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古城的文庙是吉首文明的见证
赣州胡家塘一角
说到晚清湘西著名将领,我们都知道杨、田行书、张文德、沈鸿福、杨占鳌、、罗荣光等等,但有一个将领几乎被人遗忘了,那就是邓绍良,赣州人。
其实不应该忘记他,因为他是这群将领的领袖。只是因为他早些时候战死沙场,他的光环被崛起的英雄们所遮蔽。
邓绍良,湖南赣州直隶会馆人。关于邓绍良的生平,《清史稿》第420卷列传189篇,比较简单,有错误。晚清著名学者朱《中兴将军传》中有邓仲武、龚绍良等,详细介绍了他的生平事迹。现在,整理这两本传记及其他相关资料,还原邓少良传奇一生。
邓绍良的父亲邓世炎,18岁考入龚升,并被任命为平江的一名训导员。他在当时是一个著名的人物。邓绍良早年学武,才智过人。稍大一点后,他加入了当地军队,并弥补了新的堡垒。道光末年,参加湖南新宁剿匪,因战功晋升千总、警备。
《清史稿》在这里犯了一个错误。此文记载:“从剿重阳匪李元发起,率五百人击破贼金凤岭,逃出元发,赐华陵、杨永巴图鲁之名。”事实是重阳是湖北人,重阳的土匪头子是钟。李元发,湖南新宁人。而在湖北崇阳,则是清道光二十年,而新宁李元发起义则是道光二十九年,被《清史稿》搞混了。
1849年,李元发领导的农民起义在湖南省新宁县爆发。清廷招兵买马,前去镇压。邓绍良率领500人参加围剿,将起义军追到广西、广东、贵州,收获很大。第二年,在新宁县对面的金凤岭,司令抓住了农民起义领袖李元发,邓绍良升任连队称号,享杨勇巴图鲁之名,改戴华凌。
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迅速占领广西桂林。他从提督项容到广西清远打太平军。第一次战斗胜利后,太平军逃到浔浔州,据守大荒河。他命令军队渡河与太平军对峙。这时,太平军的另一支部队从扒岭发起进攻。他率领齐静500横冲直撞,张开左右两翼,击退了两支太平军。又战香洲,乘胜追击,到达永安,连打胜仗,晋升为游击战。
1852年,太平军围攻桂林,邓绍良率军增援。他日夜行军300英里,猛攻桂林西部。桂林关,邓寿初雄谢副将。
太平军攻打湖南,他奉命守宁远,后守衡阳。太平军攻打长沙时,他率军救援,烧毁城南外围的太平军营地。阿米灵击退了太平军的进攻。当时太平军攻打城市,改为挖地道。这座城市听到了地下挖掘的声音。湖南省省长张紧急招募邓绍良带领800人进城急救。9月,长沙古城魁星楼侧,太平军矿坍塌城墙,城墙数次坍塌。驻军与太平军肉搏。邓少良带头拔剑守护城墙缺口。太平军猛攻入城,邓少良挥刀砍下第一人,声势互相克制。人们聚集在缺口处,勇敢地与敌人作战。这时太平军开火了,炮弹刺穿了他的右臂,血流如注。他仍然坚守阵地,没有离开火线。在这场战役中,消灭了100多名太平军,保住了城墙上的缺口。然后他命令士兵们厌倦土壤,修复城墙。
1853年晋升安徽寿春镇司令,晋升江南提督。攻打镇江,当太平军大量援军到达时,邓绍良的军队不足一千人,他坚守了一段时间,抵挡不住,部队被击溃,被撤职帮助守金陵。很快,他率领500人增援东巴,赢得了战斗,在采石方面击败了敌人,并转移到安徽宁国。
1855年春,赏赐三品服、华陵,率军增援惠州,立下战功。背起宁国,收复芜湖,清剿沿江太平军,授陕西提督。
1856年春,赵峰攻打扬州,冒雨渡河,指挥精锐攻城,连续进攻六昼夜。皖南副军务浙江提督。之后游遍江浙皖,驰骋自如,屡战屡胜。当时“大众以宁国为浙江屏障,而京京尤吞皖南咽喉,自提兵遏制其影响,相持两年,贼不能入大小”。
1858年,江宁太平军、捻军入侵黄池、宛郊,连续驻军40里。邓绍良李攻打南陵,赶走太平军。太平军再次进攻南岭,气势汹汹。他和总兵在前后遭到攻击,打败了太平军。然后突破桃木段敌人大本营,追到古山坝,摧毁敌人营地,收复部分城市。
