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个热搜,震惊了影视圈。
香港演员王羽去世。
一瞬间,无数影视娱乐号发文悼念。说起王羽,不得不提1967年的《独臂刀》。
在上世纪60年代以前,中国的武侠片尚没有形成独特的风格。
受题材和技术的限制,武侠片大部分植根于传统戏曲中,长期没有实质性的发展。
邵氏老板邵逸夫越来越看不下去。
启用一批有想法的年轻导演胡金铨、张彻、徐增宏等,决心拍摄新派武侠片。
力图用真实的打斗场面、快意的江湖情仇,来替代过去泛滥、虚假的舞台化效果。
不久,《独臂刀》的面世彻底改变了这个局面。
不仅创下了当年香港电影票房的新纪录,也让华语武侠片正式迎来了黄金时代。
而影片的主演,年仅23岁的王羽从此名声大振,家喻户晓。除了在华语影坛地位卓著,王羽的人生经历也颇为传奇。
虽然成名于香港,但王羽其实是上海人,属于第二代由上海南下香港的精英。
他自幼习武,少时就读于上海体育学院。
身强体健,又满怀海派的时尚气质。
16岁随家人一起赴港,20岁正式签约邵氏。2015年左右,王羽的健康每况愈下,不得不暂别影坛。
长达几年消失在大众面前,让许多人对这次的乌龙事件也并未感到意外。
而更多的年轻人,也只有在这样的新闻中才知晓这样一位传奇人物。
这也不正说明,那段武侠电影的黄金时代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
50年前,是王羽的巅峰,也是邵氏电影的巅峰。更是华语武侠电影开始崛起的黄金岁月。
「邵氏出品,必属佳片。」
自《独臂刀》之后,风头正劲的邵氏电影带出了一个又一个传奇人物。
刘家良、郑佩佩、岳华、罗烈、姜大卫、狄龙、李修贤、尔冬升、徐少强、惠英红…
可谓人才济济,雄心勃发。
只可惜,当时的邵逸夫感到香港电影行业必将没落,开始把精力重心转移到TVB电视制作上。而且,邵逸夫长久以来刚愎自用,独断专行,导致旗下艺人和管理层矛盾重重。
1970年,时任邵氏首席执行官的邹文怀离开,带走了一众干将创立嘉禾。
1971年,回港的李小龙本想找邵氏合作。
但1万美元片酬的报价,却遭到了邵逸夫的拒绝。
这位日后的巨星拱手让给了对手嘉禾。
后来,一部《唐山大兄》轰动了全亚洲,更直接带动了香港功夫电影的升级。
仅凭一个李小龙,嘉禾在邵氏的霸权中得以占据一席之地。
李小龙过世后,嘉禾又陆续签下离开邵氏的许冠文,和刚刚崭露头角的成龙。一连拿下三位票房巨星,嘉禾一时风头无两。
而另一边的邵氏电影,衰落则不可避免。
时代更迭,势不可挡。曾经由张彻、王羽一代开创的新派武侠,到了80年代已经变得老旧不堪。
徐克、程小东等新锐导演又打造出了更新一派的武侠电影。
称霸银幕的,变成了李连杰、甄子丹、赵文卓等更新一代的武打小生。
曾经的邵氏一哥王羽,也在这时候难以跟得上时代,渐渐隐退。
如今,随着电影制作技术的发展,所有的动作戏几乎都可以由后期制作,通过剪辑来完成。观众可以充分享受电脑特效带来的视觉享受。
但与此同时,传统靠真摔真打的功夫片变得越来越少。
所以,总感觉现在的电影少了许多真实感。
「拳拳到肉」这个曾经习以为常的名词,正逐渐变成少部分电影的宣传口号。
常有人感慨,现在能打、会打、敢打的演员凤毛麟角。能有所期待的功夫片,依然只能靠着几个年过半百的老打星撑着。
而成龙、甄子丹这样的打星,如今身体也显然大不如前。
一部让人津津乐道的功夫电影或武侠电影,已经很久很久没有看到过了。
即使现在偶有电影打出武侠的名义,但总感觉少了许多味道。那些逐渐消散的味道,正是我们回忆武侠电影的重心。
怀念的是那些爱憎分明、血气方刚的银幕大侠。
怀念的是那个敢打敢杀,恩仇情义的快意江湖。
这个时代,似乎已经不再需要这样的故事和情怀。但王羽他们所代表的那个黄金时期武侠电影,始终在鱼叔心里念念不忘。
那股对武侠电影的特殊感情,一直在鱼叔心里隐隐回响。
全文完。1.《成龙去世乌龙 50年前的华语顶流,被这个乌龙摆上了热搜》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成龙去世乌龙 50年前的华语顶流,被这个乌龙摆上了热搜》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615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