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浩哲最近的一部火剧《司马懿将军军师联盟》把“奸臣”司马懿的形象做了180度大逆转。电视剧《三国演义》第94版魏宗万饰演的司马劳尔,看起来阴沉沉的;2010年电视...
作者:洞见·心然
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
有人说,一部《三国演义》,就是一部英雄史诗。
那些神机妙算的谋士,胸有邱壑,须臾间,决胜于千里之外;心有雄兵,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王佐之才荀彧、卧龙孔明、凤雏庞统、鬼才郭嘉、毒士贾诩、幼麒姜维……数不胜数。
在这群英荟萃的英雄谱中,唯独有一人,才华、谋略、识人等无一独绝,而且被百般猜忌,一直在夹缝中求生存,却终结三国乱世,成了最大的赢家。
他就是司马懿,外号“冢虎”,即藏在石冢中的猛虎。
一个藏字,成就了司马懿从一介儒生到天下一人的彪悍人生。
《鬼谷子》有言,“天地之化,在高与深;圣人之道,在隐与匿。”
会“藏”,才是人生真正的大智慧。
谋进藏巧:抱朴守拙,先隐后等。司马懿出生时,大汉王朝已行将就木。
他虽“少有奇节,博学洽闻”,但生逢乱世,想要“学而优则仕”也并非易事。
当时,身为司空的曹操求贤若渴,听闻司马懿学识过人,便派使者前来征辟。
但让曹操没想到的是,素有治国平天下之心的司马懿却选择了拒绝,理由是:得了风痹,已经瘫痪在床了。
23岁小伙得风痹?
阅人无数的曹操自然不信,于是他暗中派出密探,悄悄潜到司马懿家细细观察。
可惜司马懿早有准备,任凭手掐针扎也纹丝不动,用精湛的演技成功骗过了曹操的耳目。
素有大志的司马懿为何隐而不出呢?
他是在观望。
彼时群雄并起,曹操只是崭露头角,谁能逐鹿天下尚未可知,司马懿不想“所托非人”,于是退而求隐,继续观望时局。
司马懿这一隐,就隐了7年。
深藏在家的司马懿足不出户,每日与书为伴,时刻关注外面局势的变化。
直到曹操打败袁绍、成了天下最强霸主后,司马懿才欣然应召。
初入相府,司马懿并不急于表现自己,他依然藏巧守拙,从不主动出谋献策,而是默默地观察揣摩朝堂局势走向。
他在等待,看准曹操的继任者后,争取直达目标的捷径。
一年又一年,司马懿整整蛰伏了7年,才最终下定决心:暗中辅佐曹丕,力挺他上位。
但不管是给曹操进言献策,还是给曹丕出谋划策,司马懿从不张扬、也不争先,只是尽心尽力做好臣子的本分。
尤其是被曹操发现他有身子不动,脑袋180度向后转的“狼顾之相”后,司马懿更是谨言慎行,甚至连喂马这种小事都躬身力行。
正是这份先隐后等的藏巧之能,让司马懿的职场路越来越顺,一步步从文学掾擢升为太子中庶子,成为曹魏集团的重要谋士之一。
就像《菜根谭》所说:“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
才华犹如一朵花,艳丽出众固然是好事,但好花还需沃土培。
如若随意绽放,必将经受更多风雨的侵蚀,甚至有可能零落成泥碾作尘。
得势藏锋:韬光养晦,不动声色。常言道:“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攫人噬人手段处。”
越厉害的人,越善于隐藏锋芒,以低调内敛示人。
司马懿42岁那年,曹操去世,曹丕即位,他迎来了事业的春天,从幕后谋士变为台前权臣,官至副宰相。
虽然风光无限,但看多了他人沉浮,司马懿深知伴君如伴虎,韬光养晦才是为人臣子的上策。
公元225年,曹丕南巡,升任司马懿为抚军大将领兵五千,留守许昌,主持国政。
这在曹魏史上是第一例,由曹氏宗亲以外的人执掌军权要位。
司马懿没有喜形于色,反而固辞受封:“臣不敢接受这些官职。”
他担心升迁过快,成为众矢之的,更担心这是主上对他的考验。
