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投降突变卦,匈奴太子成养马奴。
金日磾本来是匈奴休屠王的太子。
武帝元狩年间,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兵攻打匈奴西部的浑邪王,斩杀数万人,连休屠王用来祭祀的金佛像也被当作胜利品夺取了。
夏天,骠骑将军又从西面过居延,攻打祁连山,又将浑邪、休屠两部打得落花流水。
单于大怒,认为浑邪、休屠多次汉军打败,动摇匈奴军心,阴谋召见两王并杀害。
后消息泄露,浑邪、休屠二王很害怕,为保命密商投降汉朝。
天子接到快马急报,立即派骠骑将军率军前往接应。
两军旌旗相望时,休屠王突然变卦,不想投降了。
危急之间,骠骑将军当机立断,率军冲入对方阵中,和浑邪王一道,把休屠王及想逃走等人众约八千人,全部斩杀。
后护送浑邪王等数万人,号称十万,到京师面见天子投降。
到京后,浑邪王被封为列侯,其部属也多有封赏。
金日磾因为父亲是不肯投降而被杀的,必须接受惩戒。
令金日磾的母亲板氏、弟弟金伦进宫中为奴,金日磾到黄门养马,这一年他十四岁。
二、养马能手,气宇轩昂,身高1.89米,深得武帝喜爱。
过了一段时间,汉武帝突然来了兴致,带着后宫的嫔妃,检阅各部所养马匹。
金日磾等数十人牵着马在汉武帝面前走过,其他人都斜眼窥视,唯独金日磾目不斜视,神定气闲,步伐坚定。
当时金日磾身高已有1.89米,在这些人当中,绝对是鹤立鸡群了,而他容貌威严,身边的马又养得体壮膘肥。
武帝很感兴趣,特地叫他上前问话,他都如实作答,有板有眼。
武帝觉得金日磾与众不同,当天就赐他沐浴衣冠,赐以金姓,任命为养马总管,不久,升任为侍中驸马都尉光禄大夫。
驸马都尉只是一个官职,皇帝并没有将女儿嫁给他。
金日磾受到皇上赏识后,一直勤恳有加,也不曾行差踏错,武帝更加信任和喜爱他,赏赐给他金子一千多两,出宫叫他陪乘,宫内让他站在身边伺候。
金日磾成了皇帝身边的红人,皇亲国戚都眼红了,私下抱怨,说:“随便得到的胡儿,反而那么器重!”言下之意瞧不起金日磾。
这话传到武帝耳中,武帝微微一笑,反而更加厚待金日磾。
金日磾的母亲虽生蛮夷之地,却能教子有方,两个儿子做事有分寸,讲究方法,处理事情得体,都是她的功劳。
武帝听说后表彰了她。
后金日磾母亲得病死了,武帝下诏叫人将她画像挂在甘泉宫,上面写着:“休屠王板氏” 。
金日磾每次经过甘泉宫,都要在画像前叩拜,对着画像流泪,可见他跟母亲的感情很深,是一个至孝的人。
三、恭敬修身,击杀爱儿。
金日磾的两个儿子长得伶俐可爱,武帝很喜欢,成为男宠,将其留在身边。
这两个小孩没大没小,不懂得恭敬地伺候皇上。
有一次,竟然从后面抱住武帝的脖子,恰好被金日磾看见了,感觉很不妥,就用很凶地眼神瞪着他们,孩子被吓着了,边跑带哭叫道:“老头发怒了。”
武帝袒护他们,对金日磾说:“干嘛对我的孩儿发脾气啊?”
