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在中国还是欧洲,斧都是古代重要的兵器之一森林现代斧。在中国,斧与钺的形制相似,所以常常将它们合起来称呼。斧由斧头和斧柄组成,斧头是一面扇形刃,下面装有用...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仿佛一切平静了起来军事新闻最新消息中国。 但是,说用“中国功夫”把印度人打服了,你信吗?我不信。看印度人的尿性,想如此就让其轻言认输,实在不是一...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吴畋
字数:5922,阅读时间:约16分钟
编者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八里桥之战”,因为著名电影《火烧圆明园》而被大家所熟知。特别是奋勇冲锋蒙古马队和死战不退的勇敢旗手,都给国人留下了什么印象。不过,受限于当时研究条件的限制,国内对“八里桥之战”的复原,其实是很不好的。特别是缺乏来自于英法联军的一手战报研究。近几年国内网络上,关于八里桥之战的英法联军记载也开始出现,不过大多是非全景式的,甚至断章取义的。本文将从双方的一手战报进行双向研究,还原那场“八里桥之战”。
“贼队不过五六千名,所恃者炮火猛烈,固结死党,无论如何攻击,致死不退”——僧格林沁
有敌自远方来-联军的家底账
应当承认,僧格林沁战后奏报的这段文字大体上还算符合实际。在八里桥战斗中,法军参战兵力约为2800人和12门大炮,英军则投入了3200人(其中约1000人未参与战斗)和15门大炮。仅从人员-火炮比例来看,千人4.5炮的比例基本上属于19世纪中叶欧洲军队的普通水准,更不用说英军带来的多数火炮,还是让拿破仑大帝和威灵顿公爵看来倍感亲切的前装滑膛铜炮了。
▲法军在八里桥战斗中的主力火炮12磅线膛野战炮(左)及其美国变种拿破仑炮(右)
表1. 八里桥之战联军火炮状况
不过,对于清军来说,各类欧洲现役野战炮长达数个小时的轰击,也绝对当得上“炮火猛烈”这四个字。震撼之余,就连不谙军事的文官翁同龢都在日记中细致记录了西式炮兵的威力和炮车用法,“敌人有马队三千,炮车千余辆(显然又是文人式的夸张!)。炮车之制,独辕双轮,二人驭之,后缀一车,亦独辕双轮,上载一炮。发时,旋车内向,驭车者倒坐车上,便于开炮。马疾如风,炮子炸裂,一发伤数人”。
▲系驾状态(左上)和放列状态(右下)中的12磅阿姆斯特朗炮
而且,正处于兵器研发高峰期的英法军队还带来了各式各样的兵器以供试验,法军的12磅线膛野战炮(原名12磅加榴炮——其美国变种在南北战争中得名“拿破仑炮”)和4磅线膛野战炮虽然仍属前膛炮,却已在此前的1859年法奥战争中让世界领略到线膛化火炮的强大威力,英军新近入役的6门阿姆斯特朗后装线膛炮就更为引人注目了。
▲澳大利亚战争纪念馆馆藏12磅阿姆斯特朗炮
此外,法军还出动了1个火箭排(第12炮兵团9连1排),该部装备了在英军康格里夫火箭基础上研发的多种火箭,虽然准头较差,却是恐吓新兵乃至战马的好手。僧格林沁就把9月18日张家湾战斗的失败原因归结于它,在奏报里表示“我兵枪炮齐施,毙贼无数(英法联军此战总计损失32人,其中又以来自印度西北部的锡克兵损失最重,达14人之多)。正在分拨马队抄击,该夷火箭数百只齐发,马匹惊骇,回头奔驰,冲动步队,以致不能成列,纷纷退后”。
▲西方画家绘制的张家湾战斗中火箭发射情形
至于单兵武器,英法两军此时均使用发射“米尼耶”(Minié,一译米涅、米尼)子弹的前装线膛击发枪,参战法军中的战列步兵装备滑膛改线膛的1842年式、1853年式步枪(fusil d’infanterie modèle 1842/1853)或以线膛枪形态出厂的1857年式步枪(fusil d’infanterie modèle 1857),猎兵同样使用线膛枪,名为1859年式卡宾枪(carabine modèle 1859),参战英军步兵此时装备1853年式恩菲尔德线膛步枪(Enfield Rifle Musket, pattern 1853)或1856年式恩菲尔德线膛短步枪(Short Enfield Rifle Musket, pattern 1856)。
