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辉)大宇治水成功促进了中国农耕文明的发展,建立了夏王朝。
大禹之子启继承了大禹的天子之位,开启了中国家天下的世袭制王朝。夏王朝以及由此产生的夏文化,成为华夏民族文化的原始来源。夏王朝时期高度的农耕文明,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并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华夏文化,为商王朝的文化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与文化基础。夏王朝与夏文化,究竟诞生在中国的什么地方?至今仍是中国历史与文化悬而未决的历史之谜。因为四千年前的夏王朝历史过于久远,中国历史文献典籍记载的相关夏王朝的历史地名,经过历史的沉淀,已变得模糊不清,成为我们破解夏王朝历史研究中最大的障碍。其中,商汤灭夏的“鸣条之战”,究竟发生在哪里?鸣条究竟是现在的什么地域?同样是夏文化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鸣条之战是历史上很有名的一次战争,也导致了夏商周三代的第一次王朝更迭。在约公元前16世纪,商汤出兵攻伐夏桀,与夏师在鸣条发生鸣条大战,商汤大获全胜,夏桀大败并南逃死于南巢,夏王朝由此灭亡。对此,《史记•夏本纪第二》记载:“桀败於有娀之虚,桀奔於鸣条,夏师败绩。汤遂伐三嵕,俘厥宝玉,义伯、仲伯作典宝。汤既胜夏,欲迁其社,不可,作夏社。伊尹报。於是诸侯毕服,汤乃践天子位,平定海内。” “桀走鸣条,遂放而死”;《书•汤誓序》记载:“伊尹相汤伐桀,升自陑,遂与桀战于鸣条之野,作《汤誓》。”
对这段历史的研究,一般认为在夏王朝统治末期,夏王桀的统治出现了危机。夏朝的属国商,乘机先征服邻近的夏属葛国,保障商都南亳的安全,又派重臣伊尹至夏王都城探测虚实。再采取分别翦除夏朝羽翼的策略,各个击破了位于夏、商之间的豕韦、顾国、昆吾等夏朝属国,使夏王桀孤立无援。接着,商汤又率战车70乘、敢死士兵6000人攻夏王都。夏桀只好仓促率王师败逃鸣条,与商军战于鸣条,结果夏朝军队大败。
当代考古界通过对二里头遗址的考古研究与理论总结,认为二里头遗址为夏朝末期夏桀的王都;距离二里头遗址东北六公里处的偃师商城为商王朝的早期都城,也就是商汤之都;鸣条之战发生在二里头遗址与偃师商城东北方更远的中条山之北的鸣条。
笔者不是政治家,对于如何经营自己的地盘势力一无所知;也不是军事家,不懂如何运筹帷幄,进行战略决战,消灭围歼敌人。但是,笔者对于主流历史学界与考古学界关于夏商之战的研究成果,是百思不得其解;夏桀是如何让六公里外的商汤在自己的眼皮底下,经营发展自己的势力,任其壮大?夏桀与商汤在发生战争不利后,又为何退守鸣条进入商汤的军事势力范围自寻死路?夏桀鸣条之战失败后,又如何逃向千里之外遥远的南方之地南巢?夏商交替之际产生的这些历史问题,是主流学界无法自圆其说,无法从政治历史客观规律解释清楚的历史悖论。
虽然夏商鸣条之战,历史久远,我们已经很难确认其具体地理位置,但中华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传承不断,中华的先圣先贤还是为我们留下了一些珍贵的历史记载与线索。西汉的司马迁以一己之力、历经屈辱,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中华历史文化的血脉《史记》,而广为人知;东汉末年的儒家学者、经学家郑玄,却很少人了解,其在为《尚书》《书序》郑玄注:“鸣条,南夷地名”,为我们打开了夏王朝以及夏文化研究的天窗,为中华民族的久远历史文化留下了难得的史料,也为笔者的夏文化研究提供了另一可靠历史证据。
要了解这一史料的可靠性、独立性,要先了解郑玄的履历与贡献。郑玄(127年~200年),曾入太学攻《京氏易》《公羊春秋》及《三统历》《九章算术》,又从张恭祖学《古文尚书》《周礼》和《左传》等,最后从马融学古文经。游学归里之后,复客耕东莱,聚徒授课,弟子达数千人,家贫好学,终为大儒。党锢之祸起,遭禁锢,杜门注疏,潜心著述。晚年守节不仕,却遭逼迫从军,最终病逝于元城,享年七十四岁。
