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中日医学工程办公室前天,中日医院医学工程办公室
内窥镜维护成本大幅下降的背后
2018年5月28日,第六版《健康新闻》《院长论坛》发表了设备管理信息化实践文章《内镜——维护成本大幅下降背后》
一个
问题
2016年,中日医院消化内镜实际维修费用达到92.5万元,远高于维修合同价。怎么办?
借助信息技术规范检漏管理项目!
在医院领导团队的大力支持下,2017年9月,医学工程系联合消化内科和设备制造商,开展了一项关于减少消化内镜严重故障的专项研究——借助信息技术的标准化检漏管理项目。
内窥镜失败分为四个等级:a、b、c、D..a、b、c类故障需要到厂家总部维修,大概需要30天;D级是小修,可以在医院或者北京完成,2天。
我们统计了4年的数据,发现消化内镜的A级和C级故障占总维护次数的63.4%,占总维护成本的98%。单次维护成本往往高达10万元,而D级故障的维护成本只占2%。
显然,我们应该关注并找到减少A类和C类故障的方法。在甲级断层中,85.6%是由漏水引起的。4年共修复消化内镜132例,漏水占73.5%。与北京某同规模的三甲医院相比,我院的甲、丙类故障维修率高出12%,说明我院在使用和管理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
标准化检漏是解决渗漏浸泡问题的唯一可行途径。但由于患者人数多,科室工作强度大,检漏设备不足,导致检漏工作无法监督,检漏效果无法保证。为此,我们制定了信息化标准化检漏方案,科室定期进行标准化检漏,医务科提供信息化监管手段,厂家配合加强培训。
医院给科室加了检漏设备,给每个内窥镜贴了二维码,要求科室按照标准流程进行检漏。
首次扫描内窥镜上的条形码,开始检漏;检漏30秒到1分钟,然后扫二维码表示检漏结束;第三个扫码是故障修复,修复信息直接推给护士长和维修工程师。
在科室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在主机上安装了图像采集器,可以准确识别每个内窥镜的编号,使内窥镜使用信息和检漏信息准确对应,检漏必须在使用后进行;实现智能分拣查漏,检测到一项就从列表中消失一项,避免漏检,并增加语音提示功能,避免重复查漏。日常查漏直接推到护士长手机上,方便科室管理。与此同时,我们开发了一个内窥镜应用智能推荐系统,将安全故障风险从低到高进行排序,以便科室合理使用低风险内窥镜。
图像采集器安装在主机上,能够准确识别每个内窥镜的编号,使得内窥镜使用信息和检漏信息能够准确匹配
实现智能分拣和检漏,检漏后自动从屏幕上剔除,避免重复检漏
增加向科室护士长和医务部责任工程师推送查漏监管信息的功能
三
影响
在临床科室、医疗部门和生产厂家的配合下,基本实现了定期检漏和规范化管理。对比监管前后的数据可以看出,A类和B类故障明显下降,维护成本也明显下降。2018年1-3月,维修费用6万,一年应该24万左右。每年的维护费用预计减少近70万元。
我们将每次内窥镜检查的视频保存3个月,并将严重故障的内窥镜追溯到检查人员和操作条件,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以减少操作不当,避免因同样原因再次失败。该系统还可以统计每个内窥镜的使用次数和故障次数,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性维护。
由王建英编辑制作
1.《内窥镜维修 经验 | 内镜维修太太太贵,这么做一年能省70万!》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内窥镜维修 经验 | 内镜维修太太太贵,这么做一年能省70万!》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1479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