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爱从元代开始
已经接下来把“木奈”称为“木恋”
春州
木哀这个地名在异族语“木奈”地名的演变中被称为“木哀”,已经有资料记载。
只是我们没有去提取它,宣传它。以至于今天我们还在这里讨论它,甚至还为这事进行了一场不小的争论。但我们都是为沐爱今后的发展在进行讨论。接下来我们把相关资料进行逻列,说明沐爱很早以前是,彝族聚居地,且彝族居住了很长时间,所以彝族人就把这里称呼为“木乃”。
在汉族人迁徙进入此地居住后,彝族人远走他乡,汉族人在此地占据了主导地位,于是汉族人便将古称的“木乃”的地名改称呼成了“沐爱”。
要说明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要从以下这些资料中进行考证。
一、沐爱所处的地理位置。
查看中国古地图(秦朝)图1。
查看现代中国政区地图,从图中可以看出,筠连在宜宾市、昭通市、毕节市三市形成的三角形的中间地带。如下图2、图3。
图1
图2
图3
我们再进一步查看筠连县的沐爱镇的地理位置,沐爱在珙县、高县、筠连县(今沐爱在筠连辖区)、盐津县、威信县、兴文县这几个县围成的多边形范围内。如下图4。
图4
其次,我们再看看南广河流(符黑水--水经注),南广河的上游镇舟河(大涉水-水经注)的流向,如图5。最值得注意的是筠连沐爱在乌蒙山余脉。如乌蒙山地势图,图6。
图5
图6
我们把以上沐爱镇的地理位置搞清楚了。那么我们寻找沐爱的有关历史就容易一些了。因为沐爱虽然建过县(1947年至1949年底,为民国沐爱县),但时间很短,没有县志,也没有乡志、镇志、区志(沐爱区)。1999年,沐爱镇党委政府编辑出版过一本《丰硕成果 锦绣未来——沐爱解放五十年》小册子,但该书在历史沿革一章中,对沐爱建置也只追溯到民国26年(1937年)。所以,今天我们只能够从周边县市的历史资料中寻找有关沐爱的一些历史情况。
二、沐爱从古至今隶属及建置。
沐爱虽然历史悠久,但历来没有什么行政建置。
早在两三千年前就是先民劳作和和生活栖息地。周秦时期系属古侯国属地。秦汉以来,都是就近各郡县的属地。特别是最早出现的“犍为郡”(郡治鄨县,今贵州省遵义市西)、朱提郡(郡治今云南省昭通市)、汉南广县(县治今宜宾市珙县沐滩乡傅家坝)、置羁縻高州(今筠连镇舟镇)这四个建置名字更值得我们关注。
我们先查⑴宜宾市、⑵昭通市、⑶毕节市人民政府网站上有关资料(政府网站上的资料具有公信力)。
⑴宜宾市人民政府网:宜宾历史悠久。距今4万年前宜宾市境已有人类生息,公元前三四千年时氏族部落出现,春秋、战国时大部为僰人聚居之地,战国后期市境已全部纳入秦之巴、蜀二郡。西汉高后六年(公元前182年),建宜宾城的前身三江口僰道城;西汉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成为犍为郡治所,治地跨今川、滇、黔、渝三省一市地12县的广大区域。“西南半壁古戎州”的美誉,即是说明宜宾曾经管辖范围宽广。
⑵昭通市人民政府网站:昭通古称“朱提”“乌蒙”,早在距今约10万年前,就有早期智人在这里繁衍生息。“望帝故里”“汉洗之乡”“袁滋题记摩崖”见证着昭通的发展与进步,诉说着昭通的历史与文明。昭通是云南最早建制的地方,自西汉建元六年至唐天宝年间,以“朱提”为名,纳入中央王朝的管辖长达800多年。唐代之后,宋封乌蒙,元置乌蒙路,明置乌蒙府,清改乌蒙为昭通。民国时期,昭通在云南政治上的影响深远,是当时的第二大城市,第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小昆明”之称。
⑶毕节市人民政府网站:毕节市秦为蜀郡属地,汉为益州之牂牁、犍为两郡所辖,晋属益州、朱提郡,唐代置牂牁、乌撒部,宋代置罗氏鬼国辖乌撒部、毗那部,元代分属“亦溪不薛”(蒙古语,意为水西之地)宣慰司、乌撒乌蒙宣慰司所辖,明代分属水西宣慰司、乌撒军民府、永宁宣抚司和乌撒卫、毕节卫、赤水卫、永宁卫。
以上是宜宾、昭通、毕节三市的历史情况。
下面我们再把①筠连县、②高县、③珙县、④兴文县、⑤威信县、⑥盐津县人民政府等网站上查这几个县的建置历史有关资料整理出来。尽管看起来篇幅累赘,但还是有必要逻列于后,并将关键建置地名用红字标明。
①筠连县人民政府网站
【历史沿革】筠连县历史悠久,旧石器时代,县境即有人类活动。秦统一六国以前,县境属“巴蜀本南外蛮夷地”一隅。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筠连归大一统的中央王朝。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置犍为郡(郡治今贵州省遵义县西)。元封二年(前109),犍为郡属益州(州治今成都市)刺史部。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或元光五年(前130)置南广县(治今珙县沐滩乡傅家坝),县境属益州犍为郡南广县地。公元9年,王莽建立新朝,改益州刺史部为庸部,改犍为郡为西顺郡,县境属庸部西顺郡南广县地。公元23年,蜀地为公孙述割据,将庸部还名益州,西顺郡复名犍为郡,县境仍属益州犍为郡南广县地。