后来,这两个儿子都长大了,大儿子行为不端,随意在殿下同宫人寻欢作乐,被金日磾撞见了。
他痛恨大儿子不守规矩和淫乱,虽然武帝宠幸他的儿子,但他明白这个儿子必定会将他的家人,甚至整个家族拖入深渊。
为免除后患,金日磾硬起心肠来,果断地就把他杀了。
武帝听到这件事后大为光火,金日磾已经有了心理准备,向武帝叩头请罪,并详细解释所以要这么做的来龙去脉。
武帝虽然感到很伤心,舍不得,但事后却敬重起金日磾为人来。
四、舍身救驾,忠孝著称。
以前,侍中仆射莽何罗和武帝近臣江充走得很近。
卫太子被江充陷害,后自杀身亡,莽何罗的弟弟莽通有功得到封赏。
后来武帝终于知道太子是被冤枉的,一怒之下,把将江充灭了族,并严查同谋者,全部诛灭。
莽何罗兄弟害怕终有一天会清算到自已的头上,决定先手为强,密谋造反,准备刺杀武帝。
金日磾发现他们哥俩形迹可疑,鬼鬼祟祟,心想肯定不会干什么好事了,于是暗中盯梢,与他俩同出同入。
金日磾生得人高马大,威武雄壮,莽何罗甚是顾忌,迟迟不怕动手。
有一天武帝去林光宫。金日磾有点不舒服,没跟在武帝身边,躺在宫中休息。
莽何罗认为机会来了,就伙同莽通、小弟莽安成假传皇帝的命令夜晚出来,杀了使者,发兵谋反。
第二天早上,武帝还没有起床,莽何罗没有任何借口从外面进宫。
金日磾如厕时忽然心有所感,就立即史跑到皇帝住的地方,殿外守着。
不一会儿,莽何罗袖里藏着尖刀从束厢快步走过来,他猛然看到金日磾,吓得脸色突变,但见脚步一顿,像下了决心似地,朝皇帝卧室奔去,金日磾见状紧追,你追我赶中,突然听“咚”的一声响,吓得莽何罗一下子愣住了,原来他慌乱中碰倒了琴瑟!
说时迟,那时快,金日磾赶了上来,不顾危险地将莽何罗牢牢抱住,并高声呼喊道:“快来人,莽何罗造反了、莽何罗造反了!”
武帝受惊连忙起身,左右侍从也拔出刀围了过来,武帝怕误伤金日磾,赶紧喊停。
金日磾一手抓住莽何罗的脖颈一手抓着他的腰后衣服,大力把莽何罗掼到地上,左右马上将他绑了。
通过彻查,将所有谋反的人抓起来杀掉,消除了这次谋反危机。
金日磾舍身救主做法得到武帝的赞赏,称为忠孝的楷模。
五、成为汉武帝托孤大臣,谦让当副手。
金日磾在武帝身边,行为端正,举止严谨,数十年如一日,总是目不斜视,也不左顾右盼。皇帝赏赐给他的宫女,从来不敢亲近,有着极强的定力和自制力。
武帝想将他的女儿娶进后宫,这样金日磾就成为皇亲国戚了,这可是别人连想都不敢想的福分,他却委婉地拒绝了。
金日磾这种忠厚之心和谨慎做法,让武帝欣赏和倚重,更觉得他与众不同。
后来武帝得了重病,嘱托霍光辅佐年少的幼儿刘弗陵,霍光谦让,推荐金日磾,说他更加贤能。
金日磾却说:“臣是匈奴人,如果这样做,匈奴会轻视汉朝的。”坚持当霍光的副手。
秦始皇的心腹为什么大多数都姓“蒙”?蒙家到底是什么来头?
蒙家的发家史要从蒙骜这个人说起。当年白起去世之后,秦昭襄王很长一段时间都闷闷不乐,一是怀念白起,二是觉得朝中再无白起这样的良将了。这时候一个人走入了秦昭襄王的视线,他就是。蒙骜本是齐国人,在秦昭襄王时期蒙骜投靠了秦国。
蒙骜原本就骁勇善战,在秦国很快就暂露头角了。白起去世之后,秦昭襄王便开始有意培养蒙骜,重用他,蒙骜也没有辜负秦昭襄王的期望,扛起了开疆拓土的大旗,东征西战,屡立大功!
