初接纳了陛下,那么陛下哪里有今日!”太祖大笑而罢。王彦超却因而畏惧,在家里待罪。太祖觉得这样对大臣的心理压力太大,于是派遣内侍前往王彦超家慰问安抚。太祖以这件事为例,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沉湎于酒,对做人有什么好处呢?朕有时因宴会至醉,整个晚上都后悔不已。”

宋太祖虽然认识到沉湎于酒对自己对国家都没有益处,表示出悔恨的意愿,但并没有因此改掉饮酒的嗜好。有时在宴会上,他还要求臣下多敬他几杯。

由于太祖自己嗜酒,所以一方面对臣下有失节制的饮酒不满,另方面又劝导臣下饮酒,于是导致对臣下酗酒的处理有时也采取放任姑息的态度。公元970年(开宝三年)初,太祖在广政殿设宴,太子太师王溥、太子太傅武行德、左金吾卫上将军王彦超都喝得醉醺醺的,仪态失常。御史弹劾,上报到太祖那儿,却不了了之。后人推测,太祖之死也与他嗜酒有关。

围场打猎是太祖即位后经常进行的活动,也是宋太祖的爱好之一。据记载,宋太祖打猎始于即位的第二年秋天。打猎之日,先出禁军为围场,作为打猎的场地,以鹰犬相随。太祖亲御弧矢,若射中走兔,从官贡马称贺。中午休息一会,召近臣赐给饮食。到太阳落山时回宫。从此以后,每次出猎都如此。跟随的大臣或赐窄袍、暖韠。亲王以下射中者,赐给马。

公元975年9月初3,宋太祖又像往常一样在近郊打猎,在追逐一只兔的过程中,由于马匹跌倒,太祖从马上摔在地上。这本来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太祖却冲着马发怒,并举起所佩的刀,向马刺去,直至杀死。马本无过,却遭到伤害。过了一会儿,宋太祖自己也觉得行为过火,,十分悔恨地说:“我作为一国之主政游,不是马的过错呀!”

此事对太祖触动较深,所以他决定从此不再从事劳民伤财的打猎活动。此前,太祖打猎,每年少则一次,多则三、五次。他一生中最后一次打猎距离他去世刚好一年。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赵匡胤#

1.《常棣tandy 赵匡胤究竟是怎样一个人?被历史给忽悠上千年,这下真相大白了》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常棣tandy 赵匡胤究竟是怎样一个人?被历史给忽悠上千年,这下真相大白了》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82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