汉建安二十一年(216),改犍为郡辖地为朱提郡,领朱提、汉阳、南昌、堂螂、南广5县,县境属益州朱提郡南广县地。公元221年四月,刘备于成都称帝,分益州为21郡,朱提郡仍置,领县亦有南广,县境隶属与前无异。蜀汉延熙年间(238-257),于南广县立南广郡,县境归益州南广郡南广县,不久废郡存县,仍属益州朱提郡南广县。晋武帝泰始七年(271),合南中建宁、云南、古兴、永昌4郡置宁州(州治今云南省曲靖市),并分朱提置南广,县境即属宁州南广郡南广县。太康五年(284)撤销宁州,县境仍属益州朱提郡南广县。惠帝太安二年(303),恢复宁州建制,县境又属宁州朱提郡南广县。晋怀帝永嘉五年(311)置南广郡属宁州,县境属宁州南广郡南广县。晋愍帝建兴四年(316)五月,废南广郡,县境属宁州朱提郡南广县。晋元帝永昌年间(322-323),南广又为宁州朱提郡属县。晋成帝咸康年间(335-342),李雄定宁州,又置南广郡,县境仍属宁州南广郡南广县。晋穆帝时(345-361)安西将军桓温平蜀,南广县地属东晋。隋文帝开皇十七年(597),隋讨平爨氏后,于南广郡旧地置协州(州治今云南省彝良县),县境属协州。隋炀帝大业初,废协州入开边县(县治今云南省盐津县滩头),至后仍又荒废。唐初,县境属戎州僰道县。武后时置筠州,领盐水、筠山、罗余、临居、澄澜、临昆、唐川、寻源8县。又置连州,领当为、都宁、逻游、罗龙、加平、清坎6县。后又置定州,领扶德、支江2县。该等州县均为羁縻。归附唐王朝,属剑南道(道治今成都市,后改剑南道西川)戎州都督府(府治今宜宾市)。唐天宝元年(742)改戎州为南溪郡。依旧都督领羁縻州36州,今县境在内。唐天宝七年(748),唐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被南诏打败,羁縻筠州、连州等地被南诏占领。唐德宗贞元四年(788),南诏归附,筠地各州县仍属戎州羁縻。宋咸平四年(1001)将蜀地分为益、利、夔、梓4路,今县境内各羁縻州属梓州路(路治潼州府,今四川省三台县)戎州。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改戎州为叙府。宋微宗重和元年(1118)改梓州路为潼川府路。至北宋末,羁縻筠州、连州均属潼川府路(原梓州路)叙州府(原戎州)所辖。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于今县境内合原筠州、连州而置筠连州,并领腾川县(县治今筠连镇),不久省县入州。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筠连州直隶叙州府。元末顺帝至正二十年(1360)红巾军将领明玉珍据蜀称帝。在重庆建立大夏政权,历时11年,筠连州治地隶属依旧。
明洪武四年(1371)灭大夏,同年改筠连州为筠连县,县治今筠连镇,改设流官,隶叙州路。明洪武六年(1373)叙州路改为叙州府,筠连县隶叙州府。
明洪武十年(1377)降高州为高县,将筠连县、珙县并入高县。明洪武十三年(1380)又恢复置筠连县、珙县,直隶叙州府。明正德十三年(1518)复置高州,仍领筠、珙2县。
清顺治十六年(1659)九月,筠连纳入清朝统治,县境人口稀少。至康熙中叶战乱才平定,曾由庆符县知县兼任筠连县知县,筠连县隶属一仍明制。清雍正六年(1728)对川、滇、黔3省边界进行较大调整,将镇雄、乌蒙、东川3府划归云南省,今四川南部疆界基本确定,将县属大、小楠木2园划归云南省镇雄州。清嘉庆七年(1802),筠连县属四川省川南永宁道(道治今泸州市)叙州府(府治今宜宾市)。
光绪三十四年(1908),改永宁道为下川南道,筠连县即属四川省下川南道叙州府。
民国元年(1912),中华民国成立,是年裁废道制,以府、州、厅直隶省政,筠连县直属四川省叙州府。民国2年(1913),实行撤府立道,筠连县属四川省下川南道(道治今泸州市)。民国3年(1914),改下川南道为永宁道(道治地同前),筠连属四川省永宁道。民国18年(1929)撤销道,筠连县直属四川省。民国24年(1935),四川省下设十八个行政督察区,筠连县属四川省第六行政督察区(区治今宜宾市)。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1月9日,筠连县解放。同年1月,分四川为川东、川西、川南、川北4个行政公署,直隶西南大行政区。川南行政公署设泸州市,筠连县属西南大区(驻重庆市)川南行署宜宾专区,专署设宜宾市(县级)。1952年9月1日,恢复四川省,撤销西南大行政区和川南行政公署,筠连县属四川省宜宾专区。
1953年8月,经宜宾专区行政公署批准,高县第四区(区治沐爱场)、第五区(区治落木柔场)、第七区(区治蒿坝场)所辖1镇、20乡、156个村划归筠连县。1968年8月,改宜宾专区为宜宾地区,筠连县即属四川省宜宾地区。1996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宜宾地区,设地级宜宾市,筠连属宜宾市管辖。
②高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15-05-29来源:
