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公司
冠名。北洋政府为省内一个地区的军事长官留出时间。
一般由师长、混成旅长或旅长兼任。少数地方因情况复杂,镇守使兼理民政等事,如川边、宁夏。镇守太监
明洪熙元年(1425),以王安为甘肃镇守太监,此前镇守中官未用镇守太监之名,以宦官总镇一方始此。正统间各省各镇皆有镇守太监。其掌本限于军事。后推及地方行政,权益重。嘉靖初年曾裁撤,崇祯初年亦普裁撤,均即恢复。
镇台
清绿营兵高级经兵官总兵的别称。
镇寨官
宋于诸镇人烟繁盛处置监官,掌巡逻盗窃及火禁,兼收酒税。诸寨险要处又置寨官,招收土军,阅习武艺,以防盗贼。
蕃部中大夫
官名。北周依《周礼》置六官,秋官府有蕃部中大夫,正五命,下有小藩部下大夫,小藩部上士、下士。掌诸侯朝觐之仪相当于《周礼》的大行人。《通典》以蕃部中大夫与宾部中大夫拟唐之鸿胪卿。
蕃职
西夏官制取法契丹南北面朝官的制度,既仿宋制,设中书、枢密、三司、御史台以及农田、受纳等司与飞龙、文思等院;又设立“蕃职”,限以蕃人(以党项人为主)担任,名称甚繁,有宁令(大王)、谟宁令(王大夫)、祖儒、聿则、吕宁、枢铭、领卢(枢密)、昂星、漠固、丁拿、吕则、芭良、鼎利、春约、祝能、映吴、广乐、叶令呈箇、令能等。
箴尹
楚国官名。《吕氏春秋·勿躬》高诱注,谓系谏臣。
翦氏
官名。《周礼》谓秋官司寇所属有翦氏,设下士一人及徒二人。为除虫之官,翦氏外,尚有赤发氏、蝈氏等,分掌除灭各种害虫。
辨铜
官名。汉武帝置。水衡都尉的属官,掌辨别铜的品种,并与钟官同管铸钱之事。
操江
官名。明都察院置提督操江一人,以副佥都御史充任,主管上下江防。
翰林良医
宋医官阶官名。徽宗政和二年(1112),由旧医官阶官翰林医官使改置。
翰林书艺局
宋官署名。属翰林院。掌供奉皇帝以书籍、笔墨、琴奕等。有待诏、艺学、书学、祗候、学生等。
翰林司
宋官署名。属光禄寺。掌供应茶茗汤果等,以备皇帝游幸、宴饮需要,兼掌翰林院执役者名籍,并安排其轮流服役。
翰林天文院
宋官署名。亦称翰林天文局。属翰林院。掌观测天象,占候卜筮,以其观测所得与司天监对照。建炎三年(1129)并归太史局,绍光元年(1131)复置。
翰林图画院
宋官署名。雍熙元年(984)置。先属翰林院,熙宁六年(1073)改属都大提举诸司库务。掌绘画及塑造。有侍诏、艺学、祗候、学生。以内侍二人勾当。绍圣二年(1095),改院为局。
翰林学士
官名。唐初常以名儒学士起草诏令而无名号。玄宗置翰林待诏,批答表疏,应和文章,又选文学之士为翰林供奉,与集贤院学士分掌制诏书敕。再改称翰林学士,掌起草拜免将相、号令征伐等机密诏令,并备皇帝顾问。德宗后,翰林学士常值宿内廷,号称“内相”,唐后期亦往往以其升任宰相。宋翰林学士仍掌制诰,后翰林学士职掌仍旧但地位渐低。清以翰林掌院学士为翰林院长官,无单称翰林学士官。
翰林医官
宋医官阶官名。高宗绍兴时,于原医官十四阶,续增八阶,翰林医官为第十五阶。以下为翰林医效、翰林医痊、翰林医愈、翰林医证、翰林医诊、翰林医候、翰林医学。
翰林医官院
官署名。五代有翰林医官使。宋置翰林医官院,属翰林院,元丰五年(1082)改称翰林医官局。掌以医药侍奉皇帝,治疗疾病。有翰林医官使与副使主管院事,以尚药奉御充任,并有直局、医官、医学、祗候等官。辽南面官有翰林医官。
翰林医正
宋医官阶官名。徽宗政和二年(1112),由旧医官阶官翰林医官副使改置。
翰林御书院
宋官署名。掌皇帝所作诗文与墨迹,并供奉笔札图籍。勾当官以内侍充任。建炎三年(1129)废。绍兴十六年(1146)复置。
翰林院
