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温《鸿门宴》一文,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刘邦能成功,项羽会失败?在仔细拜读《毛泽东选集 第一卷》的《实践论》一文5遍后,...
刘邦的风流之事可谓是人尽皆知,没有人不知道刘邦的好色,在未称帝前是浪子心性,沉迷于花天酒地中,沉醉于红尘之事。但是刘邦也确实有治理天下的才能,他以仁德治天下,让百姓安居乐业,让人民的生活不再受战争的摧残,过上了衣暖食饱的生活,相比于其他人,刘邦出身草莽,虽然出身地位上比不上其他皇帝
但是刘邦也确确实实做了有利于人民百姓的事,能力也毫不逊色于其他帝王他之所以成功,与他的人身经历密切相关,做为一个草莽出身的人,让他更早的见证了人情世故,让他懂得了人情世故,但是,就是这么一味伟大的君王,却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好色。老话说英雄难过美人关,这句话在刘邦身上体现的是淋漓尽致。正如史诗记载,每次打完仗后,刘邦总会莫名其妙的消失
这样的君王做这样的事属实有点荒唐,但是,刘邦却毫不顾忌,自己贪图美色的事情并没有任何隐瞒。在刘邦打进都城时,想的不是怎么守住城池,保证自己的权力不被别人夺取,想的全是秦皇的后宫佳丽三千,想的是自己风流快活的事情。
为什么是刘邦呢?这个问题刘邦自己曾经问过手下人,王陵回答说:“您能够知人善任从谏如流,可以和天下人共利,因此大家都支持您,正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您才打败了西楚霸王项羽!”刘邦对于王陵的话,并不完全认同,他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因为我有“汉初三杰”的帮助,项羽只有一个范增,还不能完6全信用,因此最后他失败了。刘邦把“汉初三杰”捧上了神坛,让人忽视了他自己,“汉初三杰”中,萧何不过一小吏,张良不过一落魄贵族,韩信更是楚军中的一个执戟郎,他们怎么就成为了人中的豪杰呢?
答案是他们遇到了刘邦,没有刘邦,萧何穷其一生不过是沛县一个贪赃枉法的小吏;张良也不过是韩国的落魄贵族,被秦始皇通缉的逃犯,最后难以摆脱被捕杀死的命运;韩信则会在楚汉之争中,成为战场上的炮灰。但他们在跟随刘邦后,都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刘邦知道最适合他们的位置是什么,萧何留守关中,指挥调度物资支持刘邦在前线的战争。当然这只是一些表面上的原因,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刘邦不断地变换着自己的身份,让他成为了最后的赢家。
可山东六国,必须得有个适应过渡期,哪怕再有个“徙木立信”的过程,也是好的。可实际上没有,接下更是诸多的全新的,甚至连秦人都没来得及适应的新法令。
如果这些法令能持续推进至少影响到一代人,说不定历史将会改写,可是秦始皇从统一到逝世也才10余年。
他一死,接班人又出现了问题,还没来得及适应新法的人们开始了反抗,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这一起义,秦国尽然镇压的很吃力,这让六国贵族开始坐不住,纷纷恢复旧国,恢复旧法,这还真是应了那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一副好牌对秦二世给打废了。