高县历史悠久,据已出土的石器证实,远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战国时,今县地为西南夷境域,属夜郎国地。秦始皇统一6国后,遣常頞开五尺道,县境乃归大一统的封建中央王朝。汉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置南广县,为南广县地至南齐。梁太清二年(548年),云南少数民族大牲爨瓒占据宁州,“袤延二千余里”,南广县因而荒废,今县境内遂为东爨“乌蛮”(彝族)繁居之地。隋大业三年(607年)后为僚人据有。
唐开拓边地时,为安抚这一带少数民族,于此地置羁縻高州,隶于泸州,州治设在今陈村,辖轲巴、移甫、徒西(今筠连镇舟镇)3县,是为高县建置州县之始,迄今已1300余年。宋熙宁八年(1075年),民族首领得个祥献羁縻10州之地,羁縻高州随之入淯井监,政和四年(1114年),此地属于长宁军。
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于此地置高州,隶马湖路,州治在陈村,后迁怀远寨(今文江镇凤凰山下),大德七年(1303年)后,高州改隶于叙州路。
明洪武五年(1372年),降高州为高县,是为今高县之始建县。六年,隶叙州府。正德十三年(1518年)四月,高县复为高州。同时,治所由怀远寨迁至中坝(今县城南城),辖筠连、珙县2县。清顺治初,复降高州为高县。民国2年,改府为道,高县隶下川南道。3年,改下川南道为永宁道。18年,废道,高县直隶四川省。24年,属四川省第六行政督察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高县于1949年12月11日和平解放。1950年1月8日,成立高县人民政府,属宜宾专区。1950年2月宜宾督察专员公署以宜秘字第23号令,将沐爱所辖14个乡镇归并高县。1951年3月,内务部正式批准沐爱县并入高县。(1953年10月划归筠连县管辖)。1960年1月,庆符县并入。1968年8月,宜宾专区更名为宜宾地区,仍属之。1997年1月属宜宾市。2001年12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县政府驻地由文江镇迁至庆符镇。至2012年领属辖地相沿未再变易。
③珙县人民政府网站
【历史沿革】珙县历史悠久。从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石斧”分析,在殷商或者更早时期珙县地界就有人类活动。史料记载,先秦时期即有僰人等居住于此,属于“僰侯国”的中心区域,因此,珙县今亦被称为“古僰国”“古僰之乡”“古僰圣地”或“僰乡”“僰都”“中华僰人故里”。汉为南广县境,据考古发现,汉初南广县治所在今沐滩乡傅家坝。唐置巩、薛(萨)羁縻州。宋为罗计。元顺帝至正二十二年(1362)、大夏明玉珍天统元年(1362)改下罗计长官司(今珙泉镇)为珙州(西南有珙溪遂为州名,亦说唐置巩州,巩近珙)。明洪武四年(1371)降州为县,名珙县,沿袭至今。清为叙州府辖县。民国为四川省(叙州、下川南道、永宁道、第六行政督察区等)辖县。1949年12月10日,珙县解放,属宜宾(专区、地区、市)辖县。1992年9月撤区并乡建镇,设8镇13乡。2006年,珙县调整乡镇行政区划,乡镇行政区划建制由8个镇、13个乡,调整为8个镇、9个乡。2014年,珙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为11镇6乡。
④兴文县人民政府网站
日期:2013-04-19 兴文县历史悠久,唐高宗仪凤二年(677年)置羁縻晏州,后又陆续置宋州、悦州。北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又置归来州,后为大坝都掌人地。
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划大坝军民府属地置戎州。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降为戎县。明万历元年(1573年),汉僰九丝大战,古僰族消亡。是年取“偃武修文”之义改戎县为兴文县至今,治所晏阳镇。1985年5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县人民政府驻地由僰王山镇(原晏阳镇)迁往古宋镇(原中城镇)。万年元历记载,1573年间,明军剿灭僰人,攻占山都6乡,拓地400余公里,于山都6乡适中处内官寨建武宁城,命镇守四川总兵官暂留驻此;明朝经九丝之战评定戎县僰人,二年二月壬子,由明神宗下旨,改戎县为兴文县,去“偃武修文”之义,沿用至今。
⑤威信县建置沿革
文章来源:原创作者:威信县地方志办公室。
西汉属益州犍为郡南广县。
东汉由犍为属国都尉管理,建安二十年(215)隶朱提郡。
蜀汉延熙十年(247)隶南广郡南广县,十九年废南广郡后改隶朱提郡南广县。
西晋太安二年(303)为朱提郡南秦县地,由益州(治今成都市)改隶宁州(治今晋宁县晋城镇,后迁今曲靖市)。永嘉五年(311)隶宁州南广郡。东晋太宁二年(324)还隶朱提郡,咸和八年(333)仍隶南广郡。
南朝宋代为朱提郡南秦县地。
隋朝开皇四年(584)属协州(治今镇雄县地),大业二年(606)属南宁州(原宁州)开边县。