图表2. 1860年时英法步兵枪支装备状况
▲1859年式线膛卡宾枪外形图
众所周知,“米尼耶”弹的直径相对较小,发射后膨胀的弹体也会紧贴膛线,因而不仅带来了较大的有效射程,而且大大提升了线膛枪的装填速度。在散兵战、狙击战等场合,在熟悉“米尼耶”子弹弹道特性的射手手中,线膛枪的确充分能够发挥其威力。然而,若是到了列成密集队形交战的场合,如果士兵并不了解弹道特征(这是当时的常见状况),那么线膛枪的杀伤力未必会比滑膛枪强:八里桥战斗的亲历者沃尔斯利中校就提到此战中某个列成方阵的英军步兵营曾经朝着闯入射程范围内的清军骑兵展开齐射,结果根本未能打死任何一名清军,他随后讥刺道,“就算是我们的老兵……那些用备受毁谤的‘褐贝丝’老枪武装起来的人,也一定不会只造成这么低的杀伤。”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吴畋
字数:2516,阅读时间:约9分钟
编者按:西班牙大文豪塞万提斯在他晚年的短剧《伪装的比斯开人》中,借着风尘女子克里斯蒂娜之口,道出了当时欧洲军人中人尽皆知的常识:西班牙步兵一度堪称整个欧洲最优秀的步兵。从1525年生擒法国“骑士王”弗朗索瓦一世的帕维亚会战,到1643年在法国统帅大孔代面前虽败犹荣的罗克鲁瓦会战,可以说西班牙步兵毫无争议地享有欧洲第一步兵的称号。他们的手下败将里不仅有骑士之国法兰西的骄悍骑兵、奥斯曼土耳其依靠“血税”精心打造的耶尼切利,也有荷兰、瑞典这样经历过“军事革命”国度里所谓的“新式军队”。
姐姐,你该知道,那些打仗的人正在讨论是骑兵还是步兵好,据他们调研所知,还得是西班牙步兵最好。
——塞万提斯《伪装的比斯开人》
从帕维亚到罗克鲁瓦,西班牙步兵最强大
作为一个海外殖民地远达各大洲、欧洲属地遍布各地的庞大帝国,西班牙军队的步兵也是鱼龙混杂,但其中最为重要的部队单位则是主要由核心属地西班牙、意大利和南尼德兰兵员组成的团级单位tercio,也就是中文网络上各种明清之际穿越小说中流传甚广却实属误译的“西班牙大方阵”。本文就来理清关于所谓“西班牙大方阵”的具体情况和相关误传。
▲塞万提斯剧作《伪装的比斯开人》,他曾长期生活在西班牙军队和塞维利亚、马德里两座大都市“不那么正派的环境”里,听到类似的对白并将它写入剧作实在是不足为奇
实际上,tercio一词字面意思是“三分之一”,其具体出现缘由众说纷纭,有人觉得它出自将旧部队以三个单位为一组加以整编的举动,有人认为它源自中世纪军队习惯性分成三个“战队”的传统,有人主张这个名字来自西班牙军队在意大利半岛的三个主要驻地,还有人指出它可能与步兵的三种主战兵器有关……总之与“大方阵”毫无关联,因此,笔者在此冒昧将其译作“三一团”。
▲收藏于埃斯科里亚尔宫殿的尼科洛·格拉内洛画作《西班牙三一团在特塞拉诸岛登陆》,这幅已成为西班牙国家遗产的湿壁画描绘了1583年西军将法军逐出亚速尔群岛的情形
正如上图所示,许多人固有印象中的“tercio”就是周边配有若干火枪兵、中心则是庞大笨重“长枪森林”的方阵队形,英文和中文材料中的“大方阵”大约就是这样看图说话的典型结果。但“三一团”实际上仅仅是一个团级行政单位。从16世纪末开始,西班牙步兵在实战中往往是从一个或多个“三一团”中抽调部队编成一千人左右的“中队”(escuadrón)作战单位,而且中队里的长枪兵几乎总是少于火枪兵,有时甚至只能占到总兵力的1/3左右。
▲17世纪上半叶部分会战中西班牙步骑兵中队人数状况
真正的西班牙长枪方阵——排个队也得绞尽脑汁
