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一、迅速发展的西方军事

西方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以后,对内镇压封建复辟势力,对外争夺殖民统治,经历了频繁的战争,并随着近代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军队的武器装备以至编制体制、作战方式都得到迅速的发展和改善,从而建立了世界上最强大的武装力量。

1、火器取代了冷兵器

中国的火药与火器制造技术在14世纪传入欧洲以后,至17世纪30年代,欧洲开始进入火器时代。此后,不少国家注意对炮身、炮架、牵引工具和炮弹的研究和改进,推动了火炮的发展。

至19世纪初,欧洲各国已能用生铁和铜铸造各种滑膛前装火炮,并依其口径与炮管长度之比例和性能特征,区分为加农炮、榴弹炮和臼炮;炮身重量从几百斤、几千斤直至万余斤;口径从几英寸到十余英寸;炮弹有实心弹、霰弹、燃烧弹,弹重从几磅到几十磅,野战炮一般发射6磅至12磅炮弹。

火炮有效射程一般约1000~2000米,每分钟可发射2至3发炮弹。随着炮车的不断改进,火炮的机动性也大大增强。

当时,英国军队主要装备榴弹炮和加农炮,另有少量臼炮。法国军队装备了新式的轻型12磅加农炮。俄军则主要装备6至8磅的野战炮。从此,火炮便成为欧洲各国作战的重要武器。如法、俄两国在1812年的博罗迪诺会战中法军投入587门火炮,俄军集中了640门火炮。

到19世纪中叶滑膛炮开始被线膛炮所代替,球形实心弹开始被榴弹和霰弹所代替,火炮的技术性能又一次得到较大改进,使用也就更加普遍。西欧国家对步枪构造的改进,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先后由火绳枪发展为燧发枪,1818年,英国研制成含雷汞击发药的火帽,用于步枪的发射装置,使击发枪机向前推进了一步。

此后,欧洲步枪的发射装置又有较大的创新,其中最重要的是德国在1835年研制成用击针打击点火药,引燃火药,发射弹头的机柄式步枪,亦称击针枪。它明显地提高了射速,使射手能以任何姿势(卧、跪或行进中)进行装弹射击,因而更便于实战。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英军所使用的博克式步枪,就是这种类型的击发枪,其最大射程为220米,每分钟可发射2至3发子弹。另外,还有少量布仑斯威克式击发枪,不怕风雨,击发灵便。

2、军兵种建设趋向正规化近代化

随着枪炮等火器的日益改进,欧洲军队的军兵种建设也日趋正规化近代化。鸦片战争前,除英国外,其它欧洲国家已普遍实行征兵制,服役期限多数为3至6年,也有1至2年的,只有俄国长达15年至25年。

有些国家还实行预备役制度,以便平时养兵较少,战时又有足够的兵员。此外,英法等国还招募外籍雇佣兵。平时,大多数国家陆军的最高编制为团,下属营、连两级。步兵一般以营为战术单位,骑兵一般以连为战术单位。

战时,则有军、师、旅的合成军建制。当时,英国约有陆军14万,连同用于内卫的国民军,共约20万,已成为一支初具规模的多兵种合成的近代化军队。

在编制方面,步兵团辖3个营,营辖10个连,每连有士兵90至120人。炮兵团辖12个营,每营辖8个连,每连有火炮6门。骑炮旅辖7个炮兵连、1个火箭连。骑兵团辖4个连,每连有士兵250人(战时编制)。

法国系欧洲拥有军队最多的国家之一,常备陆军经常保持在50万以上。步兵有100个基干团(其中25个轻步兵团),每团辖3个营,每营8个野战连(1个掷弹兵连、1个轻骑兵连、6个基干连)。另有10个猎兵营(每营10个连)和专门在非洲服役的21个营。

骑兵有重骑兵(即预备队骑兵)12个团,基干骑兵20个团,轻骑兵21个团,和驻非洲的轻骑兵7个团。每团6个连,每连190人(轻骑兵连200人)。炮兵有专门用于攻城的步炮团、战时编入步兵师的基干团、骑炮团和架桥团,每个炮团12个连,每连火炮6门。

