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爽等人“多树亲党,屡改制度”,为所欲为的做法,引起不少人的反对,连郭太后都十分不满。曹爽认为这是司马懿从中唆使,干脆于247年农历四月将郭太后迁回本宫(永宁官),幽禁起来。这对司马懿来说,算得上是致命的一击。这是怎么回事呢?
郭太后乃魏明帝曹的皇后,凉州西平郡(今青海省西宁市)人氏。小皇帝曹芳系明帝的养子,非氏所生。曹芳继位之后,依例尊称郭氏为皇太后。当时皇太后常住的裏,叫作永宁宫。由于皇帝年幼,不能亲理政事,郭太后便同小皇帝住在一起,没在永宁官住。这样一来,辅政大臣凡有大事请皇上定,实际上都是向郭太后请示,然后以皇帝的名义下达诏书。也就是说,太后是一位临朝听政的女主,虽没有像武则天、慈禧那么专权,但她的话还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曹爽等人控制小皇帝,司马懿就积极和郭太后搞好关系。
太经常朝见太后,太后有事常询问太。这对曹爽的专权无疑是某种程度的阻碍,而曹爽对此也没有什么好办法。还是何晏、丁等人聪明,阻断太傅向太后靠近,唯一的办法就是取消郭太后在政治上的话语权,切断太后对皇帝的影响。于是,曹爽等人以皇帝已经十六岁,可以独立视事听政为由,迫郭太后移出皇帝的宫,回自己的永宁宫。这样一来,司马懿在朝中上层便没有一点说话的余地了。
以往有一种非常流行的看法,认为司马懿自入官场就是狡凶残之徒,就有心迁移魏鼎,算夺曹氏江山。他那“狼顾”之异相就是证明。其实,这种把人脸谱化,用生理上的异常情况去解释政治斗争的做法,不仅过于单,甚至有些幼稚。平心而论,直到司马懿受明帝临终托之时,他对曹魏政权都是忠诚的。
魏明帝归天后,司马懿发生了变化,萌发了权移魏之心,至少有两方面的因素:其一,皇上亲自确定的第一张辅政大臣名单任人唯亲,全部选用那些无德无才的人,而把三朝元老的自己排除在外。后来自己成为辅政大臣,是刘放、孙资力的结果,并非出自皇上的本意,而且中间又曾改变主意,这不能不使他感到心寒。其二,让他给曹爽这个窳劣之辈当副手,自己事事要与之商量,征得其首肯,更是荒唐至极。自己尽心尽力为曹魏王朝效命三十余年,内勤政事,外战疆场,功劳卓著,到头来还是抵不上一个“曹”字。且自己虽名为政,实则被曹爽排挤在外。
真正在朝中说了算的除了曹爽一伙,就是那些公子王孙或者纨子弟。尤其是曹爽的倒行逆施,让魏国灭亡是早的事。国家一旦崩溃、自己和全家也难免要同受灭亡之祸。在这种进则收大利,退将受巨害的选择面前,老谋深算的司马懿那颗“忠贞”之心不可能不发生变化,萌生扫除曹爽,进而取代曹魏的念头也属正常。史书记载:“大将军爽用何晏、邓、丁谧之谋,迁太后于永宁宫,专擅朝政,多树亲党,屡改制度。太懿不能禁,与爽有隙。”
时值247年春夏之交的四月,太府中的小园早已繁花争放,一片姹紫嫣红。司马懿独步园中,一面领略这无限春光,一面思索着常素心怀的老问题:曹爽张得不可一世,自己势单力薄,该怎样对付呢?想要你灭亡,先让你疯狂。这话太有道理了,就这么办吧。我称病不干预政事,他们必将更加为所欲为;为所欲为,不仅破坏现在的政治格局,还将危及朝中多数大臣的利益,谁的利益被损害都不会满意;一旦士大夫中多数人反对他们,那就必然倾向支持我。《孟子》“为渊驱鱼,为丛驱雀”就是这个意思。再者,称病还可以麻痹对方,看似是“退”,实则为了更好地进。