蒙骜出手不凡,他率领的大军,所向披靡,前前后后一共打下了八十多座城池,这是天大的功劳,秦昭襄王和秦王政都因此对他十分信任和倚重。蒙骜由此走上了事业的巅峰,这些赫赫战功,为蒙家在秦国的地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秦国有了蒙骜这员大将,其他六国自然不敢对秦国有什么动作,蒙骜这么威猛,去招惹秦国很可能被反手摁在地上摩擦。外部没了威胁,秦王便可以把心思都放在处理内务上。当时秦国内部并不太平,嫪毐和吕不韦这些人,仗着秦王年幼无法掌控朝政,纷纷跳了出来干涉朝政。
嬴政回咸阳城的公元前251年,这一年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上回说到秦始皇的名字问题,提到嬴政这个后来才发明的称呼,提到战国时代的惯例是公子政、太子政这样的称呼。
今天的秦始皇故事讨论两个问题:一个是秦始皇的真正名字“赵正”;另一个是嬴政回国这一年,秦国接连发生巨大的动荡。
先说名字问题,这个名字一定得拿出来讨论:赵政。
这才是秦始皇的正牌名字?也不是,“赵政”是“赵正”的讹误。
秦始皇的名字其实是“赵正”,因为秦始皇出生于正月,所以得到了这个名字。秦朝为了避讳,把正月改成端月,就因为秦始皇的名字里面有“正”这个字。
随着北京大学收藏的西汉竹简中一份重要的资料《赵正书》出土,学者对秦始皇的名字又多了一些猜测,更倾向于“赵正”是本名,后来被讹传为“赵政”,再到后来“嬴政”成了通用称呼。
再进一步,如果要禁得起推敲,“赵正”“赵政”“秦政”其实都不是最适当的称呼。根据先秦的礼节,成年男子在20岁举行加冠礼,戴上冠表示成年的同时还要根据名起一个“字”,在其中表达和名一样的含义或表示某种道德上的盼望。
比如孔丘字仲尼,“丘”和“尼”都跟孔子出生的地方有关,仲则是在家里的排行;比如孙武和司马相如都字长卿,可能表达的是“六卿之长”这个尊贵的含义。
无论是在先秦还是以后,人们称呼一个人都是称呼字,比如和孔子打招呼,最好是喊“仲尼”,如果要表达尊重,可以称呼“夫子”,不可以直接叫“孔丘”。那么,秦始皇的字是什么呢?我们不知道。
总之称呼一个人,最正确的办法是称呼“氏字”,比如孔仲尼、苏子瞻。按照先秦的礼节,现代人用的“姓名”更像是“氏字”而不是“姓名”。这个实在太复杂,所以我们只好根据不同的时代背景,对秦始皇人生中的不同阶段使用不同的称呼。
再说第二个问题:公元前251年,发生了什么?
秦国危机。
老秦王嬴稷,也就是在位56年的秦昭襄王去世,享年75岁。
昭襄王太能活,他的长子悼太子正当壮年便去世,于是他立次子嬴柱为太子,这位太子继承秦国王位的时候已经53岁,身体状况不大好,正式继位3天后便去世。
按照惯例,老君主去世,依然沿用老君主的年号,所以太子安国君嬴柱是在公元前251年,即昭襄王五十六年继承王位。等这一年过完了,公元前250年就是新君主秦孝文王元年。这里暂时不考虑阴历纪年和阳历纪年之间的差异以及秦国以十月为岁首的复杂情况,因为公历纪年没法完全与君主的年份完全对应上,总会有一个月左右的落差。
太子安国君嬴柱,就是秦孝文王。孝文王继位,先前的太子储君就成了新的太子,所以这时候我们要称呼嬴子楚,也就是之前的公子嬴异人为太子楚了。太子楚是赵政的父亲,他们已经五年没有见面,自从五年前吕不韦帮助子楚从邯郸之围中逃回秦国,赵姬和赵政母子一直生活在邯郸,子楚和吕不韦为立储的事情忙碌,要从太子安国君的20多个儿子中脱颖而出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现在太子楚可以把妻儿从赵国接回来了。赵国那边为何肯放人,司马迁没有详细解释,后人推测有两个原因:
第一,按照战国惯例,人质并非单纯用来威胁对方,人质还要扮演和平大使的角色,王室公子将来即便不继承王位,也至少是封君,能影响国家政策,撕破脸是不好的;
第二,经历了昭襄王时代的连年大战,新君主秦孝文王寻求与赵国缓和,从内政和外交上来说都合情合理,对赵国而言也是好事一桩,送回人质可以表达基本的诚意。
