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黄埔军校创立于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当时孙中山先生决心学习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经验,组织蒋介石在内的国民党和共产党人赴俄学习,然后在广州黄埔创办了为革命培养人才的黄埔军校。当时孙中山力荐蒋介石为校长,从此这里成了蒋介石建立强大权利的地方,也是他的光辉的起点。

他是黄埔学子的老大,十三太保之首,胡宗南也要叫他大哥!

黄埔军校培养出了很多优秀革命名将,有“天子第一门生”之称的胡宗南是蒋介石的得意门生,也是出色的军事将领。他一路晋升逐渐手中军队有几十万人,势力强大,成为名震一时的“西北王”,权利极大。可在一个人面前他也要非常顺从地喊大哥,这位大哥就是黄埔军校年龄最大的曾扩情,来自四川内江。

作为一期的学员,他30岁考入军校,和他同一期的学员都在20岁左右,比如23岁的徐向前,20岁的杜聿明,和19岁的左权等。

这些同学最大的也超不过25岁,当时周总理在军校任政治部主任也刚刚26岁,而教官聂荣臻也刚25岁,所以曾扩情在学校算是最大的。年龄上的差距,有一种自然的权威,所以胡宗南称他为大哥也是不难理解的。

曾扩情在黄埔军校也是一路晋升,“复兴社”成立后,是骨干成员之首,也就是十三太保之首,当时、胡宗南都称他为大哥。曾扩情考入黄埔军校名次第二,仅次于“黄埔第一奇才”之称的蒋先云。这么优异的成绩。

前途无疑是一片光明,但是他的官运却不是那么顺利,也没有像其他校友那样飞黄腾达,究其根本与他的性格有很大关系。

为了扩大势力,蒋介石在1927年企图拉拢四川势力很强大的军阀杨森和刘湘等人。这需要派出代表前去联系,在蒋介石深思熟虑后,认为是最合适的人选,一来他是四川人很容易和四川军阀拉近关系,二来曾扩情是蒋介石比较得意的门生也是黄埔嫡系,就这样曾扩情被派往四川负责和刘湘等人联络

对于南京来的人,杨森和刘湘自然不敢怠慢。即使后期不合作也应该好好招待,所以奉上了美女和金钱,曾扩情抵挡不住诱惑,很快沦陷。蒋介石得知情况后,非常生气,立即将他调遣回来,不仅没有把交待给他的事情办好,还将黄埔军校的脸丢尽。曾扩情也意识到事情不妙,想尽快找机会将功补过

他思来想去,决定把收到的很多特产和数万银元还有一些其它的礼品,列好清单一并上交。并且表示自己并没有被四川军阀的诱惑所动,不曾想蒋介石已经暗中派人调查了,曾扩情收到的贿赂远不止他上交的这些。

他自己私自留下了一部分,这件事后,曾扩情彻底失去了蒋介石对他的信任,也没有再被重用,只是负责一些无关紧要的事务。

国共的战争在1949年落下帷幕,国民党战败后很多高官纷纷逃往香港或台湾,此时的曾扩情没有任何权势和财力。想去台湾却被蒋介石拒绝了,他也没有足够的财力去香港。

走投无路,他竟然削发为僧,去寺庙做了和尚。解放军攻打进成都后,国民党的残余势力自然逃脱不掉。当到了寺庙抓他的时候,称自己只不过是一个和尚,早已不问世事。

解放军对于他的回答觉得很可笑,为了逃避只做了几天和尚,即便是真出家了,之前的所作所为也不可能一笔勾销。后来他和其他的一些被俘的国民党高官和一些军官特务关在了白公馆

因为白公馆分为上下两层,高官都住上层,曾扩情要和普通的军官和特务住一起,因为高官的罪行肯定比普通的特务要高,如果要处理必然第一个逃脱不过。就算和普通特务一起劳动,吃得很差他也不介意。

陈庚来探望被关押的同学,宣传了一些党的政策,对俘虏要优待并不会有死刑,曾扩情又要求和其他高官一样住到楼上享受良好的待遇。在白公馆待到1959年,因为表现良好被特赦释放,1983年89岁的曾扩情离世。

曾扩情有很好的开端,也有光明的,受到重用,由于禁不起,之前的努力也随之付诸东流。国民党战败无处可逃时,为了逃避抓捕用和尚的身份来掩饰。就算被俘进了白公馆,还在思量权衡利弊,认为把自己归为高官一列会受到严重的处分,所以宁可受苦也要向普通俘虏的队伍里站。

当得知优待俘虏后又要求享受高官的待遇。每一次都是在耍小聪明,正是因为这个特点,使他原本可以光明的前途败坏在自己手中。

1.《笔尖文化日记 他是黄埔学子的老大,十三太保之首,胡宗南也要叫他一声大哥》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笔尖文化日记 他是黄埔学子的老大,十三太保之首,胡宗南也要叫他一声大哥》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901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