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镇积极响应号召,带领新疆军区11万解放军官兵进入戈壁沙漠,开垦土地,建设新城
1949年12月5日,毛泽东发布命令,号召全军:“除了继续战斗和服务之外,还要承担一部分生产任务,使我们的人民解放军不仅是国防力量,而且是生产军队,以配合全国人民克服长期战争遗留的困难,加速新民主主义的建设。”“解放军参加生产不是暂时的,要从长期建设的角度出发。重点是通过劳动增加社会和国家财富。”
当时,王镇担任新疆军区司令员。他出身农民,一直怀念土地,热爱农业生产。早在抗日战争时期,王镇就响应毛泽东在延安“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号召,率领八路军359旅在南泥湾开荒,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规模生产运动。经过努力,荒芜的南泥湾终于成为塞北的“米良川”和“好江南”。这一次,王镇积极响应毛泽东的号召,下令向新疆部队发动大规模生产运动,并动员11万指战员和士兵在天山南北和戈壁沙漠荒地扎营、定居和耕种,创建军垦农场,实现部队基本的粮油自给。
时任新疆军区副司令员陶志岳将军、22兵团参谋长陶、军政委张也热情地表示支持党中央的决定。
王镇效率很高,他从它开始。
1950年元旦刚过,边疆寒风凛冽,天山冰雪尚未融化,就邀请陶志岳、陶、张、王吉龙等二十六师政委,与几位农业、水利方面的专家策马出发。他们冒着风雪到玛纳斯河流域西岸考察,不顾严寒。当我们看到这里水土资源丰富,杂草丛生,还有400多万亩荒地有待开垦时,大家都异常兴奋。几位将军和专家对积雪覆盖的荒野进行了调查,初步同意将该地区作为军队开垦和生产的基本地区。还指出,根据彭司令员的指示,我们计划在玛纳斯河流域建设现代化新城,这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大规模发展和复员官兵的安置。经过调查,他们都看中了石河子。
石河子位于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原是丝绸之路上一个偏僻的农村。因为玛纳斯河经过那里,河岸上有一条山洪造成的卵石沟,就像一条石头流过的河流,所以人们给它起了一个形象而荒凉的名字——石河子。
以前从新疆首府迪化到边境城市伊犁,是一段漫长的荒野,一段漫长的路。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经常长途跋涉,露宿在外,旅途十分艰辛。喝水、喂马、吃饭、住宿、休息都不方便。后来,三个家庭开始在玛纳斯河畔建一个大汽车商店。当时虽然只有一条泥泞坑坑洼洼的道路,但它位于东西丝绸之路的主干道上,水质好,水源足,自然成为中外商人和行人旅游、登船饮马的驿站,深受人们的青睐。随着时间的推移,商贸不断发展,石河子也在缓慢发展...
1950年8月,烈日在戈壁滩上燃烧,热浪在玛纳斯河流域翻滚。与陶志岳、张、等。,再次带着马鞭来到石河子荒地,为垦荒和城市建设做了进一步的考察。
下马后,王镇用马鞭指着远处白雪皑皑的南山,对陶志岳等人说:“你们看,天山是个宝库。山顶常年积雪,是取之不尽的天然固体水库。山脚肥沃的土地是我们建立家庭的好地方。我们不仅要把石河子建成生产指挥中心,还要把它建成现代化的新城市!”