当然,西班牙中队里的长枪兵的确会结成方阵(cuadro),不过方阵种类也颇为繁杂,存在escuadrón cuadro de terreno(中队野战方阵,横纵人数比例为7:3)、escuadrón cuadro de gente(中队战士方阵,横纵比例1:1)、escuadrón de doble frente o doblete(双倍正面中队,横纵比例为2:1)、escuadrón de gran ferente(大正面中队,横纵比例3:1)等多种类型。
▲笔者自绘西班牙中队示意图,图中灰色部分为长枪方阵,红色为卫阵,深黄色为袖阵
在16-17世纪的欧洲,有不少兵书花费了大量篇幅讲述如何根据长枪兵具体人数和列队目标迅速计算出应当排成具备多少列纵深的队形,这实际上已经涉及到开平方根计算:假定一个拥有名长枪手的中队需要列成横纵人数比例为的方阵,那么它就应当使用纵深为
列的队形。比如说,若是一个拥有175名长枪兵的500人中队列成横纵比为7:3的野战方阵,它就应当排成前后
列,左右
伍的队形。可是,考虑到人数往往并不凑巧,徒手开平方根后取整也并非易事,这些兵书就时常会附有计算表格以供查表,后来,以达维拉·奥雷洪·加斯东为代表的军人们干脆主张无需考虑计算细节,直接根据实际状况将方阵排成5-9列即可。
▲出版于1632年的西班牙兵书《军事规章、命令和中队队形》中给出的方阵列队横-纵人数表格,上方为开平方根过程,左下为战士方阵,右下为野战方阵,A列代表长枪兵人数,B列代表前后深度和左右宽度
长枪方阵在列队和机动时,每名长枪兵大约可以占据3×7尺(约96×224厘米)的空间,而后一旦投入步兵交战,前后距离就会大大收紧,但左右间隔仍然大体维持原有状况,前者是为了让后列长枪兵投入战斗,后者则是要让长枪兵能够充分运用手中5-5.5米长的兵器,不至于因太过密集的队形妨碍使枪,时人认为,长枪方阵决不是一线平推了事,使用长枪就像从前使用剑盾一样,是一门复杂精细的个人手艺,长枪兵个人就更不应当抱有依赖左右协助的想法。以17世纪初的兵书作者为例,沃尔豪森在《步兵兵法》中认为长枪兵对战时人均占地应为1.5×1.5步(大致相当于3×3尺),《兵法原则》的作者比永则认为长枪方阵在突击敌军时应当给相邻两人之间留出1尺隔离空间。只有在抵抗骑兵冲击时,长枪方阵才得收紧成“肘挨肘、肩并肩”的最密集队形——这是因为长枪在对付骑兵时会斜向上45°角插在地里,长枪兵左手握枪,右手准备拔剑,因而可以收拢到极限状况,而在对付步兵时却需要双手使枪,也就需要更大的活动空间。
▲电影《佣兵传奇》中罗克鲁瓦之战的西班牙反骑兵方阵
其实,西班牙人的这种队形间距并不算是特立独行,早在公元前1世纪,“战术家”阿斯克列庇欧多图斯就给出过外形与它颇为相似的马其顿军阵列队状况:“疏开队形”人均占地是4×4肘尺(约185×185厘米)、“密集队形”是2×2肘尺(约92×92厘米)、最密集的“锁盾防御队形”则仅有1×1肘尺(约46×46厘米)。
▲古罗马军事著作《埃里安战术》英译版扉页,荷兰的莫里斯亲王声称自己于1594年从埃里安著作中得到启发,创造了“反向行进射击”的火枪兵战术,但他更可能是抄袭了西班牙佛兰德军团的打法
“空心的弓”——西班牙火枪兵
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火器的进步,长枪尽管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兵器,西班牙军队中长枪兵的角色却从决定性的冲击工具演变成火枪兵的掩护者,而且普通长枪兵的军饷也只有3杜卡多,普通火枪兵却有4个杜卡多,只有配备四分之三甲(全重约16-18千克)的长枪兵才能冒着巨大的体力消耗,赚到与火枪兵相同的收入。其实,按照当时盛行的地理决定论观点,长枪这种兵器更适宜德意志人等人高马大的“北方人”,火枪才适合西班牙人、意大利人这样身材相对矮小、敦实、灵活的“南方人”。
▲身着四分之三甲的长枪兵,他们通常位于长枪方阵前列,享有较高的荣誉和地位,不过,西班牙军队也普遍认为这样的披甲长枪兵过于笨重,不大适应北非战场,时常出现体力耗竭或不慎溺死的事件
