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759字,阅读时间约为2分钟

我国古代政治统治思想当中,关于税收部分大部分统治者倡导轻税政策,孔子有言之:“轻徭薄赋”,减赋思想由来已久。税收这一政策在我国历史上历史久远,事实证明一个有利于百姓的税收标准更加有利于安居乐业,国家安定。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当时的也是推行平民政策。在朱元璋在位时,实施的税收政策是低税,他为了保障这一低税政策可以顺利正常运转,通过国家层面出手强制进行保障。

朱元璋在推行税收这一政策时,对社会生产力有高度的清晰认识,为保证低税政策,大力推行税赋均摊、国家土地均摊,使得穷人和富人都可以有田地耕种,均田政策的出台,还保证了流民也可以有田地耕种。

朱元璋这一低税政策早期的确对国家稳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在国家后续推进当中,却也出现了弊端。农民新开垦出的土地并没有及时耕种生产粮食,而是出现了屯田现象,直接影响国家税收。

另外还出现地多人少的局面,国家政权稳定之后由于一些强制搬迁的政策,造成出现了土地兼并的问题。这些都在后期影响了明朝国家的稳定发展,甚至最后加速了明王朝的覆灭。

01朱元璋时期土地治理

1、官田民屯

明朝土地除了农民们种的田之外,政府还有一部分官田,这些官田的存在是为了满足军队士兵、皇室官宦的口粮需求而耕种的。当朝明朝统治者认可这部分官田,但是后来王公贵族的俸禄也征缴民屯来充当。

这和朱元璋早期政策理念有所违背,对民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明朝初期国家政治不稳定,局部战争频发,大部分土地是荒凉状态。

但统治者朱元璋并不是把这些土地无偿奉献给农民耕种,而是通过租赁的形式给没有土地的农民耕种,最后造成了屯田现象,这样一来使民屯现象逐步严重。

2、税收制度思想统治

朱元璋在税收制度方面的思想,是根据前朝的经验,结合当朝的政治情况,不断的更新加以改进的。在明朝的农作物当中,主要是以米、麦为主,由于工作物的不同,所以产量也并不相同。

另外还跟土地的肥沃程度有紧密的关系,人力专业程度或是种植经验方面都对粮食产量有重要作用。朱元璋因地制宜,不断调整适合本国农业生产的税收制度,力求不给农民有太大的压力。

3、国家大力鼓励农业

后来朱元璋始终奉行大力发展农业的统治思想,有一些部分大臣建议朱元璋应该注重于商业理财方面,但是他并没有采取大臣的意见,朱元璋认为国家是否有钱应该藏富于百姓当中。

因为朱元璋结合了前朝的一些经历,认为应该把农业放在国家的第一个努力方向,作为主要目标,只有务农国家才可以有资源而用,农业是这个国家最重要的来源。

02朱元璋时期政治制度

1、商业不重视

朱元璋极力反对发展商业,他认为如果说国家主要倡导商业,农业从事者就会变的愈发稀少。朱元璋推行的政策是重农抑商,在后续国家推行政策当中,虽然态度逐步变得有一些缓和,对商业也实行了低税政策,但是对商业始终都是一个比较放任不管的状态,根本原因在于他并不认同发展商业,对于这个行业是有所轻视。

2、不加重百姓的徭役负担

明朝建国初期,朱元璋并不想加重百姓的徭役负担,还下令保护了弱势群体的利益,对于一些比较沉重的服役制度,朱元璋还采取了轮流交换服役的方法,对于服役还进行了一定减免政策。在政策推行过程当中,最后耗时又耗力、比较负重的任务是由富裕的农户来做。

3、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在徭役征发非常频繁的年限,朱元璋避开了农民中最忙的农忙时节,在一定程度上极大的保证了粮食的生产。但是基于封建制度的弊端,显然治标不治本,虽然虽然已经尽力在改变徭役制度,但是由于顺应民意和沉重的徭役负担是十分冲突的,并没有合理的方法平衡,最后反抗爆发也是意料中事。

4、国家强权占有

朱元璋的一系列对于税收的政策当中,一方面朱元璋在税收制度是低税,关心百姓的民生问题,另一方面也拿到了较高额的租金,解决了国家财政支出问题。与朱元璋而言,这种政策制度是国家强权占有,部分劳动力的生产来弥补敌视政策的不足。

朱元璋低税政策是有利于民的,也结合了明代当朝的生产力水平和老百姓的赋税承担能力,进行了合理的规划税收体系,根据有史记载,明朝的税率也确实是远远少于其他国家的税收。

但是低税政策还是不足以支撑国库的,所以为了可以使国家的财政有所保障,他便增加了非常繁重的徭役负担,国家政府强制征收高额租金,最终导致了这一政策体系的崩塌。

参考文献:《明太祖实录》、《明代黄册研究》、《明史》

1.《梦莜记_奉行低税收制度,朱元璋治国理念考虑全位,财政体系出现弊端》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梦莜记_奉行低税收制度,朱元璋治国理念考虑全位,财政体系出现弊端》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1808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