几个将军不顾酷热,在石河子贫瘠的沙滩上边走边谈,兴致越来越浓。王镇想起了唐代边塞诗人岑参写的《云歌火山的告别》。陶志岳还没来得及说话,立刻脱口而出:“火云满山,鸟不敢来。”虽然王镇出生于工人和农民家庭,但他总是充满浪漫,喜欢诗歌。他听后兴奋地说:“对,对,就是这个。然而,我们现在必须改变它!你看,把这两句话改成‘花果遍地,火车来了’怎么样?”陶志岳、张、等。人们齐声欢呼,空旷的海滩上响起了欢快的笑声。
王镇和陶志岳带头,兵团官兵个个精神抖擞。“奇兵到边境村,春风过玉关。将军何,说笑指天山。”
王镇不仅擅长指挥战争,而且擅长指挥建设。在他的统一指挥下,吸收了上海著名建筑专家的规划设计团队迅速成立,并很快起草了新疆石河子市城市建设规划草案。他积极参与讨论,高瞻远瞩地指出:“要用现代化的眼光建设现代化的城市和农场。今天的假设是,几十年后,人们读完之后还是会觉得新鲜。”
张是一位老八路知识分子。当时他曾热情地亲自画过城市规划草图,主张城市道路要设计得宽一些,但有人反对,说他脱离实际,野心太大。后来,在讨论城市规划时,王镇对与会者说:“我认为可以拓宽,只要两辆车能并排行驶。我们不能只看现在,而认为经过几十年,石河子的人口大大增加了。到时候我们再拆再挖,人家就嫁给我们这些短视的企业家了。”此外,王镇还建议在规划设计图纸上留下几所大学。
经过反复讨论,最终确定了石河子城市规划设计方案。石河子被指定为第22兵团领导机关的总部,市区的机关、工业、商业、文化、教育、卫生保障、住宅区,以及体育馆、公园、道路、林带、绿地等都经过科学布局和划定。城市道路设计宽阔,交通干线整齐合理,绿化和花草种植为后期建设绿色美丽城市创造了条件,奠定了科学基础。
三个月后,第22兵团司令部大队迁到了荒芜的石河子。以兵团团长赵喜光、张等将领为首的工程部迅速下达命令,调集大批部队参战,并从四面八方选拔熟练的工匠参加城市建设。
通过士兵选址、设计、施工来建造城市,在我国城市建设史上是罕见的。兵团官兵听说要建城落户新疆,都兴高采烈,干劲十足。在戈壁的沙漠沙滩上,人流如潮,车辆快速行驶,人们享受着马嘶,沸腾着。
当时石河子的王镇、陶志岳等高级将领不仅深入公司、厨房,还关心官兵的日常生活,深入施工现场,与大家一起高喊劳动歌曲,挥汗如雨,在施工现场奋战。榜样的力量是无限的。看到将军们的做法和以身作则,广大官兵受到极大的鼓舞,经常在工地上日夜奋战,使得干部们经常堵门堵路,在黑暗中劝阻战士们不要在工地上工作。
当时条件相当艰苦,王镇反复强调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兵团大厦修建时,原计划覆盖七层的中塔。经过王镇的检查,他认为该塔面积小,不适用。再加上施工技术强,建材短缺,他指示把塔拆了,改成四层。
对于每个人的居住住房,王镇曾经强调:“把房子修一点,窗户装玻璃,不要糊纸,让同志们过得更好,过得更幸福。”
1952年,兵团办公楼和会议厅相继竣工。从此,一座现代化新城在军垦部队手中逐渐完善,神奇地出现在茫茫戈壁上。几十年过去了,石河子市的领导班子换了几次,但城市建设规划的总体格局基本保持不变。在、陶志岳、张等创始人的规划基础上,各种城市设施和功能不断完善、丰富、创新和发展,但从未有过重大改建或拆除,充分体现了等老一辈领导人的智慧和远见。
随着时间的推移,岁月流逝。几十年后,陶志岳将军回首往事,感慨万千:“回顾过去,今天的石河子新城和生产发展,主要归功于王镇同志的远见卓识和果断决策。”
1980年4月,91岁的陶志岳写了一本书《书怀》,送给来长沙看望他的老朋友王镇。他在序言中写道:“今天新疆建设的成就,真的有赖于王司令员在当时打下基础。珍惜过去,用几句话争取过去。”诗中说:“百年妖舞,社稷艰难。重夜惊雷,倒挂为人民解放。琼斯去了边境村庄,春风人穿过了玉关。将军何,说笑指天山。边军为他人伸张正义,摒弃黑暗取乐。各民族紧密团结,军民同甘共苦。改造自然发展戈壁沙漠。为富国挥锄头,牵狗以防万一。千里黄金,沙漠成良田。而且各行各业欣欣向荣,所有人都在争第一。经过30年的勤奋成就,风景更加生动。为了纪念共产党,饮用水必须考虑水源。四化长征,抛砖引玉。看着阳关路,很高兴看到鞭子。”
石河子以农、农、工、商为基础,经济发展迅速。它迅速跃居新疆第二,成为戈壁沙漠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不仅有在延安南泥湾发动大规模生产运动的359旅,还有在新疆和平起义的部队。官兵的共同特点是:多为农民,来自农村,熟悉农业,吃苦耐劳;具有集团军群作战的传统,组织纪律性强,服从命令和命令。
