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的混乱,混乱的布置。
要想弄清八王的混乱,首先要掌握八王动乱发生的时间和背景。
八王之乱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元康元年(公元291年)三月至六月,涉及的王是汝南王司马亮和楚王司马玮;第二阶段是元康九年(公元299年)至光熙元年(公元306年),涉及的王是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
然而八王之乱却并非只有八个王参与,其中还涉及许多外戚、藩王、豪强乃至异族,那么要怎样才能简单易懂地理清楚八王之乱的始末呢?
笔者决定单单讲故事,让对这段历史毫无了解的萌新粗略地了解一下八王之乱的精彩瞬间,填补一下多数人对于这段晦涩的历史的空白。
熟悉这段历史的大佬可以在评论区对笔者的错误进行指正。不过咱不撕逼,以科普为主,娱乐为辅。
我往下写,您往下看,我们的故事就开始了。
上回书说到,司马伦称帝,彻底惹恼了其他势力。很多人想搞死他,这其中最突出的有三个。
八王之乱已经出现了三个王,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在这里,一次性就要出现三个。
咋办捏,像他们这么强的,有三个。
这就很尴尬,也很致命。
主角:司马冏(jiong,三声),职阶:复仇王子,王位:齐王。从某种意义上说,皇帝的宝座应该由他来坐,加上父王惨死,他有着满肚子的怒气。
主角:司马颖,职阶:弟弟,王位:成都王。目前他也就是个弟弟,一个有实力的弟弟。
主角:司马颙(yong,二声),职阶:堂叔,王位:河间王。他甚至不是司马懿的后人,他的爷爷司马馗是司马懿的弟弟,他和司马衷共同的直系亲属竟然得追溯到司马懿他爹司马防。所以原本皇位与他无关,可是如果皇帝是个白痴的话……搏一搏,单车变摩托!
(无图)
路人甲:司马衷,职阶:白痴,地位:太上皇。他是现任皇帝司马伦的孙辈。
要说这三王,就不得不说那武帝时代的宗族包围网。
当时的宗族包围网是这样:北有司马伦镇邺城,西有司马柬镇长安,南有司马玮镇襄阳,东有司马亮镇许昌。
他们的命运我们都知道了,元康元年,司马柬病死,司马玮和司马亮被一穿三,而司马伦去了长安,惹了一波叛乱回来。宗族包围网被撕得粉碎。
但是这足以说明邺城、长安、襄阳、许昌是洛阳周边的重镇。
太康十年(公元289年),司马颖封成都王,未到封地,留守都城。元康九年(公元299年),贾谧与司马遹下棋,态度十分傲慢,司马颖因此厉喝贾谧。这次事件是太子与贾家的矛盾激发点,加速了贾后对司马遹下手,也使得司马颖被赶出都城,去镇邺城。以此为根据地,司马颖开始做大做强。
司马颙则在一开始是继承了父王的太原王爵位,咸宁二年(公元276年)前往封国,第二年改封河间王。元康元年(公元291年)司马颙镇邺城,元康九年,司马颙才镇长安。
要知道,整个八王之乱期间司马颖的基地都是邺城,司马颙的基地都是长安。而二王兴兵讨伐司马伦不过是他们到这两个地方的一年以后左右。也就是说司马颙治理了邺城九年然后把邺城甩给了司马颖然后又去了长安?那邺城不应该是司马颙旧部吗?为什么邺城方面的人不把司马颖抓起来献给司马颙?
笔者查阅资料从未见过司马颖和司马颙后院起火的记载,司马颙在邺城九年的影响也丝毫未见提及,就好像他从未去过邺城一样。或许司马颙只在元康元年在邺城待了一会儿就离开了?不知有没有大佬可以解答。
司马冏则在武帝时代就有一个故事,原齐王攸横死时,司马冏上告医生们谎称司马攸无病,致使司马炎下诏诛杀所有当时给司马攸看过病的医生。同时在司马伦篇我们已经提到了司马冏也参与了倒贾活动,司马冏因此升迁,可是升迁后的官职依然不高,司马冏心生怨恨,孙秀察觉以后,把司马冏赶去了许昌。
这样一来,就在司马伦篡位之前不就,三王已经在西、北、东组成了新的宗族包围网,这一回因为偶然调度而形成的宗族包围网,比武帝时代有意为之的包围网还要牢靠的多。
最先向司马伦发难的正是司马冏,他与一些人秘密筹备起兵事宜,司马伦派人前去打探虚实,而那人却背叛了司马伦,说齐王这边一切正常。而齐王为了表达忠心,杀掉了密谋者之一把他的头献给了司马伦,博取了司马伦的信任。
由此我们可见司马冏手段的毒辣。
筹备完全以后,司马冏便向天下发布檄文。有兵权的没兵权的各个州郡和藩王全部收到檄文,比如成都王,比如河间王,我们还应该注意这其中还有一个常山王。
常山王,是八王之乱的另一个王长沙王司马乂当时的王位。
也就是说,其实这时出场的已经有四个王了。
司马颖、司马乂当机立断加入了齐王的阵营出兵。司马颙也出兵了,派了一个叫张方的领着兵马,可是一开始他是想帮司马伦来着,大军出征了,他听说齐王与成都王声势浩大,又派一个叫李含的去告诉张方自己换阵营了,两支部队还没有到达洛阳,一切就都已经结束了。
于是司马颙就很尴尬,他在这场纷争之中命运如何我们稍后再说。现在我们来看正面战场。
天下兵马基本分为司马颖这一支和司马冏这一支。司马伦出兵抵挡,在黄桥重创司马颖,在阳翟抑制住司马冏,竟然挡住了两路大军。
然而八王之乱时期的战争,我们不能立flag,千万千万不能立flag,八王之乱的战局永远会在你最意想不到的时候反转。
忽然,只见司马伦麾下一支军队发生了内乱,其将领慌忙逃回洛阳,他们不知道自己的队友在前方占据了优势,竟然向司马伦禀报:完喽,玩完儿喽,除了咱们其他人都全军覆没喽!
