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20世纪70年代,随着德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手工业等传统优势产业主导的基本经济发展模式和现代工业支撑的高端产业结构,都对高技能、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相应的高层次产业需求,催生了一系列以应用技术和技术创新为目标的高质量应用型、技能型产业研究。希望这类研究成果能够引领和提升德国高端双元制学习模式的发展方向和教学地位,使其培养的人才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充分满足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因此,德国政府和社会开始越来越重视应用科学大学教育的发展和专业精英的培养。为此,在德国政府的推动下,部分Hoere Fachschule和Ingenieurakademie通过重组合并进行了升级,形成了以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教室与企业交替为主要模式的新型应用科学大学体系,使学生掌握先进的技术知识和理论经验。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深入企业一线实习,参与直接生产,达到高等教育层面理论与实践互动、相互支持、紧密结合的培养目标。根据德国联邦议会1998年6月通过的《高等教育一般法》,这类大学获得了授予国际公认的“学士”和“硕士”学位文凭的资格,在国内外都得到承认和认可。
目前,仍然存在误读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性质的现象,忽视了这类应用科学大学在培养先进技术和科学理论知识方面的作用和作用。事实上,这些大学虽然大多没有授予博士学位的独立权利,但却拥有授予全日制本科和硕士学位的独立权利,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几乎相当于德国综合性大学的模式和规定。仅从其应用型硕士培养资格和能力来看,这类大学一直是德国整体教育体系中的顶级人才培养机构,其毕业生主要服务于满足高端行业需求,开展顶级应用创新研究。目前国内对此类大学的本科培养机制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相当可观的研究成果,但很少涉及此类大学的硕士培养功能。因此,有必要对这类大学的硕士培养结构进行深入梳理和探索,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顶层培养模式,以便我国能够从这种独特的硕士培养模式中获得借鉴和启示,进而引起我国对应用型大学教育地位和作用的重视,提高办学水平和学位授予资格,促进应用型大学高级学位人才培养渠道的更新和改革。
一、双元制应用型硕士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和概念
相对于综合性大学的学术型硕士培养体系,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在硕士培养中更注重实际应用和技能培养,所以主要开设理工科和理工科、数学、经济学等社会实践类专业,但基本没有人文或艺术类专业。其培养模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校本教研型硕士培养模式,基本学制为四个学期左右;另一种是双系统应用型硕士培养模式,基本学制一般为三个学期左右。虽然两者都有针对学校学习和企业R&D实践的课程和模块,但与前者相比,前者主要在学校学习,主要根据学生的意愿和具体需求确定企业实习和实践的期限和模式,后者具有适用性和针对性的特点,更注重学生与企业的雇佣关系,其培训手段更倾向于实践操作和实践经验的培训和学习。教育培训的对象其实可以看作是与企业签订了聘用合同的准企业员工。最终目的是使这些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自身技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了解企业的内部结构和情况,包括主要产品、生产技术、设备操作、市场客户、文化精神和团队发展。因此,这种模式在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时安排、学习制度等方面更贴近企业的需求,基本遵循企业开展教学的实际原则,针对性更强,目标更明确。它的优势在于学生毕业后就业,可以快速熟悉企业环境,学以致用。经过短期的适应和调整,很多毕业生最终会成为企业的核心技术和R&D人才;同时,在学习期间,学生的学习费用主要由企业承担,政府协助,企业根据自己的补贴标准和学生水平,每月给予学生500-1500欧元不等的实习工资,减轻了经济负担和社会压力。因此,双元制应用型硕士培养模式受到许多德国学生的青睐,也受到德国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已推广到德国部分职业学校和个别大学的硕士培养体系,在德国堪称一种特殊而有效的硕士培养模式,值得国内深入研究和借鉴。因此,本文主要选择这种双系统应用型硕士培养模式进行分析。