军垦部队在广阔的戈壁沙漠上,就像执行作战任务一样,领导指着哪里,士兵就打哪里。他们一个个活蹦乱跳,头顶蓝天,沙滩荒芜。茫茫荒原上,红旗飘扬,人来人往,铁锄飞舞,汽车来来往往。到处都是荆棘和荆棘,开垦和农田;莲花犁,挖渠道;道路和桥梁,绿化...军垦部队当年开垦了83万亩土地,开垦难度如此之大,当年获得丰收:粮食6854万斤,棉花7500吨,油料372万斤。
这些辛辛苦苦生产出来的粮油足够新疆部队吃半年多,不仅大大减轻了国家的负担,也减轻了当地少数民族的负担,受到各族同胞的高度赞扬,加强了军民关系,增强了民族团结。
1954年10月,中央正式批准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指挥部设在石河子,陶志岳任总指挥,程、、赵喜光任副总指挥,王恩茂任中央新疆支部第一书记,张任政委,任副政委。兵团属于军事序列,受军队和地方双重领导。
这是共和国国防建设史上罕见的战略决策。因为地处中国西部边境的新疆,不仅疆域辽阔,而且与许多国家接壤,也是通往中东和欧洲的主要交通路线。国际帝国主义和民族分裂势力一直在那里虎视眈眈,兴风作浪,不断制造武装冲突,挑起边境事件。巩固国防、守卫边疆的任务艰巨而艰巨,单靠国防军显然难以完成这一重要的历史使命。因此,中央决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组建必须本着兵农并重、劳军结合、清地守边、兵民一体的原则,配合国防军巩固长边国防。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直属南疆管理处、石河子管理处,下设10个农业师、1个工程建筑师,共10多万人。原二十二兵团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师先后整编为农业建设第七、八、九师,骑兵第七师编为农业建设第十师,骑兵第八师编为工程建设第一师。他们执行着“生产队、工作队、战斗队”的历史使命,长期扎根边疆,世世代代守护和建设边疆。
新疆日照时间长,具有棉花生产的天然优势。但过去国际棉花研究的权威理论一直认为,位于北纬44度线以上的玛纳斯河流域是棉花种植的禁区,不能种植棉花。但军垦单位并没有墨守成规,而是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坚持做前人不做也不敢做的事情。
自20世纪50年代初以来,兵团农业科研人员与玛纳斯河流域垦区官兵密切合作,开展棉花试种,探索经验。三年后,石河子八一农学院院长涂志和苏联棉花专家在该地区进行了2万亩棉花高产试验。一切努力都有回报,经过反复试验,棉花产量成功,皮棉产量高达每亩66.3公斤。5年后,该地区8万亩棉花继续大面积收获,亩产皮棉50.2公斤。军方种植者两次创下全国单位面积棉花产量纪录,打破了棉花不能在该地区种植的国际结论。国内外棉花种植专家对这一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其为“戈壁绿洲的奇迹”。
石河子棉花研究所的专家们在几十年的科研生涯中培育了五个优良品种,其中抗病新品种新陆早10号填补了新疆棉花生产的空空白。这些优良棉花品种不仅成为新疆的主要品种,而且在西北地区得到广泛种植,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兵团农场是我国优质棉花的主要生产基地。20世纪90年代,他们的棉花生产采用覆盖技术,平均亩产超过100公斤。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国,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做出了巨大贡献。现在新疆每三亩半耕地就有一亩是军垦兵耕种的。兵团农场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粮、棉、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产品出口供应基地。这是王镇等人指挥百万军垦部队改造和战胜自然的成就。
王镇是个天才。虽然出生在农村,但视野开阔;他读书不多,但心胸开阔;他热衷于农业,但不限于农业;他没学过经济学,但他知道。当初他在石河子开垦土地的时候,经常想:经营一个什么样的农场?是单纯的搞农业,还是也搞工商?在大规模生产的过程中,他也想过:是应该为商人提供各种原材料,还是自己购买供应?农场生产的产品是自己销售加工,还是交给商人?