官署名。唐初置时,以具有文词、经学、医卜、技艺者,居宫中,备皇帝召见,非正式职官。玄宗初,置翰林待诏,掌表疏批答,应和文章,旋又选文学之士为翰林供奉,与集贤学士分掌制诏书敕。开元二十六年(738),改翰林供奉为学士,另置学士院,专掌起草拜免将相、号令征伐等重要诏令。宋置翰林学士院,掌内廷起草诏旨。另在内侍省下设翰林院,总管天文、书艺、图画、医官四局,置勾当官,以内侍押班、都知充任。辽南面官有翰林院,掌天子文翰之事,有翰林都林牙等官。金有翰林学士院,掌制撰词命。元有翰林兼国史院及蒙古翰林院。明翰林院兼掌制诰、史册、文翰之事,考议制度,详正文书,备皇帝顾问,主官为翰林学士,下有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修撰、检讨等官。清沿明制,以掌院学士满、汉并置。
磨勘
唐、宋官员考绩升迁制度。唐内外文武官员考课,由本司及本州府长官按规定考核其功过行能,分九等写入考状,由吏部与各道观察使复验,任期满后,根据考绩结果升降。宋置审官院主持官员考课升迁,并确定磨勘名称。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规定京朝官任中外职事代还引对,由审官院考其殿最,皇帝亲自黜陟。景德四年(1007),规定文武官任满三年以上,方得引对升秩。后逐渐形成文臣三年、武臣五年磨勘制度。
磨勘
唐、宋官员考绩升迁制度。唐内外文武官员考课,由本司及本州府长官按规定考核其功过行能,分九等写入考状,由吏部与各道观察使复验,任期满后,根据考绩结果升降。宋置审官院主持官员考课升迁,并确定磨勘名称。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规定京朝官任中外职事代还引对,由审官院考其殿最,皇帝亲自黜陟。景德四年(1007),规定文武官任满三年以上,方得引对升秩。后逐渐形成文臣三年、武臣五年磨勘制度。
磨勘司
明官署名。洪武三年(1370)置,设司令、司丞。掌监察、奏报诸司刑名、钱粮有无冤滥隐匿。职似大理寺。十年,罢,十四年,复置,设司令、左右丞、左右司副。二十年,又罢。
磨勘院
宋官署名。太宗淳化三年(992)置磨勘京朝官院,掌考核京朝官。同时置磨勘幕职州县官院,掌考核幕职州县官。次年,改磨勘京朝官院为审官院,磨勘幕职州县官院为考课院。
器备库
元官署名。属大都留守司。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置。掌殿阁金银宝器二千余件。有提点、大使、副使等官。
器物局
官署名。金属殿前都点检司,掌皇帝所用器械鞍辔诸物,有提点、直长等官。元中统四年(1263)始置御用器物局,至元七年(1270)改器物局,属大都留守司。掌内府宫殿、京城门户、寺观、公廨营缮及宫廷所用各项车辆、鞍辔、象桥、佩刀、系腰等精巧金宝器物。所属有铁局、减铁局、盒钵局、成鞍局、刀子局、旋局、银局、轿子局、采石局等,有大使、副使、直长官等。
儒林郎
文散官名。隋文帝置,在八郎(见“朝议郎”)中位第七。炀帝时罢。唐为文官第二十六阶,正九品上。宋正九品上。元丰改制用以代节度、观察掌书记,支使,防御判官、团练判官。后定为第三十二阶。金正七品下。元从六品。明从六品初授承务郎,儒生出身者升授儒林郎,吏员出身者升授宣德郎。清从六品授儒林郎,吏员出身者授宣德郎。
儒学教授
官名。宋以各州府立学,置教授,以儒学教育生徒,诸王府亦有教授。金各府、州沿。元除各路、府及上中州置教授外,大都路提举学校所、左右都威使司、左右钦察卫、龙翊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亦置儒学教授。明、清置于各府。
儒学教谕
官名。元、明、清各县儒学置教谕,掌教诲县学生员。
儒学学正
名。元置于各路及下州,明、清置于各州。掌以儒学教诲生徒。
儒学训导
官名。明、清于府、州、县学均置训导,辅助教授、学正、学谕教诲生员。
膳部郎中