如果说公子楚能够成为太子储君是巧合(楚国系外戚华阳夫人无后)加谋略(商人吕不韦的洞察和谋划),那么子楚能够成为秦国君主则实在是天意。
子楚的父亲秦孝文王正式继位只有三天就去世,太子楚直接继位,也就是秦庄襄王。所以公元前250年是秦孝文王元年(只过了三天),但这一年在位的君主却是秦庄襄王,到了公元前249年,就是庄襄王元年。
所以嬴政/公子政刚刚回到咸阳,不超过一年,就从太子的儿子公子政变成新君主的太子,这时候该称呼他为太子政,或者秦太子政,就像我们称呼燕太子丹那样。
公元前250年,太子政10岁。
32岁的子楚显然是把这个儿子当作自己的继承人,将来要继承秦国王位的。子楚回秦国以后其实另外娶了一位夫人,还有了一个儿子成蟜,但是子楚心里认定赵姬才是正夫人,嬴政才是自己的继承人,这一点因为没有更多资料,不清楚为何如此。这也可以从侧面证明嬴政的身份是经得起推敲的,吕不韦私生子的谣言至少这时候还没有出现。
这里有几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值得讨论。一年之内三任君主,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更替,对山东六国来说是很好的休息机会。秦国不会有大的动作,同时也是很好的干预秦国事务的机会,但是我们却发现它们都没有采取什么行动。
这一点涉及秦国政治运作的秘密,四大权力集团,下回揭露。
《大秦赋》之昌平君:平定了嫪毐之乱,但是最终背叛了秦始皇!
吕不韦在面对袭击的时候没有慌乱,反而在组织力量不断的进行反抗,双方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激战。当秦始皇嬴政在进行加冠仪式的时候,他已经命令自己手底下的大将王翦,在叛军必经之路上进行设伏。当时嫪毐已经遭遇到了惨败,只能退守到章台。
此时有三股势力将嫪毐团团包围,他们分别是吕不韦的门生,还有咸阳城中的老百姓,其中还有一股势力就是秦朝皇室宗亲。在他们的合力之下,一举将嫪毐的叛军全部剿灭。出乎很多人意外的是,在这次的围剿之中,嫪毐却侥幸的逃出了咸阳。
当时王翦已经成功的将叛军全部消灭,还将这次叛军的头目赢虞给俘虏,并且还下令他交出了虎符。王翦拿到虎符之后,立刻的来到骊山,此时骊山的大军在看到虎符之后,开始听命于王翦。王翦又立刻命令自己的儿子王贲,开始率领三万精锐骑兵出神去追杀嫪毐,而自己又立即赶回去保护嬴政。
这件事发生到最后,嫪毐被俘虏了,不过俘虏嫪毐的并不是王翦的儿子王贲,而是谓阳君。秦始皇嬴政下令李斯,来亲自审问嫪毐,在李斯的再三逼问之下,嫪毐只能将他已知的所有信息告诉李斯。此时秦始皇嬴政才知道,嫪毐能来到秦皇宫,完完全全是因为吕不韦。
其实在历史上昌平君并不是秦国人,而他的真实身份是楚国的王室,昌平军来到秦国,其实是他作为质子扣押在秦国。而他在一开始的身份其实和秦始皇嬴政十分相似,他们的相似之处在于,秦始皇嬴政和昌平君都是在其他国家出生的。
只是不同在于,秦始皇嬴政最后能够从赵国都城邯郸,顺利的返回秦国,但是昌平君在他的一生之中,一直都生活在秦国。昌平君的身份也极其的高贵,他的母亲是秦昭襄王的女儿,所以昌平君在秦国也是极受别人尊重。
秦始皇要称呼昌平君为表叔,如果我们能看懂这层关系,就可以知道,嬴政之所以能够这么顺利的平定嫪毐之乱,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依靠昌平君的势力。在公元前230年的时候,秦始皇嬴政正式开启了灭6国的战争。
自然而然,秦始皇嬴政将第一个矛头便指向了韩国。韩国在秦始皇嬴政的大军之下无任何抵抗能力,因此韩国很快便战败,韩国的君主投降于秦国。自此之后,韩国便消失在春秋战国的历史之中,同时秦始皇嬴政便立即命令手下,在韩国的版图里面设立郡县,从这一年之后,韩国便成为了秦国的版图。
在公元前226年的时候,秦始皇嬴政在统一全国的道路上,已经走完了大部分路程,只剩下楚国还没有消灭。在灭楚之战还没有爆发的时候,秦朝的政局之中便开始了
