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皇室中争斗的现象是很常见的,比如说清朝著名的九子夺嫡事件。这些兄弟相残的背后,藏匿着无数的风险,也饱含着无数的心酸。血浓于水的兄弟之情最后成为挥刀相向的利器,这其中与皇权的诱惑以及皇室间复杂的人脉往来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明朝早年,也曾发生过这样的皇位争夺。朱元璋去世后,皇长孙朱允炆即位;在他当政期间,其实早就提防藩王势力,因为朱元璋为了保持国家的和平安定,曾将军事权力分别交给几个儿子带领,而他着实没有想到,这会成为威胁朱允炆的关键。其中,势力较大的有北平的燕王朱棣和大宁(内蒙古多伦)的宁王朱权,除了他们两个以外,其他的藩王也都各自有重兵在握。朱允炆刚上位后,就开始大肆整顿这些割据一方的皇叔们。

由于周王朱橚以前在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就有过前科,曾擅自离开封地,因此朱允炆第一个就拿他开了刀;紧接着,代王、湘王、齐王和岷王也都遭了殃,他们要么被废,要么兵权被夺,要么软禁,甚至这其中有的活活被逼自杀。虽然朱允炆才刚成年,已经显露了野心。不过他只是把几股较小的势力除去,但是仍旧不敢动宁王和燕王,这也成为了燕王养精蓄锐的隐患所在。

再说燕王和宁王,实际上他们二位兄弟在之前感情就比较深厚,因为他们曾经在洪武二十九年(1394年)共同作战攻打残余的元军势力。在战场上并肩作战打出来的友谊,肯定是比较牢固的。而且他们同时手中有兵权,若说对皇位不感兴趣那是不可能的。皇位上坐着的是尚在年幼时期的朱允炆,正是剪除羽翼的好时机。因此,基于他们两个的友谊和共同的图谋,联手是必然的结果。

不过这联手过程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友好。朱棣为了能够获得宁王朱权的帮助,并避免他日后成为自己的威胁,于是先假意试探,淡化朱权对他的疑心,随后趁其不备用武力威胁他交付手中的八万精兵。朱权也知道自己手下的军队打不过朱棣,为了存活只得与朱棣为伍。

建文元年(1399年),已有“司马昭之心”的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这也标志着他争夺皇位的开端。与此同时,他让朱权替他草拟讨伐书,其内容基本都是痛斥朱允炆的。比如他说到了朱元璋薨逝时,朱允炆未将太祖之病情告知所有的藩王,选择隐瞒病情,导致太祖去世的时候他们甚至不能回京探望太祖的遗体,这陷他与其他藩王于不义。

但事实上这并不是朱允炆的意思,反而是太祖的意思。《明史·卷五·本纪第五·成祖一》中说道:“三十一年闰五月,太祖崩,皇太孙即位,遗诏诸王临国中,毋得至京师。王自北平入奔丧,闻诏乃止。”朱元璋害怕藩王入京,边疆无人防守,比较危险;或者可能朱元璋本人也意识到了朱允炆力量单薄,无法对抗众多藩王强大的军队实力。

无论如何,朱元璋已死,再也无人能够保护弱小的皇孙。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的盟军谷王朱穗(也是其中一个藩王)攻入了南京,一把火烧了建文帝的宫殿。而这也成为历史中的疑案,有人说朱允炆在皇宫中被焚死;也有人说朱允炆趁乱慌忙逃走了。同年,朱棣在南京称帝,并在史料中抹去了朱允炆几乎所有的记录,包括他的年号,因此后世对于这位在位仅四年的皇帝知之甚少。

而在朱棣即位后,便将朱允炆朝内几乎所有的忠臣全都屠光,史称壬午殉难。在这场清洗中,朱棣共诛杀一百二十位大臣。其中,方孝孺甚至被诛九族,全家人几乎未能幸免。对于宿敌朱棣心狠手辣,那么对于帮助过他的盟军朱权呢?其实早在上了朱棣这条船后,朱权就料想过自己将来尴尬而凄惨的处境,不过他还是报有一丝侥幸,请求朱棣将自己从大宁挪到南方去。毕竟自从宋朝过后,经济重心南移,实际上南方比北方的发展趋势好。

结果朱棣果然还是有提防之心,就连曾帮助过他的朱权都不放过,直接驳回了申请,让他从几个贫瘠的地界中选封地。失落的朱权只好退而求其次选择了相对较好的南昌。直到朱棣死后,他的子子孙孙即位,朱权仍旧没有死心,多次上表陈述自己的心愿,结果被明仁宗和明宣宗冰冷地驳回,朱权临死都未能在富庶的南方安家立业,也算是一个遗憾吧。

如果说朱棣对朱权恩将仇报,其实也未必。毕竟他自己就是通过谋反取得皇位,对于兄弟间的信任早就荡然无存。再加上之前朱权曾手握重兵,风光一时,他过于提防朱权也是人之常情。生于帝王家,儿女情长、兄友弟恭都似一座纸做的雕像,一捅就破了,根本经不起推敲打磨。

1.《兔大圣公社 朱棣起兵借走了朱权8万人马,朱棣登基后,是如何回报朱权的?》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兔大圣公社 朱棣起兵借走了朱权8万人马,朱棣登基后,是如何回报朱权的?》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95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