Duales Studium本质上是一个企业和学校合作实现学生教育和实践双管齐下的系统。德国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普遍存在双元制模式。其具体表现是,本科生作为学生主要在应用科学类大学学习和接受与职业相关的专业理论和共同文化知识,同时通过技术人员的培养,作为学徒掌握职业技能和企业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双系统应用型硕士培养模式对学生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经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在学习后具备独立完成科技或工程项目的能力,具备创新思维和意识,能够独立进行产品创意和革命性研发。其本质是将企业与学校、研发技能与理论应用相结合,以培养具有较强科学应用素养和所需项目创新为目标的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其中,以企业为主导,委托学校作为现场实践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和项目研发能力。这种双轨制应用型硕士培养模式教育的前提是学生能够与感兴趣的企业签订培养和就业合同,并在此基础上接受企业和学校的双重实践和教育。
目前,双重教育模式已经成为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和应用科学大学的核心和重点。它的作用不仅为德国企业培养了必要的高知识、高素质、硬技能人才,而且对德国降低失业率、防止结构性失业、增加人民收入、促进经济、科技创新和社会稳定发挥了宝贵的作用。同时,双元制教育模式也是德国“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机制最关键的部分,为产业结构的高层次人才需求和社会发展的应用研究提供了充足的智力支持和教育保障。
我国许多专家学者对这一机制进行了丰富多样的分析和比较。但这类研究主要集中在双元制教育的基础层面,即本科教育模式,对双元制应用型硕士培养模式的研究基本为零。在我国大力发展应用型高等教育、推进本科院校转型的背景和环境下,有必要探索和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体系中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德国“产学研”相互结合、完整统一的逻辑模式,以加快我国应用型大学的建设。
由于德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政府只负责制定普通教育法,而高等教育的法律法规主要由各州自行制定。各州为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立法(如巴登-符腾堡州),而各州统一立法(如下萨克森州)。因此,德国不同大学的教育管理和具体教学细节有很大不同,以满足不同地区的特殊需要。但德国双系统应用型硕士的培养机制基本统一,各应用科学大学双系统应用型硕士的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基本相似,差异主要集中在根据不同学科要求和专业类型形成的课程内容和具体形式的微观层面差异。因此,在具体的研究中,可以了解和分析一所具有代表性的大学的发展和教学模式,进而探讨和研究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双轨制应用型硕士培养机制的共同属性和基本特征。巴伐利亚在经济技术领域占有突出地位,其应用科学教育先进丰富,尤其是雷根斯堡应用科学大学提供的双元制学位教育。雷根斯堡应用科学大学(以下简称lei school)成立于1971年,是德国巴伐利亚州的一所公立应用科学大学。它有系统技术、建筑、电子、信息、机械、经济和社会等研究所。其研究项目得到了贝克-詹森高等职业院校基金会和私人基金会的资助,共有43个不同的本科专业,工程科学应用、机械制造、电子自动化、能源管理、企业管理、建筑工程等17个专业有授予硕士学位的权利,数量丰富,门类齐全,基本代表了德国大多数应用科学大学的双系统应用型硕士教育培养模式。因此,本文选择该学派作为代表性研究实例进行具体分析。
二、双元制应用型硕士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和教育目标
应用科学大学的主要教学和培训任务是为企业和社会生产部门提供高水平的理论和技能人才,以满足他们的工业需求。其教学的总体指导思想是以应用实践的科学教育为重点,根据应用研究的最新成果引领相应的教学活动,整体上呈现出“产-研-学”螺旋推进的逻辑顺序,类似于我国大学所说的“产-研-学”的逻辑顺序,因此,双系统应用型硕士的培养方向不是以理论为基础,而是理论与实践共同推进,相辅相成。通过研究企业和工厂的实践,充分论证和应用理论,使理论为实践服务,两者高度统一。
首先,双系统应用型硕士培养的目标是通过高层次的理论和实践学习,使学生能够在相关研究领域独立实施以科学为基础、以应用为导向的研发;同时,教授和培养学生的分析+创作和设计技能,重视创新和创业培训。这就要求学生脱离本科时期的接受思维,用创造性的独立思维来处理和安排项目工程中的相关任务和挑战。
其次,相关的生产研究项目主要集中分布在高校和院系涉及的应用研发活动的实例中。因此,通过对这些实践项目的学习和讨论,将直接或间接地产生实践结果或产品,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一般来说,双系统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应参与两个高水平研究项目的教学和讨论,这些项目一般具有结构性、复杂性、关联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所以要求学生在结构管理和系统调研方面有更成熟的经验和体会,这远远超出了本科期间可以实现的应用范围。