▲哈布斯堡王朝属地在三十年战争前夕征募士兵的年龄标准,可见火枪兵相对而言的确更需要较为灵活的年轻人
西班牙火枪兵起初主要使用较为轻便的火绳枪(arcabuz),它源于意大利语arcobugio,原意为“空心的弓”、“从洞(即枪膛)里发射箭(即子弹)的兵器”,全重10-12磅(4-5千克),枪膛长4-5掌尺(0.8-1米),通常发射0.75-1盎司(21-29克)的铅弹。数学家兼弹道专家塔尔塔利亚(此人最早解决了一元三次方程的求根问题)认为弹重1盎司的火绳枪射程可达300步,但还是在100-150步(约65-112米)以内射击较能发挥威力。野战中,军队则往往会选择距离更近的开火方式,佛兰德军团统帅阿尔瓦公爵就认为应当尽量增强射击威力,尽可能延迟火绳枪的第一轮射击,甚至要拖延到敌军推进至距离己方仅有两根长枪远(大约10米)后再开火,这样就能“弹无虚发”。
▲《征服突尼斯》系列挂毯中描绘的1535年左右西班牙火绳枪兵作战示意图
从16世纪60年代起,西班牙军队开始在野战中使用威力更大但也更沉重的“雀鹰”火绳枪(mosquete),它全重15-20磅(5-6.5千克),枪膛长约5-6掌尺(1-1.2米),通常发射1.5-2盎司(42-58克)重的铅弹。“雀鹰”起初是一种用于守城的枪支,需要借助叉架进行射击,虽然射速较慢,却拥有更好的射程和穿透力,因而也逐步进入野战兵器之列。
▲1634年绘制的油画《弗勒吕斯大捷》中两军“雀鹰”火绳枪兵交战情形
无论如何,在技艺娴熟的火枪兵手中,在射击者能够更安静、更耐心瞄准的场合,各种火绳枪都能够发挥出相当可怕的杀伤力。1579年的马斯特里赫特围城战就提供了一个例证:守城的荷兰军队里竟有许多人被西班牙火枪兵射中头部阵亡,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创始人查理五世也将他打败法兰西骑兵、瑞士步兵和北非异教徒的辉煌战果归于西班牙军人的火绳抢,时人甚至认为“火绳枪的作用很大,仅仅依靠它就能够频繁取胜”。
▲电影《阿拉特里斯特》(Alatriste,一译佣兵传奇)中1621年布雷达围城战西班牙火枪兵狙杀守城荷兰士兵瞬间
枪尖与火绳——实战中的西班牙中队
显而易见的是,无论火枪兵有多么强势,在刺刀广泛投入应用之前,他们的近战自卫能力都颇为薄弱,因而就需要长枪兵、戟兵等近战兵种的保护。
▲1701年的西班牙中队战斗队形示意图,此时已是长枪兵和“三一团”消亡的前夜
按照西军当时的惯例,长枪方阵的两个侧边可以分别配备3-5个伍的火枪兵,形成“卫阵”(guarnision),卫阵中的火枪兵负责给长枪方阵提供火力支援,长枪方阵也会在敌军骑兵前来突袭时为火枪兵提供保护:这也是卫阵宽度不超过5个伍的原因所在,如果人数太多,就会游离在长枪的保护范围之外,甚至由于过度拥挤导致己方长枪无法杀伤敌人。
▲《奇袭加来》挂毯中的“雀鹰”火绳枪兵形象,由于火绳枪的特殊属性,每一名火枪手都可以说是一座行走的火药库,因此需要保持较大间隔以防意外事故,他们的人均横向占地一般都在4-5尺左右
大多数火枪兵和多数军官则要单独列成若干个“袖阵”(manga),袖阵兵力一般在100-400人之间,会排成前后6-9列队形,与留在长枪方阵附近的卫阵不同,袖阵既可以就近停留在长枪兵附近作战,也可以独立出战,因而需要配备较强的军官班底,并承担起西班牙“中队”中火力输出的主要任务。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欧曼巴
字数:5182,阅读时间:约17分钟
编者按:自先秦以降,中国的北方常常有强大的游牧部族为患。6—8世纪这个阶段,令隋唐帝国不得安寝的则是北方突厥人。突厥人的铁蹄所至,纵横欧亚两大洲。他们对南面的农耕和绿洲文明产生了强烈的威压态势。突厥人不仅役使控制中亚绿洲国家,甚至多次兵锋直指黄河流域。那么,突厥人是怎么成长为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呢?