法国军官大多受过良好的训练,具有较丰富的带兵练兵经验,是欧洲军队中的佼佼者。特别是19世纪初,法皇拿破仑一世着意改革军事指挥体制,改进师的编制,并把步兵、骑兵、炮兵合编到师与军的建制之中,发挥协同作战的威力。同时,改进补给制度,使军队更便于机动作战。这些改进,对法国军队以至整个欧洲军队的建设,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为了适应对外侵略扩张的需要,资本主义列强纷纷加强海军的建设,其中以英国最快,法国次之。自1807年美国发明第一艘用蒸汽作动力的客轮以后,英国于1811年便仿制成功,1830年又制成第一艘铁质明轮蒸汽船。这种船只受风向和水的流向影响较小,加快了航速,增强了机动性。

但因蒸汽机体积庞大,机器和燃烧用煤占很大的面积和重量,以致装载火炮的数量受到限制,加以机器和划水轮都暴露在外,战时易遭敌方炮火摧毁。因此,19世纪40年代前后,蒸汽船一般用于巡航、侦察、通信和短途运输。

鸦片战争时,英国的战列舰依然依靠帆力。即使如此,也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战舰。其船帮由表里两层组成,外包铁皮,内衬木板,底亦双层,故有夹板船之称。其排水量,大者上千吨,小者数百吨。

大型舰长108米,可载六七百人;有两至三层甲板,分别装备80到120门火炮,发射32磅炮弹;舰首舰尾装有可发射56磅和68磅实心弹的加农炮,或装有可发射爆炸弹的大口径臼炮,有效射程约1000米~2000米,具有相当大的摧毁力和杀伤力。

中型舰装备50~78门火炮,小型舰装备22~34门火炮,最小的装备10~22门火炮。火炮射速一般已达每分钟1~2发,大中、小各型舰船及其火炮,可以在不同距离发扬火力优势,并互相支援作战。此外,还装设了先进的罗经导航,运用望远镜观察。

1836年,英国拥有大小舰艇560艘,总吨位约50万吨,居欧洲第一位。这时,法国军舰的技术水平和战斗性能与英国军舰大致相同,其最大的战舰装有131门火炮,但舰艇数量少于英国,1815年拥有大小战舰158艘,至19世纪30年代仍无大的发展。

俄国的海军编有波罗的海和黑海两个舰队以及阿尔汉格尔斯克、里海堪察加三个分舰队,其实力仅次于英、法,居世界第三位。美国的海军建设较晚,但发展的速度较快,其大型巡航舰的性能优于其它国家同类型的军舰。

3、作战方式不断适应战争的需要

资产阶级革命不仅为军队提供了新的技术装备,促进了编制体制的变化,而且为作战方式的变革创造了条件,使之更适应战争的需要。这种变革,突出地反映在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拿破仑一世时期的战争中拿破仑利用由广大农民参加的人数众多、装备良好和具有灵活性、机动性的军队,创造了一套新的作战方法。

他强调进攻,并把消灭对方的有生力量放在首位。他善于集中优势兵力兵器于主要作战方向,以便各个击破敌人,争取战争的主动权。他还善于迅速地机动部队,出其不意地攻击敌方的翼侧和后方,收到奇袭的效果。

他不仅重视步、骑、炮兵的协同作战,而且吸取了美国独立战争中散兵战的经验,采用了以纵队为基础,使散兵线与纵队相结合的队形,以第一线的散兵和第二线保持纵队的各营,向敌人纵深很浅的横队攻击,通常能取得良好的战果。上述新的作战方法,在1813年以后为欧洲各国普遍采用,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许多国家奉为经典。

英国在相继击败和削弱了西班牙、荷兰、法国和丹麦的舰队以后,便跃居世界头号海军大国的地位,掌握了世界主要海域的制海权。在长期的海战中,英国海军不仅形成了一套适应帆力舰时代的作战方法,而且积累了掠夺海外殖民地战争的经验。