第二、灭秦的主力是六国贵族
陈胜吴广这支农民起义军,仅仅不到1年就宣告失败了,既没能撼动秦法,也未能夺取秦地。而且起义期间没能得到六国贵族的支持,而六国贵族却是趁机复国,你方唱罢我登场,其中赵国、楚国更是声势浩大,且无论那股反秦力量都是以旧六国皇族为旗号。
刘邦、项羽皆是楚军代表。项羽是妥妥的楚国贵族、“巨鹿之战”一举击败了秦军的主力,刘邦虽非大地主,大贵族,却也是小官吏,不是大字不识的农民,麾下张良(韩国公卿),萧何(秦朝官员),韩信、陈平等人也皆为士人出身。
即使是樊哙这个大老粗也不是农民出身。后来项羽和刘邦分封的诸侯王也基本都是各国贵族出身。可以看出农民起义并不是灭秦的主力。
秦之灭亡,让刘邦看透了立国的关键
秦灭亡后,刘邦又经过了四年的楚汉战争,终于再次实现了统一,建立了大汉王朝。建国初期的大汉朝,其实因为经历了秦的暴政,又经历了楚汉之争,国家比始皇初期更是千疮百孔,甚至到了也找几匹白马给皇帝当马队都找不出来的地步。可想而知,当时的百姓,农民有多苦了。
那为什么没有人造反呢?因为刘邦看透了立国的关键,就是统一之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与民休养生息,无论是秦始皇的推行的秦法、郡县制,还是项羽的分封制,前提都必须让老百姓安定,让他们有时间适应。
而不是一上来就推行改革,所以刘邦在汉朝初年,分封和郡县并立,既照顾到贵族利益,让他们不会马上改制盘剥,同时保留郡县,让老百姓不至于退回到残酷的奴隶制。
接下来再慢慢的进行改革,改分封王为非刘不王,然后再由汉文帝、景帝、武帝连续3代慢慢将分封制度完全变为郡县和中央集权。
“时间是最强大的力量”,它可以让一个巧夺天工的工匠双手变得颤颤巍巍,再也制作不出震惊世人的作品;它也可以让一个意气风大的帝王,变得胆小懦弱,害怕死亡的来临。
当然,它也可以使一个咿呀学语的孩童成长为掌握诸多技能的人才;它也可以使一个乞丐成长为拥有滔天权柄的帝王;它更可以使一个将军更进一步,登上帝王的宝座。
相比较其他那些靠着武力征服天下,最终称帝的皇帝的不一样,这位皇帝之所以能称帝,更多地依靠着他悠长的寿命做到的。
他硬生生地活到了103岁,熬死了秦汉六任皇帝(秦始皇、秦二世、汉太祖、汉惠帝、汉文帝、汉景帝)。自己更是从一介将军,摇身一变成为了坐拥滔天权势的皇帝。
01秦朝大将,奉命讨伐岭南
此人名叫赵佗,原是秦王朝下辖的一员大将。秦始皇一统六国后,正值意气风发之际,可没有想到岭南地区的百越之地竟然不曾臣服。秦始皇嬴政大怒之下,就派屠睢和赵佗率五十万大军去攻占岭南。
虽然岭南地区民风彪悍、地势险恶,但在秦王朝强大军队的进攻下,还是显得节节败退。
可由于屠睢行事方法铁血无比,滥杀了很多无辜生命。这极大的激起了当地人的愤怒,在秘密筹划下,屠睢被暗杀而亡了。
主帅的阵亡并没有击退秦王朝征服百越之地的决心。很快秦王朝就又任命任嚣前来与赵佗汇合,继续平定岭南之地的大业。在经过了四年的努力后,岭南终于被划到了秦王朝的疆域之内。
02自立为王 归属汉朝
谁来统治这片刚刚归顺的土地?自然是率军平叛的两位大将是第一人选。任嚣被任命为郡尉,而赵佗被任命为龙川县的县令。龙川县的地理位置及军事位置极为重要,可见赵佗多受器重。
秦二世即位后,由于其施行的暴政引得民怨沸腾,各地纷纷爆发起义。中原大地瞬间便变得四分五裂,群雄割据。
此时任嚣因病亡故,深得器重的赵佗奉其命接任其位置,成为了岭南这片土地上真正的主人。
由于岭南占据地势,再加上其军备力量并不弱。在当时战火纷飞的年代,岭南可谓称得上一片世外桃源。
在秦朝灭亡后,赵佗也看中时机攻占了临近的桂林郡和象军,并自立为王,建立了南越国。
