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中,有一批人是刘邦没有发迹的时候的朋友,这些人包括周勃、夏侯婴、樊哙、萧何、曹参等等。这些人的出身都...
- 刘邦 剧照
布衣出身、文不能书、武不能战的刘邦竟然打败了出身将门、深谙兵法、身经百战的项羽,并成为大汉王朝的开国皇帝,不由得让我们称赞和惊叹,为什么草根出身的刘邦能够有此成绩?
说起刘邦,就不得不讲他的用人之道,他曾经说过:“能够在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能够镇守后方,安抚百姓,提供军饷,使粮食源源不断供给到前线,我不如萧何;能够带领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
刘邦 剧照没错,张良、萧何、韩信是刘邦的三大金刚,运用谋略、稳定内政、征战沙场,这三个成大业的必备因素,刘邦都掌控了。试问,在当时的背景下,还有谁比刘邦更适合开创伟业呢?
然而,刘邦的手下人才辈出,可以说刘邦都自叹不如,那为什么这些手下们还乐于效忠于刘邦呢?在刘邦身上到底有什么特点才能如此吸引人才?
接下来,就让我们翻开这千年前的历史篇章,去看看布衣出身的刘邦是如何驾驭他的这些天才手下的吧。
刘邦 剧照01:刘邦心系天下,愿为天下苍生谋福祉,有吸引豪杰的伟大抱负
谁有宏大的目标,谁就能吸引胸怀理想的人才。而刘邦就是一位具有宏远抱负的人。刘邦年轻时虽然作泗水亭长,但他以当皇帝为人生目标,这个理想是何等的大,有大理想才会有大担当。
在秦末,沛县父老推举刘邦为沛令,而刘邦面对大家的推举,关注的是沛县的安危。刘邦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承担起为所在武装集团谋求出路的责任,这才是大理想下的大担当。而丰沛集团也成为了刘邦日后成就大业的基础力量。
刘邦画像为了目标,刘邦爱戴百姓、尊重生命,深受人民拥戴。可以这样说,德高望重是对刘邦待人之道的肯定。
刘邦不计利害得失,西向攻秦。刘邦进入咸阳后,在攻打宛城时,刘邦很快接受了宛城守将的投降,并且封他为殷候,继续守宛城,解决了后顾之忧。
刘邦手下有许多降将,所谓人心向背,他们都是因为刘邦解民倒悬的宏大抱负,才摒弃仇怨而做出选择,所以,有担当才能吸引大人才。韩信、叔孙通、陆贾等,就是受到刘邦的伟业之心才追随的。
02:刘邦能够透察人性,对手下充满信任和重用,能够慧眼识英雄
人无完人,关键在于发现长处。刘邦对萧何、张良、韩信等人才的重用,是成就大业的核心。萧何最早就与刘邦认识,刘邦对萧何的任用也是基于过去的种种认知得出的结论。
但张良和韩信则不同,对他们的重用最能体现刘邦透察人性。此三人如同千里马,但若没有刘邦的知人之智,没有刘邦这个伯乐,恐怕也很难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浪花,同样的,而刘邦要实现统一天下也是困难重重的。
刘秀拿了最好的剧本,遇到了最弱的对手,农民起义军,一群乌合之众,因此刘秀的故事,显得那么平淡,因此很多人不知道刘秀为汉朝二次创业的故事,虽然刘秀拿着最到最好过的副本,运气也非常好,但不可否认的是,刘秀非常优秀,我不知道网络上的秀儿这个梗是不是出自刘秀,但刘秀必须是个秀儿,他几乎是一个完人,是一个好丈夫,一个好兄弟,一个好皇帝,功成之后,他没有像刘邦一样大杀功臣,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成为美谈,但始作俑者就是刘秀,他让部下自觉交出了兵权,没有威胁,没有杀戮,可以说,刘秀全方面超越刘邦,做人还是打仗,都比刘邦出色,刘邦一生被人追着打好多次,当然刘秀也有,但次数远比刘邦少,也没有像刘邦那样,在逃跑过程中,为了逃命踢下自己的儿女下马车。