唐朝武德元年(618)复置协州,与今镇雄县同属东安县,隶剑南道戎州都督府(治今宜宾市)。
宋朝为叙州(治今宜宾市)羁縻之地,熙宁七年(1074)为西南番部大巡检司易溪部地。
元朝至元十年(1273)属芒部路军民总管府强州,隶云南行中书省乌蒙宣慰司。至元二十四年(1296)属云南行中书省乌撒乌蒙宣慰司芒部路军民总管府易溪部。
⑥盐津县历史沿革来源:盐津县县委宣传部。
盐津古为焚人居住地,夏、商、周三代属梁州域,秦为蜀郡地。西汉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属键为郡。东汉永初元年(107年)属键为属国,东汉建安十九年(214)属朱提郡。西晋秦始七年(271)属宁州朱提郡,东晋建武元年(317)属宁州南广郡。隋开皇六年(586)属开边县,治所设于滩头。唐武德元年(618)属协州,唐贞元十年(794),南诏归附,设云南安抚司,归拓东节度管辖。宋,盐津属梓州路羁摩州的石门路(后改为澄州府路羁摩州的石门路)。元至元十五年(1278)属乌蒙军民府,至元二十四年(1287)属乌撒乌蒙宣慰司所辖土僚司。明洪武十五年(1382)属四川布政司乌蒙府,天启七年(1627)属马湖府辖境。清雍正五年(1727)改土归流,乌蒙府改属云南,盐津隶属云南省乌蒙府;雍正六年(1728)乌蒙府下设大关厅,盐井渡设巡检司,盐津属乌蒙府大关厅。民国2年(1913)大关厅改为大关县,盐津隶属大关县。民国6年(1917)从大关县分出,以黎山以北14个乡设立盐津县。
从以上宜宾、昭通、毕节三市人民政府网站上发布的这些资料中,可以看出有犍为郡、朱提郡。
又从①筠连县、②高县、③珙县、④兴文县、⑤威信县、⑥盐津县人民政府网站上查这几个县的建置历史沿革有关资料中,可以看出,这一区域古为少数民族居住地。特别是有僰人、彝族、僚人在这一区域居住时间早、而且长。还有汉南广县这一重要建置。汉南广县治地在今珙县沐滩乡傅家坝。也就是说,古时候沐爱(今名)始终离不开高县(今名)、在近代离不开筠连县(今名)。
现在我们整理一下:沐爱的隶属关系。
上古(距今四万年前)1980年8月在今镇舟镇发现并命名的“筠连人”,镇舟离沐爱10余里路程。说明沐爱此地就有人类活动。
战国时(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今沐爱地为西南夷境域,属夜郎国地→沐爱(今名,属西南夷一个小氏土著民族居住)。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今沐爱地域归大一统的中央王朝。
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或元光五年(前130)→益州犍为郡(郡治今贵州省遵义县西)→南广县(治今珙县沐滩乡傅家坝)→沐爱(今名)。
汉建安二十一年(216),改犍为郡辖地为朱提郡(治今云南昭通)→南广县(治今珙县沐滩乡傅家坝)→沐爱(今名)。
公元221年四月,刘备于成都称帝,分益州为21郡,仍置朱提郡(治今云南昭通)→南广县(治今珙县沐滩乡傅家坝)→沐爱(今名)。
蜀汉延熙年间(238-257),益州(治今成都市)→南广郡(治今珙县沐滩乡傅家坝)→南广县(治今珙县沐滩乡傅家坝)→沐爱(今名)。不久废郡存县,仍属益州→朱提郡(治今云南昭通)→南广县(治今珙县沐滩乡傅家坝)→沐爱(今名)。
晋武帝泰始七年(271),宁州(初今晋宁县晋城镇,后迁州治今云南省曲靖市)→南广郡(治地今珙县沐滩乡傅家坝)→南广县(郡县治地同治今珙县沐滩乡傅家坝)→沐爱(今名)。
太康五年(284)益州→朱提郡(治今云南昭通)→南广县(治今珙县沐滩乡傅家坝)→沐爱(今名)。
惠帝太安二年(303)宁州(州治今云南省曲靖市)→朱提郡(治今云南昭通)→南广县(治今珙县沐滩乡傅家坝)→沐爱(今名)。
晋怀帝永嘉五年(311)宁州(州治今云南省曲靖市)→南广郡(治今珙县沐滩乡傅家坝)→南广县(治今珙县沐滩乡傅家坝)→沐爱(今名)。
晋愍帝建兴四年(316)五月宁州(州治今云南省曲靖市)→朱提郡(治今云南昭通)→南广县(治今珙县沐滩乡傅家坝)→沐爱(今名)。
晋元帝永昌年间(322-323)宁州(州治今云南省曲靖市)→朱提郡(治今云南昭通)→南广县(治今珙县沐滩乡傅家坝)→沐爱(今名)。
晋成帝咸康年间(335-342),李雄定宁州(州治今云南省曲靖市)→朱提郡(治今云南昭通)→南广县(治今珙县沐滩乡傅家坝)→沐爱(今名)。
东晋穆帝时(345-361)安西将军桓温平蜀,宁州(州治今云南省曲靖市)→朱提郡(治今云南昭通)→南广县(治今珙县沐滩乡傅家坝)→沐爱(今名)。
梁太清二年(548年),云南少数民族大牲爨瓒占据宁州,“袤延二千余里”,南广县因而荒废,今县境内遂为东爨“乌蛮”(彝族)繁居之地。隋大业三年(607年)后为僚人据有。
隋文帝开皇二年(582)戎州(治今宜宾)→沐爱(今名)无建置属“獠地”。
唐武德元年(618)剑南道(治今成都)→戎州都督府(治地今宜宾市三江口僰道城)→僰道县(县今治宜宾)→沐爱(今名)。
唐贞观八年(634年)剑南道(治今成都)→戎州(宜宾市区)→抚夷县(治在今云南盐津县境)→沐爱(今名)。
唐武后长安元年(701年)剑南道(治今成都)→泸州都督府(治今泸州)→羁縻高州(今筠连镇舟镇)→徒西县(今筠连镇舟镇)→沐爱(今名)。
