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刷邮件,下班看平板,睡前盯着手机,周末被各种手机狂轰滥炸……当越来越多的“低头族”和“网络依赖”逐渐蔓延,一些人开始对科技数字产品说“不”。

有人拒绝使用手机,有人不看邮件,有人拔掉网线,有人封电脑。更何况,上面提到的“自我隔离”的手段是一起使用的。这些“特立独行”的人,被形象地称为“拒电家庭”。

他们为什么排斥电子数字产品?如何看待现代科技的利与弊?近日,解放日报上官专访了上海师范大学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所长何云峰,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陈占彪。

拒绝“休闲之外的休闲”

解放日报上官:截止2017年6月,全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超过7亿,人均月移动流量超过1.5G,如果加上Wi-Fi流量,这个数字可能还会再翻一番。在这样的大趋势下,完全“拒电”应该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吧?

陈占彪:我感觉即使在某种意义上我是一个“拒绝权力的家庭”,我也只是“拒绝”手机打来的陌生电话。一般情况下,除了一些房地产业务员、快贷、孩子外教的电话,基本没人会给我打电话。不要接手机通讯录外的任何电话,以免骚扰。虽然偶尔会有“假拒绝”,但总的来说还是坚持这样的做法。

一般来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随意“拒电”。有消息称,某市明确要求公务员24小时开机,以响应市民需求,及时处理领导交办事项。这是外部因素干预的结果,客观存在。

我的理解是,“拒电人”拒绝工作之外的工作,拒绝休闲之外的休闲。理性的都市人不应该真的、彻底的、永远的拒绝扫码支付、网购、外卖、自行车共享、电子邮件等。

何云峰:我身边有人不用微信,甚至不用手机。说实话,对付他们有点难。当然,“拒绝权力者”可能会觉得自己可以少受干扰。但问题是,你干扰少,别人麻烦多。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这对他人的不便是有争议的。

解放日报上官:“家里不能有油盐酱醋,但不能有Wi-Fi;出门可以不带钱包,但不能忘记带手机。”在虚拟世界中,人们可以获取新知识,洽谈客户,结交新朋友,接触感情,自由享受视听娱乐。现代社会如此多姿多彩,为什么有人选择“拒电”?

何云峰: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各种数码产品眼花缭乱,越来越智能化。它确实给人们获取和交流信息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可以说“一个读书人不出门就能知道世界上发生了什么”,这已经完全成为了现实。

然而,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智能电子产品不仅带来了信息和知识的惊人增长,还导致各种有用和无用的信息涌入我们的脑海。信息本身可能成为干扰的来源。枯燥的信息,庸俗的信息,重复的信息,难以区分的信息,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到无聊,紧张,甚至不知所措,从而产生冲突,甚至心理障碍。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所谓的“拒电族”。

感觉“拒电家庭”更多的是寻找一个良好的个人身心状态。调查显示,微信的使用时间已连续15天减少到每天半小时,受试者的负面情绪明显下降,而工作投入度明显提高。可见,远离科技的数码产品,有助于人们更好的工作和生活。

谨防故作高深

解放日报上官:在某些人眼里,“拒电”是为了更好的沟通。毕竟,真正的朋友不会因为没有手机或互联网而失去联系,但他们会因为面对面的交流而更加理解。

陈占彪:经常有人觉得城市人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原子化”。其实不是。看看一个人的手机和微信里有多少“朋友”,我们曾经有多少人的联系方式。过去,“人生有知己足矣”。这很有哲理性。接触太多是负担。我甚至相信,很少有人愿意把有限的精力和时间浪费在太多的人脉上,尤其是这种人脉是“被迫”的。

其实能不能成为朋友,不是你们能不能当面交流,而是能不能从对方的性格中得到熏陶,互相学习。有些老师可能不太了解对方,但我把他当成了导师。他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事,写文章都足够可敬。朋友之间不一定会见面,甚至朋友之间也不一定认识。

解放日报上官:借助网络上信息的即时性和碎片化,有的人读起来漫不经心,得到的快,忘记的也快。有人担心这种没有思维的“浅阅读”很难形成系统的知识积累,会削弱人的思维能力。这是一些人选择封存电脑的一大原因。这种警惕是不是太敏感了?

陈占彪:我觉得有点过虑了。接受各种信息,一定要快速阅读。其实,浅的人不能深,深的人不能浅。没有读书习惯的人,不会因为“拒电”而爱上读书。

今天,我们需要特别警惕的不是浅阅读,而是装做高深莫测的人和思想。随便拿一本学术期刊,翻翻。人们想读多少文章,别人能读多少?一个人看一些书,写一些神秘的论文,怎么能抱怨别人的肤浅?

