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园路位于温州古城东南,东西走向,全长580米;它东起盖华山南麓,西接五马街。
这是一个延续千年本土环境的地方——
最早的开元寺建于唐朝和温州
还有东晋泰宁初年创办的永嘉郡学,温州最早的书院
它位于布城、郭璞的28口老井中的5口,是千年古城墙
走进公园路鸡骨山,谢克岩上的游憩遗产依然存在
“园柳唱鸟”可谓中国山水诗的源头
……
以前有一个县镇公所,公园路的前身“县镇公所巷”,就是由此而来的;还有花园巷、郑公馆等四合院;这里有报纸记载温州城70多年的历史变迁,民国才女张爱玲“伤心地找老公”。
目前,公园路已于7月13日启动改造升级工程,将与五马禅街整合,预计明年春节揭幕。根据这条路的历史文化背景,会有《开元问禅》《城隍韵》《付雪儒教风》《城南旧事》《九白郑融》《欧亿寻踪》《儒英咸集》《盖华东田》《窦城遗风》《濠河潘岳》等十个场景。
走进公园路,如入刚游,那些文化景点的精彩就来了。
开元问禅
据苏颂《北宋温州开元寺重建正殿录》记载,东晋泰宁二年,本地人李在西丽坊私宅内建造了崇安寺。这是温州最早有史料记载的寺庙,唐代改名为开元寺,开创了东瓯佛教。从南北朝到隋唐,温州修建了近百座寺院。
开元寺在火灾和风灾中被建造和摧毁。1208年重建时,永嘉学派大师叶适写了《开元寺千佛亭记》,记载了重建后寺庙的规模。开元寺历史悠久。温州每年七月,城市和农村都要举行普立道场,也就是玉兰苯教社,开元寺是全市最繁华的地方。从东晋到明清,开元寺延续了1400多年。衰落复兴,但持续时间很长,历代僧人也很多。
唐代永嘉大师是开元寺住持。他在温州创建了一个禅宗道场来推广禅宗,并成为江浙一带的禅宗中心。
南宋时期,宋高宗赵构避金南下温州。在他逗留期间,他把皇家祠堂供奉给开元寺。
祠堂是古代皇帝的祠堂,供奉祖先的神灵。为了上帝的安全,宋高宗曾下过一道命令:“住在温州台庙百步以内的,留宿两年邵岩凤安的寺庙,绵延3000英里。“依法保护开元寺的安全。
在开元寺,明内阁学者张聪和前礼部侍郎王瓒留在那里学习。中进士之前,张璁与好友项上段在此读书。他还在下榻的寺院旁建了一座亭子,在亭子周围种上竹子,取名“一竹亭”。张璁曾写过一首诗《上段与项》,里面有一句“忆中共开元寺,校长关门”。温州人称王瓒为“二王”,也曾就读于开元寺芙蓉书院。
据说前些年寺庙里的芙蓉树大多在九月开花,但那一年,芙蓉树“五月中旬突然绽放,光彩夺目,鲜花盛开,百花齐放,秋天空前”。芙蓉花盛开,为王瓒带来吉祥的预兆——他在那年秋天得了奖,第二年中进士第二名。王瓒在《芙蓉花初五》中写道:“开元寺芙蓉树八月开,五月红”。
黄成·曲云
明朝万历年间,知县刘三斋选择开元寺旧址修建永嘉县城隍庙。在清代的地图上,县衙因建于此而得名县衙巷。城隍是守护神话城的神,所以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庙宇。清光绪《永嘉县志》记载,温州市县衙建于明万历;清末重建,旧址位于公园路东南楼。县城神堂举行祭祀、表演、敬神等民间活动。据《鹿城文史资料》记载,庙前有月潭,场地宽阔。
南台、北照壁、县城神堂,曾是老温州重要的娱乐场所。清末民初,温州吴尚京剧曾在寺庙中生活,培养了一批著名人物。瑞安学者张在日记中提到,1922年3月28日晚,他到县城的神堂看戏。他说当时观众非常多,有的人被挤到河里:“对河舒服就不能退。没想到,好几个人都被挤到了河里”。
后城隍庙在历史风暴中逐渐腐朽,但留下了城墙、台阶、柱子、柱基、飞檐等。仍然表现出过去的古朴,直到1995年被拆除并建成东南大厦才彻底消失。在县城大厅的东面,兴文巷有一个“县城菜市场”,也就是兴文巷农贸市场附近。一些老温州人还习惯性地说“去县城菜市场买菜”。