唐天宝元年(742年)南溪郡(治僰道县,今四川宜宾市区)→羁縻高州(今筠连镇舟镇)→徒西县(今筠连镇舟镇)→沐爱(今名)。
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戎州(治僰道县,今四川宜宾市区)→羁縻高州(今筠连镇舟镇)→徒西县(今筠连镇舟镇)→沐爱(今名)。
贞元二年剑南道(治今成都)→泸州都督府(治今泸州)→羁縻高州(今筠连镇舟镇)→徒西县(今筠连镇舟镇)→沐爱(今名)。
宋咸平四年(1001)将蜀地分为益、利、夔、梓4路,梓州路(路治潼州府,今绵阳三台县)→泸州都督府(治今泸州)→羁縻高州(今筠连镇舟镇)→徒西县(今筠连镇舟镇)→沐爱(今名)。
熙宁八年(1075年)梓州路(路治潼州府,今绵阳三台县)→泸州都督府(治今泸州)→淯井监(治今长宁县双河镇,军事单位,严格说不是建置)→羁縻高州(今筠连镇舟镇)→徒西县(今筠连镇舟镇)→沐爱(今名)。
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梓州路(治路今绵阳三台县)→叙府(治今宜宾)→长宁军(今长宁县双河镇)→羁縻高州(今高县符江)→徒西县(今筠连镇舟镇)→沐爱(今名)。
宋微宗重和元年(1118)潼川府路(今四川绵阳三台县)→叙州府(治今宜宾)→长宁军(今长宁县)→淯井监(今长宁县双河镇)→羁縻高州(今高县符江或庆符)→徒西县(今筠连镇舟镇)→沐爱(今名)。
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叙南等处蛮夷宣抚使司(治今宜宾市)→四十六囤蛮夷千户所(治高县庆符镇)→沐爱(又称落燕囤,今筠连沐爱镇。此时蛮人散居村囤,无县邑乡镇)。
正23年(1362年)四川行中书省(治在今成都)→叙南等处蛮夷宣抚使司(治今宜宾市)→四十六囤蛮夷千户所(治高县庆符镇)→沐爱(又称落燕囤,今筠连沐爱镇。此时蛮人散居村囤,无县邑乡镇)。
明洪武五年(1372年)四川行中书省(治在今成都)→叙州路(治地今宜宾)→高县(今高县文江镇凤凰山下怀远砦)→沐爱(今名)。
明洪武十年(1377年)四川承宣布政使司(治在今成都)→叙州府(治地今宜宾)→高县(治高县城中)→沐爱(今名)。
正德十三年(1518年四月)高州(治高县城中)→高县(治高县城中)→沐爱(今名)。
清顺治元年(1644年)四川省(治成都)→永宁道(治今泸州)→叙州府(治今宜宾)→高县(治高县城中)→沐爱(今名)
清仁宗嘉庆七年(1802年)四川省(治成都)→川南永宁道(道治今泸州)→叙州府(治今宜宾)→高县(治高县城中)→安静(安宁)乡→沐爱(今名)。
光绪三十四年(1908)四川省(治成都)→下川南道(道治今泸州市)→叙州府(治今宜宾)高县(治高县城中)→安静(安宁)乡→沐爱(今名)。
民国元年(1912)四川省→叙州府(治今宜宾)→高县(治高县城中)→安静(安宁)乡→沐爱(今名)。
民国2年(1913)四川省→下川南道(道治今泸州市)→高县(治高县城中)→安静(安宁)乡→沐爱(今名)。
民国3年(1914)四川省→永宁道(道治今泸州市)→高县(治高县城中)→安静(安宁)乡→沐爱(今名)。
民国18年(1929)四川省→高县(治高县城中)→安静(安宁)乡→沐爱(今名)。
民国24年(1935)四川省→第六行政督察区(区治今宜宾市)→高县(今高县治文江镇)→第三区(治沐爱场)→安静(安宁)乡(治沐爱场)→沐爱(今名)。
民国26年(1937)四川省→第六行政督察区(区治今宜宾市)→高县(今高县治文江镇)→博爱镇(治沐爱场)→沐爱(今名)。
民国33年(1944年)四川省→第六行政督察区(区治今宜宾市)→高县(治今高县文江镇)→沐爱设置局(治沐爱场)→沐爱(今名)。
民国37年(1948年)四川省→第六行政督察区(区治今宜宾市)→沐爱县(治博爱镇沐爱场)→博爱镇(治沐爱场)→沐爱(今名)。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底沐爱县曾和平解放,1950年7月24日沐爱第二次解放。
1950年2月西南大区(驻重庆市)→川南行政公署(驻泸州市)→宜宾专区(驻地今宜宾县)→高县(治今高县文江镇))→第四区(驻沐爱场)→中心乡。
1952年9月1日四川省(驻成都)→宜宾专区(驻宜宾)→高县(治今高县文江镇))→第四区(驻沐爱场)→博爱镇(今沐爱)。
1953年8月四川省(驻成都)→宜宾专区(驻宜宾)→筠连县(治今筠连县)→第四区(驻沐爱场)→中心乡(驻沐爱场)。
1958年四川省(驻成都)→宜宾专区(驻宜宾)→筠连县(治今筠连县)→第四区(驻沐爱场)→中心公社(驻沐爱场)。
1984年四川省(驻成都)→宜宾地区(驻宜宾)→筠连县(治今筠连县)→第四区(驻沐爱场)→沐爱乡(驻沐爱场)。
1992年10月四川省(驻成都)→宜宾地区(驻宜宾)→筠连县(今筠连县)→沐爱镇(驻沐爱场)。
1997年1月至今四川省(驻成都)→宜宾市(市政府设宜宾三江口城区)→筠连县(今筠连县)→沐爱镇(驻沐爱场)。
三、沐爱地名及古时居住民族。