司马懿装病,几十年前他就用此法应对过曹操,况且自己现已六十九岁,装病的条件更充分。世间总有那么多的巧合。司马懿刚想好如何应对曹爽等人,司马懿的嫡室夫人张春华就因病离开了人世,终年五十九岁。司马懿觉得这是一个称病的绝佳机会。他尽管与张氏的情分早已淡漠了,却做出一副悲痛万分的样子,令那些前来吊丧的官员隶属感动不已。前面说过,司马懿享有一项优待,即家里的红白大事均由官方负责办理。既然官方来人,这正是自己进行表演、制造论的最好时机。于是,丧事刚刚了结,一个消息便在朝中传开了年近古稀的司马老太,因悲伤和操劳过度,忠重病卧床不起了。
半个月后,卧床不起的司马懿正式向皇上呈表:老臣因年老病重,无法参与政事,请求在家调养。十六岁的小皇帝闻听自己的辅导老师病势严重,当即恩准。真正有病是苦事,无病装病同样是苦差。从247年农历五月到249年农历正月,司马懿竟然佯病在卧榻上度过了二十个月的时光。
司马懿偃卧病榻之上,看似在静养,实际上他的眼晴一直盯着朝中的切,关注着曹爽等人的一言一行。他在捕获信息,他在等待时机,他在考虑如何置敌人于死地。可以说,自他称病不问政事之日起,这个貌似佝偻苍老的人,心中无时无刻不在酝酸着杀机。司马懿养病在家,探听朝中消息、里里外外的打理,全靠其长子司马师、次子司马昭,两个儿子是他最得力的助手。司马师,《晋书》说他“雅有风采,沉毅多大略,少流美誉”,有其父亲的性格特点,遇事沉得住气,城府很深。《晋书》记载,司马师初次出仕,是在239年农历二月,当时他三十ニ岁。
司马昭(字子上),系司马师同胞兄弟,两人年纪相差三岁,240年入仕。他在沉着果敢上不及其兄,然而在做事缜密、善于矫饰上酷似其父。
弟羲深以为忧,数涕泣谏止之,爽不听。”意思是:曹爽骄奢无度,饮食车服,与皇帝相同,皇宫的珍奇宝物被他据为己有,他私自将先帝的宫女拉到家里为其演唱、供其享乐。他在地下修建官室,装饰得非常华丽,与他的党羽何晏等人在里面花天酒地、夜夜笙歌。曹爽之弟曹羲,深为其兄之举担忧,一再好言相劝,痛哭陈词,曹爽无动于衷。
此时的何晏等人则忙着以权谋私。他们利用在尚书台控制机要之便,私自爪分洛阳东北野王县(今河南省沁阳市)境内数千亩公家的良田。对于曹爽等人的所作所为,朝廷士大夫中一些正直的人非常反感。连老臣辛毗的女儿都说:“曹爽与太傅俱受寄托之任,而独走权势,行以骄奢,于王室不忠,于人道不直。”就是说,你曹爽本来是和司马公一块儿来辅政的,可是你自己专权,生活腐败,这样做,“于王室不忠,于人道不直”,就等于违背天理,违背人心,你的末日不远了。
对于曹爽等人的前景,很多有识之看得非常清楚,故采取“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警如,有一位有志功名的年轻人羊祜(字叔子,今山东省费县人),出自世吏二千石的衣冠名门,本人有“当今回”之美誉。当曹爽想把他招揽到大将军府做幕僚时,他坚辞不就,并对友人说:“委质事人,谈何容易!”言外之意是选择合适的主子很困难。这是未入仕的白丁不愿依附曹爽的例子。陈留郡尉氏县阮籍(字宗,今河南省尉氏县人),其父阮瑀是三国曹魏时期文学界“建安七子”之一,本人是“竹林七贤”中的领袖物,他先后担任步兵校尉和从事中郎。曹爽有意将其引为下属,任命他为大将军府的参军。
