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情感特首是专门学,虽然是奥运会,但也不是普通人无法企及的。一般来说,鉴定古玉要从玉料、工艺、畸形、花纹装饰、本色、包装等六个方面进行。
而从工艺痕迹上着手,更易于掌握,且对低仿品的剔除屡试不爽,故颇得初学者青睐。本期对古代玉器上一种常见的工艺痕迹——磨砂现象,俗称“砂面”,略作探讨,望对收藏爱好者能有些微裨益。所谓磨砂,即粗砺、不甚光滑,受光照射可形成漫反射的一种状态。其形成主要基于两点:一、古代磨玉的介质为匀细潮湿的解玉砂。二、传统制玉工具效能差,加工周期较长。工具可以带动潮湿的解玉砂与玉料充分接触、研磨。二者的结合导致了磨砂状态的产生。此外古代制玉诸如开料、成型、琢纹、镂雕、钻孔、掏膛等流程都会用到解玉砂;所以大多数情况下,与磨砂面共存的还有各种工具的制作痕迹。
但古代玉匠为打磨掉工艺遗留的瑕疵,使玉器显得更加完美,大多又对初次加工过的玉器进行抛光处理,故暴露在主要部位的磨砂现象基本打磨殆尽。现在我们所见到的磨砂面大多遗存在一些没有必要抛光的次要部位和抛光达不到的工艺死角,以及部分半成品和边角料表面。以下按磨砂现象所在的部位不同分类述之。
正、反面和侧缘。
这些部位的磨砂现象主要是片状工具、砣具、线具以解玉砂作介质进行的开料、成形所致,主要出现于片雕玉器、镶嵌件之上。
以下举例:(图1、2、3)为战国玉器,器表呈磨砂状,中部常留有一道平直的台阶状切割痕,显系片状工具为之。
图1
图2
图3
(图4)为一件战国玉龙佩,玉器边缘有线具拉搜切割成形留下的纵向细密磨砂痕迹。
图4
(图5)为汉代兽面形玉饰,反面内部亦有磨砂状切割痕迹。
图5
(图6)为一件元代玉饰侧缘,表面亦为细腻的磨砂状,且有纵向切割痕迹。
图6
(图7)为一件元代春水纹瓦子背面,除磨砂凹面外,还保留有砣轮打洼的阴刻弧线痕迹。
图7
镂空截面
古玉镂雕主要是以解玉砂作磨料,用桯、管钻打孔、线具拉搜而成。根据玉器形态复可细分为单层镂雕、多层镂雕、立体镂雕三类。单层镂雕玉器截面基本为平行于玉器表面所在平面的纵向磨砂锯齿状痕迹,如(图8 清代镂雕玉佩)。
图8
多层、立体镂雕玉器截面大致与单层者相若,但风格更加粗犷、颇现力度,其线痕深峻,排列较不规则,且增加了很多管钻凹痕。如(图9、10元代玉炉顶)。
线纹槽底
古玉的线纹,除少量为尖端刻具徒手刻划外,大多数乃砣具带动解玉砂碾磨而就。故阴刻线纹之底槽亦应作磨砂状。
(图11、12)为西周时期玉佩饰,器表纹饰多为“一面坡”宽线组成,线槽内部为细磨砂状,且共存颇为细密的牛毛状划痕。
图11
图12
(图13、14、15)为战国墓葬出土的玉龙佩、玉珩,器表纹饰为砣出,线槽底部呈磨砂状。
图13
图15
(图16、17、18)为明清玉器琢纹的磨砂状态。
图16
图17
图18
钻孔内壁、底部
古代钻孔之工具主要为桯钻和管钻,其间仍靠解玉砂作磨料。桯钻所打的孔壁多呈粗磨砂状,由于个别解玉砂颗粒较大,孔璧上会留有一定弧状凹痕,但其多不规律。如(图19)。
图19
管钻打孔一般由于直筒、管状玉器的制作,其过程较为特殊,即先以管钻套打,停钻后用木桩敲击玉芯一端,以瞬间之惯性将之震断后取出,故断面参差不齐,其内壁为细磨砂状,且高古玉器时常伴出平行磨痕。(图20 汉代玉璧管钻内孔)(图21、22 管钻遗留痕迹)
图20
图22
现代制玉工具主要为高转速电动机和镀有人造金刚砂的砂轮、钻头。此类工具最高转速可达每分钟一万转,磨削量亦较大,效能远远超过古代。砂轮等工具的高速运转会将磨料带出,如果不及时添加磨料,便会使工具与玉料直接接触,形成“干磨”现象。因此,传统工具辅以解玉砂制作的老工所形成的磨砂现象很少出现于现代工艺制作的玉器之上。但一些作伪手段高超的高仿作品上亦会出现“砂面”。故在鉴定过程之中,要掌握磨砂现象的真正特征,且要注意到不同时期的“砂面”所存在的细微差异。务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联系的观点,不可只钻工艺痕迹的牛角尖,要从玉器之整体着眼,综合考察玉材、工艺、器形、纹饰、沁色、包浆等各方面,且方可得到正确科学的鉴定结论。
微信号ID:shjrsc ←长按可复制(每天推送最新古玩咨询鉴定评估)
主编邮箱:3194442319@qq.com
1.《关于10块钱买来的清代玉佩我想说从磨砂现象鉴定古玉》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关于10块钱买来的清代玉佩我想说从磨砂现象鉴定古玉》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31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