1、筠连县志上的记载:翻开新中国建国一来出版的《筠连县志》1986--2005年版的第二章,其他少数民族一节彝族条目中,是这样叙述的:县境在明代以前曾广泛分布有彝族。县内的落木泥、落木祥、落木柔、乐义、落箭等都是彝语音译的地名。明末剿叙南九丝城“都掌蛮”和清初强行对乌蒙(今昭通)、镇雄彝族聚居地“改土归流”,筠连彝族亦遭受大规模的围剿,他们中大多远逃大凉山等地,留下来的多数同化于汉族、苗族中,只有在团林、高坪苗族乡居住的彝族保留族群认同意识。——P726。第三十五篇民族宗教一章关于苗族源流分布中叙述:县境古为僰、僚、彝、苗等民族杂居之地。——P711。
又据《筠连县志》1986年前版:双河场条目中记载:位于县域西部,在县城南14公里。元明时为彝族苗族聚居地,、、、。——P 450。
《筠连县志》1986--2005年版p36第六节沐爱镇条目下记载为:古称“木乃”。在介绍“沐爱场”条目中记载:位于县域东南部,在县城东南31公里,明代建场,称木乃,系彝语译音,又称木赖,转音为沐爱,1947年置沐爱县,解放初废。——P451。沐爱乡条记载:古称“木乃”系彝族姓氏译音。
《筠连县志》大事记条,景泰元年(1450年),筠、珙、高等县“都掌蛮”等少数民族起事反明。朝廷遣都御史李匡、都指挥周贵等进讨;天顺元年(1457年)茫部(今镇雄)“都掌蛮”围攻筠连九日,被叙南指挥丁信、李英等击溃;正德九年(1514年)十二月,“夷部”(都掌蛮)与筠连流民苏衡等争田有隙,夷部首领普法恶乘众岔诱之复仇,“夷民”被屠百人,诸寨俱叛。——P8。
2、另外查清乾隆《高县志》载,元代在今高县庆符镇设千户所,下领46囤(为村落)。该志书明确记述了元代囤名分别在清乾隆时的乡、甲名称,经考证,解放后高县划入筠连政区中有22囤,现列表如下:
元代囤名 清乾隆名 今名(上世纪80年代)
落岛 高县定边乡正一甲 镇舟场
落燕 高县安宁乡上一甲 沐爱场
落欧 高县定边乡柔五 落木柔场
落魂 高县安宁乡三甲张家冢 大地乡冒水村张家榜
落女 高县定边乡柔九甲落娘 自由乡治地棉布埂
落搔 高县定边乡祥三甲 篙坝场
腾日飘 高县定边乡祥三甲热坝 蒿坝乡高石村热坝
周头 高县定边乡柔九甲周村 团林乡治地团林
应得辛 高县定边乡正一甲木铎省 政治乡金坪村
落可林 高县定边乡柔九甲 联合苗族乡治地滥坝
燕宿 高县定边乡柔九甲 解放乡治地坳口湾
得爻 高县绥来乡一甲 武德乡驻地吴家坝
元代囤名 清乾隆名 今名(上世纪80年代)
落众 高县绥来乡三甲 武德乡水潦村
木落 高县绥来乡三甲 武德乡童家村
水落笋 高县安宁乡上一甲 沐义乡治地沐浴塘
卜好箕 高县安宁乡上一甲 金銮乡治地金銮坝
落建 高县安宁乡建二甲 维新乡治地新场
得路 高县安宁乡上一甲 礼义乡治地底油槽
木祥 高县安宁乡祥八甲 高坪苗族乡治地落木祥
木瓦 定边乡辖地 民主乡牛头寨村
落昧上村 高县绥来乡4甲德迈上村 武德乡德迈村
落昧下村 高县绥来乡4甲下村 巡司小河村
3、有关文献上的资料。下面再提供查到的资料: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彝族学者刘尧汉教授发表了他的名著《中国文明源头新探——道家与彝族虎宇宙观》,通过崇虎的伏羲部落从甘南东迁入中原的史实,通过彝族“十月太阳历”及其所包含的阴阳观、金木水火土五行、“36”成数渗透了中国经、史、子、集四类古籍的生动事例作论据,将中国文明源头,追溯到了世居云贵高原、金沙江两岸的彝族古文化之中。
古夷语——彝语与汉语形成之谜。
在仔细研究汉族的语言时,我们仍可以发现许多的词汇,与彝语相同相似。也就是说,今天的汉语言中,仍保留有许多的从古夷先民那里继承下来的古词语。如:亲属称谓中的“爹妈”一词。很明显,来源于古夷语的“阿爹、阿嫫”。“爹妈”,按汉语的解释是“老辈或长辈”,进一步的解释就没有了。彝语的“爹”,追其原意是“装入”的意思。男女交合,男人精液装入到女子腹中,女人才会怀孕,生孩子。可见,“爹”一词,与生殖有关。“嫫”,彝语意为大,彝族社会母系遗风浓重,妇女在家庭中占有至尊地位,为大。这是“爹嫫”称谓的真正来源。彝语的“爹嫫”称谓,后来就演变成汉语就是“爹妈”一词,这是毫无疑问的。
“爸爸”一词,《新华字典》的解释,和“爹妈”一词一样,指“长辈和父辈”,再没有进一步的解释。彝语则不然,彝语的“爸”,意为“生养”,指生育养育自己的人。而今石屏龙武、哨冲一带的彝族尼苏人,称父亲为“ 阿爸”,只是语音稍有不同,可惜在汉语中找不到准确的注音字。但明显的一点是两族的“爸”,语音非常接近,可见同出一源,显然汉语的“爸爸”,是彝语的“ 爸”演变来的,只是改成叠称罢了。
“神”一词,在汉语中,指的是人类世界之上的一种“虚幻的存在物”。《新华字典》的解释是:“迷信的人称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他们崇拜的人死后的所谓神灵。”而在彝语中,“神”,意为“主宰者”,“神”不仅是天地万物的创造者,更重要的是“主宰天地万物,包括人的生、老、病、死”的一种无形的存在“物”。正因为如此,彝人才兴起“多神崇拜”,凡事都要先虔诚地祭祀神灵,求得神灵的谅解和庇护。“神”,彝语谓之“谐”,这是继承古夷语的语音之故,汉语的“神”,实际是古夷语“谐”的变音。
“筷子”一词,汉族曾经和彝族一样,读为“箸”。《新华字典》解释:“箸,古时指筷子”,什么意思?已经不知道。彝族和彝语支的许多民族,至今仍将筷子称为“箸”。彝族人在前面加了一个字叫“咪箸”咪,意为一闪一合,箸,指呈条状的东西。咪箸,意思是条状物,拿在手里,一闪一合,搛食物吃的。可见,汉族古时候的“箸”,源于古夷语的“ 咪箸”一词。
