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扇在明代是八袖亚物,是文人士大夫身份的象征物,但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王朝的变化,折扇的概念和审美多次进化不同。
割裂的传统犹如断了线的风筝,今人对折扇的认知再无可能复归到明代。“澎湃新闻·古代艺术”今后将陆续推出《藏界》栏目,本期将关注折扇藏家刘峻和他的扇子收藏之道。
在藏扇家刘峻看来,1949年之后的六十余年间,人们对折扇的认知都存在偏差,最普遍的是把折扇看成是书画的一种载体以及纳凉的工具。由于痴迷于折扇收藏,刘峻爬文数典广泛阅读古籍中对折扇的记载,他认为,“折扇在明代是怀袖雅物,是文人士大夫身份地位的象征物”。然而随着历史变迁和朝代更迭,折扇的概念和审美发生多次不尽相同的演变,刘峻希望今人对折扇的认知可以复归到明代折扇的概念,然而割裂的传统犹如断了线的风筝,可望不可即。
民国湘妃成扇
刘峻对折扇的喜爱源于江南地区传统折扇文化普遍的影响,自小家里就有收藏折扇的传统。1990年代末期,在经营旅游公司的闲余,刘峻开始花很多精力去着手整理和完善家庭收藏。他对折扇的理解也与日俱增。
“折扇在古代不叫扇子而叫箑。《说文》‘箑,扇也。’就是专指竹子做成的折扇。竹子历来被文士赋予人格化的高雅、纯洁、虚心、有节等精神文化象征,因而折扇迎合了文人士大夫的爱好,成为一种代表身份地位的象征物。”
明代是文人扇发展最高峰,从统治阶级到文人士大夫均把扇子抬到了非常高的地位。携带折扇成为当时的一种社会风尚。“作为一种怀袖雅物,它一定是被放到袖子里,待到宾客坐定,才把扇子拿出来亮身份。明代衣服的袖子恰恰是所有朝代里唯一袖口收袂缝袋可以放东西不掉出来的。”同时折扇在明代几乎是一种万能的符号,生活中所能想象的所有问题,都可以通过折扇来解决。比如初次会面互赠见面礼,在婚姻嫁娶之间所下的聘礼都是由扇子来完成;行贿也会送扇子,送扇子是雅,送金子是俗,品就会显得低一等。
支慈厂刻“士大夫莫忘此味”(竹子)
清初著名传奇剧本《桃花扇》就处处蕴含扇子的象征寓意,扇子在明代的社会地位和使用风尚由此可见一斑。“侯方域走过李香君的绣楼,听到她在弹琴,直觉琴声优美,想约见小姐,第一件事情他会把扇坠拿下,用丝帕包着扔上绣楼。小姐自己不动声色,差遣丫鬟去看,一看是扇坠,小姐又很关心扇坠的材质(因为扇坠的材质往往代表主人的身份,《长物志》里有云:文人士大夫使用扇坠以沉香、白玉为雅)。丫鬟说是白玉,小姐便放心了。晚上见面、留宿,第二天一早把折扇留下作为聘礼。剧情最后李香君对侯方域彻底失望,撕毁扇子,以示决裂。扇子无疑是里边最重要的贯穿和线索。
晚清刻金文竹扇
清代因为满族统治,受其影响,扇子也出现了很多变化,明清两朝的扇子几乎是向着完全不同的两个方向发展。
“比如,明代扇子流行挂扇坠,很少有扇套,清代满族人要骑马,扇子都要加上一个扇套,然后悬上钩子跟筷子、刀一起挂在腰间,把一件象征物变成一件使用物。扇子的外形也会做得很粗大、笨重,完全失去明代文人气息。”
民国以后,对扇子的认知又完全不同于清代,对扇子的定位和要求有不少明代的概念回归,非常注重扇骨和扇子的完整性。一把好折扇,扇骨、扇面都是一字一画是当时较明显特征。主要是在以杭州、苏州、上海为中心的有限范围内,西泠印社金石书画家们会订制一些具有明代折扇特点的高级竹扇来使用和创作,最顶级、最高端的文人折扇在杭州出现。同时另一种概念的扇子也在杭州蓬勃发展,就是王星记的黑纸扇,当时对王星记的黑纸扇有一把折扇半把伞的俗话,可见黑纸扇除纳凉外还有遮阳挡雨的功能。可惜文人雅士喜爱的精致明式折扇流行范围有限,高端订制折扇风气仅在民国存在短短十余年,昙花一现,并未形成主流。