第三,通过研究方法和策略的培养,学生可以充分掌握系统、规范、科学的研究和实践方法、技巧和原则,养成应用科学研究的习惯。同时,模块化学习的课堂作业和硕士论文的创作要求会增强学生的写作和语言构思能力,自主研究会使学生提前接触和了解工业生产的基本规律和过程。这些能力大多隐藏在日常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是一个潜移默化的影响过程。因此,学生需要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意识。
最后,通过讨论和讨论,在校学生一般会在不同阶段及时得到大学教授的指导和监督。学生除了掌握和运用本专业的技术和方法外,更重要的是提高个人技能,如个人团队精神、沟通技巧、跨文化理解水平和国际视野等。在讨论和讨论中,教授和导师更注重学生的知识理解、思维创新、类比、科学习惯等方面的素养和能力。因此,学生在这个学习阶段,不再仅仅依靠教师的指导和命令,而是主要通过自己对项目相关问题的积极、积极的反应和思考,逐步形成自己的科学认知和思维模式,从而实现双系统应用型硕士培养模式下学生必须具备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双轨制应用型硕士培养体系的课程结构
每个双系统应用型硕士专业都与相应的研究项目捆绑在一起,在项目的框架和发展模式下进行相应的实践和研究。比如雷学校的工程科学应用研究硕士是绑定在“研发项目”下的,要求学生在本项目规定的教学模块中进行实践和实习。硕士论文的最终题目也是由导师和学生在本项目涵盖的题目下选择和安排的。同时,学生获得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将进一步推动本项目的深入发展,为项目注入新的活力和创新。因此,学生的学习和项目优化构成了一个相互深化、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在具体的项目框架下,有多种多样的专业方向可供选择。虽然这些方向主要侧重于专业大类下的具体研究对象和应用范围,但并不局限于此,而是强调跨境、跨专业的互操作性学习和整体研究。例如,雷学校的工程科学应用研究专业不仅提供与工业和数字技术相关的专业方向,如工业传感器,还提供医疗诊断系统和汽车安全软件等。这些方向突破了专业类别的范围限制,更加强调跨学科的相互应用和实践发展,符合应用科学大学的办学宗旨之一,即通过学校和企业不同专业和方向的协调合作,拓展学生的研究视野和实践领域,为毕业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同时,多元化、混合型专业的设置有助于学生更早地实现自己的研究和实践兴趣,可以利用学校跨学科的研究背景,提前与该领域的相关科研院所、厂矿进行接触和联系,使其在进入企业之前,能够在与其专业相关的社会和技术网络中积累足够的相关知识和人力资源。
在研究方向的结构下,各应用科学大学会根据社会需要、自身条件和办学特色制定和安排相应的具体课程。除了本专业的核心和基础理论课程外,各个学校还会开设相关的延伸和延伸课程。以雷大学工程科学应用研究系开设的跨学科选修课为例,主要涵盖能源市场管理、环保过程与产品、概率论、统计学、随机过程等相关课程。从表面上看,这些课程似乎与工程科学的应用关系不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和操作过程中,这些课程有潜力与工程科学的应用相结合,产生协同研究领域甚至新兴产业。再比如,奥斯纳布鲁克应用科学大学的领导与组织专业,就有一些与该专业相关的学科,如能源经济体系、教育体系、创新体系等。这也是为了适应双元制应用型硕士培养模式下学生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
同时,德国应用科学类大学大多采取协调发展战略,即不同大学共享资源,参与课程的联合开发,并向伙伴大学提供自己的优秀课程和学科资源。例如,在雷学校的双元制应用型硕士培养计划中,有些课程要求学生在纽伦堡、英格尔斯塔德、德根多夫、奥格斯堡和安伯格-魏登等伙伴大学学习。通过这种校际合作和共同赞助的形式,可以增强学生研究和学习的多样性和无界性,同时可以避免大学之间学科的无序竞争,从而保证每个学校致力于发展自己优势学科的外部和谐环境,使每个学校取长补短,同步发展,共享成果。
四、应用型硕士招生资格与程序的双轨制
双系统应用型硕士研究生项目的招生对象主要是技术和能力较高的毕业生。进入工程科学应用研究硕士的具体资格要求是:取得电气工程、信息技术、机电一体化或相关学科至少210学分,考试总分2.5分以上;或者同领域同批次毕业生的前35%。申请时学分不足210学分,最多180学分的申请人,如果能附上过渡准备课程结业证书或相关专业的专业实践证书,也可以入学。
此外,这类硕士招生特别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条件和资格。入学前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和思考能力、口头和书面沟通能力、创新解决方案和项目发展计划等。,即企业和学校不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和理论知识,而是更注重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养。这些软实力和潜在素质成为第一判断。
达到学校提出的录取要求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喜好确定专业和方向。同时,他们可以从相应的大学网站上找到与学校合作的企业名单,通过自身实力与企业的就业需求和对员工资质的要求进行对比,判断自己适合的企业和工厂。最后,他们可以选择符合对方要求且有强烈入职意愿的企业对象,与他们取得联系,双向沟通,最终确定自己与企业的合作关系。只有同时满足企业和学校相应的录取要求和资格考试,学生才能被学校正式录取。
