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化妆
中国的戏曲和希腊的悲剧和喜剧、印度泛剧被称为世界三大古代戏剧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物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园。
中国戏曲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民族地方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在戏曲形成以前,表演艺术中已经产生了两种化妆方法:面具化妆和涂面化妆。面具化妆来自原始社会的歌舞仪式,其中一种带有宗教色彩的傩舞,与后世戏曲发展关系密切。傩舞的特点是舞蹈者一般戴面具,把自己妆扮成神鬼、历史人物和传统人物及各种奇禽怪兽,以表示对神灵的崇拜,对祖先的祈祷,以及对恶魔和不祥之物的讨伐。塑形化妆是汉、唐歌舞百戏的重要造型手段。塑形化妆的长处一是可以对演员的面部、头部及全身进行夸张的雕塑性的改造,二是便于改扮,使一个演员可以借助于不断更换面具兼演多种角色。面具的缺点是表情的固定化和在某种程度上妨碍演唱。戏曲充分吸收了假面、假形,以增强自己的造型表现力。使面具富于变化的称为变脸,它是戏曲表演的一种特技,许多剧种都有,以川剧最为著名。涂面化妆是中国戏曲的主要化妆手段,它吸收了面具化妆的优点。戏曲的涂面化妆可分为美化化妆(俊扮)、性格化妆(脸谱)、情绪化妆(变脸)、象形化妆(动物象形脸)。美化化妆在戏曲中是生、旦的化妆,称为俊扮。相当于净、丑角色的大、小“花面”而言,又称“素面”或“洁面”。早期的生、旦化妆都较清淡,到了清末,化妆的色彩也就相应地加浓加重。化妆品由原来的粉彩,改成以油彩为主。旦角的贴片子,是对妇女额发鬓发的一种图案化处理,可以起到勾清面部轮廓和美化脸型的作用。性格化妆用于净丑角色的脸谱化妆。早期脸谱大都比较单纯,表现手法主要集中在眉眼上。清代戏画的净角脸谱已有揉、勾、抹、破各种类型,其中勾脸已分化出整脸、三块瓦脸、花三块瓦脸、碎脸等格式,在将官、英雄、神怪等各种角色中广泛应用。
脸谱在颜色上则分红、黄、蓝、白、黑、紫、绿、银等,各种颜色内涵一定的象征性且各具妙用。比如红色表现忠勇正直,水白色象征阴险狡诈,神怪脸则多用金银色。丑角脸谱,面部化妆用白粉在鼻梁眼窝间勾画脸谱,与大花脸对比之下,俗称小花脸。按照扮演人物的身份、性格和技术特点,大致可分为文丑和武丑两大支系。髯口是戏曲中各式假须的统称。用牦牛毛或人发制成。从山西明应王殿元代戏曲壁画来看,早期的髯口接近写实,后来用铜丝作挂钩,趋向夸张,装饰,式样上也逐渐丰富。髯口的改进,同演员注意利用髯口做种种身段动作以刻画人物的情绪、性格有关,并由此形成“ 髯口功”。各式髯口的色彩,一般有黑、灰、白三种,以区别角色年龄。少数形象怪异或性格暴烈的人物及神怪,也有戴红、紫、蓝髯的。
新版红楼梦中的铜钱头
在新版红楼梦中,出现了戏剧中的贴片子,这个造型受到一边倒的批判。大家觉得很丑,很不舒服。这个最初的想法来源于昆曲。李少红导演想要利用昆曲的唯美感觉给红楼梦的拍摄添加一份古韵味。并且他们希望有别于87版红楼梦,所以确定了那个发型,并且用发型来区别身份,例如只有家里的有地位的小姐,太太等才会疏这个发型,而家里的丫头之类的就没有。这款红楼梦发型创意的是大名鼎鼎的叶锦添,这位哥哥和李少红导演一合计,为了给红楼增添点古典特色,干脆就采用昆曲里面的造型方式吧,但凡小姐级别以上的,都有分到铜钱,地位越高的,铜钱越大越精致。
这个铜钱造型原来是叫贴片子,所谓贴片子原来也不是京剧演员想贴,而是造型演员在登台前需要往脑袋上裹上几圈布,用来固定上面的头饰。那这裹上布条的脑袋跟脸就无法衔接,于是只好设计成一团又一小团,把布条遮住,然后再修饰上亮晶晶的假水晶。据说贴片子最早是秦腔名旦魏长生使用的,不过那个时候的片子不是现在这种小弯,只是充当妇女的鬓发。贴片子演变成今天的模样,是梅兰芳大师改革的。他用七个小弯和两条大柳贴出脸型的最佳形状,并且根据脸型的不同样子进行调整,胖的可以往前贴,廋的可以往后帖,额头短的可以往上贴,长的往下帖,这样修饰过的脸型,能够最大限度的呈现给观众最漂亮的脸部形状。另一方面,戏曲的贴片子是和粉面构成强烈反差,从而产生一种强烈对比的艺术效果,加上它流云一样弯弯的形式,构成了与脸部工整对比美的效果,产生了中国的、民族的、戏曲的内在韵律。而新版红楼梦只贴了片子,不拍彩不拍红,不画眉也不画嘴。最终呈现的妆容很奇怪,所有人物的脸部是很模糊的,对于红楼梦这样一部人物众多的作品来说,人物模糊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分不清谁是谁是塑造人物的大忌。