西汉差不多是两百年的历史,东汉也是,从历史来看,几乎是平分秋色,当然刘秀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姓刘,人民记住了西汉的好,因此汉朝的人气还在,汉朝的气数未尽,西汉末年并没有民不聊生,相反,西汉末年没有内忧外患,王昭君嫁到匈奴后,和匈奴已经和平了几十年,是王莽篡汉,把天下搞的天下大乱,才有农民大起义,因此刘秀振臂一呼,成功的几率更大,但不能否认刘秀的优秀,刘秀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开国皇帝,没有之一。汉朝能有四百年的寿命,是汉朝积了德,还有就是汉朝过几代能天降猛男,如中期有汉武帝刘彻、西汉末年有刘病已,和光武帝刘秀,让汉朝能续命,不像唐朝那样,一代不如一代。
刘邦平时最看不起儒生。他率起义军攻打到陈留县(位于今天河南开封陈留镇一带)的时候,儒生郦食其托人向刘邦推荐自己。刘邦召见郦食其的时候,故意坐在床边岔开双腿让两个女子给他洗脚,以示侮辱。
郦食其说了几句斥责刘邦的话,刘邦一听觉得这个人有见识,立刻就停止洗脚向郦食其道歉,整顿好衣服请他上座:“现在我该怎么办?”郦食其分析说,陈留县地处要冲,粮食和武器非常多,不如先拿下陈留县;自己和陈留县令是朋友,可以劝其投降,实在不行还可以做内应,帮助刘邦攻打。刘邦听从了这个办法,果然就拿下陈留,力量大大增强。
刘邦虽然有大志向,但毕竟出身社会下层,没见过什么奢侈的东西,当他攻进咸阳看到那么多珍宝、美女的时候还是动心了,一心想占住秦朝宫殿,把那些统统据为己有。樊哙向他劝谏,他开始也不愿意听从,毕竟辛苦好几年才攻进来,实在不愿意放弃。张良就对刘邦说:“秦朝就是因为暴虐无道,搜刮民脂民膏搞的民不聊生,您才能攻占这里。您既然是为天下铲除暴政,就应该过着简朴的生活。您刚进来就象秦朝君主一样,那不是‘助桀为虐’吗?”刘邦听完之后觉得很有道理,就放弃了这一切,乖乖地回到霸上驻地。
前面已经提到,这样是赢得民心的长久之计。刘邦能听进去意见,在头脑发热之际清醒过来,实在是很不容易的。正因为这样,他才没有像后世的李自成那样走向灭亡。闯王李自成进北京之后,就开始忘乎所以奢侈享乐,最终丧失了警惕丢掉了江山。
楚汉对峙的关键时刻,属下韩信领兵打下了齐国故地,派使者请求立自己为代理齐王。刘邦听完后大骂:“我被项羽困在这里,日夜盼着韩信来助我一臂之力,没想到他竟然要自立为王!”张良、陈平在后面踢刘邦脚后跟,小声对他说:“现在形势对我军非常不利,我们能禁止韩信称王吗?不如就立他为王,让他为我们守着齐地,不这样的话他就生变了。”刘邦听到便觉悟了,再次大骂:“大丈夫平定天下,当就当真齐王嘛,要什么代理齐王?”。刘邦派张良去正式立韩信为齐王。
韩信被立为正式齐王,喜出望外,便派大量军队去帮助刘邦,为汉军扭转劣势发挥了关键作用。刘邦在关键时刻能及时改正错误是非常难得的,如果他不听张良、陈平的建议而得罪了韩信,把他推到项羽那一边,将会极大地恶化自己的处境。更难的是刘邦能变色龙一般,于嬉笑怒骂之间立刻把自己前面说的否定掉,而且丝毫不觉得难为情,确实是从政的料。
楚汉相争的最后一年,双方都打的疲惫不堪,项羽一方更加虚弱,就提出求和。经过谈判双方决定以鸿沟为界划分势力范围,项羽率兵东归,刘邦也准备回到关中。陈平、张良对刘邦说:“楚兵现在饥饿、疲惫,正是消灭它的好时机,如果现在不消灭项羽,那就是养虎遗患啊!”。刘邦采纳了这个建议,追了上来会同诸侯消灭了项羽。我们不能谴责刘邦不守信用,对政治家不能用普通人的道德观来看待:刘邦如果不抓住这个时机,让项羽集团恢复了元气,然后在一个早上猛扑过来消灭了自己,那就是对本集团千千万万的将士们的犯罪。
刘邦也有不听正确意见而犯错的时候,但他吃亏之后能改正,而不是好面子不肯认错。汉朝建立后的第七个年头和匈奴发生了战争,刘邦亲自率领三十万大军准备攻打匈奴。这个时期是匈奴历史上最强大的时期,匈奴最杰出的政治家冒顿单于在位。冒顿单于采取了诱敌深入战术,看到汉朝的使者来刺探情报,就故意把精兵隐藏起来,只摆出一些老弱残兵。
这里可以看作他猜忌并屠戮功臣的一个证据。这也是他马上(马匹上)打天下,同时也在马上治天下的一个佐证。
这里不准备细说他的波澜壮阔的一生,就说其中的一个小事情—白登之围。
事情发生在公元前200年,是在攻击匈奴和韩王信的那个亲征中。
