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流行歌曲《生僻字》很火。可以看出,这些生僻的文字不仅重新被认识,得到了汉字的普及,还带来了使读者独一无二的优越自豪感,我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威廉莎士比亚,温斯顿,读者。)(这说明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我们汉字的魅力、我们的传统文化、相关产品的魅力。)
黄酒或北方黄酒,这一伴随我国历史文明数千年的酒类,在历史上一样也因它诞生了不少今天少见的生僻字:鬯、斝、觚、觯、兕觥、卣、盉等等,这些字有的是酒,有些是酒具或者食具,因为它离我们甚为久远了,所以他曾辉煌的历史也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陌生的感觉就像北方黄酒一样也有很多人认为是新品类的创新酒,实则北方黄酒更是现代饮用的绝大多数创新酒的前身酒,是最古老的酒。
本系列(18期)漫谈,我们从与北方黄酒、与黄酒、与酒相关的生僻字的酒和酒具食具的名称谈谈关于历史上的黄酒或者说北方黄酒的故事,让我们从历史中再去探寻北方黄酒的辉煌过去,以更科学客观的角度去探寻北方黄酒的发展轨迹和有趣的历史故事,使我们今天的人们更进一步的了解北方黄酒。
当然,也有一些相对还能在我们的日常能够见到的字,虽然不是那么生僻,但是也是当时青铜时代重要的酒具,比如尊、爵、勺、角等。他们对我们来说不陌生,是因为在社会的发展中还留存至今的仍在使用和改进的物品。本期(18)之九,就汇总式分享一下。
中国古代青铜器源远流长,绚丽璀璨,有着永恒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传世和近几年发现的大量青铜器表明,青铜器自身有着一个完整的发展演变系统。自夏、商、周至秦、汉整个青铜器发展史,大约可以分为十三期:即夏为二里头文化期,商、西周、春秋各为早、中、晚三期,战国分作早期和中、晚二期。秦、汉为青铜器发展 史的余辉。
酒文化或者说北方黄酒为代表的酒文化是诞生中华民族最早期文化中的青铜器时期,由此可见,对酒把杯,是中国人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而出自夏商周时代的青铜器算是遗传至今最伟大的酒文化传统的见证之一吧。
(中国青铜器考古和收藏史上有一套大名鼎鼎的器物,那就是1901年“陕西凤翔府宝鸡县三十里斗鸡台出土”(端方记载)的一套西周酒器。其中有一件青铜夔蝉纹铜禁,是自有金石学以来,这种以前只见于古书记载的器物首次现身于世。)
1)爵是中国古代一种用于盛放、斟倒和加热酒的容器。爵在商代和的西周青铜器的考古发现中是非常常见的。字还用为君主国家贵族封号(但从目前的考古和古文字研究来看,并不能说明爵位的爵和酒器的爵有何引申关系),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爵主要还是指古代的青铜酒具,属贵族阶层使用,在结盟、会盟、出师、凯旋、庆功、宴会时,贵族阶层就用这类酒具饮酒,是十分珍贵的文物。而青铜器爵在夏商周各期的特征,有不同的发展,其间最辉煌与最早当为青铜器“爵”。而透过爵的发展可以看到中国青铜器各个时代的不同特点。
(父辛爵,目前国内出土的著名的父辛爵有两件。一件是藏于山东省桓台博物馆的商代父辛爵,一件是藏于陕西陕西省周原博物馆的西周时期的父辛爵。)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铜爵。)
2)青铜角,饮酒器。流行于夏商周时期,是下级官吏及平民使用之物,出土数量很少。器物造型与爵相似,不同之处是口沿无柱,流变形成与爵尾相同的尖形角状。多有盖,有的盖做成禽鸟展翅飞翔状,非常美观。传世有一件角的杯体中有一管状流,形制和二里头文化时期的陶角相似,可以认为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角。商代和西周早期的角有盖。西周中期以后,角便不复存在。
《考工记·梓人》引《韩诗》云:"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觯,四升曰角,五升曰散"。一般墓葬中出土的酒器是觚、爵组合,但有时以角代爵,如安阳殷墟第160号墓就是十觚与十角相配,在河南鹿邑商周之际的大墓中也有类似现象。虽然角与爵用途相同,但其数量却少得多,而象晨肇宁角这样带盖的角就更少见了。现今所说的角,是宋代金石学家对无流而具两翼若尾的爵形器的习惯称谓,其容量与爵相若。
(青铜无盖角)
(有顶盖的商代青铜角,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3)方彝。方彝是中国古代盛酒器。盛行于商晚期至西周中期。彝本是青铜礼器的通称,宋人始称这类器物为方彝。方彝的造型特征是长方形器身,带盖,直口,直腹,圈足。器盖上小底大,做成斜坡式屋顶形,圈足上往往每边都有一个缺口。也有少数方彝下腹外鼓成曲腹状。
