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浒传》中,提到过“禁军教头”这样一个职位,林冲、王进为八十万禁军教头,听上去名号响亮,可以领导八十万人马,但其实教头并不是掌管禁军的领导,只是负责监督、训练禁军的。那么,在北宋,禁军内部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北宋时,禁军是宋朝主要的战斗力,因为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就是通过陈桥兵变领导禁军上位的,他深知禁军的重要性,从他之后几乎历代皇帝都将训练禁军作为军事主要策略。《宋史·兵志》中写道:“宋之兵制,大概有三:天子之卫兵,以守京师,备征戍,曰禁军;诸州之镇兵,以分给役使,曰厢军;选于户籍或应募,使之团结训练,以为在所防守,则曰乡兵。”北宋军队分为禁军、厢军、乡兵等,其中禁军作为日常保安、抵抗外敌的主要作战部队,而其余的并没有什么战斗力,只是勤杂人员。
起初,北宋禁军是非常勇猛威武的,战斗力也有很高水平。《宋史》生动地讲述了一位禁军指挥使的轶事。宋仁宗时期,有位名宋守约的部将,因他调度、指挥军团得力而受到皇帝的赏识,被封为禁军统帅。夏天的时候,树上知了吵闹使人无法安睡,他便夜夜派士兵捉蝉,若是听到一声蝉叫,便用鞭子抽打捉蝉的士兵。士兵们都苦不堪言,传言渐渐进入仁宗的耳中。仁宗责问他,他答道:“此举可训练、检视我的手下是否服从命令,若在战场上,士兵不服从,没有执行力,那么整个军队就会如一盘散沙,无法为国家、为陛下效力。”仁宗异常赞赏他。后世的元代名将脱脱也非常佩服他,认为他忠诚严谨。
宋仁宗时期,禁军内管理尚能维持;但是由于禁军内贵族子弟居多,家世出身高贵,没过多久军队风气渐渐败坏,形成腐败的官僚作风,且北宋边疆辽等少数民族势力有入侵的趋势,给宋朝统治带来了危机。在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掀起了一股强硬的改革风潮,变法使得禁军又恢复了生机。王安石将禁军内多余繁冗的军队名目削减,又根据禁军种类分设统领,使得禁军的管理更合乎规范。
只可惜,由于王安石的变法革新损害了大多数贵族、地主的权利,因此以失败告终,禁军内部的顽疾也更加严重。那么,除了腐败风气严重,禁军内还有其它问题吗?其实,军饷不足、军需不足以及训练不足的问题也阻碍了禁军发展,这些问题听上去虽小,却足以致命,成为北宋晚期兵败的原因之一。
首先是士兵军饷的问题。《水浒传》中“八十万禁军”其实并不是虚构,而是真实存在的数字。在赵匡胤时期(960年-976年),禁军差不多二十万,但是由于边疆问题一直困扰着宋朝统治者,随着代代扩招,直至宋仁宗时期(1022年-1063年),禁军扩充至八十二万。虽然这八十二万禁军的作战力很优秀,但是养这样一批士兵需要耗费巨资。宋哲宗时期(1085年-1100年)的宰相吕大防曾说:“具出天下禁军、厢军人数,禁军五十五万余人,约支三十余万缗,厢军二十余万人,约支七万缗。”也就是说,宋哲宗时期光养禁军一年需支出30万贯,合30万两白银。再加上军饷被贪污腐败的官员克扣,有些身份低微的士兵实际上拿不到足够的俸禄。
其次是军需不足的问题。实际上,军需不足与军饷不足的问题出自同源,问题都出在禁军数目过于庞大。军需分为装备、马匹等等,在宋朝冶炼技术发达,装备倒不是大问题,主要的问题出在战马不足,士兵不能配备足够的马匹。由于宋朝毗邻的少数民族基本都以骑兵为主,因此宋朝也必须训练足够多的骑兵来防御,但是马匹又限制了其战斗力,导致自相矛盾。
这两个问题最终便会导致训练不足的问题。军饷、军需不仅与训练的实操有关,而且与军队的士气息息相关。试想,一个士兵连饭都吃不饱,家人都养不活,又凭借什么来为国家效力,保卫国家边疆呢?即便真的有鸿鹄之志,以步兵之躯对抗高大的骑兵也是以卵击石。
因此,在北宋禁军的内部,士兵们的生活是非常艰苦的,尤其是出身贫寒的士兵,本欲凭借一身武力保家卫国或抚养一家老小,然而进入军队内才发现自己还不如去种田。禁军空有几十万之名号,实则人心惶惶,十之八九背离军心。北宋的禁军就像老虎,刚开始是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后来便成了纸做的,稍微一捣,就破成大洞,将北宋败光。
1.《琅琊讲武堂 加入北宋禁军是什么感受?抓鸣蝉,佩刀却不训练,按身高来发军饷》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琅琊讲武堂 加入北宋禁军是什么感受?抓鸣蝉,佩刀却不训练,按身高来发军饷》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87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