郑玄治学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经学。他遍注儒家经典,以毕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遗产,使经学进入了一个“小统一时代”。著有《天文七政论》《中侯》等书,共百万余言,世称“郑学”,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唐贞观年间,列郑玄于二十二“先师”之列,配享孔庙。宋代时被追封为高密伯。后人建有郑公祠以纪念。
郑玄曾跟随东汉著名经学家马融学习古文经,后来外出游学十多年,把握经书的源流,辨析学术,考溯源流,花费了很多精力整理篇章,条贯篇目,确定编排。为此,他搜求各家学说,仔细考订异同,进行归纳和判断,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注疏有《毛诗》《周易》《论语》等儒学经典。
但郑玄求名而不求官,羞与外戚阉寺为伍,绝不愿涉足仕途,乃屡拒征辟,一心一意从事著书讲学的学术工作,才为我们留下了“鸣条,南夷地名”这一有别于历代传统史学观的注释、考证,是解开中华民族尧舜禹文化、夏文化真正发源地的可信史料。
根据笔者的相关夏文化研究成果,夏商之战是黄河中游的商汤部落势力与淮河中游的夏王朝之间的战争。商汤部落在兼并了黄河中游的夏王朝外围部落方国后,裹挟夏王朝的一些外围方国,突然发动的一场战争。夏桀在保卫夏朝国都淮河之北的四方湖古城失败后,败逃到淮河之南的南夷地区的鸣条。夏桀在南夷鸣条之战失败后,彻底丧失了王朝军队,只有继续向南逃亡到南巢地区,并最终在南巢被商汤军队剿灭而亡,夏王朝由此灭亡——“桀败於有娀之虚,桀奔於鸣条,夏师败绩”“桀走鸣条,遂放而死”“汤整兵鸣条,困夏南巢”“汤遂灭夏,桀逃南巢氏”。
在远古时期,一千八百诸侯并立的情况下,新兴的商部落集团要崛起兴盛,必然需要广大的地域来积蓄力量;传统的、强势的夏王朝集团必然要想方设法抑制新兴的势力集团。因此,夏商两大势力集团,必然不可能同时存在于六公里或百公里的范围内,争夺有限的空间资源、物质财富与人口资源。二里头的末期夏王朝中心与偃师商城的早期商朝中心,必然有一处为伪文化遗址,狗尾续貂地鸠占鹊巢。孰是孰非,不仅考古发现可以告诉世人,历史曾经发生的故事与战争,同样可以证明这一切。
夏商王朝的更迭之战,集中于几十公里范围内迂回战斗,夏桀在失败后莫名其妙地逃往千里之外的南方南巢流亡,要么是夏商鸣条之战的真实历史地理发生地被篡改了,要么是我们对夏商鸣条之战的认识研究产生了根本性的错误。夏王朝与商王朝的更迭,不是同一地区的两股势力的此消彼长,而是中国南北两种地域文化的兴衰。纵观中国历代王朝的更迭,无不显示南与北、东与西两地地域势力的兴衰史。
“夏之兴也以涂山”、“桀走鸣条,遂放而死”、“汤整兵鸣条,困夏南巢”、“汤遂灭夏,桀逃南巢氏”、“鸣条,南夷地名”,夏王朝兴盛于淮河涂山,夏桀战败于淮河之南的南夷鸣条,夏王朝灭亡于江淮之间的南巢地区。涂山、鸣条、南巢成为夏王朝兴盛与灭亡的标志之地,涂山与巢湖是历史变迁不可更移的地理标志,那么,夏王朝与夏文化不是存在兴盛于这一地区,还会在哪里呢?离开了中国历史文献记载中夏王朝记忆,那还属于夏文化吗?因此,涂山、南夷鸣条、南巢是夏王朝的龙兴之地,是华夏文化的产生与传承之地,是中华文化的复兴之地。(作者:赵辉)
1.《关于2.商朝灭掉夏朝的鸣条之战在现在的哪里我想说商汤灭夏的“鸣条之战”,究竟发生在哪里?鸣条,南夷地名》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关于2.商朝灭掉夏朝的鸣条之战在现在的哪里我想说商汤灭夏的“鸣条之战”,究竟发生在哪里?鸣条,南夷地名》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116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