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中庄严的爱情传说被演绎成优雅美丽的昆曲,彼此融合得很好,400年来从未停在舞台上。

曾经看过电影《游园惊梦》,觉得《牡丹亭》的唱词美不胜收。古代文学课上深入阅读其唱词,后又现场观看了白先勇先生主持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一次偶然机会欣赏了由孔爱萍老师演绎的《寻梦》一出,不禁感叹昆曲的美妙。

在《惊梦》的尾声,杜丽娘唱道:“困春心游赏倦,也不索香薰绣被眠。天呵,有心情那梦儿还去不远。”园里姹紫嫣红、绚烂明媚的春景让人沉醉,梦里温存可人的如意郎君更让人流连, 虽然“那梦儿还去不远”,却已然害下了相思病。杜丽娘自“惊梦”之后,曲曲折折皆由梦起,生生死死不忘梦境;而梦又被认为是情的延伸,正所谓“因情成梦,因梦成戏”。大家公认《惊梦》一出以雅丽的曲词、细腻的笔触把封建时代渴望自由爱情并敢于反抗的少女杜丽娘刻画得惟妙惟肖、宛然若生。其实,《寻梦》同样也是一出值得仔细品味的好戏,传达出杜丽娘急不可待地想重温梦境、再见情人的迫切心情。

这一段戏文情感浪漫真挚。杜丽娘似乎在絮絮叨叨,细细品味着梦中的一举一动,每一个细节都令她如饮醇酒回味不绝。对美好爱情的渴望和灵魂深处的激情被梦境唤醒便再也不可遏制,况且这梦境带给了她从未体验过的欢乐,她怎能不魂牵梦绕?此时丽娘的心情是兴奋而甜蜜的,柳丝儿还是那样情依依惹人怜,芍药芽还是那样嫩生生招人爱。“这一答”、“那一答”都让丽娘沉醉于美梦,极尽缱绻不能自拔。

梦底的幽情素心毕竟都随梦而逝,眼前的现实打碎了丽娘的美梦。同一座牡丹亭、同一弯芍药栏,为何梦里美妙可人可眼前却凄凉冷落呢? 只因物在梦散、花在人空啊!丽娘的心情已经由初寻梦时回味梦境的甜蜜, 转而越寻越觅越冷清, 越思越想越伤心。但她又不舍得走远,想要“再消停一番”。看到梅树“伞儿般盖得周全”,想到自己形影孤单;目睹梅子“磊磊可爱”,埋怨它偏对着自己这个苦人儿“撒圆”。丽娘仅以一梦为凭,便睹梅自伤,哀叹不得和梦中之人团聚,情到浓时,更在年方二八的青春年华想到了死:“这梅树依依可人,我杜丽娘若死后,得葬于此,幸矣。”世间何物似情浓?为了追求心中的至情,寻找失落的美梦,她宁愿去死。这一瞬间,她那种“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的情绪发展成明确而强烈的呼喊:

至此,丽娘的感情已经从伤心泥潭中走出,转向对个性释放的呼唤:如果想爱什么就去爱,生生死死都随着自己的意愿,这样就不会酸酸楚楚地怨天尤人了!这一个至情的杜丽娘,她不仅要自由地选择爱情,她还想掌握自己的命运!丽娘心中至真至纯的激情与身外虚伪窒息的礼法在抗争着。曲文也用缠绵悱恻的双叠字来表现丽娘波澜起伏百转千回的心潮,这心灵深处的呐喊婉婉转转、凄凄切切, 却又是那样的深沉、坚决和强烈! 这一段极富层次感地诠释出丽娘寻梦时的一腔痴情。

这时,园中又响起了鸟叫声,可这时再也不是“生生燕语明如翦,呖呖莺歌溜的圆”。断肠人听断肠声,一句“我如今悔”情怅然。丽娘再也忍不住了,挥泪唱道: “……难道我再,难道我再到这亭园,则挣的个长眠和短眠!”这里四字一顿,有一种如咽在喉、泣不成声的感觉。“生生死死为情多”的丽娘,她太弱小了,弱小得无法与身外的礼法世界抗衡;同时她又是伟大的,这亭园只因是梦中人出现的地方, 便让她拼却一死心向往之。这是怎样的执着和痴迷啊!至情至性的丽娘希望一直都能沉醉在美梦里,可惜“从此时时春梦里,一生遗恨系心肠!”

一出《寻梦》就这样酣畅淋漓而又情致缠绵地结束了。绕梁的余音, 让观众在千载之后仍为之唏嘘不已。

1.《惊梦的爱情观是什么,小王子的爱情观是什么》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惊梦的爱情观是什么,小王子的爱情观是什么》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why/3356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