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天在微信朋友圈看到哥哥发的夏宝庙会的图片,才知道夏宝农历七月三十日的庙会日又来了,又一次路过了这个热闹的庙会。据说,今年的庙会,结合夏宝、南阳、杜村的文化节,会持续几天,期间会有村民自编自演的节目,也会有孝义碗剧团的剧目。我不记得我有多少年没有开车离开福特的庙会了。这个时间可能已经二十多年了。现在交通便利,产品丰富,传统的庙会已经没有那么吸引人了,我们更怀念童年的庙会。参观现在的庙会是为了寻找更多的童年记忆。
庙会的历史与起源
不知道7月30日夏宝庙会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应该有几百年的历史了。由于下堡位于下堡河中部,南有通往都镇河再到路口的主要交通路线,北有汾阳,西有中阳,东有孝义市,是孝义西部重要的商贸中心。下堡庙会应该是继都镇庙会之后孝义西部的传统庙会,因为这个庙会不仅是下堡镇人民的节日,也是西部南阳和都村两个乡镇农民的节日。估计孝义东部应该没有比老城区庙会更有影响力的庙会了。
庙会序曲
老庙会摊位还在下堡村老街,有店面的街道长约200米。天亮之前,摆摊的小贩们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把你的货物放在你之前占用的摊位上。货物中有西方的农具,汾阳的肉,东方的百货,一般一集三天难得一见。只有包装得当,他们才有时间咀嚼他们带来的干粮。如果他们大方,就会去油条摊喝碗粥,吃点油条。因此,油条摊是庙会上最早开放的摊位。通常早饭后,下堡的村民会先去街上,不是买东西,而是看看有什么打折的。上学的孩子通常在上学前走在街上。
庙会场景
九点以后,会赶上开会的人会从四面八方赶来,已婚的女儿会趁机回家看望老人。其他村子的奶奶也会过来看孙子,逛完街一起吃午饭,坐在一起聊天,聊亲情。那些没有亲戚的人还是会来开会的。一方面,这是一种难得的兴奋。另一方面,他们会为即将到来的中秋节和秋收购买一些食物、日用品和农具。过了十点,街上的人会逐渐增多,姐妹俩,母女,或者母女互相出现在街上,当然抱着孩子或者用手抱着孩子是不可或缺的。大家从一个摊位看到另一个摊位,遇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会蹲下来自己选,然后会有一些讨价还价。通过协商一个好的价格达成交易并不总是可能的。买家一般都是去别的摊位看货,做价格,摊主也习惯了,所以很少投诉。简而言之,有叫卖的哭声,有讨价还价的哭声,有孩子的哭笑声,有熟人的互致问候声,还有人的哭声,从很远的街上都能听到。然而,购物者并不在乎这种噪音,他们完全沉浸在商品的选择中。
庙会
庙会摊位
庙会的摊位基本上是按照货物的用途分区域的,除了少数村民把摊位放在自家门口的台阶上,比如永瑞叔叔的绳摊,卫城的月饼摊。据我记忆所及,街口一般是百货公司,各种小摊卖布、衣服、鞋帽,后面是几个小摊卖小生活用品,然后还有一个小摊卖杂货,有酱、醋、糖果、馅糖、饼干等。这些摊位是孩子们最喜欢的。通常也会有地摊卖家,因为很多人用老痱子做酱油,所以这个地摊的生意往往很好。有一个卖农具的摊位。西部山区的人们把自己的篮子、簸箕等农具放在这里,也会有卖核桃的长杆子,因为通常这时候周围很多村子都准备好了玩核桃。在这些摊位中,还有我们的老邻居斯瑙锤和吴瑙锤兄弟的铁摊位。走到龙瑞家门口或者再往下一点,会有一个肉摊。汾阳有兄弟在这里摆肉摊,基本上一人一摊。我猜这几个兄弟也应该算是孝义的名人了,来堡赶会的都知道他们的来历。小吃要在猪肉摊旁边卖。当时面条等零食还没到孝义,所以零食就是油条和凉粉。再进一步,我们会卖蔬菜水果,这个也会卖粉丝,粉条之类的。水果人会给老人和小孩买一些,中午会买蔬菜招待家里的客人。基本上卖水果蔬菜的都到了街尾。当然,庙会离不开骡马市场。骡马市场在偏离大街的老路上,那里卖的都是猪和马。因为会有动物粪便,味道很难闻,所以很少有人会踏足这里。一般庙会上必不可少的就是一个储车棚,一个广场空的地方用绳子围起来,满足骑自行车的人赶会安全存放自行车的需要。因为旧社会的自行车基本都是不上锁的,存车的时候车把上挂一张卡,然后给存车人一张卡,卡来取车,只要两张卡匹配就可以把车拿走。
儿童庙会
