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从1420年明成祖周贤完工到1924年清废帝溥仪被冯玉祥赶出宫殿为止,500多年来一直是明清两朝皇帝和妃子们居住的地方。
尽管其间曾更换了不同的主人,上演过一幕幕权力斗争的大戏,但夏日三伏天,北京城里热浪来袭,酷暑一样难耐,生在帝王家,同样和我们老百姓一样有着夏日的烦恼。堪称清代帝王第一玩家的乾隆皇帝就曾写道“岂无九重居,广厦帘垂湘。冰盘与雪簟,激滟翻寒光。展转苦热烦,心在黔黎旁。”身为一代帝王的乾隆皇帝,尽管在紫禁城里有着各种消暑方法,但也被酷热折磨得心烦意乱。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聊一下清朝紫禁城里都有哪些消暑方法。
首先紫禁城的宫殿在修建的时候便采用了顶高墙厚的设计,使得本身就具有夏日隔热冬季防寒的作用。而且在宫殿的前后两面都开有榫卯结构的窗户,夏日里将上边的窗户支起后,再将下面的取下,可以确保各处宫殿里的通风透凉。同时还在各处宫殿的门窗前悬挂上帘子,避免阳光直射入屋内导致温度上升。
夏日的时候还会在宫殿大门前和院内搭有凉棚,在上面铺有芦苇席。中午的时候将芦苇席铺在上面可以起到遮阳的作用,等到晚上下凉后,再将芦苇席收起来,可以便于宫殿内通风。
尽管紫禁城内已经采用了多种手段遮阳通风降温,但居住在里面的帝王依然燥热不安。乾隆的曾祖顺治皇帝有一年夏天就给北京城的三伏天热得受不了,穿着一件纱衣,一双草鞋,便出现在了乾清宫的宝座上,准备和诸位大臣商议国事。这些大臣哪里见过皇帝这样打扮出现在朝堂之上,纷纷下跪谏言,称皇帝贵为天子,应当注重仪表,岂能穿着如同贩夫走卒,有辱皇威。顺治皇帝可没这么好脾气,直接回了一句,穿自己的衣让别人说去吧,反正咋凉快我咋穿,你们不嫌热自己活该。
除了通风降温的手段以外,为了让帝王后妃们能够在夏日炎炎中获得一丝的清凉,在紫禁城内外还建有多处冰窖,用于储冰。这些冰都是冬季里北京城内河道里的自然冰,由官员带领着民工用利器凿开后,通过人拉肩扛,运到岸上装车储藏在冰窖内留作一年之用。当时各处冰窖共为皇家储藏有超过20万一尺见方的冰块。
等到热浪来袭的时候,这些冰块便会从冰窖内取出置于室内的冰桶。这些采自冬季的冰在给皇家提供降温的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冰镇的水果和饮料。
在当时能够吃到冰镇的水果和喝下一杯冷饮,那舒爽可比现在来得满足。以至于乾隆特意为此写下了《冰碗》一诗“浮瓜沉李堆冰盘,晶光杂映琉璃丸。解衣广厦正盘礴,冷彩直射双眸寒。雪罗霜簟翩珊珊,坐中似有冰壶仙。冰壶仙人浮邱子,朝别瑶宫午至此。古人点石能成金,吾今化冰将作水。”在乾隆的冰碗里装着的就是各式水果还有莲子、菱角、藕等河鲜。
另外在紫禁城里还有专门制作的冰箱。尽管它制作简单,形如方形,以木质为主,外面包着珐琅,勾龙画凤,纹饰繁多。箱内被分成了数层,一层冰,一层水果、冷饮,如此交替,并在冰箱上面覆盖棉被保温,以此来保证紫禁城里的帝王后妃能够随时吃到冰凉透心的夏日饮品。
紫禁城里的皇帝们在享受这份特供的同时,普通老百姓要想在夏日里获得一丝的透心凉,那简直比登天还难。原本民间储存的冰就不多,一旦皇家不够用的时候,还得将这些民间冰窖储存的冰全部征收给皇家使用。所以在清朝老百姓别说喝上一杯冷饮,就是吃一块冰西瓜都是极为难得的事情。
对于紫禁城里的帝王避暑还有最后的一招,那就是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热得实在难受,便从紫禁城里跑到颐和园或承德避暑山庄里去躲个清凉。
1.《【一杯清代购】三伏天紫禁城里清朝皇帝也烦躁 降温通风吃冷饮 还有特制的冰箱》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一杯清代购】三伏天紫禁城里清朝皇帝也烦躁 降温通风吃冷饮 还有特制的冰箱》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31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