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记者李颖
一名女乘客早前在首都机场班车上突然晕倒,心脏骤停,呼吸困难。幸运的是,同车的7名医生及时将他们救出,女孩带着死亡擦肩而过;无独有偶,前几天早上北京广安门医院附近,一个五十多岁的男人晕倒了。两名护士冲出人群,立即跪在地上给他做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患者呼吸后被送往医院,确诊为冠心病。
类似这样的事件时有发生,但并不是所有心脏骤停的人都那么幸运能及时获救。这两起“猝死”让急救再次进入公众视野。
《科技日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当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发生时,除了等待救援,大多数人都束手无策,大多数人不知道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急救措施。急救知识本应是一种生存技能,是什么让急救知识如此远离大众?急救教育如何接近大众?
急救知识缺乏宣传
“心源性猝死是一种极其危险的心血管疾病。患者突然出现严重心律失常,病情基本稳定后迅速死亡。”业内一直有“黄金四分钟”的说法,意思是心肺复苏和除颤的关键时间点在心脏骤停后4分钟内。记者就“医协长征路军民把脉”——急性心肌梗塞抢救公益活动,采访了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全军心血管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陈教授最重要的是立即进行现场恢复。”他反复强调,心脏骤停后,送病人去医院等120急救已经来不及了。
据陈介绍,很多人之所以无动于衷,并不是不想救病人。大多数人认为可能是低血糖或头晕引起的,不会伸手去摸病人的脉搏,更不会去测试是否有呼吸。"这说明社会上这方面的标准化教育极其不足."
公共急救知识的普及令人担忧
根据2016年国际红十字会心肺复苏和急救指南,一项涉及142,740名患者的79项研究的大规模系统回顾性研究显示,旁观者实施心肺复苏将心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从3.9%提高到16.1%。因此,鼓励旁观者实施回收,让更多人参与其中势在必行。
然而,在这方面,中国处于非常尴尬的状态。根据2017年3月15日JAMA Cardiol在线版中国学者公布的数据,美国院外心脏骤停后现场复苏的实施率为46.1%,加拿大为29%,瑞典为46%-73%,日本为32.2%,澳大利亚为21.2%,中国仅为4.5%。
另外,现实生活中,公共场所急救设备的覆盖面并不乐观。中国红十字会救助救援部救援司司长郭建阳无奈。以心肺复苏所需的自动体外除颤器为例,对心脏性猝死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时,在AED的协助下,抢救成功率将成倍提高。但目前机场、大型商场、大型办公场所、学校等最需要自动体外除颤器的地方很少配置,以至于发生事故时,“大家都不会想到带仪器去救人。”
在郭建阳看来,缺乏公共急救知识的最大原因是没有强制性要求相关工作人员接受法律和制度层面的急救培训。统计显示,美国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接受过急救培训,而中国接受过急救培训的人的比例不到1%。因此,郭建阳提出将急救知识纳入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岗前培训,以提高公众对急救知识的重视程度。建议每个家庭两个人,每个企业10%的员工,花一天时间掌握科学的急救技能。比如在德国,想考驾照,首先要接受8个小时的急救培训,考试合格才能上驾校,这是公民素质教育。
据了解,包括中国红十字会在内的15个中央部门发布了《中国红十字会关于广泛深入救援工作的意见》,鼓励普及卫生救援和疾病预防知识,开展初级卫生救援培训,组织人员参与现场救援。但目前国内只有6万左右的救护车培训教师证书,意见是建议性的,不是强制性的。
培训立法促进急救教育
虽然人们钦佩救人和拯救生命的精神,但许多人在关键时刻没有伸出援手,因为他们缺乏急救知识,害怕承担后果。陈表示,公共急救知识的普及对于降低突发事件和灾害中的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记者了解到,今年3月1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其中第184条规定:“救助人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受到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本法的目的是鼓励善意帮助伤病员的高尚行为。“虽然填空白,但抢救时要掌握技术。”业内人士建议,未来应在警察、教师、保安、机场工作人员等重点人群和其他公共服务行业开展一定比例的急救教育和培训。同时,在机构层面,推动公共场所急救设施的普及,帮助完善相关设施的维护、保养和配套措施,让普通民众敢于使用。
1.《急救知识 急救常识缺乏宣传 公众急救知识普及情况堪忧》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急救知识 急救常识缺乏宣传 公众急救知识普及情况堪忧》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1442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