突厥一开始并没有那么强大,只是一个小部落。自从552年大破柔然阿那瓌之后,突厥形成相当的实力,于是土门自称伊利可汗,建立汗国。可汗的妻子称“可贺敦”,可贺敦好比匈奴单于的妻子阏氏。突厥人称可汗的子弟为“特勤”,又称带兵的首领为“设”。称汗的第二年,土门就死了,他的儿子科罗继位,号为乙息记可汗。科罗继位后大败柔然的邓叔子于沃野(今内蒙古五原东北)。
乙息记是个短命的可汗,在位仅有一年。科罗死后,他的弟弟燕都俟斤即位,称为木杆可汗。木杆可汗生得相貌奇特,据说脸有一尺多宽,而且还是赤红色,眼睛则长得像琉璃。虽然文献中的这段描述过于夸张,但多少也反映出突厥的蒙古利亚人种特征。欧亚草原上的突厥石人大多脸型宽大,人种特点表现得非常明显。木杆可汗智勇双全,但性情刚暴,好征战,正是他带兵最后灭了邓叔子。
此时,中原对立的两个政权北齐和西魏,对突厥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北齐显然对刚刚勃兴的突厥存有戒心,因此起先支持和保护东支柔然。与北齐不同的是,西魏一开始就对突厥采取了比较友好的态度。
545年,西魏丞相宇文泰派遣酒泉胡人安诺槃陀通使突厥,这是西魏和突厥人的第一次正式外交往来。从姓名和居住地来看,安诺槃陀应该是粟特胡人。粟特胡人是中古时期活跃于丝绸之路上的中亚商业民族,他们善于经商,利之所在,无远弗届。从后世的记载我们知道,隋唐时代的突厥汗国中有不少粟特人,他们有时甚至可以干预突厥汗国的政治,至于经济方面的影响,那更是不消说了。
西魏以粟特人充当使者,突厥人容易接受,也便于沟通。粟特胡人所讲的语言是粟特语,突厥人在开始使用突厥鲁尼文字之前,所用的文字和语言也是粟特语。至今还留存于蒙古的突厥汗国早期碑铭布古特碑,为我们提供了可靠的证据。因此我们可以设想,西魏派遣安诺槃陀可能还基于另一种考虑,就是他能和突厥人进行直接的语言交流。安诺槃陀的到来,让突厥人欣喜异常,他们高兴地认为:“大国派来了使者,这预示着我们的国家即将兴盛起来!”很明显,远交近攻的道理,不仅中原王朝会用,游牧民族同样也深谙其道。
突厥汗国在与柔然的战争中逐渐把统治的重心转移到漠北,阿尔泰山以西突厥故地则由土门可汗的弟弟室点密统领。562年至576年间,室点密是西突厥的首领,称莫贺咄叶护,统领十姓部落十余万人前去征服西域。
从5世纪后期高车部叛离之后,柔然在西域的势力已经濒于破产。至6世纪初,柔然在西域的统治便告结束。突厥兴起在西域遇到的最大的对手就剩嚈哒了,但此时的嚈哒正陷入与波斯帝国的长期冲突中,主要精力被牵扯在西面,而无力东顾了。5世纪20年代,嚈哒人渡过阿姆河,进犯萨珊波斯,结果被波斯帝国君主巴赫兰五世击退。30年代,嚈哒南下吐火罗斯坦,战胜了盘踞于此的笈多罗贵霜,逐走其王笈多罗。此时正值波斯伊嗣俟二世在位,刚刚取得胜利的嚈哒人不甘于从前的失败,他们从吐火罗斯坦进击萨珊波斯。一场持续百年之久的嚈哒、波斯战争从此拉开序幕。
因此,突厥人兴起时,适逢嚈哒陷入与波斯帝国旷日持久的战争中的好时机,由于波斯和突厥在对付嚈哒上有着共同的利益,双方很快就结成了同盟。6世纪时,波斯的库思劳一世即位,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波斯的国力转盛。库思劳一世一方面与拜占廷签署合约,解除来自西方的压力,以专心对付东方;另一方面,积极联合突厥,联姻结盟,共图嚈哒。6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库思劳一世亲统大军东进,突厥方面则由室点密可汗统兵西征,双向夹击嚈哒。突厥的军队很快攻略了阿姆河以北的嚈哒属国,挥师南下,直捣嚈哒国首都(今阿富汗巴尔赫附近),摧毁了嚈哒的主力部队。与此同时,波斯军队攻占了阿姆河以南的嚈哒领土。
嚈哒国破,突厥、波斯按事先的约定,以中亚阿姆河为界,中分其国土。阿姆河以北归突厥所有,以南则归波斯。此后,突厥又击败了阿瓦尔人和伪阿瓦尔人。不久,他们继续南下,荡平了阿姆河以南的嚈哒残部,向西进剿逃散的伪阿瓦尔人,巩固了在阿姆河以北的统治,逐渐占有嚈哒全部旧壤。由于室点密可汗平定西域、西征嚈哒功勋卓著,因此与土门可汗一起被尊奉为突厥的开国始祖。
这时突厥汗国内部开始形成以土门系为主的东突厥和以室点密系为主的西突厥两个系统。东突厥的地盘主要在阿尔泰山以东的漠北高原,西突厥则领有阿尔泰山以西地区。不过,一直到583年以前,东西两部分是一个统一的政权,西突厥虽然独立发展,但并没有完全脱离东部的宗主国,仍然一直宗奉土门系可汗为大可汗。