起因也在君臣猜忌上。韩王信也叫韩信,但是同时期还有一个更有名的淮阴侯韩信,因此历史上就一直把他称为韩王信。他是汉初七个异姓王之一,封国开始在颍川一带(今河南禹州)。但是刘邦觉得其封地距离洛阳等战略要地比较近,为保险起见,刘邦以防备匈奴为名把他弄到了太原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不久,不知是韩王信故意为打消刘邦的疑虑还是方便后面万一被攻击方便逃跑,其便上奏说晋阳离前线太远,请求把王都设在更北方的马邑(今山西朔州)。刘邦同意了。到了马邑虽然离权力中心远了,但是却离匈奴近了。
此时的匈奴则几乎是最强盛的时候。冒顿单于于公元前209年杀父自立,不断征战东胡、月氏、楼兰、浑窳、屈射和娄烦等国,此时已形成了东到辽河,南到内蒙古阴山山脉,北到贝加尔湖,西到帕米尔高原的强大帝国,“而南与中国为敌国”。
公元前200年秋,匈奴大军南侵,包围马邑城。韩王信被困城中无法脱困,在一边向长安求救的情况下,一边和匈奴和解,可能在达成什么苟且或者屈辱的条件。而此时在长安的刘邦也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派大军驰援,驰援的结果虽然解了马邑城之围,但是却也发现韩王信与匈奴多次遣使往来。马邑城在抗匈奴的最前沿,而且还是一个异姓王在驻扎,于是多疑的刘邦就派人来责问韩王信,为什么没经过请示就与匈奴私通款曲?此时的韩王信也许是因为心虚也许是看到利几和臧荼被怀疑之后的下场,索性就要挟着马邑城投降了匈奴,并兵合一处去攻打太原城。
这年冬,收到韩王信反叛消息的刘邦,动了雷霆万钧之怒,亲率大军前来平叛。这一年才是汉七年,楚汉之争结束才两年,去年还平了两次反叛,骁勇善战战将如云的汉军和韩王信的军队对垒可想而之。三十万汉军在铜鞮(今山西沁县一带)一举击溃韩军,韩王信逃亡匈奴。
当年韩信手握十万大军,旗下谋士曾建议韩信自立为王,那么如果韩信当时自立为王,以他的综合能力,能否打败刘邦和项羽呢?
军事奇才,政治庸才
1、韩信主要思想受制于分封制
韩信具备军事家的才能但缺乏政治家的谋略,韩信与刘邦相比虽然其军事能力远远高于刘邦,但论起政治能力和权术制衡,韩信恐怕能以和刘邦相提并论了。
韩信的思想受兵家思想影响较大,韩信的出身“士”,这个阶层主要的想法是通过辅佐一个有才干的君主,达到自己分封为王的目的,这点我们可以在韩信先投靠项羽,因在项羽麾下没有受到重视后改投刘邦中看出;
韩信的这种分封制的思想明显的暴露出韩信的政治远见不足,分封制起源于我国商朝,繁荣于西周,后发封制导致各地诸侯势力过于强大,已经严重威胁打中央的统治,因此秦朝开始后不在实行分封制而改为高度集权的中央集权制。
项羽刘邦等人希望建立的是一个中央高度集权的天下,这是对当时政治局势明智的判断,而韩信的这种想法和二者相差过大;
2、刘邦立志要做帝王,韩信却未曾有过帝王梦
秦末汉初,各地农民揭竿而起,韩信从一开始都没有想过要揭竿而起,因此韩信从一开始最终的一个目的是通过辅助一个有才能的君主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点也充分说明了韩信的能力不足,因此这种政治上的短见注定此人无法和刘邦项羽去抗衡。
而我们反观刘邦,从最初的沛县的一个小混混到后来成为大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在楚汉争霸中赢得绝对性的胜利,从一开始刘邦就是去奔着皇帝的目标去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刘邦善于玩弄权术、忍辱负重。
可以这么说刘邦具备一个开国皇帝所具备的政治素养,而韩信的目的只是通过辅助刘邦达到自己衣锦还乡的目的;所以2者之间的想法不同必然会导致韩信拥兵自立无法成功。
刚愎自用、如何成事
1、张良明哲保身,韩信刚愎自用
韩信虽然有伟大的军事才能,但是却过于
2、刚愎自用,难成大事
而韩信的做法有点幼稚,辅助刘邦建立大汉王朝后又想自立为王,甚至在后来要挟刘邦必须封自己为王才肯出兵,彻底打破了自己和刘邦的君臣关系,这种刚愎自用的想法怎么和刘邦项羽去争夺天下呢?
