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文学翻译中的文学塑造——理解、表达与背叛
主讲人:闵薛飞副教授(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地点:中山大学图书馆学者图书馆
时间:2018年9月9日19: 30
2018年9月9日19: 30,中文系第55届学术前沿讲座在中山大学南校区学者图书馆成功举办。应中山大学中文系姚大堆副教授的邀请,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闵薛飞副教授为我们做了题为“文学翻译中的文学塑造:理解、表达与背叛”的精彩讲座。闵薛飞教授是葡萄牙文学研究者。他目前是西葡萄牙拉丁美洲文学研究协会的主任。他翻译过保罗·科埃略(paulo coelho)、费曼多·佩索阿(femando pessoa)和克拉丽斯·利斯佩奎多(clarisse Lispequedo)等著名作家的作品,是葡萄牙文学汉译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翻译家之一。
闵教授是从事葡萄牙文学翻译和研究多年的资深翻译家。在讲座中,闵教授与听众分享了他的翻译过程和经验。“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包括理解源语言和用目标语言表达两个部分。”闵教授从评估翻译材料开始,逐步指导学生如何开展自己的文学翻译工作。“首先,文学翻译是一种阅读。翻译的第一步是精读,细读,深入阅读。原文的理解在一端,用自己的母语表达在另一端。”她在发言中指出,“至少仔细阅读原文后,可以先粗译,再精译,最后还有很多精校。”闵教授在演讲中多次将翻译归为神秘主义行为。有些词的翻译有时来自灵感,有时来自天赋。她鼓励学生在充分阅读后大胆实践,“用中文自由写作”
与此同时,讲座还探讨了源语言理解的深层次问题和目标语言的具体表达方式,并试图通过翻译找到一种有效的方式来传达原文的“文学性”。面对传统翻译观中的信、达、雅三大标准,闵教授有不同的看法。“我觉得翻译的标准比‘一封一封’好。尊重原文的风格和句型应该是一个主要原则。在“雅”方面,过分追求文字中的雅,有时会破坏原文的风格。比如把简单的文章翻译成华丽复杂的文本,在儿童文学翻译中采用艰深的词语,这些忽略了文本调性的‘优雅’都是我们应该避免的。”
闵教授还就归化异化、译者背叛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在翻译的过程中。“翻译是一个调平的过程,”她用余华先生的话总结道。“难免会有增删和歪曲,但只要达到最后的平衡,就可以说是一个有良心的译者。”在谈到中外文长短句式的区别时,闵教授也指出“我通常在兼顾读者感受和句法逻辑的前提下,尽量保持长句在文中的表达”,她强调“汉语句法还有一定的发展”空,作为译者,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不断进行语言实验,探索汉语句法的灵活性。”闵教授还向在场的师生推荐了一系列与翻译相关的入门书籍。讲座结束时,闵教授接受了在场师生的热烈提问,并逐一回答了一系列与翻译实践和研究相关的问题。
本次讲座由中文系姚大堆副教授主持。讲座设在图书馆的学者图书馆,座无虚席,吸引了校内外的师生参加。除了学生,还有葡萄牙语、日语、法语、德语和英语的翻译和研究人员。现场学术氛围浓厚,讨论热烈。在一定程度上,本次讲座将有助于听众对文学翻译的相关问题有更深的理解,包括什么是文学翻译、翻译中的文学追求、翻译实践和研究等。
/作者:姚
/美国编辑:郑
1.《前沿讲座 学术前沿讲座2018(55)》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前沿讲座 学术前沿讲座2018(55)》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790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