黄成县店乡的一个人,直到1934年才改名为“中山路”。当时乌马街改名为“中山中路”,禅街改名为“中山西路”,以纪念革命领袖孙中山,除了中山旅舍,还有中山桥和中山公园。中山公园后更名为公园路。“文革”期间曾改名为宏伟东路,后又恢复到现在的名字。
付雪的儒家风格
唐太宗下令各州设立夫子庙,宋真宗北部天溪三年温州知府叶文将永嘉付雪迁到原公园路工人文化宫,之后就是历代的付雪夫子庙。在过去的一千年里,这里培养了大量的人才。自南宋以来,温州地区已有1285名学者,其中包括6名顶级学者。
宋、元、明、清至民国时期,付雪夫子庙修建扩建形成规模,屡遭战乱破坏,多次重建。明代、襄城、邓怀、虞山等多位知府,曾为王重修《敬经堂》。清代,浚道、温州知府重建。清乾隆十七年,付雪主持人、教授王之渔带领学生修缮夫子庙。在过去的700年里,付雪的孔庙被烧毁了四次,一次是被士兵烧毁的,一次是被飓风摧毁的。幸运的是,经过反复建设,它在清末民初仍保持了原来的面貌。民国时期,老温州六县联合中学于1933年在夫子庙成立。此外,三所学校也搬到了夫子庙的旧址。新中国成立后,付雪的夫子庙被拆除,改为城市工人文化宫。
旧南方
公园路东端,早年有温州南洋影城,记录温州人过往生活;还有一个中山旅舍,曾经是民国才女张爱玲在温州的住处;还有《温州日报楼》,写温州70多年的历史变迁,还有花园里的旧居,见证了老城区的老人们的家园。在这里,一个小村庄,一座民居,一堵长满青苔的石墙,可以穿越时间,寻找古老的东西。
温州报业大厦是园区路为数不多的高层建筑之一,其中前身为《浙南周报》的《温州日报》最早于1947年在浙南游击根据地创办。可以说温州见证了70多年的历史变迁。
附近的中山旅舍是文艺青年离不开的综合体。1945年,被民国政府通缉的胡兰成,在一位姓四的朋友范秀梅的护送下,到温州避难,两人结为夫妻,共同生活在市内的圣西桥。1946年农历正月十五,张爱玲从上海来到温州找丈夫,住在中山旅社,开着窗户看公园。
当时的温州城,在张爱玲眼里,是一座“珠光宝气”的城市。在温州期间,她走遍了温州的大街小巷,这些经历被写进了《异乡》。但胡兰成最终没能给她想要的“选择”。20多天后,张爱玲带着悲伤离开温州,留下一个悲伤的“城南旧事”。
欧亿肃宗
1919年7月,项、、潘剑宗、吴等人创办了温州人办的第一家西医院——瓯海医院,隶属瓯海路,道阴办事处设在今天的温州市。
1920年,瓯海医院位于吉谷山脚下,市区九百源头以东。经过一年的建设,他于1922年春中旬搬进了新医院,并正式开设了诊所。当时,在医院门口悬挂着“瓯海医院”的石碑,是黄相初先生的师父张韶于1921年所写。瓯海医院的建成,标志着温州有了温州人创办的西医医院,改变了温州只有外国教会办西医医院的历史。
瓯海医院历经百年风雨数次更名,现已成长为温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温州乃至浙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三级医院,拥有园区路和南白巷两个校区。
九白郑融
而且在医院附近,公园路东端一条叫九百元头的巷子,据说和这里明代的一个九棵柏树的私家园林有关。这条小巷里有一栋普通的房子,但一块黑色的石碑表明它与周围的房子不同。石碑上刻有“温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新四军温州通讯处旧址”字样。
这是浙江省委至今在温州市唯一保存的旧址,是当时浙江省委的主要交通联络站,由17号黄宅和12号翟伟组成。黄宅是一栋中式的两层建筑,分为东西两部分。上层由一扇门连接。它在1952年10月的一场大火中被摧毁,并被重建为一栋两层的住宅楼。翟伟保持不变。
1937年,国民革命军闽浙抗日游击队在此租用了黄寨和翟伟作为办公场所。次年3月,两处房屋向新四军驻温州通讯处开放。当年,中共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谢,青年部部长赖大超等在此工作。温州通信办主任是平阳的周银兵。周喝冰酒,要见欧刺绣,于是在这里开了一家刺绣店,以刺绣店老板的身份掩护革命工作。