即使说当初拥有十万大军的韩信在一地自立为王,打破当时项羽刘邦二人对立的局面,开启真正的三足鼎立的局面,但是以韩信的这种性格注定是要
双重性格 优柔寡断
1、双重性格 难以成事
韩信的性格是一个过于矛盾的双重性人格,这种双重性人格注定自己是无法和项羽刘邦去竞争的,韩信当时虽然有十万军队,即使可以取得阶段性胜利,但后续的双重性人格注定在以后的三方的长期对峙中必然处于劣势状态。
韩信的双重性人格在刘邦这里可以得到证实,刘邦对张良可以说是言听计从的地步,把张良当成帝师;而对于韩信,刘邦确实是留了不少心眼,可以说刘邦很清楚韩信的这种双重性格。表面对刘邦感恩戴德实则对刘邦满心算计。韩信用市井之志为自己谋取利益,而要求他人用君子的胸怀回报。
2、太史公评价韩信
太史公在《淮阴侯列传》的结尾评价: “假 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 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 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这种双重性格注定韩信无法和项羽刘邦去竞争天下。
刘邦知人善用,韩信感情用事
1、感情误事,伤身之祸
韩信在当时拥兵的时候想的不是如何自立为王,而是念的是刘邦对自己的知遇之恩,自古帝王多寡情,在作战时韩信对项羽的性格分析的头头是道,对刘邦想必也肯定了解,然而韩信终极是错信了刘邦,最终给自己带来伤身之祸
2、刘邦驭人,韩信毁于萧何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说的就是韩信和萧何的关系,韩信这一生一直相信萧何,但是韩信被吕雉处死的时候,萧何也没有给韩信求情,韩信根本不了解萧何,萧何自始至终都是刘邦的人,这种识人用人能力可以说韩信不及刘邦的十分之一。
刘邦从一个小混混到后来的开国皇帝,刘邦的核心能力就是在于用人识人上,不管是最初陪刘备打天下的萧何、樊哙;还是后来的张良,甚至在后来的各种战役中一次次的死里逃生,刘邦的这种
有一年,叔侄两人在路上遇上秦始皇帝出游,车马又一列又一列的,威风凛凛,项羽瞪大了眼说:"有一天要取而代之",项粱赶紧上前捂住其嘴,说道:“不要乱说话,那会杀九族的”。项梁因此对项羽刮目相看。项羽身高八尺多,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就算当地弟子,也惧怕项羽。
梁目睹楚国江山被秦国占领,父亲又被斩杀,复国报仇之心时刻绷得紧的。十三四年后(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7月),农民出身的陈胜、吴广对秦朝揭杆起义。当时,项梁带着项羽去到吴中(今江苏南部),交结了一批豪杰。秦朝有一郡守叫殷通,见天下义军峰起,预感秦亡必然,找到项梁,一起谋划反秦,项梁一口应承。
而此刻项梁窃喜,盘算着以商议军情为名,出门叫项羽持剑进入,不由纷说杀了殷通,夺取了印授。于是项梁对这些人摆出"乃召故所知豪吏″之态,告知他们自己起兵反秦,很快占领吴中地区。但仅到了这年12月,陈胜被秦朝章邯军所败,正当项梁准备挥兵西进时,章邯军率先攻了过来,大敌当前,项梁召集各路将领在薛(今山东腾县)商议大事,决定听从居鄛人范增(以奇谋著称,后为项羽将领,项羽尊他为亚父)的建议,立楚国王室后人、已在民间牧羊楚怀王孙子心立为楚王,仍号称楚怀王,重新树立一面反秦大旗。
二、与此同时的刘邦在做甚
此时,出生于沛县,在秦朝当过亭长,陈胜起义后,被推举为沛县令(原秦朝沛县的文官萧何、曹参极力推刘邦当县令),旋即举起反秦旗帜的刘邦也参加了这次会议。
在稍休整几个月后,项梁举兵西进,他率领的部队在今山东东阿大败秦军,另一支由项羽和刘邦二人统率的军队进攻定陶(今山东曹县,向西攻到今河南祀县,大胜秦军。后不久,项梁沉浸于胜利的喜悦中,不听部下宋义需提高警惕的劝告,被秦将章邯军稍作休整后突袭,死于混战中。