它首先用炮舰轰开被侵略国家的某些重要通商口岸,建立军事和贸易据点,然后逐渐向内地渗透。在抢占对方设防的口岸时,往往集中优势舰炮轰击对方的炮台和防御工事,压制岸炮火力,掩护陆战队登陆,从正面和翼侧发动进攻,占领对方的炮台,进而攻取沿海、沿江城市,在海陆协同的登陆作战方面,创造了许多成功的战例。

英、法等资本主义列强,凭借武器先进、组织良好和富有实战经验的军队,到处横冲直撞,打开了一个又一个不发达国家的大门,在世界范围内争夺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创造条件。

二、日益衰败的清代军事

与资本主义列强相反,清朝在军事方面,随着政治腐败和经济落后而日趋衰落。清王朝的经制兵八旗和绿营,在鸦片战争前,约有80万(其中八旗约20万,绿营60万),数量上多于任何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的军队。但是,军队的素质每况愈下,无法与资本主义国家军队相比。

1796~1804年(嘉庆元年至九年),清政府镇压川、楚、陕白莲教起义,消耗白银2亿两,但军队畏缩不前,无法对付起义武装,不得不依靠罗思举等统率的随征乡勇(俗称“官勇”),代替正规军冲锋陷阵。清军的军事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制不统一,地位不平等,指挥不协调

清王朝为了维护满族贵族对全国的统治,将“开国”之军八旗兵“恃为长城”,一半以上担负警卫宫阙、拱卫京城任务,其余则集中驻防于全国各战略要地,以使镇压各族人民的反抗,同时监视绿营兵。

八旗兵之在京都者由亲王统驭,在外地者由直接听命于皇帝的满、蒙族将军统驭,即使负责全国军事的兵部也无权指挥调动。这样,不仅人为地造成八旗与绿营之间的矛盾,而且严重影响军队的集中统一指挥。

清政府在民族歧视思想支配下,对于由汉人组成的绿营兵奉行既依赖又防范的方针。为了对它实行有效的控制,采取“以文制武”、“化整为散”的政策。

“以文制武”,即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总督有统率所辖省区绿营之权(不设总督的地区由巡抚兼任提督),为各省区绿营的最高统帅。武职官员提督、总兵有管辖各省区绿营之权,却受督、抚节制监督,遇有战事,无调动部队之权。

而督、抚又受制于中央,有关军事问题须经兵部审核,由皇帝降旨,方能施行。“化整为散”,即除由督、抚、提、镇直接统辖的亲兵(多者四五营、少者二三营)相对集中驻防外,其他则分成许多营、汛,散驻各地,以便镇慑地方,同时达到“强干弱枝”之目的,避免尾大不掉之患。

此外,绿营“兵皆土籍”、“将皆升转”,将领调离时,士兵不得随将领行动。实行这些政策,固然有利于集兵权于中央,但是一旦遇有战事,只好东抽西调,零星拼凑成军,临时指派统将,不但迁延时日,而且兵与兵不相习,将与兵不相通,很难成为组织严密的有战斗力的部队。加上指挥系统重床叠架,互相掣肘,以致往往贻误战机,并很难彼此相顾、协力作战。

2、实行极不合理的俸饷制度

八旗与绿营,不仅政治上不一视同仁,经济上也厚彼薄此,按清廷规定的粮饷制度,八旗武官的正俸银比同一级的绿营武官高出1~4倍。此外,还有相当可观的俸米、旗地和高于正俸银几倍几十倍的“养廉”银以及皇帝临时发给的赏银。而绿营武官除正俸和“养廉”银外,一般很少特殊照顾。以赏银为例,除地处烟瘴的云南提督、总兵和孤悬巨浸、远隔重洋的台湾总兵,每年分别给予赏银500两和300两外,其它各省的提督、总兵则无此例。

士兵待遇的差别也很大。八旗士兵平时的月饷银平均达5~7两。

此外还有世袭土地,多者几十亩,少者十几亩。而绿营士兵平时的饷银,马兵月支2两、战兵月支1.5两、守兵月支1两,另各给米3斗,除各种惯例扣除和将弁的非法侵吞外,实际收入更少。