官名。隋尚书省礼部有膳部侍郎,唐、宋礼部有膳部郎中与员外郎。掌陵庙祭祀所用牲豆酒膳,宋膳部郎中并掌朝会、宴享所需酒食、果实等事。明、清礼部精膳清吏司有郎中、员外郎,掌宴享酒膳。
膳夫
官名。《周礼》谓天官冢宰所属有膳夫,为食官之长,掌王之饮食膳(牲肉)羞(有滋味者)。亦称膳宰。如晋有膳宰屠蒯(《左传·昭公九年》)。西周金文作善夫,掌出纳王命,地位较高。《大克鼎》:“王呼尹氏册命善夫史,王若曰:克,昔余即命女(汝)出内(纳)朕命。”。《诗·小雅·十月之交》有“仲允膳夫”,位次卿士、司徒、太宰。
赞德
唐妃嫔称号。高宗龙朔二年(662)置赞德二人,正一品,以代妃嫔中的夫人。咸亨时复旧。
赞府
唐人对县丞的尊称,亦称“赞公”。
赞普
吐蕃王号。赞,雄强之意,普,男子。
赞善
官名。唐高宗龙朔二年(662),置左右赞善大夫,左代中允,右代中舍人。咸亨元年(670)十二月,中允、中舍人均复原称。睿宗景云二年(711),另增左右赞善大夫各五人,分属左右春坊,秩正五品上,掌传令、讽谏、赞礼仪、教授诸郡王(指太子之子)经籍。辽南面官亦有此官。金亦置,官名只称赞善。元至元十九年(1282)设詹事院时别置此官。明、清赞善分属左右春坊,秩均从六品。
赞善王
明永乐四年(1406)封河州卫(今甘肃临夏)辖境的喇嘛教领袖著思巴儿监藏为灌顶国师。次年,加封赞善王。封爵世袭,嘉靖(1522-1566)后仍有使者到北京。
赞务
官名。原名赞治。隋朝京尹的佐贰。隋初,雍州牧(京师地方长官)之下,有别驾、赞务等官。从其序次来观,位约当前代治中。炀帝罢州罢郡,取消长史、司马二官,只置赞务为佐贰,旋改郡赞务为郡丞,则其地位本即郡丞。隋赞务品秩,京兆、河南从四品,郡自正五品至正六品不等。
赞仪署
元官署名。属内正司。仁宗皇庆二年(1313)始置。掌皇后车舆器备杂造事务。有提领、大使、副使等官。
赞治少尹
官名。见“赞善”。
赞治尹
明文勋官名。正四品。
廪人
官名。西周始置,或简称廪,掌粮仓。《国语·周语上》:“廪协出。”韦昭注:“廪人掌九谷出用之数也。”《国语·周语中》:“廪人献饩。”《周礼》谓为地官司徒的属官。
廪膳生员
科举制度中生员名目之一。通常简称廪生。明府、州、县学生员最初每月都给廪膳,补助生活。名额有定数,明初府学四十人,州学三十人,县学二十人,每人月给廪米六斗。清沿其制,经岁、科两试一等前列者,方能取得廪名义。名额因州、县大小而异,每年发廪饩银四两。廪生须为应考的童生具结保证无身家不清及冒名顶替等弊。
廪生
“廪膳生员”的简称。
廪牲署
官署名。掌供应祭祀时所用粮食牲口(古称“牺牲粢盛”)。秦、汉内史、左冯翊有廪牺令及丞,后属大司农。东汉廪牺丞为河南尹属官。历代均置。南朝齐属太常。北齐、隋、唐亦均属太常寺。唐以后各代不专设。
嬖大夫
先秦官名。下大夫的别名。
闍里必
亦译“扯儿必”、“彻儿必”。成吉思汗置,意为侍从官。有人认为元朝官制有的内府宰相即此官。
戴琫
即“代本”。
徽事郎
文散官名。隋始置。唐为文官第二十三阶,正八品下,宋废。金再置,从八品上。元升从七品。明改称徵仕郎,为从七品升授之阶。清亦称徵仕郎,从七品。
徽政院
元代官署名。世祖至元三十一年(1294),皇孙成宗即位,尊母弘吉刺氏为皇太后,改詹事院(原东宫官署)为徽政院以奉之。以后武宗、仁宗兄弟为其母、顺帝为其婶文宗后,都曾设立徽政院。
徽猷阁学士
宋官名。徽猷阁,大观二年(1108)建,双藏哲宗御集,置学士、直学士、待制等官。
孺人
妇女封号。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定,用以封赠通直郎以上至承议郎之妻。元命妇中无此封号。明用以封赠七品、清用以封赠九至七品官之妻。武职八旗八品以下、绿旗营七品以下妻无封。后改绿旗营正七品妻亦封孺人。如封赠官之母或祖母,则称太孺人。乾隆五十年(1785),规定八品官以下不得赠封祖母。
