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一生的故事,和佛教中所有的故事一样,是一个直面痛苦的故事。
生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是喜马拉雅山脚下尼泊尔一位富有国王的儿子。国王给他起名叫乔达摩·悉达多。
悉达多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极其奢华的宫殿里:珍宝、仆人、荷塘,甚至还有美丽的舞者。他被小心翼翼地保护起来,免受世界上任何痛苦,这样生活了29年。
“我总是举着一把白色的阳伞,日夜保护我免受寒冷、炎热、灰尘、污泥和露水的侵害。”
30岁时,他离开皇宫进行了几次短途旅行。他所看到的让他感到惊讶:首先他遇到了一个病人,然后是一个老人,然后是一个垂死的人。他震惊地发现,这些不幸的人代表了人类处境中普通而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总有一天会降临到他身上。
在第四次宫墙外的旅行中,他遇到了一位圣人,这位圣人学会了在人类无尽的痛苦中追求精神生活。他被圣人的冷静吓坏了,所以他决定寻求同样的启示。于是,乔达摩在睡梦中告别了妻儿,永远离开了皇宫。
乔达摩试图向其他圣人学习。和其他圣人一样,他为了摆脱任何肉体上的安慰和快感,几乎饿死了自己。但这并没有给他的痛苦带来任何安慰。
这时,他回忆起自己小时候坐在河边的一瞬间,注意到很多昆虫和它们的卵在人们割草的时候被踩灭了。看着这一幕,他为这些小昆虫感到可惜。
考虑到童年时的这种同情心,乔达摩感到一种深深的平静。于是他恢复了进食,在菩提树下打坐,最终达到了开悟的最高境界:“涅槃”——意为“觉醒”,他成了“佛”——“觉醒的人”。
佛陀意识到所有众生,从不安的蚂蚁到垂死的人,无一例外都在受苦,于是他们醒了。意识到这一点,佛陀发现了面对痛苦的最佳方式。
首先,一个人不应该沉溺于奢侈,不应该完全放弃一切让生活舒适的食物和事物,而应该适度地生活(佛陀称之为“中道”),以便集中精力培养对他人的慈悲,最大限度地寻求开悟。
然后,佛陀描绘了一条超越痛苦的道路,叫做“四圣真经”。
第一条真理,是对促使佛陀首先开始其旅程的原因的理解:世间总有痛苦和不断的不满:“人生苦短,与痛苦息息相关”。
第二个道理是,痛苦是我们的欲望造成的,也就是说“坚持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第三条真理说,我们可以通过消除或适当应对这些欲望来超越痛苦。佛陀作出了一个重要的判断:我们必须改变我们的人生观,而不是外部的情况。我们之所以不快乐,不是因为我们得不到加薪或者没有爱人或者没有足够的支持者,而是因为我们贪婪、自负、没有安全感。通过改变思维方式,我们可以逐渐变得满意。
第四个道理,也就是最后一点,说佛陀发现我们可以用他所谓的“八义”的方式摆脱痛苦。八正道涉及各方面的“正确”和明智的行为:积极的视野、积极的思维、积极的语言、积极的事业、积极的命运、积极的进步、积极的思考和积极的决心。令西方观察家着迷的是,智慧是一种习惯,而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水平。人们应该锻炼自己,使一时兴起的各种想法更加高尚。做一个更好的人,理解只是一部分。
在寻求这些正确的行为和感知模式的过程中,佛陀教导我们,人可以超越大多数消极的个人主义因素——人的骄傲和不安,以及各种使人非常不快乐的欲望——渐渐地,人们会对所有和他们一样受苦的生命产生同情。加上在这里被称为“正念”的正确行为和态度,人们可以改变负面情绪和精神状态,把无知变成智慧,把愤怒变成同情,把贪婪变成慷慨。
佛陀游历了印度南部和尼泊尔北部,传授冥想方法和行为准则。他很少谈论神圣或来世。相反,他认为存在状态是最高尚的问题。
佛陀死后,他的追随者收集了他的《经》(讲道或说话),并成为一部经文,从中发展出一系列的经文来指导追随者的冥想、道德观念和正念。
佛陀在世时建立的寺院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覆盖了中国和东亚。佛教一度在印度不受欢迎。只有几个穿黄衣的僧尼在乡间漫步,在大自然中静静地打坐。直到公元前3世纪,一位名叫阿育王的印度君主饱受战乱之苦,后来发现并皈依佛教,广泛派遣僧尼传播这种做法。
佛教的精神传统传遍了亚洲,最终传遍了全世界。佛陀的追随者主要分为两派:遍布东南亚的萨摩佛教和在中国和东北亚广为接受的大乘佛教。有时,这两个派别并不承认彼此偏爱的经文,但他们都遵循着一个流传了两千多年的中心原则。
今天,5亿到15亿的佛陀信徒正在根据佛陀的教导寻求一种更清晰、更富有同情心的精神状态。
有趣的是,无论我们的信仰是什么,佛陀教给我们的东西都很重要。
像佛陀一样,我们生而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多少苦难,我们不能完全理解必然会降临到我们身上的不幸、疾病和死亡。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一事实往往让人难以忍受,我们通常可能只是试图回避。然而,佛陀的教导让我们意识到直接面对痛苦的重要性。
我们必须尽一切努力将自己从自己欲望的专制统治中解放出来,从而认识到痛苦可以将自己与他人联系起来,并促进我们变得善良和富有同情心。
心灯:学佛理,问天命,解痛苦,修心。等你下载。
1.《一生的故事 佛陀一生的故事 读完深受启示》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一生的故事 佛陀一生的故事 读完深受启示》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1581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