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琵琶记》的作者高明,字则诚,自号菜根道人,瑞安(今属浙江)人。他出身于书香门第,是理学家黄溍的弟子,是刘基(伯温)的好朋友。至正五年(1345年)中进士,先后任处州录事、江浙行省椽吏、浙东阃幕(统帅府)都事、福建行省都事等职,平生为人耿直,“意所不可,辄上政事堂慷慨求去”, “论事不合,避不治文书”,官声很好。晚年时,天下大乱,方国珍想强召他入幕府,他力辞不从,并从此隐居在宁波城东的栋社,以词曲自娱。顾德辉《玉山草堂雅集》称其“长才硕学,为时名流”。作有南戏《琵琶记》、《闵子骞单衣记》;《全元散曲》收其《二郎神·愁怀》等三首。另有少量诗文传世。
经典概述
宋元时期,中国戏曲主要有两支:一支是从宋杂剧、金院本发展出的元杂剧,另有一支是在东南沿海地区流行的南戏。南戏发展较晚,后来演化为明清戏剧的主要形式“传奇”。
南戏最初应该是在温州一带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形成的,《南词叙录》说它“即村坊小曲而为之”。温州是一座古城,又是对外贸易的通商口岸,商业发达,经济繁荣,南戏在这种良好的环境中逐渐扩展到东南沿海一带,进入南宋都城临安。元灭南宋以后,北方剧作家大批南下,造成了南北剧的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南戏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如改编杂剧的剧目,吸收杂剧曲牌联套的方法,采用杂剧的一些曲调,形成“南北合套”的形式等等,南戏的艺术水准因而得到提高。到元末,《琵琶记》等剧本出现,标志着南戏达到了成熟。
《琵琶记》是高明根据长期在民间流传的南戏《赵贞女》改编的。《赵贞女》写蔡伯喈上京应举,贪恋功名富贵,长期不归,赵五娘独力支持门户,在蔡家父母死后到京师寻访伯喈,伯喈却不认。最后以马踩赵五娘,雷轰蔡伯喈结束。
本剧共四十二出,剧情大致是: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新婚不久,恰逢朝廷开科取士,伯喈觉得父母年事已高,不愿去考试,打算留在家中服侍父母。但是蔡公不从,邻居也劝说,伯喈只好告别父母妻子,赴京考试。应试及第,中了状元。朝廷牛丞相看中伯喈,有一女未婚配,奉旨招新科状元为婿。伯喈以父母年迈,在家无人照顾,需回家尽孝为理由,打算辞婚辞官,但牛丞相与皇帝不从,他被迫滞留京城。自从伯喈离家后,陈留连年遭受旱灾,五娘任劳任怨,服侍公婆,让公婆吃米,自己则背着公婆私下自咽糟糠。婆婆发现后,痛悔而亡,不久,蔡公也死于饥荒。而伯喈被强赘入牛府后,终日思念父母,写信去陈留家中,信却被拐子骗走,以致音信不通。一日,在书房弹琴抒发乡思,被牛氏听见,得知实情,告知父亲。牛丞相被女儿说服,于是派人去迎接伯喈父母妻子来京。蔡公、蔡婆去世后,五娘罗裙包土,自筑坟墓,又亲手绘成公婆遗容,身背琵琶,沿路弹唱乞食,往京城寻夫。她历尽风霜,来到京城,正遇弥陀寺大法会,便往寺中募化求食,将公婆真容供于佛前。恰逢伯喈也来寺中烧香,祈祷父母路上平安。见到父母真容,他便拿回府中挂在书房内。五娘寻至牛府,被牛氏请至府内弹唱。五娘见她牛氏贤淑,便将自己的身世告知牛氏。牛氏为让五娘与伯喈团聚,又怕伯喈不认,便让五娘来到书房,在公婆的真容上题诗暗喻。伯喈回府,见画上所题之诗,正欲问牛氏,牛氏便带五娘入内,夫妻遂得以团聚。五娘告知家中事情,伯喈悲痛至极,即刻上表辞官,回乡守孝得到牛相的同意,伯喈遂携赵氏、牛氏同归故里,庐墓守孝。后来皇帝下沼,旌表蔡氏一门。
高明写《琵琶记》的主观意图是宣扬道德,他在全戏开场时说:“少甚佳人才子,也有神仙幽怪,琐碎不堪观。正是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正是这种创作意图促使他改编了《赵贞女》的故事情节,也因此使作品的人物都带上了说教的色彩。
本剧有两条线索:一条是蔡伯喈步步青云直上,飞黄腾达,满心苦闷地处于一片繁华富贵的气氛中;一条线是赵五娘含辛茹苦,拼命在荒凉萧条的境地里挣扎。许多场面不断交错出现,相互对映,给观众以强烈的感受。从人物形象来说,虽然夹杂一些教化的成分,但无论赵五娘的历经磨难而默默忍受,还是蔡伯喈的进退两难而矛盾苦闷,都有其真实的生活基础。作者逐步深入地展现他们的性格特色和细微的心理活动,使之有血有肉,不因为说教而变得苍白僵死。剧中的语言,正如汤显祖所评论的,“都在性情上着工夫,并不以词调巧倩见长”,大都本色自然,能够比较深入地写出人物的心理和感情活动。(本篇未选精华内容)
(明天继续:集篇 《西厢记》 才子佳人的第一声号角)
1.《集篇 《琵琶记》 南戏绝唱》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集篇 《琵琶记》 南戏绝唱》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why/3274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