556年,突厥木杆可汗从凉州(今甘肃武威)袭击吐谷浑,兵至番禾地界,吐谷浑觉察后,连忙向祁连山方向逃窜。贺真、树敦是吐谷浑的巢穴,吐谷浑可汗夸吕正在贺真,而征南王则守树敦。木杆可汗从北面进攻贺真,让西魏凉州刺史史宁从南面攻打树敦。木杆可汗攻破贺真,擒获夸吕可汗的妻子;史宁攻破树敦,擒获吐谷浑征南王。563年,北周派御伯大夫杨荐、左武伯王庆等人出使突厥,以娶木杆可汗的女儿为妻作条件,联兵伐齐。如果北周与突厥联兵成功,将对北齐形成两面合击的态势,而北齐则必然要面临两线作战的困境。
当北齐方面得悉这一消息之后,一改旧态,立即派人向突厥方面示好,也同样提出了联姻的意愿。北齐从以前支持柔然,到现在遣使向突厥求婚,这种变化完全是从政治利益着眼的决策。为了求得突厥方面的信任,北齐送出了远比北周还要丰富得多的礼物。木杆可汗一时被这些财物所打动,竟想将北周的使者杨荐等人抓起来送交北齐处置。
在这个关键时刻,杨荐大义凛然地责备木杆可汗:“我朝太祖皇帝和可汗睦邻友好,蠕蠕部邓叔子数千人来投降我们,我太祖皇帝全都交给您处置。而如今您竟然忘恩负义,难道不觉得愧对神明吗?”木杆可汗听后脸色惨然,过了很久才说:“您说得对。我意已决,和贵国共灭北齐,然后再送女儿去完婚。”史书中这段记载带有强烈的故事色彩,木杆可汗的举动或许不至于像文献描写得那样轻率。
冷兵器时代,健硕的欧洲人本来占优势,为什么打不赢低矮的蒙古人?
欧洲人明显体格更加的强壮,同时成吉思汗攻占欧洲期间,也是属于整个世界的冷兵器时代,为什么个子偏矮的蒙古人,能够在战场上节节获得胜利?如果我们对于生活有些常识的话,我们就会知道,在冷兵器交战时代,一个战士身体强壮是一个非常大的优势。
在一场战争中身体强壮的战士,绝对可以算得上是先决条件,但是我们要明白,在一场战争中,还有其他众多因素都会左右着战争的结局,所以我们在看待蒙古人入侵欧洲的时候,不能单纯地从一方面来看待这个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提出的第一个总结,欧洲人怕蒙古人。在几百年前,成吉思汗率领蒙古铁骑一路浩浩荡荡的向欧洲发起进攻,这次战争是称作为,蒙古人历史上第二次进行西征。如果对于历史了解的读者们就会知道,在蒙古人没有发动这次西征之前,蒙古人已经在整个亚洲地区,将漠北彻底的完成了统一。
当时蒙古人已经把当时亚洲地区最强大的金国,占领了一半领土,并且在蒙古人的历史上,他们第一次西征就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当时他们将整个西辽,以及周边很大的一部分领土,都划到了自己的版图之中。也就是在蒙古人没有进行第二次西征之前,整个欧洲区域已经听说了蒙古人的赫赫威名。
当时的欧洲人可以说对蒙古人是闻风丧胆,蒙古人在每次战争的时候,他们确实会做出很多残忍的行为,比如在遇到久攻不破城池,他们往往都会采用屠城的方法,蒙古人的这些所作所为,自然而然会让欧洲人更加亲切地认识到蒙古人的恐怖。
我们再来看一段历史,当年蒙古人第一次西征,他们就已经把整个花剌子模,也就是现在的西亚地区彻底的控制。这块土地向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欧洲在历史上曾经多次派出十字军东征,而他们在东征的时候,多次想将这块土地占为己有,但是很可惜的是,每次欧洲人都是以失败结束。
10、七星龙渊剑——雷焕
传说在三国时期,张华跟雷焕是著名的星象师,他俩夜观天象,发现北斗星有紫气。
雷焕判断,南昌丰城附近,可能有一柄宝剑。
张华和雷焕两人便赶到丰城,根据星象秘密寻找宝剑。
不久,张华和雷焕在地下深处,果然找到一个石匣子。
石匣子一打开,便有森森寒气冒出,里面放着一把宝剑。
剑身寒气逼人,视之有如临深渊之感,耳边隐隐有龙鸣之声。
雷焕得到七星龙渊剑后,北斗星的紫气便消失了。
9、水火囚龙棒——杨林
水火囚龙棒,类似于锏,是两根短棒,各重150斤,两头如狼牙棒般,布满尖刺。
水火囚龙棒的主人, 是隋唐第八条好汉——靠山王杨林。
杨林老当益壮,拿着手里的这对水火囚龙棒,多次挽狂澜于既倒。
杨林的武功,可以吊打程咬金、秦明、尉迟恭等人。
杨林的水火囚龙棒让瓦岗寨众将吃足苦头,后来罗成出马,击败了杨林。
杨林,败在罗成的回马枪之下。
8、倚天剑——曹操
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
《三国志通俗演义》里,武功盖世无双的吕布死后,他的方天画戟被曹操得到。
曹操用吕布的方天画戟回炉再造,打造成两把剑,一把名叫青釭剑,另一把名叫倚天剑。
倚天剑与青釭剑齐名,并称为“绝世双剑”。
曹操自己佩戴倚天剑,专门安排一个亲信夏侯恩,替自己背着青釭剑。
青釭剑的名字不如“倚天剑”霸气,而且还被赵云给抢走了。
夏侯恩也因此得名“长坂剑圣”!