戏曲的发饰
京剧中的旦角主要有传统大头、旗装头和古装头三种发型。
传统大头是京剧中最常见的旦角发型,它的样式很像明清时期妇女的头型。传统大头在两鬓贴有鬓发(俗称贴片子),在脑后或头顶梳发髻,并在脑后垂着较长的头发(俗称线尾(读yǐ)子)。依据人物身份的不同,传统大头的梳法也有所区别。比如成年女性的发髻较长,且垂在脑后,而丫鬟等少女则在头顶梳较小的发髻,并梳有小辫。梳大头都要在发髻、鬓发、前额等处插上艳丽的头饰。传统戏的内容,大都是表现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市井庶民的生活。依据历史、服装头饰产生了京剧旦角扮相的程式。青衣,在京剧中大都是正旦,扮相要端庄大方。青衣戏在大头的梳理上,首先依照演员的条件来决定。大头梳的高、低、薄、厚、长、短的参照系数要结合演员的头型、身量比例来意会。武旦、刀马旦,大头要求小而紧衬,无论做任何高难度技巧也不至于忝头。彩旦,她们在剧中多扮演诙谐、逗哏、幽默的角色,当然正反面人物也有,基本上正面人物的彩旦梳平三套蚂蚁鬏,反面人物梳苏州撅,带红辣椒,网子的颜色及小装饰因人物而定。
旗装头是传统京剧中少数民族女子的头型,它的样式与清代贵族女子的头型相近。旗装头在脑后梳成燕尾式,在头顶戴高高的旗头把,并在旗头把的正中装饰单凤或大绢花,在两鬓和前额也要戴满珠花,习称两把头。旗头,来源于清朝,旗人妇女的头饰,搬上舞台的梳理技术是把生活原型适当加大,也更加艺术化了。如把旗人妇女的两把头改成青缎子制成,燕尾也是经艺术加工后,现于舞台上的样子。燕尾的生活依据是限制旗人妇女头部动作以显示她们的庄重,到了舞台上美化了脖子的暴露部分,在表现人物的气质上也是一个良好的手段。另外,清装旗头只有上朝时才戴穗子,这是遵从当时生活、宫廷规矩而设的程式。
古装头是梅兰芳在编创古装新戏时采用的,借鉴了唐代绘画中仕女的头部造型。这种古装头造型新颖飘逸,将传统大头中的发髻改为式样各异的头套戴在头顶,发髻上插戴的头饰也更为雅致、大气。古装头主要是制作头套,当然要求长短、大小合适,而后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按角色年龄、身份和演员条件梳理出各种发髻和后边梳一至两个马尾式发型来。一般来讲,有身份的人物梳正髻为主;丫环、待女多梳偏髻。发髻的名称有:一头沉、二郎担、五梅花、凤看乌云、偏月多种。头上多以插戴小饰品为主。
京剧旦角贴片子
《木兰辞》中云:“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早已经吟出了中国古代妇女的审美理想。京剧旦角化妆的粉面、红唇、娥眉、凤眼、云鬓也把这种传统梳妆方法发展到极点。
京剧旦角贴片子可分为三个类型:
1、二柳:是过去贴片子的重要方法。再加上齐眉穗把二柳贴成月亮门型,一般使用范围是古代仙女一类。两个大柳贴的前后位置,决定于演员的胖瘦,大柳的长短要根据脸型把不需要的部分盖住,齐眉穗留得不能太短,选中两眉的中间部位,脑门狭窄的要往上贴,露出脑门;脑门大的要往下贴,以便遮盖,主要帮演员弥补缺陷。
2、小弯、大柳:是一般青衣、花旦角色最常用的贴法。旧时用纸胎涂生漆制成,十分粗糙,后改为人发。用刨花水梳理后贴在演员脸上,青衣要贴水折,挡住耳朵,左右手各刮一个比较吃功夫。小弯又分七个、五个两种,现多为七个小弯的一种,它的贴法是中间一个,其它六个分别以拱型贴在两边。这七个小弯的作用特别大,它排列的高低、疏密甚至可以决定演员的美丑,虽然有脸长可贴短,脸短可贴长的一般规律,更有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特殊效果。它应该是经验和规律,程式与感觉的天成。一般传统戏旦角的小弯和大柳的贴法以鸭蛋形为标准,这里更需要结合演员、人物、行当的标准,综合把握。