等到楚汉之争落下帷幕,汉王刘邦一统天下后,远在岭南的南越国便成了“眼中钉肉中刺”。
由于中原经过多年战乱,百姓早已不堪重负。爱民如子的刘邦,没有选择直接用军队镇压南越国,而是派人去招安。
此时便体现出了赵佗的聪明之处,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军队是无法抗衡汉朝的,便非常果断的接受了招安,成为了汉朝的藩属国。
“背靠大树好乘凉”,这段时机里中原的先进技术源源不断的涌进南越国,极大的促进了当地的发展。
03自立为帝,又再次被汉朝招安
如果刘邦一直在世,想必他是不会不服汉朝的统治的。可是就在刘邦死后,吕后摄政后,南越国与汉朝的关系瞬间降到冰点。
吕后不仅禁止向南越国出口各种物资,还派出军队去攻打南越国。
由于水土不服的原因,汉朝的很多将士纷纷得病,战斗力大打折扣,这场战争自然是以失败而归。
这一战的胜利让赵佗信心大涨,既然已经撕破脸皮,他便宣布自立为帝,自称“南越武帝”。
汉朝既然奈何不了他,他便可以一直安稳地坐在皇帝的位置上。可是架不住刘氏皇族的人才多啊,吕后死后汉文帝即位,汉朝的国力更是得到进一步的增长,尤其是儿子汉景帝更是开创了“文景之治”的盛世。
再加上汉文帝也是“先礼后兵”,不仅帮他修缮其先人的墓地,更是对其兄弟们封官进爵。赵佗又一次选择了臣服于汉朝,主动撤销了帝号,并每年派人去朝拜汉朝皇帝。
虽然忌惮于汉朝国力的强盛,赵佗不曾再对外称帝号。可是在南越国,他还是一直以皇帝自居,过着帝王般的生活,就这样他一路逍遥快活到了103岁,才终于撒手人寰。
04暂时的后退,是为了将来更好的前进
他是当了一辈子的“土皇帝”,更是曾有过帝号,可以说他这一生算得上是非常潇洒了。可是他的后辈就没有这么好运了,在他死后短短二十六年,南越国就灭亡了,而灭亡它的正是汉朝。
明明忌惮于汉朝的强盛,不敢称号为帝,但是却又在背地里一直不肯舍弃“皇帝”这个虚名。
这不明显着是在糊弄“领导”吗?当汉朝有了足够的把握后,不先把你灭了又如何保持自己的威信呢?
赵佗之所以能活得这么潇洒,不得不说是他的寿命立了功劳。在秦始皇乃至于秦二世在世时,身为秦王朝将领他深知其军队的强大,一直不敢自立为王,直到秦王朝灭亡后才敢称王。
此时的他也非常“懂事”,知道自己暂时本领不行,一旦敢对外号称帝王,必定会引来无数枭雄将之围剿,只好与其他人一样先称王。
等到刘邦一统天下后,他也非常明白局势,知道自己不是对手,赶忙献上自己的“膝盖”。
等到他发现汉朝竟然奈何不了自己时,便非常果断的称帝了,当了一把皇帝的瘾。
在发现汉朝越来越强盛之时,又果断的抛弃了帝号,重归汉朝的怀抱。虽然如此,可是由于之前的“大胜”,他还心存侥幸,舍不得抛弃“皇帝”的名头,继续沿用下去。
虽然他是潇洒了一辈子,可是他的后人却并未潇洒几年便被消灭了。凭借他的本事,显然是不足以称帝的。但是他却拥有够长的寿命,会审时度势。
面对一些真龙天子,便果断的认怂保平安;面对一些伪龙,便硬气了起来,果断称帝过一把帝王的瘾。
而作为刘邦的长子,刘肥又是刘邦众多儿子中最有实力的一个,那为何吕雉始终不敢动他,就连如日中天的吕氏族人,都不敢轻易开罪于他。虽然吕雉确实想除掉这个障碍,但始终不敢付之于行动。
那么,设想一下如果吕雉真的杀死了刘肥,刘氏诸王发动的“七国之乱”会不会提前到来。如此也不会有后来的“文景之治”和“汉武大帝”了。
所以,刘肥的实力究竟有多强?为什么让杀了刘邦多个儿子的吕雉如此忌惮?那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穿越回2000多年前,一起走进那暗流涌动的西汉庙堂。
作为长子的刘肥当时实力到底如何?