阮已经进入政界,不能像羊祜那样坚拒,便学司马懿,干脆称病辞去公差,回故乡避世了。这是已入仕的中级官吏不肯依附曹爽的例子。身居高位而不肯依附曹爽的也大有人在。州陈留郡邑县人卫臻(字公振,今河南省睢县人),乃曹魏四世老臣,现任三公之一的司徒。曹爽专权之后,有意请这位元老重臣兼任尚书令,又为兄弟求婚于卫家。卫臻对两事坚辞不受,且一再请求退休养老。此时,学司马懿退休的已有中书令孙资、中书监刘放、司空徐等老臣。曹爽的美美人情,无人接受。他虽然失望,却无可奈何。对曹爽一伙人,别说那些在名利场中周旋的须眉男子能看清,就连个别居家有识的巾帼都一清二楚。当时长安附近有一姓杜的大族人家,男主人早死,寡居的女主人严宪抚养一儿一女成人。出自北地郡的傅玄(字修交,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听说其女有淑德,前来求婚,严氏当即允许。傅玄率性耿真,博学善属文,解音律,唯与何晏、邓飏不睦。
由于傳玄得罪的是当朝权臣,随时都有受陷害的危险,所以此前向人求亲时,都遭拒绝。如今严夫人许诺将女儿嫁给他,自然引起亲属担忧,劝说道:“何、邓二人如今掌权,要害傅玄如同热水烧雪一般容易,怎敢与之结亲啊!”严夫人微微一笑,答道:“你知其一,不知其二。何晏等人,骄奢过度,必将自取灭亡。到时候热水而雪融者,还不一定是谁呢!
明眼人都知道,当时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了。独那个只知享乐、浑浑噩疆的曹爽不知天高地厚,自以为天下已归他管,尽可高枕无忧,无视形势在恶化生变,仍然和兄弟亲信出城游玩,毫不设防。对此,也不是没人担心。他的同乡大司农桓范曾警告说:“您兄弟掌管朝政并掌管朝廷禁卫军,兄弟们不宜同时出域,如果有人在城内关闭域门,又有谁在城内接应呢?”曹爽不以为然,毫不在乎地说:“看谁敢这样做?”
诸葛亮自古以来就是民族智慧的代表人物,他一生神机妙算,留下许多传说,甚至坊间有俗语“诸葛多智而近妖”,便可以看出他的智谋。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军事天才也未能突破司马懿的防线,同时诸葛亮号称卧龙,许多人就想到了和他齐名的凤雏庞统,假如在落凤坡死的是卧龙,活着的是庞统,他可以打赢司马懿吗?
而后庞统投奔东吴,一直在周瑜手下做事,没过多久孙刘在荆州地区展开争夺,曹操为制造矛盾还特意将周瑜封为南郡的太守,而南郡正好是荆州首府,他的目的可见一斑。可惜周瑜在与刘备的争斗之中处于下风,最后还暴病去世,整个东吴都陷入混乱之中,庞统也随着队伍回到江东,他面见孙权之后希望能提高自身的地位,可是孙权见他长相丑陋便不以为意。
庞统对于江东彻底心灰意冷,他早就听说刘备是一个仁德之君,此时更是广纳人才,于是投奔了刘备。一开始刘备并不知道庞统的才华,只是让他当一个小小的县令,诸葛亮听说此事后,立马写信给刘备,很快刘备便将其招至麾下,一番交谈过后发现对方的才能,于是将其封为军师中郎将,在军中享有和诸葛亮一样的地位。只可惜庞统在西川之战中遭遇埋伏,还未发挥自己的才能便去世,让许多人为之惋惜。
诸葛亮的人生则要耀眼得多,他自幼便是远近闻名的天才,同时诸葛家族也是东汉时期的大家族,更是加大了诸葛亮的名气。山东地区发生战乱,诸葛家也受到牵连,无奈之下整个家族搬迁到荆州,在这里过着和平的生活。而诸葛亮也在此地结识许多荆州的才俊,其中便有司马徽,徐庶等人,这些人都很欣赏诸葛亮的才华,由于长居于卧龙岗上,诸葛亮更是被人们称之为卧龙先生。