方彝的盖与器身往往铸有4条或8条凸起的扉棱,全器满饰云雷纹,上凸雕出兽面、动物等纹样,给人以庄重华丽的感觉。商代晚期的方彝一般多是直壁,上口大于底部。在河南安阳妇好墓曾出土一件长体有肩附耳式的方彝,器身横长两倍于纵长,有斜肩,犹如两个方彝之组合,故人称偶方彝,是商代晚期的代表作。
西周早期的方彝四壁多作弧线状,因此器腹鼓出,圈足上的缺口也多不见了。西周中期的方彝有作直角方形的,即器的上口与底部一样大小,此为方彝的最后形式,流传较少。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的我国青铜方彝。)
4)兕觥(sì gōng)是中国古代盛酒或饮酒器。《诗经》中屡见其名,如《卷耳》:“我姑酌彼兕觥”。此件为椭圆形腹,圈足,有流有鋬,带盖,盖为带角的兽头形,造型极富于想象力。主要盛行于商和西周前期。
(1954年丹徒烟墩山出土的一件呈牛角状,身饰云雷纹的兕觥。)
(犀角雕蟠螭獸腳兕觥。)
5)尊,今作樽,是商周时代中国的一种大中型青铜盛酒器和礼器,尊的形制圈足,圆腹或方腹,长颈,敞口,口径较大;尊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时期,春秋后期已经少见,较著名的有四羊方尊。商周至战国时期,还有另外一类形制特殊的盛酒器—彝,尊与彝一样,原是成组礼器的共称,宋朝之后开始专指一类器物。尊的基本造型是侈口,长颈,圆腹或方腹,高圈足。
商早中期,尊均有肩,圈足上多带“十”字孔,主要是圆体尊。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有方形尊和觚形尊。方形尊仍带肩,肩上多饰有数个圆雕兽头;觚形尊又称大口筒形尊,形似抓而体较粗,商晚期圈足上有“十”字孔或象征性的“十”字,
(商周青铜尊)
西周早期“十”字消失。这两种尊器表多饰有凸起的靡棱,雕铸着繁绳厚重的蕉叶纹、云雷纹和兽面纹,显得雄浑而神秘。西周时,又出现了垂腹的圆尊,形状为大口,长颈,鼓腹下垂,圈足低矮。整件器物线条柔和,花纹也比较简单,已失去了有肩的圆、方形尊和抓形尊的气势。
尊的形体可分为有肩大口尊、觚形尊等几类。有肩大口尊的器形,初始当与陶质或原始青瓷的大口尊有关,基本式样如下:
大口宽折肩式,上口侈大,口径与肩宽接近,颈较高,下部收缩,呈大喇叭状,肩甚宽而微鼓,上饰三牺首,自肩下折为腹,呈弧形收敛作园底状;大口圆肩式,上口侈大,口径超过肩的直径,肩广,凸起丰圆,上饰三牺首,下承圈足较低;高体大口折肩式,形体近于大口圆肩式,而圈足和颈部特别高;甚高体大口式,整体造型甚高,颈高,口径收小近于肩径;低体大口折肩式,仍保持大喇叭口,但颈、腹及圈足都较低;低体大口宽肩方体式,颈与圈足皆不高,与器腹三段接近均衡状。
(鸮,俗称猫头鹰。在古代,鸮是人们最喜爱和崇拜的神鸟。鸮的形象是古代艺术品经常采用的原形。商代的王器、石器、陶器、青铜器中,都有精美的鸮形。此鸮尊即是商代鸟兽形青铜器中的精品。)
除上述各式尊外,商周至战国期间还有牺尊。将尊铸成牛、羊、虎、象、豕、马、鸟、雁、凤等动物形象,统称为彝。彝通常呈鸟兽状,有羊、虎、象、豕、牛、马、鸟、雁、凤等形象。《周礼·春官·司尊彝》:“春祠夏禴,裸用鸡彝鸟彝......追享朝享,裸用虎彝蜼彝。”彝纹饰华丽,在背部或头部有尊盖。
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现属炭河里遗址。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四羊方尊是中国仍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边边长为52.4 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公斤,长颈,高圈足,颈部高耸,四边上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4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同时,方尊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尊四面正中即两羊比邻处,各一双角龙首探出器表,从方尊每边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间。
6)勺是古代中国人发明的从盛酒器中舀酒的器具,时为青铜制,形如有曲柄的小斗,后经长期发展演化为当今人们广泛使用的各类勺子。其用途主要用来盛舀汤、饭等液体类食物、流食。
(1901年“陕西凤翔府宝鸡县斗鸡台出土”的一套西周酒器中的酒勺。)
(此为匕,就是“鬯”字下面的“匕”字,就是指取酒用的勺子)
(东周时期郑国玉器-鸟首勺形器)
1.《【2013年外国拍卖会买回商周朝著名酒器】北方黄酒漫谈:中国古代青铜酒器》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2013年外国拍卖会买回商周朝著名酒器】北方黄酒漫谈:中国古代青铜酒器》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31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