我们年轻的时候特别期待这个庙会,一个是因为热闹,当然最重要的是因为可以吃到好吃的。中午放学后,我会背着书包在街上散步。这个时候应该是街上人最多的时候,街上的人熙熙攘攘。夸张的话让人把胸贴在背上。孩子就像小偷,特别喜欢拥挤,特别喜欢制造人群,只是寻找刺激的感觉。除了寻找刺激,大家都会拿着绘本停在展台前,蹲在展台前看绘本,装做买的样子。事实上,大多数人口袋里都没有钱。有些人会被油条的香味所吸引,盯着黄澄澄的油条吞口水。此刻家里只能找个好目标,然后回家求父母买。对于家庭条件不好的我,只能看看,不会主动让父母给我买吃的。。
一顿“丰盛”的午餐
眼力好回家后,家里一般都有客人。我们可以借此机会改善我们的生活。除了吃白面,我们还在家炒豆腐和鸡蛋。食物的丰富程度不亚于你的生日。也可以吃亲戚买的零食或者水果。三姨有时候买油条给我们吃。
请到剧团来
庙会除了商品交流会,一般还会邀请剧团唱歌,这也是庙会的一大看点。对于一些老戏迷来说,看戏的重要性高于逛街,甚至唱几天歌似乎也能让他们年轻几岁。确定有戏的时候,人们会先问“是哪个剧团的?”你邀请王爱爱了吗?“老舞台还在瓦迪街的井边。很多年前就被破坏拆除了。舞台前面有一个大院子。从剧团搬个箱子搬进去,就成了好奇孩子的天地。那时候的孩子特别喜欢看吴升在院子里练习耍把戏。当然,他们不得不在那里听演员们自掏腰包。
剧院
每天中午晚上都有两场戏。中午,舞台是在吃饭的时候,戏迷们早早来到舞台,选择合适的地方等待正式开始,不顾饥饿。最好的位置一定是在舞台前面,但是那个位置只能在你去的早的时候才能占据。往往是在第一部剧之前,剧之前,之后大家都很着急,很慌。这时候孩子也会在场,他们会走到后台侧门,拉开窗帘,偷偷看演员化妆。对他们来说,这部剧更有吸引力,因为它有明亮的装饰和一些武术打斗。在戏开始的时候,有些家长会把孩子放在舞台上,让孩子坐在舞台入口外的平台上看戏,以免把孩子逼到脖子上。然而,更多的孩子在院子里打架,站着听一会儿。其实他们是看不懂歌剧的。晋剧的一个曲子会拖很久,没有几年的看戏经验他们是听不懂的。当时的歌曲多为古典传统歌曲,如《鲁花》、《数粮》等。许多老人多次观看或收听歌剧,并把它们记在心里,这样他们就可以轻松而不自觉地沉浸在其中,在舞台上随着节奏哼唱,这也是他们剧院的乐趣。我喜欢去剧院,因为我也喜欢看华丽的服装。因为爷爷和爸爸的影响,我也喜欢听戏,虽然听不懂。因为他们爱听歌剧,每天在家广播里播放晋剧的片段,敲打的节奏还不错,唱的曲调也是九首八遍。虽然我很爱听歌剧,但是直到现在我还是听不懂歌剧,可能是我对歌剧入戏不够深入,不记得歌剧了。夜场对我们“玩瞎”有点意思。夜场将在舞台两侧的墙上上演歌剧。这时候我们就能知道人们在唱什么,就能更好的欣赏声音,动作,表情。
剧院
变化
长大了一点以后,看的剧多了,也渐渐体会到了。我不得不在舞台前看这出戏。我在这个位置听到的是演员嘴里清晰的吐字声,而不是扬声器放大的声音变化,所以更容易理解。现在人们经常在庙会上唱戏,表演的地方成了80年代后期大队搭建的新舞台。几年前,村里建了一个文化体育活动大厅,里面有一个舞台。剧院的环境不错,但是去剧院的人少了,也没钱请好戏,更没有名剧可以请。
如今庙会变了味道,街道变得更长、更宽、更直,两边的店铺琳琅满目。但是因为平时很多东西都可以买到,人们就不会再选择庙会当天买东西,所以庙会当天熙熙攘攘的人群就不复存在了。种地的人越来越少,农具和铁器的销售基本上消失了。再也没有小孩子痴迷的绘本了。孩子嘴里吃的东西多,但吃的东西却多如麻辣烫,在我看来是不健康的。
依然怀念
现在的庙会虽然变了,但摊位上还是各种各样的商品,人们讨价还价的方式没有改变,一些传统美食依然存在,购物时会看到多年未见的老朋友或邻居。这些是庙会的吸引人之处。如果我有时间,我仍然会回去参观我们在夏宝的庙会。
附言
这只是我个人对童年庙会的记忆,略显枯燥。也许一个更富裕,更调皮的同龄人会有更多有趣的回忆。但是我相信我的记忆里还是包含了大部分朋友的记忆。
微信官方账号没有留言功能?
党政图文如何排版?
点数共享
点击它
指向观看
1.《七月三十 下堡的七月三十庙会》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七月三十 下堡的七月三十庙会》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615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