1、富于春秋的封地。
刘邦对于这个长子还是很爱护的,汉朝建立雉,刘肥被封为齐王,并将历来富裕的齐国作为封地,统辖七十三城,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可以说刘肥是刘邦诸子中封地最广博、最丰厚的。
《汉书·高帝纪》记载:以胶东、胶西、临淄、济北、博阳、城阳郡(六郡)七十三县立子肥为齐王。
当时刘肥管辖的领土单就郡县数量,就接近汉朝的一半。且物产丰富,所有的物产收入、税收皆归其所有,可谓当时的第一诸侯国。史称“齐临淄十万户,市租干金,人众殷盛,巨于长安”。
2、文成武功,可在刘氏皇族三甲之列。
刘肥封王后,刘邦任命平阳侯曹参担任齐国丞相,辅佐刘肥治理齐国。刘肥在治理齐国期间,采用黄老的学说,使齐地得以休养生息,期间任贤用能、大力提拔人才,分发土地给贫民,保证农业的发展,使齐国逐渐稳定富强,百姓皆安居乐业。
刘肥个人的武力也是很高的,曾经亲自领兵攻打叛军张春的军队,打败了敌军。后来黥布反叛,刘肥率领十二万人马,与高祖刘邦合攻,大败敌军,刘肥在战场上也是极为出色的将领。
刘肥实力虽强,但是面对手握大权的吕雉还是不够看。为何让如日中天的吕雉不敢动其分毫?
1、刘肥实力虽强却没有继承皇位的资格。
刘肥虽然是长子,但确是庶出。刘肥的母亲是刘邦同村开小酒馆的寡妇曹氏,因为曹氏并未正式嫁给刘邦,只能算其情妇,所以刘肥虽是长子却是名不正言不顺的私生子,这亦是日后刘肥无权继承刘邦帝位的原因。
刘邦年少轻狂,其在乡邻眼中就是游手好闲的存在,看看刘肥的名字就知道刘邦当时是多不靠谱了,谁又敢将女儿嫁于他?只有吕公感觉他相貌清奇颇有贵像,敢将女儿吕雉嫁给他,刘邦这才算正式有了家。
2、作为刘氏皇族的代表,是刘氏宗亲最后的底线。
刘肥作为刘邦的长子,是当时刘氏宗亲的领头人物,举手投足都代表着王室的权威。吕雉可以适当打压几个相对弱势的皇族成员,但是如果真的胆敢杀死刘肥,那就代表着与整个刘氏皇族为敌,与刘氏彻底决裂。
因为面对这种情况,刘氏的诸侯王没人会有安全感,只会逼得几个强势的刘氏诸王联手对抗吕雉,得不偿失。况且,刘肥当时已经有了两个儿子,刘肥死了,自然儿子继承王位,齐国依然存在。
有意思的是在诸吕之乱雉,吕氏成员被清缴,一些大臣私下谋划继位人选,把刘肥嫡子乃纳入范畴,足可见其地位。
3、刘肥性情温厚淡泊,生性淡泊名利,从未有争皇位之心。
刘肥因为身份的尴尬,自幼就知察颜观色,性格沉稳,懂得取舍,知道怎样讨好吕雉。他听从幕僚建议,将齐国一郡赠予吕雉爱女鲁元公主作“汤沐邑”,并奉鲁元公主为齐国太后以讨吕雉欢心。
吕雉听得刘肥如此知情识趣,又专程到刘肥处安抚其心。后来吕雉封其侄子吕台为吕王时,其封地就是原齐国的济南郡,刘肥也欣然同意。他还让自己的次子刘章常年生活在长安,并当了吕雉哥哥的女婿,这样吕雉也不好出手了。
如果杀了刘肥西汉真的可能四分五裂,战火纷飞。
1、先了解下当时汉朝刘氏皇室的情况是什么样子。
刘邦认为秦亡的原因是没有分封同姓子弟为王。因此,他在位期间陆续分封了九个刘氏宗室子弟为诸侯王(同姓九王),并与群臣共立非刘姓不王的誓约。
汉初的同姓诸侯国,土地辽阔,户口众多,但由于同姓诸王与高祖血统亲近,效忠汉朝,起着拱卫中央的作用,所以干弱枝强的问题这时并不十分明显。当时最强大的诸侯王除刘肥外还有4个。
吴王刘濞。
刘濞受封为沛侯,英布造反时,刘濞随从刘邦大破英布。刘邦喜欢刘濞的英武果敢,这个性格在战后稳定局势时非常重要。因为刚平定江南时,人心不稳,刘邦就需要刘濞这样的人去治理,故而封刘濞为吴王。