7、五钩神飞枪——罗成
五钩神飞枪,跟一般的枪矛不同,这柄长枪在枪缨处,暗藏五个倒钩。
五钩神飞枪,是玉面寒枪俏罗成的兵器。
罗成虽然枪法高超,但在原著中人品却不咋地。
首先,罗成孤高冷傲,仗着武功高强,目中无人。
除了秦琼、宇文成都少数几个人,罗成看不起大部分人。
第二,罗成冲动鲁莽,做事不计后果。
最后,罗成自私自负,除了对秦琼还算可以之外,对其他人薄情寡恩。
罗成挑了丁彦平,丁彦平可是他的义父,还给他传授枪法!
在评书里面,有罗成“不仁不义”折寿五十年的说法。
6、方天画戟——吕布
吕布的方天画戟为双刃,典韦的双铁戟是单刃。
除了吕布之外,薛仁贵、《水浒传》里面的方杰,兵器也是方天画戟。
《三国志平话》里面,吕布的方天画戟长一丈二,戟身上有八荒火龙之灵。
普通人摸到方天画戟,手掌上会有焚烧之感。
方天画戟的利尖之处,蕴藏澎湃杀气,让人战意滔天。
吕布打遍三国无敌手,但斩将记录很少,连二流武将都没斩过。
这只是演义小说里面的定义,古代的方天画戟是一种礼仪陈列之物,很少用于实战。
5、凤翅镏金镋——宇文成都
凤翅镏金镋是宇文成都的兵器,重三百二十斤。
李元霸下山之前,师父告诫他,不得杀害使用凤翅镏金镋之人。
如果李元霸听从了师父的告诫,宇文成都就不会死。
宇文成都单挑伍云召、伍天锡、雄阔海三人联手,三十回合不落下风。
面对魔神一般的李元霸,宇文成都还是义无反顾地冲了上去。
他只知道自己不是李元霸的对手,但他没有后退半步。
宇文成都虽然战死,他依旧是那个横勇无敌的天宝将军。
4、龙胆亮银枪——赵云
常山赵子龙,左手青釭剑,右手龙胆亮银枪,一身是胆。
赵云刚刚出场时,凭借手中龙胆亮银枪,跟文丑大战五十余回合。
颜良、文丑带兵夹击,赵云冲出重围,还斩杀大将鞠义。
自此英雄初露锋芒,骧山一战,龙胆亮银枪第一次对准了曹魏大军。
龙胆亮银枪寒芒乍现,曹营名将高览翻身落马。
随后赵云又冲破许褚、于禁、李典三位大将的包围,在体力消耗很大的状态下,20会合速败张郃。
《三国演义》中,赵云最精彩的战绩当然是大战长坂坡,连挑曹将五十二员!
我们了解一句话叫“弯弓射大雕”,在影视作品中我们看到的蒙古军队也都以骑射为主。于是这件事就给我们留下了刻板印象:认为蒙古军灭宋建立元朝,就是靠着这一队骑兵。如果你也这么想,那你简直太小看成吉思汗的军队了。
大家竟然觉得差点征服了欧亚大陆的蒙古族竟然只会骑射,今天咱们就好好看一看这支钢铁军队到底是什么战斗力!