翼长
官名。清禁卫军的火器、健锐、神机、善扑四营。于掌印总统大臣(神机营为掌印管理大臣)下均置翼长。翼的原意为军队的左右翼,但翼长一官不必为两翼领兵官;此外又有协理事长翼长,为主官的助理。神机营设总理全营事务翼长长七人(文案、营务各二人),则为各部门的主管人员。上为平时的翼长。出兵作战时,主帅之下也常设翼长。
鍼工局
明宦官官署名。八局之一,有掌印太监主管,下设管理、佥书、掌司、监工等员。掌造宫中衣服。
黜陟使
官名。唐太宗贞观八年(634)派大臣为十八道黜陟大使,二十年(646)又派大臣以六条巡察全国各地,考查官吏,进行奖惩,并了解各地情况。玄宗与肃宗时期,亦曾派使出巡。德宗建中元年(780),为推行两税法并考查官吏政绩,又曾分遣各道黜陟使,后废。
藩司
明、清布政使的别称。参见“藩台”。
藩台
明、清布政使的别称。明、清布政使主管全省民政、田赋与户籍等事,故有此称,亦称藩司,下属称为藩宪,尊称方伯。
翻译科
清特定考试科目之一。限八旗人。以满文译汉文,并作满文论文者为满洲翻译,以蒙文译满文者为蒙古翻译。与金考女真文的女直(真)进士科相同。顺治时只考取翻译生员,雍正时始考取举人,乾隆时始定会试考中后复试及格,赐进士出身,以六部主事用,蒙古则分理藩院任用。道光末,复试优等者始以翰林院庶吉士用,但只限一名或二三名,且只限满洲,如是科考前列者为汉军,则少用或停用。生员、举人、进士皆加“翻译”。
鹰坊
金官署名。属殿前都点检司。掌调养鹰鹘“海东青”等。有提点、使、副使等官。辽北面官坊官亦有鹰坊。
鹰扬府
官署名。隋开皇中府兵制军府名骠骑将军府,每府置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大业三年(607),改骠骑府为鹰扬府。改二将军为鹰扬郎将、鹰扬副郎将。
鹰扬郎将
官名。隋炀帝大业三年(607),改府兵制的军府名称,以骠骑府为鹰扬府,主官骠骑将军改称鹰扬郎将,正五品;副职车骑将军改称鹰扬副郎将,从五品。五年,又改鹰扬副郎将为鹰击郎将。
酂长
《周礼》谓为一酂之长。每酂一百家。参见“遂大夫”。
鞮鞻氏
官名。《周礼》谓春官所属有鞮鞻氏,设下士四人及府、史、胥、徒等人员。掌四夷之乐与其歌声。“鞻”读为“屦”,意为鞋子。鞮鞻,舞者所穿的革制之鞋。
簪袅
爵位名。秦、汉二十等爵的第三级。命名之意有二说。《汉书·百官公卿表》颜师古注:“以组带马曰袅。簪袅者,言饰此马也。”组即丝带。颜说认为有此爵者,可在马上加丝带为标志。《续汉书·百官志》刘昭注引刘劭《爵制》以爵名为“簪褭”,谓“簪褭,御驷马者。要褭,古之名马也。驾驷马者其形似簪,故曰簪褭也。”按第四级“不更”始得免充轮流服役之兵卒,第三级还不能享此优待,仅略优于无爵之人。
疆理司
官署名。清末民政部的一个司,设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掌经界图志,审验官民土地。
警巡院
官署名。辽始置五京警巡院,有使及副使。金沿置。掌京城治安,平理狱讼。元置大都左、右警巡院及上都(今内蒙古多伦西北)警巡院,各置达鲁花赤、使及副使、判官等官。
骥用库
元官库名。属詹事院。掌鞍辔。有提点、大使。
曩骨
吐蕃官名。《新唐书·吐蕃传上》:“曩骨,犹千牛官也。”按千牛为禁卫武官。
麟台
唐官署名。垂拱元年(685),改秘收省为麟台。神龙元年(705)复原名。
庠生
庠生 古代学校称庠,故学生称庠生,为明清科举制度中府、州、县学生员的别称。 庠生也就是秀才之意.庠序即学校,明清时期叫州县学为“邑庠”,所以秀才也叫“邑庠生”,或叫“茂才”。秀才向官署呈文时自称庠生、生员等。