直到曹丕一再坚持,司马懿才安心受命,但他丝毫不居功自傲,不彰人短,不炫已长,默默地做好分内事。
出类拔萃的是高手,藏锋敛锐的才是高人。
到曹睿时期,司马懿更是将“藏锋”做到了极致。
当时,同为托孤大臣的大将军曹真,总把司马懿当作竞争对手,处处与他攀比,事事都想压制他。
司马懿却从不与曹真较高下,相反他还主动想办法、出主意成全曹真。
诸葛亮二出祈山时,立功心切的曹真被算计得损兵折将,形势危急,派人星夜回朝求助。
司马懿不计前嫌,主动献策,说蜀兵给养不足,只要坚守一月不出战,蜀军自退,到时再乘虚追杀,必能胜之。
担心曹真冒进,司马懿又奏请曹睿下旨,告诫曹真,追赶蜀兵时,一定要观其虚实,不要深入敌方重地。
更令人佩服的是,朝廷官员前去宣旨时,司马懿再三叮嘱:“如果曹真问圣旨上的主意是谁出的,你千万别说是我,免得曹真计较错失良机。”
司马懿的谦让内敛,赢得了朝臣的赞许,曹睿的信任,他不动声色地开启了三朝元老的进阶之路。
曾国藩曾说:“为君藏锋,可以及远;为臣藏锋,可以至大。”
锋芒毕露遭人嫉,张扬不羁易树敌。
真正有雄才大略的人,越是闪光,越懂得华而不炫、寂静藏锋。
问鼎藏器:待时而动,后发制人。很喜欢《墨子》里一句话。
蛤蟆、青蛙,日夜叫个不停,叫得口干舌疲,无人理会。再看雄鸡,耐心等到黎明时分,一鸣天下震动。
做人也好,做事也罢,退一步不是懦弱,而是为了进一万步的蓄力腾飞。
三国豪杰中,司马懿是藏器高手,最擅长待时而动、后发制人。
他与诸葛亮数次较量,仅一招就把智多而妖的诸葛亮气得无计可施,那就是任尔风吹浪打,我自坚守不攻。
因为攻守之间向来是攻难守易,所以司马懿利用兵多优势藏器待时,等到诸葛亮久停粮尽,无功而返时,再一路夹击,破解他的野战神话。
最终,五丈原之战,司马懿耗死诸葛亮,从此世间再无曹魏对手,他离年幼时“治国平天下”的梦想越来越近。
然而,通往梦想的路,往往布满荆棘和险阻。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睿离世,司马懿与曹爽一同受诏,辅佐8岁的幼主曹芳。
曹爽是个权力欲极强的人,他利用尚书台首辅之便,大肆提拔亲信,想方设法削弱司马懿手中的权力,甚至明面上拜司马懿为太傅,实际是夺兵权。
司马懿不是没有察觉,可惜人事任免大权在曹爽手中,明争只会让他自断手腕,还会危急家族安危。
但历任四朝,经受过血雨腥风洗礼的司马懿又怎会束手受擒,他以夫人病逝,哀痛过度引发旧疾为由,递交了辞呈。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司马懿假装病重退休,暗地里却重金收养三千死士,分散于京城,寻求反击机会。
曹爽听说司马懿已病入膏肓,时日不多,大喜过望,带着三个弟弟簇拥着小皇帝一同出城,去高平陵祭祀先帝。
当皇帝的车驾缓缓驶出京城,消失在飞扬的尘土中时,司马懿父子三人立即戎装在身,发动“高平陵政变”,把曹魏政权尽收囊下。
《周易》曾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人生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走不通时要学会等待,等待事态朝着有利方向发展,才可以达到事缓乃圆的效果。
而且,越是逆境,越要学会等待,待时而动,才后发制人。
正所谓,藏器待时等闲度,乘势而为成大器。
其实我们客观地分析,曹操能够达到这样成就,和他的才华绝对是分不开关系的。只不过有些可惜,他精于权谋长达几十年,到头来依旧没能统一中国。更有意思的是,曹操努力了这么多年,反而让司马懿家族得了空,最终建立新政权。
一、曹操的梦
如果大家仔细研究就会发现,曹操一直是个疑心病很重的人,司马懿这么强大的兵权,他难道就不会担心?担心肯定是有的,也是因为想法太多,曹操才能牵制司马懿三十多年。后来曹操离开人世,他仅凭一句话,便成功影响了司马家族三十年,让人很是震惊!