刘备和司马徽交谈之后便将目标锁定在诸葛亮的身上,经历三顾茅庐才成功将诸葛亮请出山。等到刘备白帝城兵败死后更是将朝中大事全部托付给诸葛亮,虽然孔明在军事上的确很有造诣,但他的对手司马懿也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他深知蜀汉国力衰微,因此一直采取死守的策略,诸葛亮即便能在小范围内取得一些胜利,却也无法获得突破性的进展,导致一次次北伐失败。
首先不是刘备、孙权。刘备、孙权是曹操统一天下的最大障碍,刘备更是曹操的一生之敌。不过,英雄总是惺惺相惜的,曹操就曾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时说过:天下英雄,使君与操耳。
这句话是对刘备的肯定,也是自己的自信。既然刘备是曹操的一生之敌,曹操也早就知道刘备暗藏大志,为何不早说杀之而后快,这也许就是英雄之间的惺惺相惜。
孙权也在孙策去世后,成为江东的统帅,而赤壁之战使三国鼎立形成,曹操无法统一天下。可曹操却对身为对手的孙权有着:“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评价,说明曹操不仅不恨孙权,反而对孙权有一种喜爱的情感。作为竞争对手的孙权,也没有对曹操本人做出什么伤害过。
其次也不是司马懿。这里有人就会问了,司马懿偷走了曹操打下的江山,为什么不恨?那是发生在曹操去世后的事了,曹操在时,司马懿还是安守本分,不敢逾越的,毕竟他也承认过,曹操是他一生中最怕的人。所以曹操对司马懿也是没有恨的,毕竟他也不知道司马懿后来发动兵变夺取曹家江山。
曹操最恨的三个人:一个杀了他的父亲,一个害了他的儿子
第一:陶谦
古人云:杀父之仇,不共戴天。陶谦不仅杀死曹操的父亲曹嵩,还灭曹嵩一家满门。曹操在有自己的地盘,并且掌握朝廷后,他的父亲就带着一大家子人来投奔。可没想到路过徐州的时候,陶谦的手下见财起意,杀了曹嵩一行所有人。最终曹操攻进徐州也是直接下令屠城,从这里可以看出曹操有多恨陶谦了。
第二:张绣
张绣先是投降曹操,然后趁曹操不注意偷袭,还击杀了曹操的长子曹昂、爱将典韦以及侄子曹安民。不过这也是曹操本人的问题,曹操在接受张绣投降后,就迫不及待想接纳张绣的婶婶。张绣气不过,于是晚上发动偷袭,最终曹操大败,损兵折将。
不过这只是个开始,后来张绣又投降曹操,还得到曹操的重用,也立了不少战功。但曹操也只是为了做给世人看而已,后来曹丕继位后,就直接逼死张绣,张绣死后,曹丕也没有放过张绣的儿子张泉。最终除掉张绣家族所有的势力。
第三:孔融
没错,这就是我们从小熟知孔融让梨的那个孔融。曹操为什么恨孔融呢?孔融对曹操傲慢无礼,曹操改革,孔融反对。曹操禁酒,孔融反对。不管曹操说什么,他都反对。作为大汉一把手的曹操,手下有个孔融处处打脸自己,换谁都不好受,孔融也是一副,就喜欢你看不惯我又干不掉的我的样子。
为什么干不掉呢?孔融是孔子的后人,名满天下,一旦动了孔融,那么曹操肯定失去天下士子的人心,而后人心向背。这是求贤若渴的曹操不希望的局面。因此,只能忍住,这一忍就是十二年。最终在建安十三年,曹操忍无可忍了。
