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为把前程问越中

孟浩然决心走出鹿门山的原因之一,可能是他压根就没打算真的隐居在鹿门山。

当时的社会风潮,有一种独特的为官之道,那就是“随驾隐士”卢藏用开辟的“终南捷径”,以清高的文名吸引官府的注意,然后征召入仕。从后期孟浩然对仕途的积极追求看,这也并非是没有可能。

最先给孟浩然触动的,是他最早结识的好朋友张子容。

张子容得知孟浩然隐居的消息,屁颠屁颠的跑来,一起扮起了隐士。可惜到了第二年(712年),他就装不住了,赴京赶考。孟浩然很惆怅的送别这位朋友的时候,还写下《送张子容进士赴举》一诗以饯行:

夕曛山照灭,送客出柴门。

惆怅野中别,殷勤岐路言。

茂林予偃息,乔木尔飞翻。

无使谷风诮,须令友道存。

其中的“殷勤岐路言”是引用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而“须令友道存”就颇有那种“苟富贵,勿相忘”的意思了。

这位张子容,与孟浩然同隐鹿门山,号称为死生之交,就在走出鹿门山的当年,先天元年(公元712)中了进士,任命为乐成(现在的温州乐清市)令,开元中谪为东城尉,也辗转做过晋陵尉,总之官职不高,因此也没有给孟浩然真正的助力。

张子容走后不久,孟浩然就开始了“半隐半游”的生活,辞亲远行,漫游长江流域,广交朋友。在此期间,他虽然有《春晓》这类写出了言浅意浓,深得自然之美,自然之趣的作品。但更多的是很多和朋友彼此唱和、寄赠的诗歌,侧面反映了此时的孟浩然交游广阔,性情豪爽。也印证了唐人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中对他的描写:“救患释纷,以立义表”……“交游之中,通脱倾盖,机警无匿”,新唐书也说他:“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看来,这位孟夫子不仅仅是任性,还是很义气,难怪后来能和王维、李白、王昌龄等大咖成为朋友,也深得张说、张九龄的认可。

他和朋友组酒局,讲究的是“宁伤身体,不伤感情”:

四海重然诺,吾尝闻白眉。

秦城游侠客,相得半酣时。

——《醉后赠马四》

跟朋友分别时,出手慷慨大方:

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

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送朱大入秦》

这位朱大,名叫朱去非,是家中长兄,所以被好朋友成为朱大。为什么用送剑来表达感情?其实是暗指一个“季札挂剑”的典故。

据《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吴国的公子季札作为使臣出使北方,路过徐国,徐国的国君非常喜欢季札的佩剑,但是没好意思说出口。季札也知道了徐国国君的心意,但是自己作为使节,佩剑是装饰需要,甚至是本国威仪的一部分,所以没有出赠。等到完成出使任务回程的时候又到徐国,国君已经去世了,于是他来到徐君的墓前,把佩剑挂在树上。他的仆人说,徐君已经死了,你这么做还有什么意义呢,宝剑最后还不知道便宜给谁,徐君又得不到。季札回答说,当初我内心已答应了送给他,只是因为出使而没有当时相赠,现在怎能因为徐君之死我就违背我自己的心呢(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於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

这位季札算是重信守诺了,连自己心里暗暗许下的诺言都要遵守。但是毕竟徐君没有真正得到这把喜欢的宝剑,算是个遗憾。孟浩然送朋友则毫不拖泥带水,不说什么“现在我要漫游,需要宝剑防身,等我回家了,给你送过来”之类,而是痛快淋漓的“分手脱相赠”,要表达的只是“平生一片心。”

当然,也有兴高采烈地去找朋友,却没有遇到的: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这是为朋友被贬官流放而叹息的,不过从诗中还安慰一下朋友,去南方就去南方吧,那里的梅花早开,能更早的欣赏。但是最后的一句“何如北地春”有点情商余额不足,人家难道不知道不流放更好?这样一句,有点戳人疼处的感觉。

对错过见面的普通朋友,孟浩然衷心祝愿他有一个好的未来——成仙得道:

行至菊花潭,村西日已斜。

主人登高去,鸡犬空在家。

  ——《寻菊花潭主人不遇》

随着眼界原来越宽阔,孟浩然的游历半径越来越大,结交对象上也开始有意识地向达官贵人靠拢,以求引荐。

开元六年(公元718年)二月,尚未三次拜相的张说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孟浩然在家作诗遥寄。其实,很多题目为“寄某某”的诗歌,并不是写下诗来找邮局寄过去,“寄”在这里是“送”以及“为你写首诗”的意思,我在自己这边写诗送给你,收不到是你的事,我的心意已经尽到了。

开元十二年(724年),韩思复任襄州刺史。卢馔为襄阳令,35岁的孟浩然和他们成为忘形之交,彼此以心相许,不拘形迹。

也就在这一年,受韩思复和卢馔的鼓励,他开始往洛阳求仕(李隆基在洛阳未长居长安),但是因为李隆基忙着准备封禅泰山,没有精力选拔贤才,随后就是因为张说在封禅中谋求私利,引起李隆基警觉,然后是李林甫、宇文融等人弹劾张说,以致张说在开元十四年(726年)罢相。开元十二年至开元十四年这三年间,朝堂一直纷乱,孟浩然在洛阳以及家乡之间来往奔波,但是却在仕途上一无所获。

这种感觉“难有出头之日”心绪一直笼罩在孟浩然的心头,在他的一首诗中也有所体现,那就是著名的《济江问舟中人》:

潮落江平未有风,

扁舟共济与君同。

时时引领望天末,

何处青山是越中。

这是他漫游吴越时,乘舟过钱塘江写下的。孟浩然曾经写过观钱塘江潮的诗歌,其中描述大潮的诗句有“百里雷声震”、“惊涛来似雪”等壮观的句子。但这次,是“潮落江平未有风”,正是可以悠闲出游的时候,所以他和友人一起乘扁舟沿江而行去领略越中的景色(扁舟共济与君同),但是他又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到,所以不时伸长脖子去看,还要回头问问,是否已经抵达了美丽的越中。

他问的是越中吗?其实,何尝不是问的前途和命运。

1.《醉后赠马四什么意思》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醉后赠马四什么意思》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why/3297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