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以刺马案为首的四怪案,其实在今天也没什么稀奇的。据说马欣怡偷了嫂子,杀了哥哥,霸占了现有的。这是太小看这个在官场浸淫了几年的老手了。马欣怡是正经科举。在他死于研究和讨论功名的那个时代,只有考上进士才能有很大的进步,并被授予官衔,千军万马独木桥之外还有活路的马欣怡被杀。
刺马案说简单,说复杂,肯定和偷嫂子或者杀哥哥没有关系,主要是老马已经摸过一些人的饼了,有些人是谁大家都知道。
老马被刺,才50岁。那是一个正值壮年的好时代。是因为慈禧这样一个有权有势的老太太让他出来制衡以剃头出名的曾国藩。这不是找死吗?慈禧亲手毁了一个得力干将。一个没有背景的普通人,努力学习了几十年,终于在书中有了自己的颜如玉。这本书有自己的金屋,有女人,有金钱,有权力。出道这么多年,终于当上了两江总督。两江总督是什么概念?他声称世界上一半的财富掌握在权力手中,谁占了两江,谁就得到半个国家。可惜满清太平军死了很多年,两江早就一片狼藉。
但乱也可以有钱。曾国藩也喜欢这个位子。他已经坐了很多年了,但是不能继续连任。曾国藩见慈禧脸色一天比一天难看,可以识趣地让出两江总督。慈禧一直心满意足。她恨不得把这个位子让给马欣怡。为什么不给别人,却给老马?
马劳,山东菏泽人,道光元年。道光二十七年,他是一个真正的学者,走上了科佳的正确道路。老马起于安徽合肥县,因成功剿灭太平军而步步高升。同治七年八月,马新义的仕途达到顶峰,由闽浙总督调任两江总督兼通商部长。马欣怡在闽浙待了半年后被调到两江,说明朝廷(即慈禧)在重点培养马欣怡。
他的仕途可以说是非常顺利,从进士到省政府只用了17年。马欣怡不到20年就能当上政府官员,老马靠的是贵人和自己过硬的技术。
第一个贵族是袁家三,马欣怡和曾国藩一样,精于打内战,杀自己人。也是压制太平军迅速晋升的好办法。马新义率军击溃太平军援军,进而攻破太平军占领的盛家桥、三河镇据点,不久攻占泸州。马欣怡因工作关系晋升泸州知府。
三年后,老马遇到了仕途上最大的危机。他面前的太平军都是小虾米,很好啃,但是经常站在河边没湿鞋。最后遇到了太平天国最难的一代天王陈玉成,被他轻易打败。泸州战败后,清廷理应严格执行。不过老马运气不错,袁家三说话很有分量。最后从轻发落,立功立业,等待东山再起的机会。
咸丰十年,袁家三出面保命,老马恢复了原来的职务,重新开始攀登仕途之路。但他父亲英年早逝。老马不能为了沉迷官迷而无视孝道。法院会戳脊梁骨,有人会说闲话。袁家三又跳了出来,什么也没说,可以留任了。法院又同意了。可以说马欣怡能东山再起,袁家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次年,马新义参加了一系列镇压太平军的战争。同治二年,马新义在蒙城击败太平军,升任安徽省。从咸丰八年庐州大败到同治二年,只用了他五年的时间,不仅抚平了大败的影响,还通过上一层楼,离省政府只有一步之遥,充当了安徽使臣的真实角色。这一年,马欣怡才42岁。
第二个贵族是朝廷。朝廷是谁?慈禧太后,一个有权有势的老女人,受到慈禧太后的器重。
慈禧不做慈善。她对老马评价很高,权衡利弊。
马新义通过镇压太平军的军事力量担任安徽的政治特使,从而可以晋升为浙江巡抚,步入政府省份的行列。后来他凭借慈禧的看重和信任,被任命为闽浙总督、两江总督、通商大臣。
慈禧能看上马欣怡主要有以下五点:
第一,马欣怡不是湘军的,也不是曾国藩的。
二是马新义长期与太平天国作战,熟悉南方军政形势,有一定资历和经验;
第三,马新义在安徽任职期间,是曾国藩的部下,曾主管江南军政。他与曾国藩和湘军系统有一定的交往。双方相知,提拔马心怡,使湘军不会激烈反对;
第四,马欣怡没有派系背景,没有派系支持,但是没有派系反对,马欣怡没有自己的军队,孤身一人,慈禧很容易控制他。
第五,马欣怡是回族,不是汉族。当时在“汉人总督呆了半天”的情况下,慈禧非常害怕汉人官僚集团。
所以你不做,谁来做?
马欣怡明明知道自己只是慈禧渡江的一枚棋子,但世界上最大的蛋糕真的落入了他的口中。不管怎样,先坐在上面。毕竟是最厉害的位子。男人这样做,此生无憾!