此外,附近还有红色元素,如以吴妈街为中心的永嘉战时青年服务团旧址,县城前的新四军采购办旧址温州。
儒家、英语与咸集
温州历史上的官方大学温州付雪大学和永嘉县立学校,分别位于公园路工人文化宫原址的夫子庙和盖华山脚下的夫子庙。
东晋泰宁初年,在盖华山脚下建立永嘉郡并进行研究。这是温州建立的开端,也是温州最早的地方学校之一。也是我省地方发展历史上最早的官学。在盖华山脚下,有东山书院,这是温州最早的书院。宋高宗时,王静珊开祖,在此设学讲学。王开祖主张修身齐家,发明儒家经典,是永嘉学派的开创者。
宋代潘阳、周知、温州等地将古城定为三十六坊时,贡园路县的学前班地区被称为“儒英坊”。所谓“儒英”,就是以这里儒家人才的聚集而得名的。无论是“儒英坊”还是明代改名的“聚英坊”,都是“儒英咸集”和卧虎藏龙之地。
盖华·东田
盖华山位于公园路的东入口。它在古代被称为东山,是当时城市的最高峰。是温州五大“福地”之一。
所谓“洞天福地”,是指道教五祖“仙人”居住的名山。按照道教的说法,“洞天福地”包括十个洞天、三十六个小洞天、七十二个福地,构成了道教地面仙境的主体部分。“洞天”应该是指洞穴,意思是山中有洞天穿山的洞穴;“福地”的意思是福地,就是住在这里的人可以得到祝福,成为“地仙”。
盖华山上有荣城东,据说是荣程子修仙的地方。相传黄帝的老师荣在此得道成仙。有句诗说:“在现在的四千年里,不朽的痕迹现在是存在的”。因此,盖华被道教誉为“世界第十八洞”。
林灵素曾一度受到宋徽宗的宠信,他是一位不为温州人所熟知、但对北宋惠宗有过重要影响的道士,曾在盖华山修建童珍寺。相传他也是大作家苏东坡的书童。
《晋书·田文志》说:“皇帝的九大行星是天篷,所以它遮盖了皇帝的座位。”盖华山的名字更像盖华山的形状。山上有五个亭子,如大观亭、雀金亭、双烈亭。盖华山泉水清澈见底,还有孟泉等名泉。
斗城易云
据说郭璞的卜城爬上去看地形的时候,就像北斗七星看九三环一样。盖华、松台、海坛、西果山像北斗的“斗魁”、“盖华山锁斗口”,建议跨山建城。
因此,盖华山的城墙蜿蜒曲折,为古城和环山护城河构筑了一道坚固的防线。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古城墙被陆续拆除。几年前,在广望亭东南盖华山南坡,发掘出一处古城墙遗址,残墙长约15米,经考古证实为1600多年前金代永嘉县城墙遗址。
“斗城遗产”以古城墙为元素,建成后将成为温州古城墙展示的标志性景观,展示斗城格局、城墙历史和古代建筑文化。
濠河范悦
“濠河潘岳”景观位于公园路最东端,靠近“斗城遗产”。
1930年,从盖华山到吉谷山的城墙被拆除。为了方便交通,在盖华山南麓的护城河上修建了一座名为中山桥的石拱桥,连接公园路。
七八十年代,温州东部环城河被填平改造成环城东路,中山桥被拆除。但这条护城河只在中山公园东侧留下了一段,成为了断头河,但在温州已经是比较完整的护城河体系了。改造升级后,“濠河潘岳”的景观将由东护城河、中山桥等建筑组成。
俗话说“这个月曾经像古人一样”,濠河的洪水不仅反映了前世的护城河,也反映了公园路的过去和未来。
参考文献:
沈克诚、唐·《鹿城人文景观》
潘孟卜,“宋庙在温州”
1.《曲韵 走进公园路 那些人文名胜汇聚成的风华》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曲韵 走进公园路 那些人文名胜汇聚成的风华》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1347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