3、歪桃:所谓歪桃片子是由人物的内心情感通过技术手段外化出来。而戏曲化妆的贴片子也服务于人物的性格特征。一般歪桃片子适用于泼辣旦角,如《巴落河》的九奶奶就是贴歪桃,以表示人物的豪爽、放浪的性格。歪桃片子由三个小弯和两个大柳组成,在脑门左边贴三个,右边用一个小片子弯成歪桃型,然后播花或戴齐眉穗。还有一种是禁婆,也大都贴歪桃片子,梳搭拉苏头。
总之,戏曲的片子是和粉面构成强烈反差,而产生的一种艺术效果,加上它流云一样弯弯的形式,构成了与脸部工整对比美的效果,产生了中国的、民族的、戏曲的内在韵律。
捋片子,片子是用来修饰脸型的假发,以往都是用真头发做的,现在多是用人工制作的,容易清洗和打理。贴完了小弯和大柳,整个人的脸型便变得小巧精致。梳大头,贴好片子就该戴假发了,有了假发才能戴各种漂亮的头饰,造型也更富立体感。戴假发前首先得戴线尾子,这是披在身后的长假发,这假发是直接绑在头上的,因为多而长所以比较重,只有在文戏的时候女演员们才会戴。
然后便是勒网子,系大簪。网子将头上的片子和发带固定好,大簪则把大头从里到外的连接起来。勒头的最后一项便是包水沙,把刚才所带的假发全部给包好,防止掉落。
戴头面,头面有许多的步骤和头饰,如点翠头面、钻石头面、银头面、珠子头面,还有纂围、腰箍等等。以上只是简单地介绍了戏曲演员的头部化妆,这些程序复杂的化妆背后,戏曲演员们也非常不易。例如勒头,由于勒头头部血流受阻,很多演员都有头晕,头痛,胸闷等反应,没个三年五年的,一般演员过不了勒头这道关。所以说所有光鲜的背后,必然是艰辛的付出。也许正是这样,戏曲这门古老的艺术,至今仍然散发着它独有的魅力。
“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这是《牡丹亭》里杜丽娘的经典唱词。图中女子所扮演的,即是在对镜理妆的杜丽娘。何止是艳晶晶的花簪,她所戴的是整幅华丽的点绸头面,仿佛把“三春好处”都戴在了头上。戏曲头饰,更专业地说是戏曲头面。头面即戏曲旦角头上各种化妆饰物的总称,说白了就是旦角演员头上戴的妆和首饰。
头面分软、硬两种:
软头面分为:线帘、网子、发垫、发簪、大发、水纱等六种。
硬头面分为:点犀头面、水钻头面、银锭头面三种。除银锭头面件数较少外,水钻头面、点翠头面各有五十件左右,其中包括:泡子、鬓簪、鬓蝠、泡条、串联(三联、四联)、六角、大顶花、边蝠、边凤、偏凤、面花、压鬓、后三条、包头联、竖梁、横梁、后兜、太阳光、凤挑、八宝、福寿字、耳挖子、耳坠、鱼翅等单件。硬头面可以全套使用或半套使用,也可以单件使用。
下面再介绍几款影视剧里常见的头面:
【筷子头】峨嵋派第四代的掌门人周芷若便选择了这种头饰。筷子头不仅线条流畅、造型美观,遇到危险时,头上的筷子还能完美地化作武器。
【扇子头】《小李飞刀》中的林诗音,她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武林的轩然大波。而且,扇子头的风格多样,从木扇、纸扇到羽毛扇,无论是想如诗如画还是要雍容华贵,都能轻松驾驭。
【铜钱头】新版的电视剧《红楼梦》中,上至八十岁的贾母,下到豆蔻年华的黛玉、宝钗都无一例外地用上了这种头饰,铜钱头出自昆曲,学名叫额妆容。昆曲,原名昆山腔、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中国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戏曲化妆不仅追求表象的美,而且还要用颜色、线条绘画人物形象,显现人物性格,它采用的是超现实的艺术手段。当然有别于影视艺术的化妆,因为影视艺术的化妆,要源于生活、忠于生活,不会在脸上浓墨重彩。新版《红楼梦》整体造型,尤其是头面的失败就在于强搬硬套,传统要继承,也要发展,至于如何做,这就是挑战
1.《【87红楼梦宋朝发型】专题新版《红楼梦》姑娘奶奶们的铜钱头,来自梅兰芳改革的戏曲贴片子》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87红楼梦宋朝发型】专题新版《红楼梦》姑娘奶奶们的铜钱头,来自梅兰芳改革的戏曲贴片子》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71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