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在苏联时代,各种商品都供不应求,从黄油到家电,再到卫生纸。苏联真正的繁荣是在勃列日涅夫时代中期,苏联的平均月工资上升到170卢布。在此期间,许多苏联人搬进了自己的房子,买了体面的家具、衣服甚至汽车。苏联每10个家庭就有9台电视机和4辆汽车。很多工作十几年的国企职工,住房还算体面,房租极低。
20世纪70年代,苏联基本实现了免费教育、免费医疗、廉价住房、休假制度和退休养老制度。然而,这不是苏联人民努力工作和企业家精神的结果。1970年,原油价格仅为1.8美元/桶。1974年,第一次石油危机首次突破10美元/桶。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机首次突破20美元/桶。1980年,原油价格超过30美元/桶。1981年,最高价格为39美元/桶。20世纪70年代中期,苏联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石油来源出口国,其外汇收入的一半以上来自石油出口。
从1985年开始,在戈尔巴乔夫的领导下,苏联出现了严重的物资短缺。苏联的经济体系日益老化。更有甚者,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外贸中多达40%的硬通货被用于进口农产品,以维持政府与公民之间非正式的“社会契约”(即当公民收入较低时,政府必须保证食品价格低廉)。苏联商品短缺主要有三个原因。
1988年,苏联生产了630万吨纸、8.2亿双鞋、7350万只钟、620万台冰箱、610万台洗衣机、800万吨糖和1亿吨牛奶。1989年消费品生产计划增长10%,仅实现7.8%。大多数商品没有完成国家计划,食品和消费品供应严重紧张。短缺的物品是衣服、肥皂、洗衣粉、火柴、糖和棉线。
首先是影子经济。1980年左右,苏联的影子经济达到30%,这个比例很大。当时的影子经济是各种投机和盈利,有时规模很大。因为苏联是计划经济,人们可以消费的商品数量非常严格。苏联的电视和录音机世界闻名,食物质量极好。这些高端产品大多没有上市,因为它们的销售速度快得多,价格也高得多。商店里的集装箱货架经常摇摆空,一旦货物进来,他们就会排很长的队。这就是苏联一直在对抗的“影子经济”,这是中央计划经济缺陷的结果,也是苏联体制的固有产物。
其次,人们的购买欲望在上升,对商品和食物的需求在增加。政府试图通过严厉的宏观调控来平息这种情绪,但无济于事。因此,戈尔巴乔夫1985年上台后,针对苏联经济严重停滞的局面,进行了经济改革。第一,个体企业和家族企业合法化。这种经济模式长期在黑市发展,小规模的经济服务可以弥补国民经济的不灵活性;其次,可以免除国有企业对政府订单的控制,给予企业更大的预算自主权,包括自主定价商品;最后,在合作制度方面规定了股份公司的合法化。然而,这些改革进一步加剧了产品短缺。1989年,通货膨胀爆发——一些商品变得短缺。顾客买东西时,必须出示护照,表明自己是这个镇或州的居民,才能在这家商店买东西。
此外,戈尔巴乔夫滥用国有企业的资源向私营企业转移,同时开放商品出口。国企本该增产,却陷入了危机。当时的苏联经济还是国家控制,千疮百孔。新的私营企业可以利用市场供应不足的情况来提高价格。国企也采用同样的方法。结果,私营企业从国有企业吸收了大量商品,粮食供求短缺变得更加严重。
危机在于需要增加生产能力以增加产出,这需要从已经创造的利润中进行财政投资。因此,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注定要失败,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与社会生产力不平衡,群众不幸福,理想的“乌托邦”终将走向衰落!
1.《地下经济 为什么强大的苏联商品严重短缺?地下经济横行,三个原因说明一切》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地下经济 为什么强大的苏联商品严重短缺?地下经济横行,三个原因说明一切》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1007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