四、毕节市、镇雄县有关名字来历及改名字时间。
1、查《西南彝志》有以下说法:
毕节,一个彝语音译的地名,它的含义已多为人们所忽略,要不,就望文生义地作解释,诸如筑城已毕,节日(指春节)已至一类。毕节实为彝语“毕跻(兹)”的另一种记音,称“布祖陆勾、”“呗兹洛勾、”“毕兹洛勾”等,义为“由毕摩作主的邑落。”《大定府志.〈夷志〉十二则》称:“比跻(毕节)系白罗罗之名,因号其地为比跻,久之讹为毕节。比跻,地与水西、乌撒、播勒三家界相联,三家俱来越占,比跻逃至募役司,后又遁至镇雄府(镇雄府、《大定县志》作‘楚雄府’),家焉。” “由毕摩作主的邑落”。
2、查《毕节县志》,1993年12月,中共毕节地委委员、毕节县委书记傅传跃在为《毕节县志》写的序的开头是:我们毕节有其悠久历史,毕节之名始于元代,迄今也有720个春秋。
3、查昭通管辖的镇雄县历史资料,镇雄县彝族历史地名情况。实在是因篇幅,不可一一赘述,提要点叙之。
A、以人名得名
镇雄历史悠久,幅员广大,自古为彝乡,现在亦是民族较多的地方,除了汉族人口之外,彝族人口就数第一了。全县地名之多,足可想象,估计大小地名不下两万条。1987年地名普查结果,自然村以上的地名就有6776条。这6000多条地名中,有相当一部分则是古代彝族的人名、官名、职业名、族系史、彝语名、姓氏名、墓地名而得其地名者。有些彝族地名,随着社会、政治形势的发展,早已演变为汉文地名了,只有一部分尚保留其原意。
芒部:镇雄人讲,谁都知道是以彝族人名而得其地名的。早在唐南诏时期,乌蒙后裔阿统与其子芒部居此,因名芒部。其后芒部子孙繁衍强大,以祖名改称芒部部;宋时称芒部;元至元十年(1273年)置为茫部路军民总管府;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正月,设芒部卫指挥使司,随即改称芒部府,十七年(1384年)升为芒部军民府。自此,芒部之名永存。民间习称“古芒部”。《西南彝志》作“芒布”。“芒部”、“芒布”、“茫部”并用。清代为上北里第一甲古芒部。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四川达县人镇雄知州吴铣题书“古芒部”三大字镌于岩壁。民国年间设为芒部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先后设芒部镇、芒部区,芒部公社,今为芒部镇。这就是芒部的历史渊源。
B、以官衔得名
以彝族官衔得名的地名,在镇雄亦复不少。一般认为,旧时陇氏土司、土目都称“官家”,凡陇氏土目住过的地方都称一个“官”字,例如官房、官地、官沟、官寨、官水井、官地头、官家营、官家院子、老官房等,全县到处都有。但有些官房名,却无法弄清究竟是什么时候的什么官。然而有几个不带“官”的地名确值得研究。
C、以职业得名
以职业得名的彝语地名,有今堰塘乡陇东村的保木寨。“保木”,彝语谓为“布慕”。“布慕”就是彝族巫师(端公)。古代这个地方住过“布慕”而得其地名。塘房小擢魁村有地名“老者坡”。“老者”,彝语译为“倮仄”。
D、以族系得名
以彝族族系得名的地名尚多,难于详叙其尽,只叙其中突出明显者。八卡:今属坪上乡一片地名。清为上西里第二甲八胯。也有写为“巴胯”者。民间一直称为“巴胯”。“巴胯”是古代彝目巴胯家住地而得名,以后演为八胯。
E、以姓氏得名
以姓氏得名的彝族地名全县尤多,如陇家沟、陇家湾、陇基寨、陇瓦寨、陇德寨、陇东湾、陇家岩洞、陇家院子、安家寨、安家坡、安家营、安家湾、龙家营、陇家寨,以及属于张、王、李、罗、陈、杨、曾等彝族聚居之地的村、寨、湾、沟、坡、院、坝,如不加解释,确难于辨别这些地方是否属于彝族村寨,如板桥镇洗白办事处的曾家湾,系彝族曾廷元先祖由东川米粮坝迁居此地,世代为土司之“毕摩”。
F、以彝语得名
以彝语得名的地名实难尽举,如以勒、以堡、以萨、以角、以古、以者河、以伍、以戛、以拉、以渣沟、以木沟、以莫大山、以都戛、以脚落、以木湾、阿以、阿木块等。
《黔记》云:“凡夷人所据,或以箐名,或以洞名,皆因险凿垒,如内地之城郭,而所属之地界,多谓之则溪。如内地之乡邑,其号为则溪者九十有一,而箐洞之处累以百计。”
五、宜宾市兴文县九丝镇名来历、筠连县沐爱镇名来历。
1、宜宾市兴文县九丝镇名来历。九丝之名最早见于南宋理宗端平三年(1236)江安县安济庙(又称五龙庙、土主庙)碑文。时“九丝夷人寇”,江安县令张文省率民兵御之,祷于五龙庙,有功,理宗赐名安济庙(民国《江安县志》卷2《庙祀》)。元代为戎州山都6乡(昔乖、上罗、得居、落下、红崖、洛罗)之红崖乡地,由四川等处行中书省诸蛮夷部宣慰司(后改叙州宣慰司,大德七年再改叙南等处蛮夷部宣抚司,夏明玉珍再改军民宣抚司)马湖路飞领,至明一直为僰人(都掌人)聚居地。——摘自《兴文县志(1996—2005年版)——第二章政区第二节乡镇》
2、筠连县沐爱镇名来历。
《筠连县地名目录》第103页“沐爱区概况”中记载,沐爱区名为彝语“木乃”遗音,语义待考。
但我们现在已经查明,彝族语“木乃”其意为彝族人家中儿子的排行“第二、老二、次子”之意。“沐爱得名由来”一文,宜宾春竹于2019-03-13发布已经阐述。这里不引全文。