支慈厂刻“士大夫莫忘此味”扇骨(梅花)
1949年以后,扇子变成单纯功能性的纳凉工具、旅游商品为主,至此六十年间生产每况日下。“扇子作为一个象征物,至此不能回到我们的生活中了,能留下的记忆就是以前读书人出门是应该拿把扇子的。”刘峻说。
出于对扇子的深刻理解和明代文人扇的推崇,刘峻对于自己所藏折扇有着特定的审美要求和固定的收藏理念。比如他对于折扇“重骨轻面”,就继承了明代传统。“我们说扇子是文人气节的象征物,肯定是指扇骨而非扇面;扇骨像建筑里面的柱子,扇面像墙,骨架都是很重要的,不能倒掉,骨架还在,墙可以重新砌,扇面也可以重新换,有了此种概念后,扇骨要精做。”
清早期大圆头竹扇(局部)
明代扇骨提倡大雅不雕,讲求“以轻为贵,以素为雅”。然而想要找到一把扇骨和扇面都完整且是原配的明代折扇,非常不容易。刘峻藏扇又非常注重扇子的完整性,“扇子最好的是成扇,单纯扇面或扇骨还是存在缺陷。”于是他开始寻求如何将扇骨与扇面以最佳的状态组合起来,成为一把完整的成扇。
“这种复原组合有个要求:题材、内容、年份都要是同一个人,最好是原配。如果找不到原配,同一年份、时代、题材的扇骨和扇面也可以组合得不错。”比如刘峻的家庭旧藏中有一把支慈厂刻的扇骨,一面是梅花,一面是竹子(称为晚节晓风双清图),而后他又在自己的收藏中找到一张扇面,其上画的是青菜萝卜并有题跋“士大夫莫忘此味”,配在一起非常和谐。“读书人最喜欢这三样东西:竹子、梅花以及扇面中间的青菜萝卜,题跋是点睛:’士大夫莫忘此味’。”
重配成扇“士大夫莫忘此味”
刘峻说,他应该算得上是折扇收藏圈中最早提倡要注重扇子完整性的人。最初藏家们收到扇骨或扇面,各顾各地放在一处。现在大家收到一把好的扇骨,都会配上一张好的扇面,对老扇骨而言的确是更利于保存和使用,“即使是白面也要弄得清清爽爽的,现在基本都按这个标准。”刘峻笑着说。
(本版藏品与说明由藏家提供)
折扇藏家刘峻
沪上知名扇子藏家,收藏折扇20余年,尤好明代文人扇。
Q&A
收藏十问
Q:你怎么走上收藏之路的?
A:受家庭和区域影响。
Q:你记忆中最早的藏品是什么?
A:支慈厂原配扇子,扇骨是家里留下来的,扇面是市场上买来配的。
Q:你最喜欢的藏品是什么?
A:一把嘉定派浅浮雕扇骨。
Q:你的“收藏之道”是什么?
A:注重扇子的完整性。
Q:藏品主要通过什么渠道收藏?
A:拍卖会、古董交流。
Q:知道自己有多少藏品吗?
A:两三百件。
Q:你觉得自己是收藏家吗?
A:只是一个主题的收藏,成家太丢人了,大师遍地都是。
Q:你觉得收藏带给你的最大乐趣是什么?
A:自己很快乐。
Q:收藏中遇到过赝品或挫折吗?
A:每年都碰到。有意思的是,我只要用心一下,肯定不会出错,要是潇洒一点,享受过程,肯定会中刀。
Q:有一天能放弃你的藏品或捐出吗?
A:希望能够完整传承。因为把它们收集起来真的很不容易。
1.《Q版清代画看这里!藏界|折扇在明代是真正的怀袖雅物,但清代却并不相同》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Q版清代画看这里!藏界|折扇在明代是真正的怀袖雅物,但清代却并不相同》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50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