直隶总督和两江总督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两个地方职位。直隶总督管辖河北、北京、天津,因掌管京畿道的重要职位而被称为世界第一总督。
两江总督主管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及上海地区的军政事务。所辖区域是中国人口最密集、城市最多、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马欣怡是两江总督。
江苏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大量土地被荒废,无人耕种。第一,是战争造成的;第二,当农民不能从耕作中赚钱时,谁愿意做无用的工作?马欣怡上任的时候,江苏60%的土地是未开垦的。要恢复江苏的活力,就要提高农民种田的积极性。
马欣怡给了法院一个存折。法院批准后,马欣怡下令:先确定土地所有者。在废弃旧土地所有者之前,必须配合政府确定所有权,否则将受到惩罚。而且真的没有主的土地,政府也会出面招人开垦。规定无论是在本省还是外省,只要愿意种地,政府都会给予最大的优惠。为了体现公平,马欣怡规定,外省军人不得开垦土地。
一系列措施出台后,很多曾经憧憬未来的普通人都松了口气,老业主回来了,流离失所的人们也有了种田的热情。江苏农业逐渐恢复。
小农经济和小农社会,农业是社会稳定的根本保证。但在这个基础上,准确地说,人治是稳定的基石。因此,马欣怡非常重视基层地方官员的选拔。有几个官员不是江苏人,比如山东济南知府袁。马欣怡更了解他。早在他任浙江巡抚时,就想重用袁,但被朝廷拒绝。这一次,马欣怡又想起了袁,并在上位折子上称赞袁清廉正直,不骄不躁。马欣怡,请将袁调到江苏为江宁盐法路,负责某省的盐政工作。法院不愿意这样做,马欣怡继续保护它,说如果袁错了,我也要分担同样的罪。两江总督马新义不得不丢面子,朝廷同意了。
马欣怡没有看错人。老袁的继承人父亲在江苏盐政期间日夜操劳,很清廉,没什么好抓的。1873年,年仅48岁的袁在江苏省和法路去世。袁筋疲力尽,老马看人很准。
马新义除了为人才辩护,还在江苏各地弹劾不力官员,毫不留情。马新义是两江总督,脸大,一枪一个,官员怕马新义,都收敛了不少。
两江总督一职的官员必然面临西化的问题,毕竟他们也是拿着通商大臣的头衔。
说白了,西化的问题就是对付洋鬼子。老马没接触过洋鬼子。不如见多识广,对洋鬼子有一套的李鸿章。不过,马欣怡是老实的。他不懂就是不懂。他不需要打脸做胖子。对于洋鬼子来说,他有两个字:撤退和投降。只要外国人在中国得到“不公平待遇”,马欣怡就会约见外国使节,道歉,交钱。马欣怡的心思无非是:不懂西化,尽量把事情闹小,任期到了就走人。
洋鬼子这么嚣张,老马有点责任。
马欣怡被刺的时候,白白只有50岁。他的去世直接影响了清东南的海防建设。如果马欣怡不死,就留在两江。西化可能做得不好,至少能稳住两江。
在两江工作的时候,马欣怡的政治声音还蛮大的,做个调查没问题。但是慈禧并没有要求他做实事,就是叫他来送礼只是为了恶心曾国藩。
马新义之前与湘军有过交往和交集,但一直向曾国荃施压要求升迁。
曾国荃征服南京后,挂掉了浙江巡抚的空缺。等他干完了,应该已经去杭州上任了。出乎意料的是,法庭以浙江省省长的名义进行了审理,因为曾国荃实际上并没有到达,并严厉斥责了曾国荃。他的兄弟曾国藩见形势不妙,便以身体有问题为借口,劝曾国荃辞职。法院决定解除曾国荃的浙江巡抚职务。新任省长马新义,时任安徽省省长。
马欣怡升任闽浙总督后,浙江总督空缺。湘军系统,尤其是曾国荃,显示了其必胜的决心。谁知道,继任浙江巡抚的是李鸿章的弟弟李,而很失望。
马新义调任两江总督后,闽浙总督空缺,湘军系统认为曾国荃有机会,结果公布的人选不是曾国荃。曾国荃又失望了。其实地方诸侯的人事大权都在慈禧太后手里,但在湘军和曾国荃看来,幕后是马新义。
马新义在两江总督一职上做的两件事,迅速激化了双方的矛盾。马新义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组建新军,建立自己的军事力量。
现在慈禧知道清政府军有什么了。八旗和绿营,八旗是清朝夺取天下的基本军队,绿营是清朝在统一过程中收编的汉军。八旗二十多万,绿营六十多万。
但是现在八旗绿营都成了无用的废兵,连太平天国都不能做主。他们只能依靠曾国藩的人脉和资源拉起一支队伍,组成湘军。
慈禧太后叫马心怡缴械,马心怡知道他要捅马蜂窝,那他还能怎么办?也是裁军,曾国藩做的和马心怡做的,完全不一样。湘军官兵都是曾国藩自己的兵。曾国藩威望很高。他亲自解除了武装,被裁的官兵只私下抱怨;马新义在湘军体系中没有威信,一直与湘军发生冲突。当他开始裁军的时候,被裁的官兵并不像暗地里抱怨那么简单。
一方面是大规模裁军,很多人生活有问题;一方面大规模招兵买马,给他们好的装备和待遇,你说,被裁的湘军官兵能幸福吗?他们不讨厌马欣怡。
马欣怡做的第二件事就是火上浇油。被废除的湘军官兵喧哗,很多人没有回到湖南老家,而是在江南游荡,安全隐患巨大。几只害群之马被烧被抢。马欣怡对这些散兵游勇毫不留情。组建自己的军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对付湘军的灭亡。遂命心腹兼候补道太袁·为太守,速斩之。
这些人,都是从血泊中流出来的,马欣怡动了他们,最后是死。
张文祥,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一个无名小卒,就这么轻而易举的毁了老马,在重重的保安下轻而易举的捅了马欣怡的肚子。这个刺客做得太容易了。荆轲当年没有跳出棺材。!
1.《马新贻 马新贻:摇摆不定忠奸人》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马新贻 马新贻:摇摆不定忠奸人》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1372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