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高品质的健康生活已成为社会普遍追求,加上人口老龄化趋势凸显,涵盖养老、养生、医疗、文化、体育、旅游等诸多业态的医疗康养产业在我国得到蓬勃发展。
医疗康养产业市场潜力巨大,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皮尔泽将其称为继IT产业之后的全球“财富第五波”。在“健康中国”战略大背景下,我市将其列入十大千亿级产业计划,全力以赴加快建设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北方中心,引来一众投资者寻找商机。
尤其是前不久第十三届中国卫生信息技术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交流大会的成功举行,为我市打造“健康医养之城”创造了新的契机,也为市民带来更多的健康期待和“健康红利”。
无可争议的投资新风口
“现在收入高了,我们更看重生活质量了。”今年70岁的张老太患有糖尿病,老伴常年服用治疗高血压的药物,她算了这样一笔账:每月除了正常的医药开销,她和老伴会自费做一些保健养生项目,每年夏天还会去海边城市旅游疗养一段时间,这些费用超过家庭收入的1/3。
实际上,家庭健康消费投入比重增加的情况存在于不同年龄层。今年年初,“80后”田女士给全家人办了健身年卡,虽然价格不菲,但她觉得“值”——身体健康才能更好地工作生活。田女士感觉,随着“智慧+”服务衍生的一系列医疗康养产品越来越多,身边很多人除了定期体检、疾病筛查外,对“在线诊疗”、“居家医养”等个性化、精准化医养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多。
医疗康养产业是21世纪的新兴产业,涵盖诸多业态,关联城市建设、生态环境、民风民俗、科技信息、文化教育、社会安全等众多领域。在欧美发达国家,医疗康养产业已成为继IT产业之后的全球“财富第五波”。
近年来,我国医疗康养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已成为无可争议的投资新风口,2010年至2016年,我国医疗康养产业复合增长率高达19.4%,是全球平均增速的5倍。2017年国内医疗康养产业总产值约4.4万亿元,预计2020年将达到约8万亿元规模,市场潜力巨大。
“人民健康”上升为国家战略
业内一致认为,我国医疗康养产业市场需求将进入高峰式增长期。不过,该产业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政策的导向作用至关重要。
2013年以来,我国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指导性文件,逐步形成了国家对医疗康养产业的顶层设计,为产业发展带来了重大战略机遇,提供了政策利好大环境。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把人民健康放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山东省委党校经济学部副教授孔宪香认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人们对生活的需求不再止步于温饱,而是追求健康、高质量的生活。另一方面,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已成为多发病、常见病,如何预防疾病成为医疗康养产业亟待突破的一大问题,也成为催热医疗康养产业的重要因素。
目前,我国一些城市已经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中,对重点人群、签约居民的养生保健情况给予了引导和健康管理。比如,厦门健康管理师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居民的饮食、保健等进行专业指导;有些城市家庭医生团队中,有临床营养师加入等。
公众医疗康养需求“品质化”
位于历山路上的国际颐养中心,有80多位老人在这里“安家落户”。在这个9000余平方米的“高档住宅区”,50多名专业医护人员24小时轮班值守,为老人们提供生活起居、护理照料、医疗康复、精神慰藉、文化养生、营养配餐等多种服务。
“我们从2015年就开始布局医疗康养产业,只有越早进入才能更好地赢得先机。”鲁商福瑞达健康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庞晓慧介绍说,当前众多投资者已经认识到医疗康养产业的巨大发展前景,实力较为雄厚的企业则从“医、养、康、护、游、乐、教”多层次打造服务体系。对于高端医疗康养服务需求,除了配备专业医护人员、完善硬件功能外,也更舍得从人文、生态等软环境方面投入人力和财力。
庞晓慧说,当前企业已经从全省布局,开发运营了养老机构、生态健康城、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等项目。其中,公司投资建设的国际颐养中心项目集医养结合、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四位于一体,于2017年3月正式运营,床位216个,开业一年时间入住率达49.4%,吸引了很多外地人拎包入住。“我们前期规划建设以双人、多人房间为主,但实际情况却是以费用相对较高的单人房间需求为主,可见当前通过社会机构养老的意识越来越明显,且公众消费能力比预期强,医养需求也开始追求品质化和个性化”。
“与传统产业不同,医疗康养产业的优势在于可实现资源的异地供给。”一位业内人士介绍说,例如制造业,产品从制造地到需求地,两端存在漫长的距离。而对于资源禀赋较好的地区,可通过良好的产业形态满足异地康养需求。康养旅游发展比较好的地方,不仅能满足当地康养需求,还能满足异地康养需求,因此带来了更多发展机会。
企业“跨界”抢占市场
巨大的市场,正吸引更多企业进军医疗康养产业。当前,恒大、万达、万科等地产巨头纷纷成立大健康集团,大规模布局医疗、养老等领域。与此同时,阿里、腾讯、百度等科技巨头也利用自己的资源和平台优势,开始探索医疗康养产业的新模式。
层次更高、覆盖范围更广的全民健康需求,正推动医疗康养产业精准化、多样化、个性化对接。有分析指出,近年来,嗅觉灵敏的地产公司凭借丰富的运作经验,快速切入康养地产开发,打造高端康养社区。保险公司凭借资金规模大、周期长,以及保险与医疗康养之间的天然联系,积极嵌入机构养老的投资与运营管理。有些资深康养企业,则由最初的机构养老延伸到居家康养,并试水候鸟式养老,开启新型养老方式。
