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的理解,计提减值准备有两个原因:
1、谨慎性原则的应用。不要高估资产和收入,也不要低估负债和费用。资产减值时,应当计提减值准备。
2.为了符合资产的定义。比如账面资产100万,代表未来100万经济利益的流入。假设可变现净值为80万元,20万元不再是“资产”的概念。
个人认为,减值处理属于传统会计原则的应用,倾向于合并资产价值。
会计准则为什么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我们知道这是国际趋同的结果。但是为什么国际会计准则要处理这个呢?这是会计研究趋势“资产负债表观”取代“利润表象”的结果。
资产负债表观:这种观点侧重于企业必须控制的经济资源和义务。
利润表象:这种观点侧重于报告企业的经营业绩,即企业产生的利润。
简单来说,我们是以经营租赁方式出租房屋,按期限计提折旧。折旧费和租金收入按期间比例计入利润表,即为表观利润。
房屋按公允价值计量且未计提折旧的,属于资产负债表的观点。
所以,表观利润强调的是收入与费用的匹配,而资产与负债只是收入与费用匹配的结果:折旧费用与收入匹配,折旧费用降低资产价值,从而得到资产账面价值的计量结果。
资产负债表观强调的是企业拥有的资源和义务,相对不强调收入和费用的比例。收入和费用是资产负债价值调整的结果:比如房屋公允价值增加,产生利润,费用和租金收入没有对应的比例。
为什么现代会计强调资产负债表的观点?
会计工作的价值和目的是什么?
会计工作的目的是“决策有用观”和“管理责任观”。决策有用。面对未来的决策,企业责任在于记录企业业绩和责任。一般来说,会计可以实现两个目标的统一,但是如果有目标的冲突,哪个优先?
显然,对未来决策有用比负责更有效和务实。因此,决策有用观优于管理责任观。
从这个角度来看,由于决策有用观优于企业责任观的逻辑起点,资产负债表观在表观利润上占了上风,所以会计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
最近看到有人批评会计准则没有界限,不谈人,否定现行会计准则体系。
认为公允价值是财务分析的概念,不能引入会计,称为无边界。金融市场需要进行决策,才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流失资源、向优质企业投入资本资源的功能。会计提供信息,实际工作自然需要目标导向:决策有用。
因此,笔者支持将公允价值引入会计准则。中国企业海外融资之前被排挤,原因有一个:中国之前的会计制度不是市场经济的会计制度!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我们实现了国际趋同,不适合逆转历史。相反,我们放弃了现有的会计准则体系。我们唯一的出路就是与狼共舞,争取在国际会计准则研究阶段有更多的话语权。
工作中有分工,叫界限,而世界是一样的,追求幸福的生活。从工作目标导向来说,是同一个世界的一面。我们不能只看到边界而忘记我们要做什么。这是我对相关讨论的批评。
有这样一个笑话:据说朝鲜种树有三个分工,一个挖坑,一个放树苗,一个填土。有一天,我只看到一个人在挖坑,一个人在填土。问他们为什么挖个坑马上填,答案是放树苗的人请假了。
反对会计准则的另一种声音是,小企业多,不需要会计准则这样复杂的工具。我就顺带提一下这个理由,简单反驳一下:我国有小企业会计准则,就是其中之一。第二,经济业务本身并不复杂,也不重要,应用会计准则时可以根据重要性原则进行简化。这是第二个。
在讨论引入公允价值准则的内在逻辑时,作者重新批判了一种批判性准则的声音,并打算进行碰撞和交换意见。
了解更多关于教育(会计)的知识,关注德利教育官网
1.《公允 会计准则为什么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公允 会计准则为什么引入公允价值计量》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1026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