并且吴国的非常大,直辖三郡(具体范围大约是在淮河以南,合肥以东,包括江苏省苏中、苏南,浙江省北部),吴国的豫章郡有出产铜的矿山,刘濞就招募天下亡命之徒来此偷偷铸钱,并在东边煮海水为盐。因为不纳税,吴国的资财非常富有。
代王刘恒。
刘恒也就是大名鼎鼎汉文帝,刘恒在八岁时,三十多位大臣共同保举他做了代王。虽然地位没其他皇子那样显赫,但这恰好帮文帝躲过了吕雉的迫害,幸运地活下来,作为刘邦的儿子也是有一定号召力的。
2、刘肥如果被杀,刘氏诸侯必定起兵。但吕氏是不可能被轻易铲除的,可能会陷入长期的战争局势。
1.我们再来看看吕雉当时的势力。
当时汉朝中枢分为两军:南军(保卫长安城)是禁卫军;北军(保卫未央和长乐宫)守卫京师的屯兵军,是汉朝常备军的精锐和主力,是当时最为精良的部队,战斗力不逊于刘氏宗亲的部队。
两军都是被吕氏宗亲控制着,其中赵王吕禄为上将军,统领北军;吕产统领南军,吕氏一族牢牢地掌握了军队,一旦双方交手鹿死谁手还真不一定。
2.当时长安坐拥天险,占据地利,很难被攻克。
张良就说过: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刘敬说是也。
关中的地理位置已经注定了,刘氏宗亲很难攻打进来。所以有关中这一地理优势,基本上吕雉稳固于不败之势。
3.最重要的一点,吕雉不死,刘氏皇族取胜困难。
吕雉垂帘听政、临朝称制、指点江山,不仅将刘姓诸王收拾得服服帖帖,甚至是那些掌握朝堂实权的沛县军功集团,也不敢和她叫阵。
可以说,吕雉凭借一己之力,死死地压制了刘姓诸王与沛县军功集团十五年。
长期焦灼的局势势必让北面的匈奴渔翁得利。
匈奴传统活动范围就在阴山和河套之间,所以在春秋战国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面,匈奴并没有遭到破坏性进攻。
刘邦登基时期,匈奴已经成了大气候,冒顿单于在白登山一战,差点让刘邦全军覆没。
他没有文才,就找到了张良出谋划策,奠定了取得天下的基础。刘邦虽然无大才,但他善于拉拢人心。刘邦成为亭长之前,身边就有许多的酒肉朋友。后来,刘邦见到了张良,知道张良有才,不惜自己的脸面也要让张良帮他。后来在刘邦的厚脸皮攻势下,张良最终招架不住同意帮助他,为他争夺天下打下了基础。由此可见,刘邦是擅长拉拢人心的,所以在当亭长的时候就有很多酒肉朋友,更是在看到张良之后即便不惜脸面也要张良帮他,最终才得以奠定取得天下的基础。可以说,正是因为他知人善任,所以他才成功将张良拉入帐下,奠定了取得天下的基础。
他也没有武略,就找到了韩信征战四方,最终成功的取得了天下。刘邦知道自己虽然有张良,但他知道这还不够,因为还缺少一位领兵打仗的将才,这时候刘邦的管家萧何为刘邦推荐了韩信,此时的韩信虽然很落魄,但刘邦看到了韩信的才能没有嫌弃韩信,最终刘邦在韩信的帮助下夺得了天下。由此可见,刘邦是擅长拉拢人心的,所以他才会在萧何推荐韩信并且看到韩信能力之后,不嫌弃韩信的落魄大胆启用,最终成功夺得了天下。可以说,正是因为他知人善任,所以他成功将韩信拉入帐下,替他取得了天下。
而汉高祖刘邦最开始仅是沛县的一个小小的亭长,他不事生产,成天不学无术,惹事生非,在那时候的村里人眼中,他便是个十足的小混混。
之后陈胜吴广起义,汉高祖刘邦在萧何、曹参几人的拥戴下,也在沛县起义。
起义军渐渐壮大,汉高祖刘邦的地位也是水涨船高。
秦朝灭亡后,几路起义军都不成气候,就剩刘邦项羽两队僵持。
实际上刚开始项羽对汉高祖刘邦是有一定的优势,彭城之战、荥阳之战,项羽全是以一定能力辗压汉高祖刘邦。
但是最终项羽却落下个乌江自刎的结局,那麼这短短的数年,汉高祖刘邦是怎样逆转取得成功的呢?