我们来看看空城计到底是在什么背景下以及他的来龙去脉。当时诸葛亮发兵进行了第一次北伐,本来这次北伐还是很顺利的。但是后来发生了一件事导致诸葛亮的部署被打乱了,这件事就是马谡大一丢失了街亭这一要道。随之而来的就是柳城等重要的城关全部被攻占了,为了应对这个局面,诸葛亮只能重新规划自己的后路。
为了打通撤退的路线他将所有的军队都派出去执行任务了,但是好巧不巧,正在这时候司马懿带着十五万的人马杀到了诸葛亮的城下。城里的人都自知这已经是一座空城了,都十分着急,不知道该如何应对。然而诸葛亮仍然是稳如泰山,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诸葛亮有条不紊得布置着城内的人马。
他命令城中的人将旗子都收起来,让大家都不要出声,顿时城中是一片安静。然后诸葛亮叫守城的士兵将城门大开,名人拿着扫帚在城门扫地。自己则是坐在城楼上叫了两个书童服侍自己弹琴,就这样诸葛亮面对着司马懿的十五万人马居然高雅得弹起了琴,而且是十分的沉稳,没有一个音出现问题。
当时的司马懿一眼就看出那几个在门口扫地的壮硕百姓是诸葛亮找士兵假扮的,也看出了诸葛亮的空城计的意图。可以说司马懿也是个十分精明的人一眼就识破了诸葛亮的空城计。但是为什么司马懿明知是个套还是往里钻了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司马懿跟诸葛亮两个人是互相了解的,司马懿知道诸葛亮也是个诡计多端的人,即便如此他也不会贸然进入,其次这也是两个人心照不宣的体现。
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这道空城计是诸葛亮给司马懿的暗示,因为这空城计司马懿随从的儿子也识破了,但是司马懿最终还是下令撤军。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当时的司马懿在曹魏的皇帝眼中是一个危险的人物。曹操死前就十分忌惮他,无奈需要司马懿的才能才留住了他。
曹操临死是让自己的儿子曹丕务必要小心司马懿,之后曹丕死后也对下一代嘱咐过。当时的魏明帝就十分提防司马懿,而且怀疑司马懿有造反的倾向。
一、来历难寻,无法追查
魏明帝曹叡临终之前,任命司马懿和曹爽为辅政大臣,让他们二人共同辅佐少帝曹芳。然而不久之后,曹爽就采用明升暗降的方式加封司马懿为太傅,夺取了司马懿的兵权。司马懿为了麻痹曹爽,不得已装病卧床,暗中等待时机。
经过一番权衡,司马懿决心铲除曹爽。为了有足够的力量对付曹爽,司马家族由司马师出面,在司马懿的默许下负责暗中豢养死士,等待时机对付曹爽。
然而,要知道,在古代户籍制度相当严格,朝廷对人员流动的管控十分严苛。登记在册的人口如果有所异动,十分容易被发觉。而一旦朝廷发现司马家暗中豢养死士的话,司马懿一家都将面临灭顶之灾。
因此,为了让朝廷无法追查,司马师豢养的死士大都来历不明,虽然接受了司马师多年来的培养和训练,但等到司马懿看准时机向曹爽发难之时,却做到了“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的效果,竟然无人能够辨识他们的原本身份。
之所以能够在管控严格的户籍制度中“阴养三千死士”,而死士的来历却讳莫如深,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司马家族的士族地位。作为北方的世家大族,司马家的财富与权势都不容小觑,这就为死士的豢养提供了物质基础条件。