定陶一战,宋义曾预料鲁莽的项梁必败,而交战后章邯认为楚兵不足忧,即率军主力北渡黄河攻赵,赵国向楚国告急。
项梁战死后,楚怀王和项羽、刘邦等人率余部退保彭城(今江苏徐州),楚怀王下令各部统归自己直辖,接到赵国战报,楚怀王先召见宋义,遂派出以他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率军救赵。命令刘邦西出略地,挺进秦腹地,打入关中(关指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省灵宝市,关中指过了函谷关进入陕西中部地区,如西安、咸阳等)。同将领们约定:谁先攻入关中,封谁做王,当时秦军强盛,将领们没哪个认为先入关有利的,惟项羽痛恨秦灭故国,打垮项梁军队,愿西进。
但项羽曾经与叔父项梁抗秦攻打城阳时在攻打秦时,大肆杀戮城中军民,没有留下一个活人,所到之处无不残杀毁灭,他的请求没有得到楚怀王首肯。
三、成名之时的项羽,露出骄横本色
宋义部队随即出发,行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便驻扎下来,时间过了四十多天,项羽急了,对宋义说,我们是救赵的,应该长驱直入,迎头痛击;宋义认为秦军一战再战,必疲惫,我军现在是养精蓄锐,待时机一到,可以重重痛击,一举获胜,说到行军打仗冲锋陷阵我不如你,运用智慧你不如我,军威面前,项羽无奈。
当时已是隆冬,天寒地冻,士兵食不果腹,项羽心急如焚。一天清晨,借朝见宋义之机,将宋义杀死于帐中,并号令军中说:"宋义图谋不轨,楚王命我暗中杀掉他。"楚军诸将见到这一情景,无不慑服,楚怀王也无奈,只好以项羽为上将军,指挥军队抗秦救赵。
项羽举杀之行,威震楚国,名闻四方,军心也大振。于是项羽挥师渡漳河过黄河,将行军中用于煮食碗盆炉灶全部打烂击碎,抛落河中,所有士卒只许带上三天口粮,以示与秦军拼死到底,经过九回大战,打得秦军片甲不留,秦军主将章邯投降,秦军编入楚军,赵国得救。此后,项羽率全军向西进入关中,但在西进前,为避免原秦军途中反抗,将二十万秦军斩杀。
汉元年(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的军队首先到达霸上(今西安市东),向秦地百性宣告:我到这里来,是为父老们除害的,你们之前受到秦朝暴政之苦,现在结束了,我不会有欺凌暴虐行为,请不要害怕。秦地百性奔走转告,欢呼雀跃。
十一月项羽进入函谷关,但关门被先到的刘邦关上了,于是派将领攻破函谷关,驻军于鸿门(今陕西临潼东),与刘邦相距40里。此时听说刘邦已平定关中,项羽大怒,数日后,血洗咸阳城,杀秦原将子婴,焚烧阿房宫,大火三个月不息,秦地百姓敢怒不敢言,屈服于淫威之下。同时派人回去报告楚怀王,楚怀王说:"按照原来的约定办"。
刘邦也一直在想争取英布,以孤立项羽。他在彭城之战中失败,逃至虞县时,对他左右的一批部下发牢骚说:“你们这帮人,白跟着我,没有一个人能帮我办件大事。”这时他的一位谋士随何,见刘邦说这个话时很忧虑,就上前问他:“不知你指的是什么大事?”刘邦说:“谁能做我的使者去见英布,策动他背叛项羽,让项羽在齐国不能脱身几个月,我就可以保证取得天下。”随何说:“我愿意做你的使者去见英布,完成这一使命。”刘邦一听很高兴,就让他带领二十个人,作为自己的使者去见英布。
随何到了英布那里后,由于英布的一位属官太宰的阻挡,他们等了三天还未能见到英布。随何见此情景,想其中必有原因,就对太宰说:“英布不愿接见我,必定是认为项羽强,刘邦弱。这正是我作为刘邦的使者,来见英布的原因,英布不应因此而不见我。他如果接见我,觉得我对他说的话有道理,对他只有利而无害处;他认为我说得不对,可将我们二十个使者杀了,也可以公开表明他反对刘邦,坚决与项羽站在一起的态度。”
接着分析英布依靠项羽来保住自己的封国是不可以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