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应用,实时采集用户健康数据信息和行为习惯的智能化、可穿戴设备等相关产业配套消费品迎来大发展。更有一些传统制造企业也“跨界”入局,争抢医疗康养产业的“蛋糕”。中国健康养老产业联盟有关负责人认为,越来越多的优势企业进入,将有效推动产业向连锁化、规模化发展。
另一方面,尽管集团资本大举进入,但目前医疗康养行业内部竞争尚处于初级阶段,行业规模和品牌效应尚未形成。在孔宪香看来,随着医疗康养融合加速,这一市场还有待进一步开发。与此同时,对高端医疗康养服务的需求正成为产业发展的一大突出特点,这既是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也改变了人们对传统医疗康养方式的思维。而公众对于高端医疗康养的诉求和现状之间的差异,则推动了相关产业加速发展,市场将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专业人才紧缺亟待解决
弗吉尼亚大学医学院助理教授姚能亮,专门研究医养服务和癌症医疗,十分看好医疗康养产业在国内的发展前景,即将以山东大学齐鲁青年学者身份加入山东大学医药卫生管理学院科研团队。在他看来,当前我国医疗康养产业的相关概念、决策及科研还需要进一步细化。
“要发展这一产业,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医、什么是养。按照流程和技能,医疗康养服务可以分为很多种类。”姚能亮具体解释说,从流程上分,根据个人身体状况,可包含急症诊疗、过渡性医养康复、长期健康管理;从技能上分,可包含居住服务、日常生活功能服务、护理康复、全科或专科性的医疗服务。
“对比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先进经验,我国医疗康养服务的内涵不全,服务功能质量较低。”他以人才培养为例,专业划分、理论知识、培养模式、实践应用等方面还亟待完善,而且不少业内人才往往过分关注热点,而不重视专业技能的提升、业务领域的深度探知。
姚能亮建议,发展医疗康养产业,首先需要研究开发适合中国的医养服务模式,特别是居家医养模式,目前在国内基本还是空白。第二,需要政府与社会开发支付模式长期照护险,并且实现医保和长期照护险的协调互动,这是应对老龄化、保障长期失能失智人员医疗、护理、康复、基本生活照料和居住等服务的制度设计。第三,建立服务质量测评体系,引进第三方机构对医疗康养服务机构进行公开测评,将质量和支付挂钩,并为公众提供自主选择的参考标准。第四,为应对专业人才紧缺现状,教育培训要紧密衔接,向该产业提供匹配的人才队伍。第五,开发适老型的技术产品与社区,满足公众尤其是老年人居家就医养老的需求。
居家医养“蛋糕”最大
姚能亮说,从国内来看,济南医疗康养产业发展具有资源优势。中国养老服务格局有个著名的“9073”概念,即90%由家庭自我照顾,7%享受社区居家养老(照顾)服务,3%享受机构养老服务”。对此,济南乃至全国的医疗康养产业发展应当瞄准“普惠大众”,“居家医养”是重点,“这在欧美发达国家也是如此,该产业是美国就业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但国内现状是,虽然市场规模巨大,但由于居家医养领域在短期内投资回报率不高,很多投资者不愿意真正从技术、服务上进行长期投入,政府还需要精准引导扶持一批有恒心和爱心发展医养事业的机构和企业迅速成长起来。
他认为,医疗康养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也受当前社会意识影响,需要真正在全社会形成“尊老敬老”、“全人健康”的氛围。比如,从社区建设上,提前规划建设居家医养相关的软硬件设施,带动整个产业链协同发展。当前,山东、济南十分重视医疗康养产业,也在顶层设计、项目引进等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尝试,将在创新、技术、服务等方面加速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对相关领域产业发展也必将带来利好。
政策扶持需要“连续性”
一位医疗康养企业负责人坦言,虽然有很多利好政策,但在推进项目落地时企业往往遇到难题。“由于政府主管部门分立,政策协同难、落地难。”她具体分析说,多头审批、多头管理导致“医”与“养”结合困难,民政部门、卫生部门和社保部门各有政策与标准,手续的办理又互为前置许可,造成权责不清等问题。
与此同时,“医养结合”门槛高、投入大,医疗机构参与意愿不高,养老机构能力资质不足,“企业兴办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获得医疗资源、取得医疗资质是难点”。另外,养老机构取得医保定点资质也比较困难,“医养结合”还需要医保政策的细化和落地,如纳入养老机构医保报销范围的疾病类型需要明确细化等。
医疗康养产业涉及方方面面,前期投入很大,做成熟需要很多年,这需要地方政府保持政策引导扶持的连续性。“首先需要打破政府部门之间的工作壁垒,共同制定相关政策标准、许可办法、审批流程等,简化相关手续办理程序。”有企业负责人提出,政府层面需要制定医养结合项目的建设、服务、运营、补贴、考核等各项标准,降低准入门槛,使医养结合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我国医疗康养服务发展趋势是一个长期的转型过程,随着人口结构、养老资源与服务需求的变化而变化。有业内专家表示,未来10-20年中国医疗康养产业发展将呈现几大趋势,比如从“适度普惠型”转为“普惠型”、从传统单一转为多元多样化、从基本照料为主转为身心共养等。
1.《it产业 继IT产业之后的全球“财富第五波”——医疗康养产业崛起“健康红利”加速释放》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it产业 继IT产业之后的全球“财富第五波”——医疗康养产业崛起“健康红利”加速释放》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458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