绿营士兵由于俸饷过低,加上嘉庆、道光年间米价大幅度上涨,每石“丰岁二两,俭岁三两,荒岁四两”,根本无法养家糊口,所以只得混迹市肆,或充小贩,或作手艺,以补家用,名充行伍,实等市佣。加之绿营实行世兵制,父兄在伍,子弟充当“余丁”,遇有缺额,先从余丁中挑补。

因余丁可支5钱月饷,故多以幼小赢弱者挂余丁之名,壮健者另谋生计。这样世代相承,便形成老弱残兵充斥营伍。战时,绿营虽另有“出征赏银”、“出征借银”、“月支盐菜银”、“日支口粮”等俸饷则例,而且开支巨大,但并不能有效地改变由于平时的低薪制所造成的部队素质低下的状况。

此外,无论八旗还是绿营,官兵之间的薪饷差距也过大。以绿营为例,最高级军官提督与守兵之间的薪饷相差约217倍,最下级军官把总与守兵之间的薪饷相差为4倍多。这种俸饷制度,不仅人为地制造了两种军队之间的矛盾,而且制造了官兵之间的矛盾,不利于军队内部的团结和战斗力的提高。

3、沾沾自喜于“以弧矢定天下”,忽视武器装备的改进

长期以来,清军都装备着弓矢、矛戟、刀斧、椎挺、蒙盾等冷兵器,和旧式的鸟枪、抬枪以及少量火炮,直至鸦片战争时,仍然是冷热兵器并用,技术上亦无改进。

清政府虽然在满、蒙八旗兵中成立了配有火炮的火器营(汉八旗只有40人的炮队),但始终以弓箭、腰刀、长枪、盾牌等冷兵器为主。

绿营兵所配的鸟枪和抬枪,一般只占3~5成,少数边远省份约5~6成;火炮平均每1000人10门(主要是轻型炮),后又下令除沿海、沿边、城池要隘以及水师战船的火炮原封不动外其他戍地的火炮一律撤回,存于督、抚、提、镇驻地的库内,待有战事时临时酌发。

绿营兵的冷热兵器分别按队编配。如在广东一个1000人的营,分成20队,其中马上弓箭手4队,马下弓箭手2队,鸟枪手10队,炮手1队,藤牌手1队,大刀手1队,长矛手1队。

鸦片战争前夕,虽又出现重视热兵器的倾向,强调“军储利器,枪炮为先,全在提炼硝磺,精造火药,方能致远摧坚”。绿营陆师冷热兵器的编配比例,由弓箭刀矛6成、鸟枪抬枪4成改为鸟枪抬枪6成、弓箭刀矛4成,但也只是微小的变化,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无法与西方国家的军队相比。

清军的武器装备落后,除了思想保守外,根本原因在于缺乏近代工业。首先,手工开采的铜、铁、硫、硝等矿业,不是日益发展,而是不断萎缩。其次,用手工制造的枪、炮和火药,一般都存在工艺粗糙,质量低劣的问题。

例如火药的研制,因缺乏科学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很难达到最佳效能。又如手工制造鸟枪,一个工匠需30个工作日才能造出一杆枪,其有效射程只有100米左右,而且射速慢、精度差。手工制造的重炮,不仅射程短,而且装填、瞄准费时费力,还极易发生膛炸。

至于后装炮,因后膛闭锁问题难以解决,加之威力不大,故没有装备部队。此外,无论鸟枪还是火炮,种类繁多,形制不一,给使用带来极大不便,清军军制方面的这些弊病,成了提高官兵素质、协调部队内部关系、实施集中统一指挥和加强战斗力的严重障碍。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1.《常棣tandy 鸦片战争为何惨败?看看同时期东西方军队,都在干什么就明白了》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常棣tandy 鸦片战争为何惨败?看看同时期东西方军队,都在干什么就明白了》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88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