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大败》的时候还在上小学。这本书的标题如此令人震惊和耸人听闻,以至于不可避免地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我从父亲的书柜里拿下来找,打开一看,仿佛走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我看的停不下来,满是唏嘘和唏嘘。一个无知的孩子,突然置身于一个充满机遇、危险、财富、恐惧、激进和杀戮的商业社会。
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关于商业的启示和一个全新的视角。之后,电视上的商业广告,路边日渐没落的保健店,蜂拥而出的电脑门面,藏在书店后面的盗版CD店,火爆的王者,铺天盖地的广告轰炸,都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清晰透彻,明亮悲壮如烟花。
后来读大败二的时候已经上中学了,新的失败案例上升到更大的格局,政治和商业纠缠在一起,更复杂的资本博弈。《大败二》显然不如前一部震撼人心,但改革中的暗流和对政商的解读依然隐藏在吴晓波的春秋笔法背后。健力宝开场案和李经纬叹气的悲情画框,伴随着我喝了十年的健力宝逐渐消失,但那时候我没有欣赏到蛛丝马迹和游戏。
《大败》我看了很多遍,但就像看历史书一样,只当是一个故事。小时候没有仔细想过,但故事背后的魔力和深度总是吸引我一遍又一遍的阅读。当我追溯自己的成长历程时,我很欣慰地发现,大败给我的不仅仅是关于商业和中国政治与商业的启示,还有“大败与局”这几个词,深深地痛彻心扉,印在我的心里,让我从小学开始不自觉地成为一个“失败的学者”,而真正成为一个“在复读与反思中”这也许是一场大败给我的最大财富。
即使经过吴晓波30年的改革和发展,他还是写了2000年的经济变化。我还是固执地觉得《大败》MBA式教学计划的分析和反思是他最精彩、最生动、最经典的作品。
《大败ⅰ》中的大部分案例都是以狂热激进的方式烧出来的。保健行业占了大部分,是这个行业先天卑劣基因的必然结果;无良企业家大多因为迷信广告,无限营销轰炸瞄准大众,被广告绑架,注定要惨败。
吴晓波总结了三个失败的基因:
缺乏道德感和人文关怀意识,
不尊重法律和秩序,
缺乏系统的专业性。
很多专业知识和天赋高的人几乎总能做到自己想做的事,所以很少有失败的经历。因为他们很少失败,他们从来没有学会如何从失败中学习。
2000年,美国人托马斯·斯坦利出版了《百万富翁的智慧》一书,对美国1300名百万富翁进行了调查。在谈到成功的原因时,没有一个回答者将其归因于“天赋”。最常见的回答是:诚实、自律、善于与人相处、勤奋、乐于助人。
在商业的博弈竞争中,利益当然是永远要考虑的,但是视野的远近决定了策略的选择是诚实还是狡猾。在这一点上,刚刚喝醉一夜暴富的中国鲁莽企业家显然还没有进化出避免失败的基因。
七年后,《大败ⅱ》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格局越大,收益越大,产业结构越复杂,资本操纵越疯狂。
如果说《大败一》的失败大部分是因为创业者的原罪,那么《大败二》的失败或多或少都是有的,更何况一句话。除了法律犯罪的错位、退出、轮回,是改革的原罪。这个命题的笔法隐藏在政治、商业、资本的背后,既不能解剖,也不能看清楚。《大败二》的文字背后,
我想打个比方。《大败一》的失败,比如广场上的一次自焚,可以吸引无数人观看,火焰冲天的那一刻。也是企业本身燃烧的必然结果,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在“大败二”的情况下,创业者就像雪球一样,推着越来越大的雪球试图爬到山顶,但是雪球越来越大,资本越来越大。为了推广雪球,创业者只能继续加速,保持在陡坡上。有人赢了,把雪球推到山顶,其他的山都在天底下显得矮矮的。;但是,在失败的情况下,我们不能再像《大败ⅰ》那样简单地把他们的失败归结为先天失败基因。但是把雪球往山上推,不是一场关于胜利的比赛,而是一场关于生存的游戏。
彼得·德鲁克曾说自己“在学术界不受尊重”,但与大多数管理科学家和理论家不同,他认为管理首先是一种实践,而后者认为它是“科学”。
我曾经说过,大败给我的除了商业启蒙,还有失败启蒙。而我也认为,一切与人有关的科学,首先是实践,然后才是科学。所谓胸怀,先心后智。
作为一个自封的“失败科学家”,我在学习、比赛、生活中经历了太多同龄人未曾经历过的失败,但我学会了用重复和反思来分析失败,拆解自己的失败基因,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预测力。知识不是预见,预见是知识的一部分。
做失败科学家的好处是,虽然你还是会失败,但每一次失败都会比短期的成功更融进你的骨子里和血液里,成为你在下一次实践管理中的经验和远见。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乒乓球,经过多年的努力,我觉得自己一直在进步,对比赛的掌控也越来越熟练。所谓的“进步”,并不代表我的技能得到了提炼,也不代表我花时间去练习。可能我的技能从12岁开始就在退步吧。然而,在对失败的不断反思中,我一直在我的头脑中取得进步,而不是我的技能。我克服了很多“失败基因”,比如对敌人的低估、紧张、懦弱、失控,逐渐成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和优秀的教练。
当被问及对比赛的理解时,我经常说:我不是真的喜欢赢,我只是不喜欢输。
他们会不屑,觉得这不一样吗?
我只好笑笑:不,不一样。
每个人都知道我为什么赢,但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赢。
延伸阅读——与失败相关的阅读笔记
1.《大败局 《大败局》读后感》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大败局 《大败局》读后感》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1449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