其实这要跟曹操做的一个梦相联系,早在很多年前,曹操刚刚稳定政权不久,就面临着管辖无数手下的问题。夏侯惇等人为他出生入死,自然能得到重用。但一些贪生怕死之辈就并非如此了,他们每天承受着曹操赋予的压力,精神濒临崩溃。
曹操也知道自己能够达到这个位置,是通过一些不好的手段得来,很长时间里他都心惊胆战,害怕某天自己也会被其他人代替。也就是这个时候曹操做了一个很奇怪的梦,梦里他的马槽中有三匹马在津津有味地吃草,没过多久,马槽中的草就给吃干净了。
当时司马懿还是一个平平无奇之辈,没有得到曹操重用,反而马超一家人,他们在战场上的表现极为出色,已经引起了各方势力得注意。很快曹操就把目标放在马超父子身上,如果不出意外,马超父子就会惨死在他手下。
果不其然,不久后马家一人就惨死在马腾手上。表面来看,好像和曹操没有直接联系,但真正介入这件事的人都知道,马腾是受了曹操指挥,所以会将马超置于死地。
确实可以理解,虽然现在马超已经离开董卓,但他们在战场上的表现明眼可见。如果此时不遏制住马超的发展,未来说不定真的能成为和董卓相媲美的对手。曹操是个狠心之人,他二话不说灭了马超家族一人,三马已死一马,剩下马超兄弟不得已只能投奔刘备了。
可怜曹操不知道,他精心布局了那么久的计划,好不容易把马超家族内部给打乱,却没能抓到真正的反叛之人。说来有意思,这个时候司马懿出现了,他的存在并没有给曹魏带来较大战斗力,所以曹操根本没有料想到他。
可以理解,一开始司马懿的能力没有那么明显,包括曹操在内的诸多将领,从未想过司马懿能达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此人表现出来的才能让世人震惊,甚至被称为是可以跟诸葛亮相提并论之人了。
然而,司马懿早有夺取曹魏政权的野心,蓄意待发10年后,于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发动了著名的高平陵事变,成功地夺取了政权。
整个政变过程中,司马懿家族无兵可用,只有3000多名死士。那么,司马懿凭什么会让他们听自己的话,参与这一场九死一生的夺权?说起来,司马懿的手段确实很高明。
01培养死士
培养死士,并非是司马懿独创,历史上便早有。据《左传·定公十四年》记载:“勾践患吴之整也,使死士再,禽焉,不动。”
从这里可看出,早在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就开始培养死士,让他们为自己卖命。张艺谋拍摄《影》时,其中很多参与政变的武士就是传说中的死士。
《左传》说得已经很清楚,死士们“禽焉,不动”。就是说,他们像禽兽一样,没有思想,只是被培养出来的活动机器,并且仅听主人的命令。
在风云动荡的时代,培养这一群人,一来是为了保卫自身安全;二来是让他们去完成独特的目的,比如谋杀、夺权等。
自从被曹爽开始排挤之后,司马懿便意识到夺权的艰难性,于是开始培养死士。
之所以有如此之结论,是因为曹丕、曹叡在位的时候,司马懿还不改将自己的野心暴露出来。综合而言,曹魏政权是没有昏君的,就算是有,那也是司马家族故意培养出来的傀儡皇帝。
到曹芳时,因为他比较年幼,并不懂得朝政斗争的残酷性。所以趁此机会,司马懿便开始了夺取天下的谋划。
02发动政变
为了麻痹曹芳和曹爽,司马懿提前做准备,在公元247年装病,成功地躲避了曹爽的监视。
此后直到公元249年,曹爽一直都以为司马懿是一个将死之人。司马懿没有动,但他的儿子们并没有安分。
公元249年,趁着曹芳和曹爽到洛阳去为曹叡扫墓的机会,司马懿让自己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召集人马,准备发动政变。
这一过程中,曹爽曾想要在都城之外聚集人马,然后给司马家族以致命一击。
然而,司马懿相当阴险,将曹魏政权将领们的家属都控制住,并利用他们来威胁这些将领,从而实现控制全国兵马的目的。
正因如此,曹爽压根就成不了气候。为了说服曹爽,司马懿还对着洛河发誓,这场政变不杀任何一个人,只要曹爽认命,顶多就是罢官而已。
不过,司马家族岂能放过任何夺得天下的机会。很快,曹家及其附庸的家族共三族全被诛杀,魏朝之上不再有人能撼动司马家族的地位。
《晋书·景帝纪》中,对司马懿发动的政变并没有避讳,非常详实地写着“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
从种种迹象来看,司马懿早就蓄谋已久,发动政变并非一天两天的事。而所谓的死士三千,只是一个大概的数据,毕竟“三”在古代非常特殊,并没有确确定认为就是那个数据。
那么,司马家族是怎么培养起这么多的死士,又是如何让他们乖乖听命?