解放日报上官:也有一些人消极地“拒电”。比如痴迷网络游戏的孩子,被父母强行断网。

陈占彪:不光是部分未成年人沉迷电子产品,我们成年人也有这样的问题。我经常用平板电脑看新闻,一遍又一遍地看。我一眼就能看到凌晨两三点;真的没看,偶尔也会抱怨消息太少。不同的是,对于“上瘾”来说,成年人的自制力相对较好,而儿童则明显匮乏。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应该过多地抱怨孩子。

不吸毒不吸毒?我们需要批判那些故意迎合孩子心理,通过各种手段诱导孩子沉迷游戏的不良开发商和运营商。指望这些人进行身份验证,真正进行“反沉迷”,无异于自讨苦吃。

走出童话世界

解放日报上官:有人认为“拒电的人”是信息时代的落伍者和落伍者。

何云峰:信息爆炸,一般应该肯定。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如增加生活的便利性,维护信息权利的公平公正,减少人类劳动的局限性,增强劳动的幸福感。事实上,随着现代科技越来越“落地”,那些“拒电的人”害怕自己无法免疫。

它反映了一个大趋势:当数字电子产品的普及导致人与技术的融合时,电子产品不再是冰冷的物品,而是成为一种器官或人体器官的延伸和一种生活方式。所以,摆在世人面前的选择可能不是“拒电”,而是如何利用它,拒绝它的弊端。在这方面,与其做一个“拒绝欺骗的家庭”,不如做一个“拒绝欺骗的家庭”。也就是说,要用我们的智慧,有效克服数字技术产品和互联网时代的弊端,充分展示其优势。

解放日报上官:拒电族依然是“稀有动物”,但它的存在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面对无处藏身的网络覆盖和信息骚扰,没有唯一的接受方式。从这个角度来看,“拒电家庭”是否有可能成为一种彰显自身独特性的时尚生活方式?

陈占彪:这个问题要进一步分析。对于现在的都市人来说,不应该止步于“拒绝”或“逃避”,而应该从虚拟走向现实,从屏幕进入生活。

过去,我们的理解来自生活;今天,我们的大部分知识来自图像,准确地说是“美化”的图像。比如,我们可以在影视作品中看到熊猫可爱、天真、功夫高超...然而,一旦你来到动物园和四川,你就会看到一些熊猫的皮毛是黄色的,动作也不灵活。会有失望的感觉吗?没有现实生活刺激的感知,一般是虚假的感知。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现在的城市人不仅生活在“虚拟世界”,也生活在“童话世界”。明亮的窗户,成荫的树木,茶馆饭店,宝马轿车,美女帅哥……就你所见,似乎都是“美好”的东西。但是,一旦离开这个“童话世界”,看看外面,尤其是农村,你会看到一个不同的世界。

这些“不习惯”的人的遭遇,以前被认为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感情”。今天可以说这是“童话世界”造成的。所以,今天的都市人,尤其是我们的孩子,不仅要走出“虚拟世界”,更要走出“童话世界”。

“任性”或“逃避”是不人道的

解放日报上官:手机,电脑等。归根结底是一种手段和工具。重要的是我们有能力控制自己。

何云峰:“低头族”和“拒电族”形成鲜明对比。很大程度上可以说,“低头族”是科技的“奴隶”,是缺乏自我调节能力的表现。

黑格尔曾经说过,有两种自由观是不正确的:一种是任性的自由,即为所欲为,属于自由主义或无政府主义的自由观;另一种是逃避的自由,就是惹不起,能躲,看透真相,高高挂起。如果说“低头族”主要属于任性自由,那么“拒电族”可能主要属于逃避自由。

但严格来说,任性和逃避都不是人类的生活方式。人类需要创造性地克服电子数字产品的缺点。比如给手机安装一个软件,让它在有危险的时候自动提醒你;或者,按照一定的标准,赋予手机强行进入“聚会模式”、“班级模式”或“会议模式”的权利。

陈占彪:人类为了工作学习生活的方便,发明制造了很多高科技产品。但是,如果我们沉溺于这些事情中的任何一件,过于依赖现代科技,都有可能造成一种新的病态,使我们失去人与自然的亲近,失去思维能力,失去身心健康。这一切,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回答“如何控制欲望”这个根本问题。

一个基本原则是人的欲望分为好与坏,善与恶。对探索、知识、天赋、奋斗等的渴望。是积极的追求,能给人带来奋进的动力;对权力、金钱、美貌、职业、毁灭等等的欲望都是消极的欲望,带来道德的沦丧和人格的堕落。面对很多欲望,要很清楚,要选择好的就去追随,不好的就抛弃。

来源:视觉中国编辑:龚图片编辑:朱

1.《落伍者科技 “拒电族”:清醒者还是落伍者》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落伍者科技 “拒电族”:清醒者还是落伍者》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1576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