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中国文化的美丽

据说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我们家长和孩子们对中秋节知道多少?今天我们来分享有关中秋节的神话传说和时事。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分享,在中秋节浓厚的氛围中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其实说到中秋,首先想到的应该就是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了,今天飞儿老师就来教小朋友们做手工“嫦娥奔月”,在玩乐中感受中秋,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请在wifi环境下观看

简单步骤

步骤一:用红色、白色等纸粘土,分别搓成水滴状、长条状等制作嫦娥的身体;

步骤二:用肉色纸粘土搓成球状,制作嫦娥的头,然后用黑色、白色纸粘土制作头发、眼睛等;

步骤三:将头部和身体连接起来,并用红色纸粘土添加饰品,如发饰、项链等;

步骤四:用黄色纸粘土制作月亮,营造嫦娥奔月的故事情境;

步骤五:可以将白色粘土搓成大小不同的椭圆球形,组合成玉兔,讲讲玉兔捣药的故事,也可以制作其它相关事物,让作品更丰满,让故事角色、内容更丰富。

中秋节的神话传说

嫦娥奔月

传说嫦娥本是后羿之妻,后羿射下9个太阳后西王母赐其不老仙药,但后羿不舍得吃下,就交于嫦娥保管。后羿门徒蓬蒙觊觎仙药,逼迫嫦娥交出仙药,嫦娥无奈情急之下吞下仙药,便向天上飞去。当日正是八月十五,月亮又大又亮,因不舍后羿,嫦娥就停在了离地球最近的月亮,从此长居广寒宫。后羿回家后心痛不止,于是每年八月十五便摆下宴席对着月亮与嫦娥团聚。

吴刚伐桂

抬头看明月,可以看到其中的黑影,便是吴刚伐桂的传说了。唐代,有一个樵夫叫吴刚,他沉醉于仙道,但始终不认真学习,天帝便将他派到月宫砍伐桂树,但月桂树随砍即合,吴刚每砍一斧,斧子砍下的枝叶就会长回树上,经过了这么久,吴刚仍然没能砍倒月桂树。

玉兔捣药

嫦娥身边有只玉兔。据说嫦娥身体变轻,开始升空时,惶恐中抱起了一直喂养的白兔。白兔便随她一起上了月亮。玉兔在月宫有一只捣药杵,夜晚在药臼中捣制长生不老的灵药。

中秋节的风俗习惯

赏月

早在唐宋时期,赏月便成为中秋节的一大习俗。父母可以带着孩子一起赏月,向孩子讲述关于中秋的神话故事和一些诗词佳作,在传统习俗中感悟中华文化之美。

吃月饼

月饼是很多小朋友的最爱,其实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所以在吃月饼的时候,其实也在传达着某种思念,象征着阖家团圆。

观潮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在江浙附近的父母不妨带着孩子去体验一下中秋观潮的乐趣。

除了以上的习俗外,各地的中秋节都有着各自的风俗习惯,这些等待着家长和小朋友们共同去发现,在中秋节的氛围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深。

诗词中的“中秋”

“月”下思乡

唐代的咏月诗十分繁盛,“诗仙”李白就写过很多的咏月诗,其中有大家耳熟能详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明亮的月光洒在诗人的床前,诗人抬头仰望明月,心中所思却是远方的故乡。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成为千古佳作。

“月”中旷达

宋代,中秋节成为一个重大的节日,宋代的诗词对“中秋”的描写又别有一番韵味,其中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又是人们广为传唱的佳作。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的意境豪放阔达,词人仿佛在和明月对话,尽管前面对分离也有痛苦和抑郁,但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词人对全天下分离之人的美好祝愿。苏轼的这种豪迈旷达的乐观心态也是他历来被人们喜爱的重要原因。

最后,祝各位家长和小朋友中秋快乐!

关注“美育童年”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1.《制作Q版嫦娥奔月 在玩乐中感受中秋文化》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制作Q版嫦娥奔月 在玩乐中感受中秋文化》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93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