03控制死士的手段
对于死士的来源,司马家族挑选的手段非常特殊,就是将弃婴进行抚养,并把他们培养起来。
之所以依靠这些人,是因为他们唯一信任和感恩的就只有司马家族,加上思想洗脑、无亲无故等因素,他们为第二家卖命的可能性很小。
在培养手段上,司马家族也用尽了办法。第一是分散培养。为了不引起朝廷的注意,司马家族并不敢将这些孩子集中到同一个地方训练,而是利用雄厚的资金,将他们寄养在别的地方,然后逐渐地培养起来。
这么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死士之间联系不上,无法形成一个关系网和派别,从而让司马家族更容易控制。
第二就是利益诱惑。一般而言,大部分的死士都能受到如此对待,不过因个人情况的不同,利益诱惑的等级也有所不同。
这里主要有两个原因,第1个就是朝廷看得特别严,第2就是死士的年龄最好不超过30岁。
对于第2个原因,主要还是控制的问题。一旦死士们的年龄超过20岁,又或者是到30岁,他们将有非常丰富的思维,加上成家立业等因素,从而需要考虑的东西更多,不可能奋不顾身地为司马家族卖命。
所以,这里又牵涉出一层问题,就是司马家族是否培养“三千死士”的事。如果超过30岁就不容易控制,那么司马家族要么将其处死,要么就是放任不管。
而如果杀死,那将会节外生枝,所以只能选择放任不管。综合这些来看,司马家族养的死士应该不仅只有3000人。
一个对手:诸葛亮
诸葛亮和司马懿真正交锋的次数其实并不多,诸葛亮第一次和第二次北伐的对手是夏侯楙、曹真、张郃、郭淮等人,司马懿则在南线都督荆、豫二州诸军事,一直到230年曹真、张郃、司马懿三路大军伐蜀,司马懿才开始成为诸葛亮的对手,231年曹真去世后司马懿正式都督雍凉二州诸军事,一直到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
司马懿出生于179年,诸葛亮出生于181年比司马懿还要小两岁,249年高平陵之变时司马懿71岁,如果诸葛亮能活到这个时候,曹魏西线战事变数很多,朝局可能会有很大不同。
三位君主:曹操、曹丕、曹叡
魏武帝曹操生于155年,220年病逝于洛阳,享年66岁;魏文帝曹丕生于187年,比司马懿年轻8岁,226年去世,享年40岁;魏明帝曹叡204年出生,239年去世,年仅36岁,十年后高平陵之变发生。
曹操不用说了,曹丕和曹叡时期的司马懿也翻不起多大浪,事实上那个时候的司马懿压根就没有谋反之心,不要说曹丕了,只要曹叡还在司马懿一辈子都是曹魏的重臣和忠臣,正是因为曹叡英年早逝,太子曹芳8岁登基,大权落入曹爽之手,曹爽肆意妄为对司马懿步步紧逼,加上天子年幼,司马懿自己在朝野和军中根基很深,世家大族又团结在司马懿身边,这才给了司马懿放手一搏的野心。
十余位大将和重臣:曹休、曹真、夏侯尚、张辽、徐晃、张郃、文聘、臧霸、满宠、陈群、贾逵、程昱、钟繇、华歆、王朗、赵俨、董昭、辛毗等等
这十几位名臣和名将都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抗衡司马懿之人,不过司马懿虽然熬死了这么多人,但实事求是地说这当中大部分人年龄都比司马懿大,就算多活几年估计也熬不到249年的高平陵之变,比如程昱、钟繇、贾逵、陈群、华歆、王朗、满宠等等,他们影响不了大局。
同样张辽、徐晃、张郃、文聘、臧霸等名将也大概率活不到249年,就拿张郃来说,虽然他在木门道中了埋伏死于乱箭之下司马懿可能脱不了关系,但是张郃黄巾起义期间就已经登上历史舞台了,231年去世的时候至少也有60多岁了,就算他活到249年也起不到多大作用。
真正可惜也能制衡司马懿的是曹休、曹真和夏侯尚三人,曹操、曹丕和曹叡前期军权主要掌握在曹氏和夏侯氏之手,曹休、曹真和夏侯尚是曹魏宗室第二代的领军人物,其中曹休执掌东线淮南兵权,曹真执掌西线雍凉兵权,夏侯尚执掌南线荆豫兵权,司马懿之所以能出山执掌南线兵权,原因就在于夏侯尚意外去世才给了他机会。
在三国的各路人马之中,涌现了许多有勇有谋的能人名将。不经如此,还出现了许多谋臣,这些谋臣虽然武艺不高,但他们苦读史书,非常善于谋略。他们所希望的就是能够遇到伯乐,实现自己的一生所求,能够完成自己的目标。
