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年前,周武王在木夜战中打败了商朝的大军,建立了周王朝。历史被称为徐州。
这件事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几千年来,人们都对它津津乐道,并且演化为了神魔小说。在学术领域,人们没有件事情简单地看作是改朝换代,而是称之为“周武革命”。一,商朝是游牧民族入主中原
商朝的文化,是偏重于神权的,而周朝的文化,偏重于民本。周灭商后,开始建立成熟而完备的礼乐制度,推行德治、民本。在周代文化的熏陶下,逐渐产生了诸子百家,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从尊天事鬼到敬天保民,中国的文明出现了一次转向。
然而,很少有人从民族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如果我们对比商人和周人,我们发现,两大民族有着本质的区别。商人实际上来自于西辽河一带,可能和东胡有密切的关系,商人最初是游牧民族。游牧民族也擅长经商,到了中原以经商闻名,所以人们将经商之人也称为商人。
我说商人来自于西辽河是有依据的。商朝的人文始祖是契,《荀子·成相篇》中说:“契玄王,生昭明,居于砥石,迁于商”。那么契所居住的砥石在哪里呢?《淮南子·墬形训》曰:“辽出砥石”,高诱注解中说:“砥石,山名,在塞外,辽水所出”。《水经注》也记载:“辽水,亦言出砥石山,自塞外东流,直辽东之望平县西……屈而南流,入于海”。可见,砥石就是辽河的上游。
我们还可以从神话传说中找出一些依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商朝始祖契的出生:“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也就是三个人沐浴,其中有娀氏简狄吞了一个鸟蛋,就怀孕生了契。简狄是帝喾(高辛氏)的次妃。这个故事长期在东北流传,并且影响到了其他民族。《十六国春秋·前燕录》记载:“昔高辛氏游牧于海滨,留少子灭越以居北夷,邑于紫蒙之野”。高辛氏定都于紫蒙,根据《读史方舆纪要》记载:“紫蒙川在营州西北……秦汉之间东胡邑于紫蒙川”。这里的营州就位于西辽河。
商人进入中原后,早期主要进行游牧和经商。3500年前,商汤灭了夏朝,建立了商朝。但是,商人并未完全转为农耕民族,于是总体上还处于不断的迁徙之中。史书记载“殷人屡迁,前八后五。”最终在盘庚时期,商朝定都于殷,得以稳定下来。
但是周人,是典型的农耕民族。周人自称是夏朝后裔,周人祖先在夏朝担任农官——后稷。夏朝灭亡后,周人西迁,辗转于戎狄之间,最终还是在渭河上游定居下来,继承祖先的事业,发展农耕。在甲骨文中,“周”就是“田”的形状。周人自称是夏人,也是华夏的来源。后来的汉族,就是在华夏民族基础上演化而来的。
那么从以上的两族的分析来看,商朝竟然是游牧民族入主中原而建立的王朝。当然,商朝可能并非是游牧民族第一次入主中原,早在5000年前,黄帝征服炎帝、蚩尤,就极有可能是游牧民族对农耕民族的一次征服,不过黄帝族在文化上却被同化了。商朝在进入中原后,也不断在接受华夏文化,这和后来北魏、辽金、元清的汉化历程十分相似。商朝的盘庚,正如北魏孝文帝,他迁都,推行华夏化,从此让商人从不断的迁徙状态进入了稳定的定居状态。
商朝入主中原,对中国文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就拿甲骨文来说,商朝早期的甲骨文还十分原始,但是到了商朝后期,甲骨文已经发展成为了较为完善的文字体系。中国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这里一路发展而来。当然,商朝甲骨文也极有可能是对夏朝文字的继续发展。
二,商朝的后裔去哪里了
3000年前,商朝灭亡了,那么商朝的后裔都去哪里了呢?其实史书已经记载很明确了。其中,大部分商朝遗民留在了中原一带,西周为了控制这些殷商遗民,采取了三大措施。一,分封宋国,以安置殷商贵族。二,分封了王族亲戚到关东平原,以管理各部殷商遗民,如齐、燕、鲁、卫等。三,在洛阳修建洛邑和成周二城,作为东都,并且驻扎殷八师,让洛阳成为了镇守东方的据点。