一方面来说,身为士族的司马家有足够的财力培育闲人,而家境贫寒的家庭则往往不得已抛弃尚未成年的婴儿或儿童。不难看出,三千死士当中必然有遭家人遗弃的人,这才能够解释为什么他们大都来历不明。而这些被司马家藏匿而后培育的人自然会对司马懿言听计从。
另一方面,在世家大族掌握财富和权力的背景下,在家中私藏门客也是当时见怪不怪的常态。在曹魏的“九品中正制”下,世家大族长期以来垄断了社会资源,门生故吏遍布朝野,对于这些达官显贵的违法行径,自然是无人敢查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家大业大的司马家培育出来历不明的死士,一般官员也不敢检举。在当时的人眼里,世家大族藏匿劳动力为自己效力也是见怪不怪了。只不过,或许没人会料到司马师会培养出一支足以与朝廷正规军抗衡的死士队伍。
二、恩威并施,赏罚分明
在利用权势和财富聚拢了一部分人后,然后把这些散漫的人员培育成为忠心耿耿、誓死效忠的死士也是一项相当艰巨的工作。首先,这些来历不明的人先要接受十分严苛的训练,练就一身好武艺,才有成为骁勇善战的死士的可能。
对于司马懿来说,他本就长年活跃在与吴国、蜀国对峙的前线上,训练军队自然不在话下。而死士与一般的武士来说,除了要有足以对阵杀敌的武艺以外,他们还要有视死如归、不惧一切的精神,要做到视主人的命令为铁律。而要做到这一点,就离不开平日里对他们的恩遇。
自古以来,想要培养视死如归的死士为自己实现不可告人的目的,就都离不开对死士的百般恩遇。燕太子丹在请求荆轲刺秦之前,毫不吝惜地满足荆轲的所有要求,而历史上顺利完成刺杀任务的刺客死士,同样无一不受到雇主的无条件优待。
而司马懿之所以选择由司马师具体负责豢养死士的工作,正是看中了司马师懂得如何培养人才、选拔能人的能力。司马师“为选用之法,举不越功,吏无私焉”,赏罚分明的做法让他得到了许多人的拥戴与赞扬。让司马师来负责这项事宜,可谓十拿九稳。
在司马师的培养下,司马懿“阴养三千死士”的计划有条不紊地得以展开,死士的培养计划也的确无懈可击。不过,对于司马懿而言,最大的挑战并不是如何培养死士,而是如何确保自己的计划不被外人发现。
三、严格保密,单线联系
与培养一两个视死如归的刺客完成刺杀任务不同,司马懿在被剥夺兵权之后相当缺乏军事力量,而曹爽则不仅独掌朝中大权,还拥有相当雄厚的军事力量,因此司马懿需要的是一支规模较大的死士队伍来达成自己的目的。
正所谓人多口杂,况且司马懿暗中筹谋的还是近乎直接谋反的事情,自然需要做到严格保密,以免事情泄露。而司马懿自然深知保密意识的重要性,培养死士的计划做到的保密程度足以让人瞠目结舌。
司马懿委任司马师负责豢养死士的任务后,对其他人一律守口如瓶,即使是最亲近的家人都没有透露半个字。正因如此,就连司马昭都是在司马懿决定发动高平陵之变的前一天才得知了父亲和兄长的计划,惊慌失措之下当晚“不能安席”,而司马师则能够“寝之如常”。
除此之外,为了确保自己和父亲的密谋没有泄露的危险,司马师做到了六亲不认的地步。他的妻子夏侯徽原本与司马师琴瑟和鸣,感情十分深厚。然而,仅仅因为夏侯徽察觉到丈夫“非魏之纯臣”,有自己的小心思,司马师就毫不犹豫地“鸩杀之”。
诸葛亮的空城计到底有没有被司马懿识破?假如真的识破了,司马懿为何又不攻城?