廪生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廪膳生员,科举制度中生员名目之一。明府、州、县学生员最初每月都给廪膳,补助生活。名额有定数,明初府学四十人,州学三十人,县学二十人,每人月给廪米六斗。清沿其制,经岁、科两试一等前列者,方能取得廪名义。名额因州、县大小而异,每年发廪饩银四两。廪生须为应考的童生具结保证无身家不清及冒名顶替等弊。
编辑本段廪生
明清两代称由公家给以膳食的生员。又称廪膳生。明初生员有定额,皆食廪。其后名额增多,因谓初设食廪者为廪膳生员,省称"廪生",增多者谓之"增广生员",省称"增生"。又于额外增取,附于诸生之末,谓之"附学生员",省称"附生"。后凡初入学者皆谓之附生,其岁﹑科两试等第高者可补为增生﹑廪生。廪生中食廪年深者可充岁贡。清制略同。明 孔贞运《明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墓志铭》:“(袁可立)孙二,长赋诚,廪生,娶李氏。”
贡生
科举时代,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意谓以人才贡献给皇帝。明代有岁贡、选贡、恩贡和细贡;清代有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和例贡。清代贡生,别称“明经”。会试考中的考生被称做“贡士”,第一名为“会元”。 贡生相当于举人副榜。贡生有几种:恩贡,凡遇皇室庆典,据府、州、县学岁贡常例,加贡一次作为恩贡。清特许“先贤”后裔入监者,亦称恩贡,比如,朝廷每年都会给孔氏后裔一定的贡生名额,以示尊孔崇儒。每一年或两三年由地方选送年资长久的廪生入国子监读书的,称为岁贡,由于大都挨次升贡,故有“挨贡”的俗语;逢国家庆典进贡的生员,称为恩贡;每三年各省学政就本省生员择优报送国子监的,称为优贡,每十二年各省学政考选本省生员择优报送中央参加朝考合格的,称为拔贡;乡试取人副榜直接送往国子监的,称为副贡。蒲松龄是“岁贡”,又叫“挨贡”。就是做廪生时间长了,排队挨号挨上了贡生。做了贡生以后理论上可以当官了,蒲松龄得到一个虚衔“儒学训导”。儒学训导是什么意思呢?当时封建社会的学校分好几级,国家一级是国子监,省里面是府学,县里面是县学。这个儒学训导就是县学的副长官.
秀才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秀才别称茂才,原指才之秀者,始见于《管子·小匡》。汉以来成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亦曾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
生员
唐国学及州、县学规定学生员额,因称生员。明、清指经本少各级考试入府、州、县学者,通名生员,习称秀才,亦称诸生。生员常受本地教官(即教授、学正、教谕、训导等)及学政(明为学道)监督考核。生员的名目分廪膳生、增广生、附生。初入学为附学生员,廪、增有定额,据岁考、科试成绩递补。廪生给廪米,故名。增广生亦名增生,因于廪生外增额,故名。如王安石《伤仲永》“传一乡秀才观之”。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阿Q正传》中称赵少爷“茂才公”,表示讽刺。
1.《.周朝的学校称 庠 A.对看这里!中国历代职官词典之225》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周朝的学校称 庠 A.对看这里!中国历代职官词典之225》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78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