经过了200年的岁月,关东地区的殷商遗民已经完全融入了华夏族之中。从此,华夏的版图从王畿一带扩展到了整个黄河流域地区。此后,人们就将黄河流域称为“诸夏”“华夏”“中原”“中国”“中夏”等。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孔子。孔子原本是殷商后裔,西周建立之初,殷商后裔被视为东夷。但是到了春秋时期,孔子俨然成为了华夏文化的代表人物。而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墨子、庄子、孙武都来自于陈宋之间,这里原本是殷商文化的核心地带。
孤竹国遗址出土玉器,有甲骨文雕饰
另外一部分商人选择了撤出中原,回到东北。这其中以箕子为代表。他带领殷商遗民转移到了辽西一带,建立了国家,史称“箕子朝鲜”。除了箕子朝鲜之外,东北的山戎、孤竹等国都是殷商后裔建立的国家。其中的山戎可能是未进入中原的商人,他们被称为“东胡”。西周分封燕国于华北平原最北部,其主要目的就是防范殷商后裔的南下。
不过孤竹、山戎最终被齐国击败,并入了燕国。而箕子朝鲜最终一路迁徙到了朝鲜半岛。春秋战国时期,辽东、辽西还被东胡占据。战国后期,燕国大将秦开击败了东胡,获得了辽西和辽东地区,设置了郡县制。西汉初期,箕子朝鲜被卫满朝鲜取代,到了汉武帝时期,又灭卫满朝鲜,设置“汉四郡”。朝鲜开始纳入中国版图。
三,对抗和融合,永恒的话题
商朝和西周和斗争,只是中国几千年中,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对抗的一个典型例子。而商朝人和周人的融合,也是两大民族融合的缩影。从战国开始,人们就将匈奴以东的民族称为“东胡”。这里的东胡主要是活动于大安岭、西辽河一带的民族,他们和殷商民族、红山文化是有密切的关系的。
秦汉时代,东胡分裂成为了鲜卑和乌桓。东汉时期,鲜卑强盛,占据了整个大漠地区。到了魏晋时期,乌桓被曹操征服,全体纳入了中原王朝。而鲜卑族则在西伯利亚寒流的刺激下不断南侵,最终引发了所谓的“五胡乱华”。鲜卑族的慕容氏、宇文氏、拓跋氏等纷纷涌入中原,建立了许多王国。最终,拓跋氏的北魏一统中原,并迁都洛阳,推行全面汉化。
鲜卑族的迁徙路线
而停留在东北的鲜卑族又分化为了两支,大兴安岭一带的为室韦,西辽河一带的为契丹、奚。唐朝时期,契丹和室韦在东北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唐朝末年,契丹族崛起。916年,契丹族建立了辽国,统一了东北和大漠。经过几百年的融合,契丹族最终也融入了汉族。例如,元朝时期的耶律楚材,就是典型的汉族大臣形象,而北方文坛盟主元好问,其家族原本是北魏皇室,现在早已为汉族。
辽金时期,室韦又发展成为了蒙古族。后来蒙元灭金国、西夏、吐蕃、西辽、南宋等,一统中国。不过,蒙古族的汉化速度不及鲜卑、契丹,在蒙古还未实现汉化,元朝就灭亡了。而迁入内地的蒙古人,在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后,已经和周边的农耕民族融为一体。
契丹人
商人、东胡、鲜卑、乌桓、契丹、蒙古,这些民族在中国历史上的分量就不用多说了。而这些民族居然都是有渊源联系的。如果从外表看,我们就能够非常明显看出他们是同一个民族,鲜卑、契丹、蒙古人的发型大致上是差不多的,在北方壁画中多有表现。从出土文物来看,商代男子主要也是变法辫发,有总发至顶,编成一条辫子,然后垂至脑后的;有左右两侧梳辫,辫梢卷曲,下垂至肩的;也有将头发编成辫子盘绕于顶的。
从血缘,基因来看,其中也有联系。根据DNA检测,商朝后裔的Y染色体主要为C,而鲜卑、契丹、蒙古人的Y染色体也主要是C。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不就是O(农耕)和C(游牧)的对抗、融合的历史吗?经过几千年的对抗和融合,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难分彼此了。
1.《1商朝为什么要取代夏朝?总结很全面速看!周朝和商朝的恩怨,竟是中国几千年两大民族斗争、融合的缩影》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1商朝为什么要取代夏朝?总结很全面速看!周朝和商朝的恩怨,竟是中国几千年两大民族斗争、融合的缩影》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60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