李信和蒙恬二人也是信誓旦旦认为,自己只要率领20万人的军队便能彻底的颠覆楚国。李信和蒙恬在面对楚国大将项燕,所率领的40万人军队的时候,
加上秦朝确立的中央集权制,让后人一直秉承这种制度发展下去。高度集中的权力,加上完善的官僚体系,这种中央集权制,一直沿用至今。从统一文字来看,简化一个国家的文字使用,有利于形成民族的认同与融合。而在秦始皇的统治下,秦朝属于权力高度集中的王朝,又是历史上第一个,加上焚书坑儒、修长城、修驰道、修皇陵等事件,秦始皇被后人描述成暴君。如果从当时的情况来看,秦始皇的手段不强硬,想要统治这么庞大的领土,是非常难的。因此,非常时期,也会用非常的手段。
如果从今天的角度来看,秦始皇不仅不是暴君,他更是千古一帝。为何会这么说?从他对中国的贡献来看,没有秦始皇,中国的版图就不是完整的,而是支离破碎的状态。秦朝的统一,对中国的意义很大,尤其是超地域的作用。这种跨越庞大领土的国家正式登场。因此也可以称秦朝为秦帝国,这和之前的朝代,并不是一个档次的。在众多措施下,秦朝逐渐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国家认同群体。
与中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洲,由于欧洲历史上,没有形成大统一的时代,除了罗马帝国统治大部分领土外,欧洲并没有出现大统一的国家。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就处于破碎的状态。与我国的不同,我国大统一是主流,而欧洲破碎是常态。历史上的欧洲,也曾发生过几次战争,目的也是建立一个强大的欧洲大统一。一次是拿破仑时代,还有德国发起的一战和二战。战争爆发的原因很多,但目标也是想统一欧洲,可惜都失败了。
「趣 道 历 史」
公元前221年
秦统一六国
建立大秦集团
随后大老板秦始皇
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
吊打匈奴,鞭抽百越
这些个大事干的
让人直点赞
也许是赞太多
把秦始皇点蒙了
之后他就干了两件让人直戳脊梁骨的事
焚书和坑儒
焚书
一场文化界的浩劫
正是由一次拍马屁导致的
在一次大秦集团召集的公司高管宴会上
秦始皇秘书周青臣为活跃气氛
逮着大老板一阵狂拍马屁
什么皇上英明
什么郡县制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把BOSS拍的那是心旷神怡
大老板心里正欢时
可偏偏有人看不惯
这人正是儒家总监淳于越
直接来劝谏
把郡县制痛骂一顿
反正就是说还是分封制好
说完不忘数落马屁精一番
稳稳的耿直男
这让老板情何以堪
要想混得好
眼力见自然少不了
法家总监兼大炮手李斯登场
朝着儒家派一阵炮轰
为避免以后读书人闹腾
提议把诸子百家的书全烧光
秦始皇一听有道理
当场拍板同意
可话又说
当老板自有老板的精明
不是什么书都让烧的
烧的是那种私人收藏的书
烧官方的想都不要想
毕竟那都是公司资产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并下令
医药,卜筮,农业,科技类
都不许焚烧
“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大秦集团倒闭之后
公元前206年
为断了秦人念想
项羽火烧咸阳宫
宫中大量书籍付之一炬
从此秦始皇就为项羽背下了
“焚书”这口大锅
坑儒
一场吐槽引发的血案
众所周知
秦始皇对于长生的追求
俨然已达到极致
在此期间
那些个自称炼丹家的术士
小日子过的是无比滋润
可偏偏有两嘴欠的二货
背着秦始皇搞什么吐槽大会
还狠狠的吐槽了他一把
本就不爽的大老板
这下给惹恼了
派人下去查
结果狗咬狗的
一下整出四百六十余人
大老板自费给他们选了块墓地
把他们提前入土为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