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29日,在儒林中学党支部的组织下,全校党员进行了另一次学习。主讲人是党校教授廖海峰同志。他通过自己的故事和身边的故事,用简单的方式诠释了习近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从伟大复兴开始,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时强调,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归根到底还是要加强文化。在今年的两会上,代表们就文化自信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表示不要忘记自己的初衷,坚持正确的道路,永远增强文化自信。
覆盖世界的强国,虽新但不古;希腊罗马古而不今,我国古而今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繁荣,离不开文化繁荣的支撑,这就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总书记继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之后提出的第四种自信。十八大以来,“文化自信”一词在习近平的公开演讲和文章中出现了10多次。愚蠢的是,中国文化不仅要“传承”,还要“大大拓展”,才能更好的体现“唯吾国,不忘今人”的文化自信。
只有不忘原著,才能赢得未来。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根本。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因为我们有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和独特的精神力量。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精髓。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其固有的根源。这个根就是它的文化。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其优秀的传统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灾后重生。这种文化血脉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最强大的文化基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思想体系,凝聚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中国独有的优势。没有文明的传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不要忘记传统,以便更好地继承。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的源泉,历史文化传统决定道路选择。“不要忘记历史开拓未来,善于继承善于创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每一个中国儿女最深刻、最持久的内心印记,能唤起最牢不可破的民族认同感。
无论是风靡全国的中国诗词大会的魅力,还是凝聚成人生记忆的器物的魅力,都难以割舍,无法剥离。可见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最好的诠释。任何一个国家的制度设计,都必须植根于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否则,都是不可接受和不成功的。当前,中国正处于文化强国的崛起过程中,要实现从文化强国向文化强国的转型,必须选择正确的社会主义道路。
别忘了底气,还有地气。文化自信不能只停留在大脑和嘴巴,要落实到行动和措施上,从娃娃做起,从小培养。开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工程,对于培养青少年和坚持文化自信至关重要。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应该着眼于激活,活在今天艺术的创造中,活在年轻一代的心中。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无数植根于当地的本土文化,编织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
加强文化自信也意味着挖掘和阐述这些独特的地域文化,促进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让文化的和风细雨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唤起基层人民对中国文化的认可和热情。从儿童、青年、基层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建立有中国特色、有风格、有格调的文化自信。
实现中国梦,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的声音,文化自信不要小巫见大巫,一定要传承下去,传播下去。
通过学习,我深刻认识到,民族的希望在于教育,教育的希望在于教师。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的过程中,教师充分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应该与众不同,有一个更加自信的文化观,扎实做好教育工作。教育不是消灭学生,而是发展学生,在学科上发展自己的特色,把学生培养成社会的建设者,在各个领域发挥自己的才能,这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手稿:岑智明
审核人:吴
1.《纪律教育学习月心得体会 “教育纪律月”的学习心得》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纪律教育学习月心得体会 “教育纪律月”的学习心得》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1027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