不然如果是怀才不遇,那样的人生不仅苦恼,我想也是一种悲哀。他们一心就想辅佐帝王,完成天下一统的大业,从而实现国富民安,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但他们之间的对阵也是也激烈的,其中三国中就以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人的对战是最激烈的。
当时诸葛亮多次带领蜀国大军北上,但是每一次都遭到了司马懿的顽强抵抗。就好像两人上辈子就是仇人一样,今世一定要拼个你死我活。就这样,由于遭到了司马懿的阻拦,诸葛亮一直到死也没能北伐成功。两人对战多年,对对方可以说是了如指掌。
因此两人虽然是敌人,但对于彼此也算是最了解的了。有一次诸葛亮派出士兵押运粮草,司马懿知道后率领十万大兵包围了诸葛亮驻守的城池。当时城内的守军基本都派出去押运粮草了,城中根本没有多少人。
所以面对司马懿的十万大军,简直就是飞蛾扑火,没有什么用。在当时许多人都认为诸葛亮将会在此次大败,全军覆没,就连当时诸葛亮身边的部下也是这种想法。就在大家做好准备与人殊死一搏的时候,诸葛亮直接让人把城门打开。
之后拿着琴上了城楼之上,就开始坐着抚琴了。不经如此,他还泡着一壶茶,看着好生享受,根本就没有大军压境的紧迫感,别人还以为他是在会好友呢。对此,他手下的将士们更加纳闷了。此时情况如此危急,难道已经不准备抵抗了吗?
还是知道抵抗也没用,就直接打开城门准备投降了。没多久,司马懿就带着他的大军来到了城楼下。他们看着打开的城门,感到更加惊讶。因为按照他们原先的想法,蜀军一定大多数派出去押运粮草了,此时这里没有多少守军了。
但这时城门却是大开,这又是怎么回事。如果城里没有人,他们怎么敢这样做,难道不怕死吗?司马懿的大军一连有了许多疑问,就连司马懿也是如此。这时司马懿还在马背上不停思考,但他儿子却比较兴奋。大军已经到了这里,不能空手而归。
所以一直在劝说司马懿打入城内,就算真的有埋伏,也不一定就会输。然而令人惊讶是司马懿直接退走了,这在当时双方都还没反应过来,司马懿来势汹汹的大军就这样退走了。就连蜀军这边也还在震惊当中,他们还以为这是梦,毕竟一个必死的结局就这样解决了。要知道当时他们已经做好赴死的准备了。
曹操时代的参谋
司马懿生于179年,从年龄上来看,他和曹丕(187)、诸葛亮(181)、孙权(182)等是一代人。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为丞相以后,使用强制手段征召司马懿为文学掾。
司马懿在曹操时代的主要职责就是参谋。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征讨张鲁,司马懿随军,得到汉中之后,司马懿建议曹操趁机攻取蜀地,曹操没有听从;司马懿转任军司马,建议屯田解决粮食问题,得到曹操的采纳;关羽北伐襄樊,司马懿和蒋济建议让孙权进攻荆州,曹操听从他们的建议。
曹操逐渐察觉司马懿“有雄豪志”,又发现他有“狼顾之相”,心里很忌讳。因此对曹丕说,司马懿不是甘为臣下的人,必会干预我们的家族之事。但因曹丕和司马懿关系很好,司马懿又帮助曹丕成功上位,所以曹丕非常信任司马懿。
曹丕时代的留守
曹丕登基后,任命司马懿为尚书,不久转督军、御史中丞,封安国乡侯。黄初二年(221年),免去督军官职,升任侍中、尚书右仆射。曹丕时期,司马懿主要是文官,并多次负责留守洛阳、许昌。
看剧也可以学成语,热播剧《军师联盟》教的是什么叫“一边看狼一边照顾狼”——形容眼尖残忍。这个成语的出处是《三国演义》第九十一回:“司马懿看狼,不能交军功;对...
昨晚的聚会上,暗恋已久的女神喝多了。我把她带回家放到床上,把她露在外面的被子盖好,扣上她宽松的被子,然后转身走了。第二天女神微信发了三个字:司马懿。那么,司马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