《筠连县地名目录》第105页“沐爱公社”篇记载,沐爱古代为彝族聚居区,系彝民姓氏“木乃”译音。《筠连县地名目录》第107页“沐义公社概况”中记载,沐义社名取境内沐浴塘的谐音而得名。(沐义东岳庙李姓族谱上也标注的是沐浴塘,大明嘉靖十年小阳月二十八日写的序老族谱——编者注)。
《筠连县地名目录》第107页记载,沐爱区清代为高县安静乡,民国时置区、设冶局、县。1953年划归筠连县,元明时即称沐爱,为彝族姓氏“木乃遗音”。—————摘自1987年6月出版的《筠连县地名目录》。
筠连热线上“八千里路风和雨”先生也发文印证以上《筠连县地名目录》关于沐爱的记载。另外康乐翁先生也有多篇文章说明沐爱这一地名来源于彝族语“木乃”。
六、总结。
前面,把沐爱所处的地理位置、沐爱从古至今隶属及建置、沐爱地名及古时居住民族、毕节市镇雄县有关地名来历及改名字时间、宜宾市兴文县九丝镇名来历、筠连县沐爱镇名来历等资料整理逻列了出来。
从中我们看到:战国时(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今沐爱地为西南夷境域土著民族居住,属夜郎国地。土著民族居住久了,要互相交流,应该会有他们语言的地名出现,如现在沐爱兴隆村(潘家祠堂附近)有个叫“胡咪子”的洞,也许就居住过一个土著民族姓氏小部落。但这时我们还不可能就确定,木乃名字的出现。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沐爱这片土地归大一统的中央王朝。
梁太清二年(548年),云南少数民族大牲爨瓒占据宁州,“袤延二千余里”,沐爱今境内遂为东爨“乌蛮”(彝族)繁居之地。隋大业三年(607年)后为僚人据有。这时候我们能够确定,沐爱这块土地上居住的应该是彝族,这块山清水秀的沐爱坝上居住着一个彝族姓氏族,他们便将这里取名为他们的姓氏名字“木乃”。
唐宋时期,设置治羁縻州,这说明,尽管汉族人开始进入沐爱此地居住,但仍然以少数民族为主。这时期“木乃”这一地名,不可能改为“沐爱”。到了元代,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设置了叙南等处蛮夷宣抚使司(治今宜宾市,少数民族地区设宣慰司)领四十六囤蛮夷千户所(治高县庆符镇)。此时沐爱,在蒙古语中称落燕囤(相当于一个村落)。元朝采用汉式中央集权官僚制,为统治全国的主要制度。在全国各地市地方志里均记载,当地的官员绝大部分是汉人。
综合以上所有资料:毕节从彝语比跻(bì jié)久之讹为毕节(bǐ jī)。而且在元代就更名为毕节了。九丝城镇的改名时间,九丝之名最早见于南宋理宗端平三年(1236)江安县安济庙(又称五龙庙、土主庙)碑文。筠连县志上确定的沐爱的改名时间在元代。从而,沐爱由“木乃”改为“沐爱”,也应该在元代。
至于“木乃”改为“沐爱”,可以比较“比跻(毕节)的改法。夷书谓毕节为比跻,比跻乃毕节古彝族部落之名,为白彝,该部落曾长期居住毕节,后被乌彝妥阿哲赶走。人走了,但地名留下来了。沐爱地名也应该会是如此。
毕节(bǐ jī)、比跻(bì jié)。
沐爱(mu ai)、木乃(mu nai)。
沐爱这一有着彝族语音元素的名字,应该是隋朝开始称呼为“木乃”,沐爱这块土地上居住的应该是彝族,而且还是这支彜族家二儿子的分地,二儿子来居住后,后来,彝族人远走他乡,汉族人入处后,便把"木乃"汉化为"沐爱"。
从 以上分析,这说明木乃这一地名已经出现至少1400多年了以上。至少从元代起就已经将“木乃”转音称呼为“沐爱”了,那么沐爱的得名距今已700多年历史。
我们经过查看很多有关彝族的发源、居住地域、迁徙发展,有关彝族史的研究文章资料。整理出沐爱的名字来历及更改的时间。相信对我们今后研究沐爱历史有一定帮助。这便是我的初衷。
文中错漏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参考资料:1《毕节发展历史大事记(一)毕节日报2011年12月27日。
2、唐宋泸属西部羁縻州县研究。郭声波、魏超著。暨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1年1期。
3、毕节方言中的彝语地名讨论。王兆春。贵州民族研究2010年第3期(第31卷总第133期)。
4、汉、彝语言接触视角下的汉译地名——毕节地区古彝地名考 略。王兆春?《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10期。
5、沐义东岳庙李氏族谱又序。大明嘉靖十年小阳月二十八日。
6、《丰硕成果锦绣未来——沐爱解放五十年》1999年9月,沐爱镇党委政府编辑出版。
7、昭通彝语地名及其命名规律。作者:马仲全《民族时报》。
8、其余引用资料已注明资料来源。(见文中)。
1.《1001元朝看这里!沐爱从元代起就已经将彝语“木乃”转音称呼为“沐爱”了》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1001元朝看这里!沐爱从元代起就已经将彝语“木乃”转音称呼为“沐爱”了》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120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