识破与否
首先我们来说一说司马懿其人。据悉司马懿是三国时期曹魏的著名权臣,他从小就非常聪明,并且涉猎了各个领域的不少知识。
他在曹魏政权为官期间,凭借自己“善谋奇策”的能力屡建军功,是诸葛亮非常看中的对手之一。
身为一个四处南征北战的军事将领,司马懿极有可能识破了诸葛亮的计谋。毕竟这一路攻来,诸葛亮几乎没有采取任何手段。
尽管在兵法上存在很多有关于“后发制人”的部署,但诸葛亮当时的表现实在是太被动了,实在不符合其一贯的部署风格。
为何不攻城
虽说司马懿当时意识到诸葛亮使用了计谋,可是他又无法百分百确定自己所想。我们都知道司马懿生性小心谨慎,当其需要抉择的时候,他总是会考虑良久。
彼时司马懿认为诸葛亮城中大概率没有足够的兵备,但他又找不到足够的证据证明这一点。为了保险起见,司马懿才没有选择攻城。
当时司马懿作为朝政真正的掌权人,想要改朝换代是迟早的事情,司马懿一直活到了70岁,发动了高平陵之变。关于司马懿的历史,我们都应该知道,有一些野史小说也描述过他,刚接触的时候,司马懿没有隐藏自己,有心人会发现他的内心想法,曹操活着的时候,就知道司马懿是他最大的威胁,避免司马懿掌握权力以后,想改朝换代,所以曹操曾经还叮嘱过自己的儿子。
希望在司马懿没有用的时候,要杀掉司马懿,避免他以后谋朝篡位。因为司马懿虽然具有才华,可是他也受到了防备,为了明哲保身,他总是不显山露水。因为曹操在当时有很多谋士和猛将。如果司马懿那个时候出类拔萃,那无疑会被除掉。司马懿官职当时很低,曹操也没有把他放在眼里。
后来曹丕在位时期,司马懿当时终于得到了重用。因为夺嫡之战,司马懿站在了曹丕这一边,所以得到了机会,司马懿施展自己的才华。那个时候只要能够手握兵权,才叫真正掌握了权力,司马懿仕途很顺利,掌握政治权力中心。司马懿虽然处理政务,可是却没有掌兵。
毕竟在曹丕眼里,司马懿是外人。就是因为司马懿比他们长寿,他活的时间比较长,曹丕死了以后,曹叡并不知道掌控司马懿。辅政的大臣那个时候就剩司马懿了。兵权已落在了他的手里。那个时候曹叡并不知道怎么提防,三朝元老是老奸巨猾,这样厉害的人物一定要提防他。
不过曹叡还算贤明,也不是一个昏君,他知道自己的势力并不够庞大,所以才会重用司马懿,没有紧急情况就将司马懿踢出局。但是也不得不重用他,虽然防范司马懿,那个时候有战乱就需要司马懿出手,可是后来年纪轻轻的曹叡就挂了,小皇帝曹芳年龄太小。当时大全被曹爽掌握,曹爽又是一个庸才。不比他的父亲,所以司马懿当时让曹爽放松警惕,天赐良机,司马懿趁机夺了权。
司马懿率军抵达祁山后就立即制定了作战方案。
即兵分两路:小部队驻守上邽、主力与蜀军决战。
对此,张颌在战术上提出了异议,他建议平分部队为前后两军,前军迎战诸葛亮、后军驻守雍城。
张颌的战术比较稳,依托城池、两军协同。
但是司马懿想要打一波,所以才集束优势兵力想打一个歼灭战。
在这里,司马懿对比张颌还是差了一点。差在他是第一次和诸葛亮交战,在与蜀军的实际交战经验上还稍逊色于张颌。
懿军略,或在颌下。
我们不管谁的方案更好或更坏,至少说明司马懿面对诸葛亮的第一想法就是想一把吃掉他。而并不像题目中所说的那样(始终不主动出战!)