此外,双系统应用型硕士培养体系要求每一位注册硕士学生都要自己或代理人与企业签订“高级实践培训合同”,合同主要包括企业和学生的基本信息。一是一开始就明确双系统硕士培养和签约目的是保证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工作研究;同时提出这类实践型硕士人才的培养要满足双元制的质量要求,所以企业、学校和学生都要给予足够的支持和重视,同时还要满足教学时间和企业与学校灵活转换的可能性。其次,主要对合同期限、合同无效条件、考核评估、学生保险、企业对硕士论文选题的建议等细节进行了肯定,并规定一旦达成协议,就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除不可抗力的作用或特殊情况外,双方均不得违约,并详细规定了违约的制度和经济处罚措施。再次,对企业提出了要求,主要强调企业全面负责提供深入的实践培训,审核学生的实践报告,最后给合格的学生颁发证书。第四,学生必须按时上课,认真练习,遵守规定,提交报告,通过考试。第五,约定企业每月应支付给学生的工资和报酬金额,并确定实习的地点和期限,以及休假方式等。
通过协议的约束和约束,学生与企业的雇佣关系已经初步形成,企业在资金投入、监督管理、实际支持、人才评价等方面都有不可回避的任务和责任需要积极完成。事实上,能参加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学术培训体系的企业,基本上都是通过培训资质和经济能力检查考核的大中型优质企业,在当地或周边城市规模较大,口碑较好。所有能够参与这种校企合作的企业和公司都会以此为荣,这将对他们的社会声誉、名气和知名度带来积极的影响。这也是德国企业积极参与并致力于应用科学大学教学项目的原因之一。
五、双元制教育体系应用硕士培养模式
双系统应用型硕士的培养除了课堂上的基础专业知识外,更注重学生在企业中的动手实践和知识应用。所以在德国双系统应用型硕士培养过程中,特别强调学生在企业和工厂的实践经验和学习效率,基本保证持续时间不低于在校课堂学习,强调集中学习。因此,大多数应用科学大学将双系统应用型硕士学位培养规定为课程与实践相结合的集中学习模式,并确定每月的教学和实践内容。同时,要求学生在大约三个学期的全日制教学时间内,将假期时间减少到每年不超过一个月。剩下的时间里,有近九个月的在校理论学习和约8.5-9.5个月的企业实践,以保证和加强双元制的培训质量和效果,招生时间基本为每年3-4月(春季)或9-10月(秋季)。具体的教育制度和时间表见表1。
学生经企业和学校认可,通过高校内部职业能力倾向测试后,每学期都要按照固定的教学计划进行学习和实践。其中前两个学期侧重于基于项目课题的技术实践与研究,主要是专业理论训练,包括几门专业选修课和其他专业相关课程,是对本科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深化和再加工的过程。同时,为了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将适当安排一些与企业或社会组织的合作项目,学生将参与并负责各个子模块。第一年,学生进入企业R&D实习的时间相对较短,主要安排在理论学习后的个别月份。第三学期主要要求学生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和学校确定的硕士论文选题,自主开展硕士论文创作和专业讨论,工作学习场所基本集中在企业或工厂的生产一线、科研实验室或相应的具体职能部门。同时要按照学制计划继续在企业实习学习。所以这学期的主要学习地点转移到了企业,这也是学生毕业前熟悉企业的关键时期。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将能够更好地适应企业的整体环境和研发制造过程,为进入企业开展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学生还应参加相关的学术研讨会或活动,并在整个学习期间得到企业、大学和社会、政府机构形成的教育网络的关注和支持,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开展自己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图一为雷学校双系统应用型硕士培养模式的学期课程框架。
另外,由于专业要求和方向设置的不同,其他学校在具体的学期课程结构安排上会有差异。但总体而言,德国双元制应用型硕士培养模式所采用的学期课程类型和学制基本相似,都是围绕“产-研-学”的基本取向,形成以专业发展为基础,按模块划分为具体形式的课程框架。
六、双元制应用型硕士培养模式的毕业选择与展望
经过近一年半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许多毕业生具备了独立处理科技项目、申请和实施项目管理、筹集国内外项目资金、在专业期刊或会议上发表作品的能力。由于学生入学后与企业签订了双向合同,规定了彼此的义务和权利,毕业后,学生基本上按照协议在企业顺利工作。就业率方面,与综合性大学硕士毕业生相比,应用科技大学双系统应用型硕士就业明显更加稳定和有保障。而且就业的工作和责任更适合自己的学习和研究,承担的工作更适合自己的发展。调查显示,双元制培养的硕士毕业生一般在R&D或大、中、小企业和公司创新管理部门担任高级管理和企业拓展职务,大部分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和发展,逐渐成长为企业中高层骨干。比如慕尼黑应用科技大学商务经济专业双系统应用型硕士的就业路径主要分布在企业咨询、项目经理、业务拓展、企业创新等相关职能部门。,主要服务于公司和企业的核心领域。因此,这类硕士毕业生的就业待遇和地位享有很大的保障。