经过思考和论证,王镇大胆主张,要想搞好农业,离不开加工工商业。因此,从1950年到1952年,他不仅指挥部队开垦了100多万亩土地,还组织指挥了垦区大量的军事合作社、城市合作社和农产品加工厂的建设,使生产、加工、销售形成了一条龙的过程。
王镇在规划石河子城市建设时,高瞻远瞩地提出:在市中心建设行政办公区,在南部建设商业区,在北部建设住宅区,在西部建设工业区和园区,在东部建设文教卫生区。在城市周围建造农场。城市道路要求内、中、外环加辐射状。所有的街道都应该种上树和花,形成林吟大道。在他的倡导下,石河子被18个农场包围,那里有滚滚麦浪,芳香的水果和成群的牛羊。此外,市区内还有商店和发电、水泥、棉纺、毛纺、糖果等大中型工矿企业,还修建了农学院、医学院、农学院、电影院、剧院、体育场等配套设施,为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提供良好的社会保障服务。
军垦部队最早起源于石河子,是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农工商一体化经营的部队。这种生产经营方式为石河子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大大加快了城市发展的速度,迅速提高了工农业生产总值。石河子的经济实力在新疆排名第二,紧随乌鲁木齐之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农业生产总值也占新疆经济总量的四分之一,已成为新疆重要的经济支柱。
“戈壁沙漠上的小上海”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改革开放新时期,石河子在春风一帆风顺
为了让石河子新城更快更好的发展,王镇在50年代亲自到上海,请陈毅市长大力支持。随后,一大批上海知青、文学、体育、科研人员热情响应号召,前往石河子,上海的一些工厂也陆续迁往石河子。石河子人口结构变化较快,上海人比例较大。城市文化、商业、服饰和日常生活方式处处充满浓郁的海派气息。因此,石河子被当地人誉为“戈壁沙漠上的小上海”。石河子作为戈壁沙漠上的一个新移民城市,不仅在中国,而且在海外都很有名,举世瞩目。
党和国家领导人朱德、董、、、陈毅、贺龙等。,都纷纷前往视察,高度赞扬军垦战士在开垦荒地、建设农场、保卫边疆方面的突出贡献。与此同时,越南总统胡志明、柬埔寨王子西哈努克等国家元首也纷纷来到这里参观石河子,见证了中国军队在戈壁沙漠上开垦的这座英雄城市的迷人风采。
1965年7月,周恩来、陈毅出访归来,途经新疆考察石河子垦区。他们很高兴地看到垦区散布着肥沃的土地、纵横的河道、茂密的林带和众多的工厂。他们热情赞扬军垦战士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鼓励大家和各族人民团结起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疆而奋斗。
著名诗人艾青在石河子待了16年。他用诗人的眼光去体会军垦战士在戈壁滩改造自然的辉煌成就,用诗歌热情地赞美石河子城:“我去过很多地方/这座城市最年轻/太美了/一眼就看得入迷/不是海市蜃楼/不是蓬莱仙境/它的草和树/都是汗水凝结的/你说它是座城市/但它有田园风光/你说它是个国家/但它有。
但“文化大革命”十年间,农垦事业注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被撤销,各团思想混乱,石河子处境艰难。粉碎“四人帮”后,中国的政治经济形势好转,农垦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有了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1981年8月,邓小平在王镇的陪同下,亲自来到石河子市。当他们看到农业合资企业蓬勃发展,工农业生产发达,市场繁荣,城市美丽时,他们非常兴奋。邓小平高度赞扬军垦战士为屯垦戍边、繁荣边疆经济做出的不朽贡献,明确指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稳定新疆的核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恢复确有必要”。不久,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定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兵团的规划、财务等工作由中央自主建立。从此,共和国的定居和边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面对新形势,石河子市领导深感责任重大。在老一辈军垦缔造者的规划基础上,坚持过去、现在、未来相结合,推进物质、精神、环境建设的原则,决心进一步改善这座英雄城市的环境,为建设绿色家园大做文章,继续奋进。
现在石河子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远超国家城市绿化覆盖率标准,人均绿地7.6平方米,形成了以城市周边30公里防护林为屏障,行道树为骨架,庭院社区绿化为基础,公园广场为中心,一切绿地交融贯通,点、线、面、斑块、环结合的城市绿化体系。石河子天蓝,地绿,树茂盛,水清,夜明,人和。人们沐浴在文明的阳光和雨水中,享受着和谐幸福的生活;人均预期寿命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年以上,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二;多次被授予“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称号,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媒体将石河子描述为“绿树成荫,人在花丛中”,称赞它是一座集西方风情、军垦特色和现代生活于一体的生态文明城市。
半个世纪以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先后在塔克拉玛干、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周边和2019公里边境线上开垦了1600万亩良田,按照王镇“不与民争利”的指示建设了14个农业建设者和85个团。在石河子城市建设的带动下,各地兴建了一大批环境优美、城乡一体、农工商一体的军垦城镇,分散在广阔的戈壁沙漠上,布局合理,形成了春耕满园的生动局面,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
喝水不忘打井的人。为了让后人铭记兵团半个世纪不断奋斗、发展、拼搏、创新的光辉历史,永远铭记老一辈垦荒工作者的伟大成就,石河子市有关部门专门将22兵团旧址改造为军垦博物馆,用一些反映王镇、陶志岳开拓事迹的实物和照片,生动地介绍了50年军垦的光辉历程。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人来访,人们的心灵受到震撼,思想得到升华。
特别感人的是,在市政府办公楼前的广场上,人们精心设计建造了一座引人注目的巨型雕塑:高大矫健的马儿旁边,站着身着军装、英姿飒爽的王镇将军。他右手拿着望远镜,看着远处的南山,左手指着戈壁沙漠,仿佛在说:垦荒从这里开始,我们要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军垦城市!
1.《陶晋初 王震与军垦事业的丰碑石河子》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陶晋初 王震与军垦事业的丰碑石河子》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1384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