第一波就是司马懿主动开的团,但是诸葛亮根本不接招。
当司马懿率军来到诸葛亮的祁山大营时,诸葛亮早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奔赴上邽去了。
上邽当时只有四千守军,是断断守不住的,但是司马懿断定诸葛亮不会攻城,于是下令全军卸下辎重,轻装赶赴上邽。
《晋书.宣帝纪》卷甲晨夜赴之。
司马懿这波操作算是亡羊补牢、犹未迟也,成功保住了上邽。
诸葛亮这里也是一顿下饭操作。
蜀军抵达上邽后,诸葛亮并没有下令攻城,我们可以理解为诸葛亮想围城打援。但是诸葛亮也没有设伏。他在干什么?他在搞建设,安营扎寨。
对于诸葛亮这波操作,赵玉平的评价是:优点是谨慎,缺点是太谨慎。
如果蜀军攻城定能拿下上邽;如果设伏定能擒杀司马懿。
只可惜诸葛亮选择了扎营筑防御工事耽误了时间。
诸葛亮的意思是先筑防御工事以保证大军的安全,继而再依险设伏,只不过他没想到司马懿敢轻装上阵。
这里就暴露了诸葛亮的特点(稳),也暴露的司马懿的特点(快)。
事后的司马懿也是有些许后怕的,因此他也见识到了诸葛亮的厉害之处和作战特点。
由于蜀汉的积弱,诸葛亮没有浪的资本、也承受不起强攻城池所带来的消耗(也就可以理解诸葛亮为什么这么稳了)。诸葛亮意在打要打歼灭战,攻敌所必救,以围城打援的方式把司马懿引出来,然后在运动战中歼灭对手。
陈寿曾评价诸葛亮道:治戎为长、奇谋为短。
诸葛亮确实不善奇谋,他的操作都是阳谋。
奇谋的意思就是:你不知道我的意图,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候突然弄你一下。
阳谋的意思就是:意图明确,你很清楚我要干什么,但就是挡不住我。
奇谋主要是打一个措手不及和意想不到;阳谋就是人挡杀人、佛挡杀佛。
奇谋更秀、阳谋更刚。
再一个就是“治戎为长”,诸葛亮是依法治国、依法治军。诸葛亮训练出来的部队,你以为仅仅只是军容整齐吗?
诸葛亮治下的蜀军有着超强的战斗力,尤其善于山地作战,蜀军在雍凉虽然是客场作战,但是当地复杂的山地地形却很利于蜀军作战。
听到司马懿起身的响动,他的侧室夫人柏氏即带侍女了进来。这柏氏年轻貌美,善解人意,她负责司马懿的生活起居,深得司马懿的欢心。此时司马嫡室夫人张春华已年近四十,人老色衰,被排斥在别室居住。柏夫人听说司马懿要去官办公,连忙相劝,司马懿内心烦躁,挥手让她走开。就在此刻,忽然又进来一人,相持中的二人头一看,进来的不是別人,正是司马懿的嫡室夫人张春华。
原来,张夫人从侍女口中得知丈夫卧病的消息,非常担心,她本想立刻前去探望,又怕遭丈夫白眼,昔日恩爱夫妻,今隔河汉,自己已多次受到丈夫冷遇,夫妻之间已有很大的隔膜。但是多年来的夫妻情分仍在,作为嫡室夫人,她难以放心。犹豫多日之后,她终于来了,哪想她来得完全不是时候。心情烦躁的司马懿一眼看到张夫人,气不打一处来,他未待发妻开口便狠骂道:“你这个令人憎恶的东西,来干什么!”好心被当作驴肝肺。面对这无情的辱骂,张春华顿感悲痛欲绝,恼恨交加,甩门而出。
回到自己的寝房,她越想越委屈。想当年,自己也面如桃花,腰如柔柳,司马懿是甜言蜜语、恩爱有加;丈夫整日装疯卖傻,自己受了多少惊吓;自己为丈夫生儿育女,操了多少心,受了多少累。熬到今天,就因为年长色衰,就被厌恶嫌弃。俗话说,患难夫妻不能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司马懿呀司马懿,忘恩负义,忘了夫妻恩爱,难道连自己十几岁为了他杀人的事都忘了吗?丈夫在小的面前辱骂,是不让自己活了,自己丢不起这人……张夫人決定以死求解脱,她悄悄准备金屑(金屑和酒饮下,是那时女子自杀的一种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