此外,在德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应用科学类大学和综合类大学的高层次人才晋升渠道是开放的,这意味着从应用科学类大学双轨制培养体系中获得理学硕士学位的毕业生,在满足其他必要条件后,可以顺利进入综合类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与综合性大学的纯学术学习相比,这种学术上升通道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知识背景,对相关博士项目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就整个德国高等教育体系而言,双轨制应用型硕士培养体系并不是综合性大学双轨制本科学习和博士研究之间的过渡,而是一个功能独立、方向明确、联系紧密的新型深度高等应用科学教育体系。学生在如此高水平的研究水平上学习的根本目标主要是毕业后在工作中的突出表现和技术创新。毕业生只占高层次学位学习总人数的3%-5%,即大部分没有追求更高学位的欲望,这也反映出双系统应用型硕士毕业生就业压力相对较小。图二是双轨制应用型硕士培养模式下毕业生的选择和方向。
七、反思与借鉴
德国双元制应用型硕士培养机制是高等学历教育中职业培训与知识转移相结合的特色模式,对我国当前发展应用型高等教育具有现实意义。对这种教育模式和机制的深入研究和探讨,也将有助于中国高校正确理解和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本质和作用。在充分发挥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教育优势的基础上,结合德国双元制应用型硕士培养机制的独特经验,建立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应用型硕士和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具体来说,借鉴德国双元制应用型硕士培养模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革和推进我国的应用型高等教育。
首先,要转变对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的认识,提升应用型大学的地位,突出其功能。通过对德国高等教育双元制的分析可以看出,它在社会和企业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毕业生在就业领域比同等条件下的综合性大学毕业生享有更多的优势和机会。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在促进就业和培养人才方面的作用不容低估。如果能充分发挥其特长,与普通高校共同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双元制教育体系,将对社会、企业、人才乃至国家的整体综合实力产生深远的影响。
其次,可以鼓励有条件的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开设双硕士培养专业。德国双轨制应用型硕士培养体系比较先进,企业、学校、人才、社会都从中受益匪浅,实现了一教多赢的局面。在此基础上,德国双轨制应用型硕士培养模式与博士学位接轨,实现了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互联互通。所以这个硕士培养体系也可以在国内有条件的高职院校试行,强调企业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应该承担和享有的义务和权利,鼓励社会力量和企业共同参与办学和管理。因此,不仅会进一步扭转和改变公众对高职教育的认识,而且会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水平。同时,它将吸引更多对技能型培训感兴趣的优秀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培养更多高层次的应用型硕士人才,满足企业对人才知识、技能和素质的全方位、高层次的要求。
第三,借鉴德国双元制应用型硕士培养体系的教学结构和体系模式,改革我国的硕士教育体系。在我国目前的全日制硕士培养体系中,2-3年的课程安排多采用集中授课模式,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通过对德国双元制应用型硕士培养模式的研究,可以看到硕士培养体系有多种选择,具有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背景的应用型硕士学生在一定程度和水平上更受社会欢迎。因此,我国综合性大学也可以考虑借鉴德国双元制应用型硕士培养体系,促进自身硕士培养模式的转变,使硕士培养体系更加多元化,在满足社会和企业需求、发挥人才特长和才能方面取得更大的收获和成效。
作者简介
石秋恒,男,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理论、高等教育管理与评价研究;
陈志伟,男,德国哥廷根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育系博士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本内容来自:《国家教育管理学院学报》,2016年4月,第3页至第10页。
1.《应用型硕士 史秋衡陈志伟:德国双元制应用型硕士培养机制探究》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应用型硕士 史秋衡陈志伟:德国双元制应用型硕士培养机制探究》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1456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