What?司马伦惊了,急忙把与司马颖对峙那部分军队撤回来。撤到半路,司马伦才知道情报有误,原来自己手下挡住了司马冏,然后又把司马颖这边的军队往回调。
这不是在自扰军心么?赵王军队都蒙了,啥啊?我们到底赢了输了啊?
司马颖这边乱了,司马冏那边也逆转了,司马伦发现自己全线崩溃。那么战争期间司马伦在洛阳做什么呢?
祈福、求仙、厌胜。
是的,我们有理由相信司马伦或许本来真的没有当皇帝的野心,他是相信了孙秀造的那些司马懿显灵的神迹,然后在父亲的“旨意”之下无奈称帝。因为大难临头,他竟然真的以为道法可以让他度过难关。当初司马允发难那么困难的情况都克服过来了,他或许已经认为自己真的是天命之子。
他不断地祈祷,希望那“强迫”自己当皇帝的父亲可以站出来“负责”。
他等来了什么呢?
他等来了内部的叛乱。
司马颖和司马冏还没有打进来,司马伦便已经后院失火。叛乱的那个人,叫王舆。
哪个王舆?
各位还记得那个被背刺的淮南王司马允吗?他起兵时,一开始决定进皇宫先挟持皇帝,是因为宫门关闭,才决定改变目标直击司马伦,而关门的那个人,就是王舆。可以说王舆是司马伦的救命恩人,如果司马允挟持了皇帝,以天子之命诛杀司马伦,遭到的抵抗会少很多,司马伦必定毫无还手之力。
正是这个人,他背叛了司马伦,发起了背刺。
但是动最后一刀的还不是王舆,而是梁王司马肜,司马伦亲爱的哦尼酱,司马懿第八子,司马师、司马昭、司马亮可爱的哦豆豆。司马肜本来与司马伦一同起事反贾,此时也背叛了司马伦。他首先上表弹劾司马伦,才导致司马伦最终被杀。
然而王舆和司马肜的背叛不会遭到谴责,因为他们背叛的是大逆不道篡权夺位的逆贼,他们做的被视为是正义的。如果司马伦仅以宗亲身份把持朝政,他还能多苟延残喘一会儿,可称帝一举彻底失去了人心。
至于孙秀,已经在王舆的叛乱之中被斩杀了。
这群人把司马衷从金墉城迎了回来,于是司马衷的人生,在多了太上皇这么一笔之后,又继续了他的皇帝生涯。
之后司马颖入城,而司马冏,竟然还在前线和司马伦麾下的军队死磕,直到两个月后才入城。
论功行赏,司马冏承受了最大的抵抗,同时也是讨赵的发起者,又是司马攸之子,当初司马攸与司马炎之争以及司马攸与司马衷之争影响到了现在,司马冏身为堂弟声望反而高于司马颖这个亲弟弟,于是司马冏开始把持朝政。
司马颖、司马乂自然也收了赏。
司马颙呢,司马冏没有清算他,反而以他迷途知返而也给了他赏赐。司马颙出兵的目标达到了一丢丢。他本来就是旁支,现在他已经可以满足了。
可是司马冏和司马颖的功劳事实上是没办法分出个高低胜负,而且政治蛋糕的分割从来也不是论功行赏,而是论拳头。
司马颖有兵权,而且和司马冏一样,就驻扎在洛阳。
二王完全有可能开始新一轮的战争。
然而就在这时,司马颖居然退出了权力的争夺。
司马颖的治所当时在太学,司马衷亲自去慰劳他,而他竟然说:这是司马冏的功劳,我没有什么功绩。随后,他拜谒太庙,然后直接返回邺城。司马冏听后大惊,亲自去追司马颖,于七星涧追及。司马颖停下车马,与司马冏道别,没有谈时事,只是说自己留在邺城的母妃身体不好,自己不放心待在洛阳。当时围观的百姓莫不为成都王倾倒。
于是洛阳进入了司马冏时代。
这是以成都王的退让换来的和平时代。
司马颖的做法无疑是极其微妙的,太子死后,洛阳进入了接连的混乱,齐王和成都王一起缔造了和平,虽然现在司马冏主持朝政,但是,洛阳人不感谢司马冏,他们心里无时无刻不心心念念着司马颖。
司马冏的位置现在是非常的尴尬,如果他不能服众,那么司马颖埋下的人心就会爆发。
那么司马冏能否守护住西晋的和平呢?
我们下期见吧。
1.《【马伦】【极简八王之乱史】5.堂弟、弟弟和堂叔(上)》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马伦】【极简八王之乱史】5.堂弟、弟弟和堂叔(上)》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2869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