蒙古族天生善战
蒙古族出身在艰苦的游牧生活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下,这魔鬼一样的外在环境不说,还有无休止的内部部落兼并战争。
这种种背景,造就了蒙古人拜服强者的世界观,他们征服其他部落后,灭国屠城,甚至入主中原后还曾经主张过杀光汉人!从这一方面来说:他们的血性就造就了他们无所畏惧吃苦耐劳的精神。
但是我们看起来蒙古军队好像装备简陋,怎么和当初先进的中原抗衡呢?其实这也是表象,蒙古军队的军事技术是独树一帜的,或者说他们的军事体系更先进。虽然被中原技术封锁,铁器加工落后,反而让他们衍生出了一种独特的战术。
不接触战术
当蒙古人与敌军遭遇时,首先登上制高点观察地形地貌,然后试图接近敌军,找出破绽。当交锋开始时,会利用轻骑兵分为几个小队假装进攻。
这时候如果敌军因为恐惧对突来的袭击产生内部溃乱,那么这次假装进攻就会立即转变为真实进攻,轻骑兵队长驱直入撕裂对方防守直捣黄龙。
可是如果对方阵势稳固,没有发生内部溃乱怎么办?蒙古骑兵会一队接一队继续佯攻,吸引敌人注意。此时,他们其实是在为主力部队的合围争取时间。
当包围圈形成时,所有蒙古骑兵将会从四面八方同时向敌军进攻。在这时候,普通军队已经无法抵挡这种包围了。可是还是有少量纪律森严的部队并不会被这种保卫扰乱军心,此时蒙古军队就会以圆盾为掩护下马开始射击,为的就是用乱箭继续扰乱地方战意,造成敌军伤亡。敌军一人中箭,那他两旁的战友一定会产生退缩的心理。
而一旦稍微出现一些伤亡,就是蒙古军最好的进攻时刻。可是敌军也不是傻子,如果此时用骑兵来驱逐蒙古射手该怎么办呢?蒙古后排的马队就会立即冲出,为射手进行掩护,正面迎击。
如果敌军依旧阵型顽固,那蒙古人其实还有特别有意思的一招:那就是驱赶牛羊群强行冲击敌军阵容,很少有部队能抵挡这种冲击。此时的蒙古骑兵依旧在远距离放箭,对面军队一边要阻挡进攻的牛群,又要躲避箭弩,所以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这样时间长了会有什么结果呢?
时间一长,敌军就会因为食物或饮水被迫主动出击,而此时蒙古军队就会发扬一个“剥洋葱”战术,先解决一些脱节的小型战术单位。当地人被消耗到一个临界点,蒙古人会拖拽木头让整个战场扬起烟尘,增加对方心理压力。
此时敌军往往会坚持不住最终导致溃散。以上所有步骤下来,蒙古人从来没有一次硬冲,除非上述招数使尽,敌人还有反抗能力蒙古人才会硬冲。
蒙古人还擅长假装逃跑,一路撒下财物,等待敌人穷追,最后追到自己的包围圈再来一个瓮中捉鳖。
你看,除了少数场合,蒙古人作战都是用侦查、恐吓、扰乱、抄击、围困、漫射、攻心、诱敌、趋势牲畜等手段,这些手段全都是不和对方产生正面冲突。所以蒙古骑兵可不只是勇猛,他们的战略是充满智慧的。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内部后开始发力
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内部之前,蒙古族的作战盔甲的确是落后状态,直到13世纪开始发力,成吉思汗统帅着团结一心的蒙古族直接摧枯拉朽灭亡了高昌、西辽、花喇子、金国等过。
这一系列战争下来,大批能工巧匠和高级的冶炼技术也被蒙古人占有,此时蒙古兵的装备体系已经焕然一新。当时最高级的中式铁架【札甲】的工艺也落入了蒙古军队,从此刻起:蒙古军团除了轻骑兵外,开始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重骑兵。而蒙古骁勇善战勇往直前的这些重骑兵在当初,简直就成了战场坦克一般的存在。
整个欧亚大陆,在战斗力疯长的蒙古铁蹄下不堪一击。
蒙古骑兵对阵欧洲骑兵
蒙古人称霸亚洲 大陆后,开始向更西边的欧洲开拓战场,这一点从蒙古铠甲风格上也可以看出来。蒙古铠甲逐渐被欧洲文化影响,出现了明显的伊斯兰与欧洲混合的文化,还有一部分盔甲出现了拜占庭风格:开始出现了护鼻。
从这时候起,蒙古骑兵变成了一支看上去耀眼的钢铁洪流,犹如坦克集群一般,冲击威力到底有多惊人估计想也能想出来吧?
这些骑兵每一名都有5-6匹战马,而且每一只马都是耐力超绝的蒙古马。即使长途跋涉到欧洲,蒙古兵也不会因为马匹数量不足或体力不足丧失战斗力,大可以放手出击,这也让蒙古的骑兵战术越来越刚硬,不再需要之前的无接触作战了。
公元1236年,蒙古派兵12万开始西征,先拿下罗丝公国,又在1240年进攻波兰,一路势如破竹,整个欧洲都笼罩在蒙古大军的阴影下。欧洲慌到什么程度呢?各个国家开始疯狂派遣使者拉帮结伙形成联盟,就是为了联合起来对抗蒙古兵的冲击,组成了一支多国军队组成的骑士团,或者叫欧洲联军,试图阻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