撇开别的不谈,有一点项羽是一定远不如汉高祖刘邦的,那便是对人才的注重。
无论汉高祖刘邦的为人怎样,但他招募人才的确很有一套,韩信、萧何、张良,每个全是人中之龙。
再看项羽,连亚父范增都被他气走。
在他与汉高祖刘邦僵持的那几年,手下的将军英布、钟离眜几人都陆续改投汉高祖刘邦。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领导做到项羽这份上,众叛亲离,不亡都难。
而汉高祖刘邦即便在创建汉朝之后,仍然没忘记人才的重要性,如同他在《大风歌》中常言“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举兵造反,汉高祖刘邦御驾亲征,完胜而归。
在班师回朝的中途,他顺道回了一趟自个的故乡——沛县。
在故乡,他放下了自个君王的身姿,集结往日的父老乡亲朋友,欢集一堂,同饮数天。
一天,酒酣耳热,他边击筑边即兴写作了《大风歌》,整诗如下: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首诗仅有短短的三句,却描绘了3个场面,过去,现在,将来,将一代君王的霸气呈现得酣畅淋漓。
诗文一开始以“风起云飞”,比作当初秦末各界英雄争抢天下的情景。
他沒有切实描绘自个是怎样带领大军,驰骋疆场,只是十分高明精妙地以自然之景来替代那一些胆战心惊的战争场面。
这样的描写,少了尸骨成山、鲜血淋淋的画面,却多了股大气磅礴之感。
如此豪放之语居然出自昔日不爱读书,甚至鄙薄读书人的刘邦之口,也是令人刮目相看。
接着第二句说的便是他如今情况,衣锦还乡。
一个“威”字显示了他一统天下的霸气。
各路诸侯、天下苍生都匍匐在他汉高祖刘邦的脚下,尤其是他刚刚大败英布,荣归故里,是何等的威风八面!
中国人历来安土重迁,无论离乡多少年,对于故土的那份情怀都是难以割舍。
衣锦还乡,几乎是所有游子的梦想。
发小兼近臣
卢绾与刘邦是同乡,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两人从小便沆瀣一气、臭味相投。但是有一点,刘邦是哥,卢绾是弟,卢绾心甘情愿追随刘邦,与刘邦一起游手好闲、聚众滋事。在他心目中,刘邦就是自己的榜样,他行侠仗义、横行乡里,都令自己万般仰慕。
刘邦在沛县起兵时,卢绾第一个举手响应,并且从此鞍前马后,与刘邦形影不离。而刘邦对这位忠实的小弟也是格外信任和照顾,让他跟随在自己身边传达自己的命令,反馈下属的情况,相当于机要秘书兼保镖。
随着刘邦地位的上升,卢绾也不断受到提拔和赏赐。刘邦成为汉王的时候,卢绾被任命为将军,在楚汉相争白热化的时候,卢绾被任命为太尉,军事上名符其实的一把手。
卢绾虽然位列三公,但是在生活上,他仍然贴身跟随着刘邦,如同刘邦的影子,不但参与军中最高机密的战略策划,而且几乎与刘邦同吃同住。这种职位和生活上的特殊待遇,在汉军中找不出第二个。
卢绾曾经的爵位是长安侯,当时汉朝的国都定在栎阳。汉承秦制,国都所在的关中地区是王朝的核心,是不能分封出去的,但刘邦毫不顾忌,直接封卢绾为长安侯,这一殊荣令其他功臣羡慕得牙痒。
西汉开国之初,功臣们根据资历和功劳论功行赏,卢绾担任最高军事职务,但一直追随刘邦左右,单独带兵的次数非常少,因此虽有有资历但军功很少。关于这一点,功臣们颇有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