当时太平军更加强大,四面受敌。邓绍良的一万六千人防守各处关键关口,万教大本营空后方弱弱。比清军大几倍的太平军,占据河北三里岭和和尚桥,适合进攻。防守日益危机,邓绍良寡不敌众,请求增援。当时工资长时间不到位,孤山坝各营相继失守。十一月,连长戴率领金陵救兵抢险,太平军带头。戴战死,援军大败。守军弹药耗尽,敌人发动了更猛烈的进攻。邓绍良知道自己无能为力。盛装打扮,再次朝拜北方,放火烧了他的营地,率领自己的士兵血战而死,享年58岁。“公死,浙江却承受不起”。赐诏少保太子,赐祭冢,忠于吴,享骑太师、云骑太师之职。奖励父亲邓世炎白金420,当时父亲87岁。
《清史稿》在后来的《论》中评论说“邓绍良、周天寿对军事比较老,保护皖南,军法不严,不能保全浙江领土...所有人都是靠自己,工作勤奋,成败有了足够的教训”,对邓绍良的评价更加客观公正。
纵观邓绍良的一生,作为一名出湘西的将军,他有几个特点。
第一,带头,勇敢战斗。邓绍良是典型的湘西人。他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血性,就是不怕死。在战场上,是率先冲锋。长沙保卫战,城墙坍塌,他勇敢地冲锋陷阵,一个人守着缺口,挥刀杀敌。特别是右臂受伤后,血肉淋漓,伤势严重,表现出不怕牺牲,不怕死的英气。他带领的孩子大部分都是湘西孩子,在他的鼓舞下,他们都有着不惧死亡的精神,所以在战场上所向披靡,往往以少胜多。这也是他们打胜仗,立于不败之地,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
第二,文武双全,如果指挥。由于他家庭的学术背景,他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而且因为习武,可以说练就了硬功夫,文武双全。在战场上,意味着擅长战略,足智多谋,灵活应变,从容应对,敢于战斗和冲锋陷阵。他首先属于项容的部下,项容一向刚愎自用,经常打败仗。只有他经常打胜仗,独一无二。他的部队虽然属于绿营,但都是湘西的子弟,是绿营里最勇敢,最有战斗力的。他的下属很多都很粗心,但是可以听从他的指挥,学习他的策略。他在带兵方面不同于大多数的后期湘军将领。虽然他不是学者,但他有文化,足智多谋。后来项将领继承了这些优势,所以每一场战斗都取得了胜利,最终取得了胜利。
第三,支持他的下属,战争就会成群结队。他出道早,带出一批湘西孩子。后来湘军中著名的湘西将领,如杨、田行书、张文德、沈鸿福、田、杨占鳌、、罗荣光等。,都是他直接或间接带出来的。和田行书一样,《清史稿》中的“他初为镇模范,隶属邓绍良”,张文德等记载都是他的部下。还有一个凤凰男石玉龙,是项容、邓绍良军队的一员,把自己的功绩积累到游击战争中。咸丰六年,连长秦如虎驻扎在安徽泾县,但因丁忧虑而走,找不到合适的代理人。邓绍良推荐他用游击战填充将领。石宇龙感谢他遇到他,更加努力的战斗。之后跟随邓绍良收复宛郊、黄池等地,在宛吉岭击败太平军,升为副将。咸丰九年冬,太平军大举进攻泾县,石玉龙领兵在岚山作战,首战告捷。太平军越聚越多,把他们团团围住。石宇龙虽然战斗勇敢,但无法突破。他死的时候身上有十多把枪。他被授予总兵和提督的军衔。他刚被介绍。
随着邓绍良地位的提升,他在湘西的下属也纷纷效仿,跟着升职。有的新起炉灶,成为自己的军队,比如田行书组建虎威营。有的继续跟随,逐渐提高。邓绍良死后,他的许多下属独自带兵,最终成为政府官员。他们中的一些人成为了著名的战士,并在后来的战争中展示了他们的英雄品质。总之,他们离不开邓少良的引导和培养,邓少良才是他们真正的引路人。
1.《文武双全 晚清名将邓绍良:文武双全的典型“湘西良将”》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文武双全 晚清名将邓绍良:文武双全的典型“湘西良将”》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1382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