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记住昂,大禹建立夏朝,咱们曾经算过,大约在公元前2013年;周武王对商纣王的牧野之战发生在公元前1046年...
一、多元化政治格局和各国对人才的重视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周天子大权旁落和社会变革加剧,诸侯国势力急剧膨胀,所有诸侯都希望在列国中称霸称雄。战争频繁发生,英勇善战的人才能够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因此各国都通过各种政策措施招揽人才,这就为出身微寒但富有才能的平民阶层提供了参与政治活动的机会,这些人一旦在战争中有卓越贡献,便会被加官进爵成为新的达官贵族,最终达到跨越阶级的目的。由此可见,战争对平民将相的产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除此之外,农民起义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平民将相提供了发展空间。西周末年政治混乱,百姓生活水深火热,农民战争时有发生,打击了原有的官吏组织,对宗法制和贵族世袭制度也有所破坏,造成了旧官吏结构的解体,权力中枢暂时空白,所以统治者必须从普通阶层中提拨人才来稳定政治,这成为了平民将相上位的绝佳机会。
《管子》记载:“夫争天下者,必先争人。”
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实力此起彼伏,形成了霸权更迭、多强林立的现象。为了巩固国家强国地位和维护自身利益,各国国君将挖掘人才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从诸侯到臣僚,都将搜寻人才放在第一要务,礼贤下士的社会风尚极为流行。此时各国的人才政策都已经打破了世袭制度以及国界的限制,不在乎这些贤士的出身门第,也不计较他们来自何方,只要有盖世之才便会受到各国国君的邀请和礼待。
齐桓公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他重用出身贫贱的管仲,又屈尊前往拜访有能之士,正因如此齐国大治,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位霸主。秦孝公曾颁布“求贤令”,有能之人可以与国君共享盛世,如此有吸引力的条件,为秦国招揽了许多人才,可见当时尚贤风尚发展到了顶点。礼贤下士风气之盛,给了普通阶层大显身手的机会,他们活跃于各国君主、朝臣之中,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出人头地,这一社会阶层不断壮大成为平民将相的主体。
这里最奇怪的一位便是宋襄公了。因为其他人能够列入春秋五霸,都是凭借着强大的军事实力主持称霸的会盟,有着坚实的后盾,而宋襄公并没有。
宋国的起始
牧野之战,周武王会盟诸侯灭商。但此时华夏礼法的要求是不能灭绝先贤的祭祀。以成汤的功业,周武王把纣王之子武庚分封在朝歌继续祭祀殷商先祖。不仅殷商后裔被分封,夏禹的后裔也被分封,就是杞人忧天的那个杞国,虞舜的后裔被分封为 陈国,其他包括伏羲、神农、黄帝、少昊等后裔都被周武王分封了土地祭祀先祖。
周武王死后,由于成王年幼,周公旦摄政,管叔、蔡叔与武庚起兵叛乱被周公旦镇压,武庚被杀,于是重新分封纣王庶长兄微子于宋继续统领殷商遗民,祭祀殷商先祖。宋国在诸侯国里是个异类,不客气地说,它是前朝余孽,所以宋国必须小心翼翼,不能引起姬姓诸侯的反感,否则会被围攻。
宋襄公的称霸构想
当宋国传承到宋襄公时,宋国在春秋这个时代依然保持着自己的殷商特色,在风俗上还有殷商遗风。此时,传承下来的贵族行为规则还被许多受过传统教育的贵族坚持,宋襄公就是其中一个。宋襄公想接过齐国称霸的大旗,所以必然会研究齐桓公的称霸经验。
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采取尊王攘夷的策略,存亡继绝,凝聚诸夏共识。先后联合诸侯救援被蛮夷攻击的卫国、邢国,树立威望;稳定周天子太子之位,维护周天子权威。九次召集诸侯会盟,确立齐国的霸主地位,并没有通过大规模战争就确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貌似齐国是通过坚持恢复周礼确立霸权的。
谁云前辈风流尽,尚有斯人气味同。开篇依然提醒大家出行时要注意防护呀。汉末时期各个势力中都曾出现过一些贤臣良将,他们有些随...
绘画作品:晏婴出使
乱世之中的三位贤士
公元前546年的“弭兵之会”,用和平代替战争,解决了晋楚争霸的纷争。其实这也是两个大国,在经过半个世纪的战争和杀戮之后,不得已而选择的相互妥协。
此时的春秋,已经是日薄西山的“季世”,各个国家都内乱不断,民不聊生。这个时候,只有寥寥数位,扶保着各自的国家负重前行。
孟子笔下曾经称赞了春秋中期的三位贤才——管仲、百里奚、孙叔敖。他们分别辅佐齐桓公、秦穆公和楚庄王成就霸业。
此时的春秋乱世之中,在晋国、齐国和郑国,也有三位贤士各自努力扶保着自己孱弱的国家。他们就是春秋后期的三贤——子产、叔向、晏婴。
- 1 -
子产:“古之遗爱”
在“弭兵之盟”之后,天下迎来了十多年的和平岁月。子产众望所归地开始在郑国执政。
郑国,这个夹在晋楚两强之间的国家,在郑庄公初霸之后,再也没有抬起过头。百年以来,郑国经历了两个豪强无数次的相互碾压。
子产认为,作为一个小国,如果不修文德,而过度关注武功,结果只能是招来祸患。子产对内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
“为田洫”
推行田制改革,按照规定严格划定公卿的土地疆界,“正其封疆”。将公卿大族在封地之外多占的田地,拿出来给其他农户,并对田地按亩收税,让更多人拥有可耕之地,提高了生产。
“为丘赋”
打破郑国的“国人”和被征服的部落“野人”之间的区分,参照土地和人口数量交纳军赋,把“野人”也纳入军赋的管理,从而大大扩充了兵源。
用现在的情况来比喻,就是取消本地户口和外地户口的区别,只要生活在这个城市里,就一律以居民对待,共同服役参军。
“铸刑鼎”
子产将郑国的法律条文,铸在具有王权象征意义的大鼎上,并公布于众,令国民周知,推动法治的建设。
“不毁乡校”
子产推行“学而后入政、择能而使之”的用人制度;以及“不毁乡校,愿闻庶人议政”,有控制地开放言路。
子产的改革思路是春秋最早的法家思想,堪称法家第一人。子产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郑国的稳定。
对外,子产曾经多次出使,为郑国这个处于夹缝中的国家维持了尊严。
子产告范宣子轻币
公元前549年,子产陪同郑简公出使晋国。他借此机会致信晋国正卿范宣子,请求减少贡品,获得范宣子的认可。
子产坏晋馆垣
公元前542年,子产陪同郑简公再次出使晋国。这次却遭到晋国的怠慢。接待郑国的宾馆简陋狭窄,连郑国带去进贡的礼物都无法安置。子产断然命人拆掉围墙,使车马得以进馆。
当晋平公派人来责问子产时,子产不卑不亢地申明自己的理由,据理力争,刚正不屈。赵武和晋平公为之折服,向子产谢罪,对郑简公重新礼遇。
子产论政宽猛
在病重临死之前,子产对接任他的人说: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够用宽厚的政策使民众服从。如果达不到,那么其他的政策都没有比刚猛的法纪更有效的治国方案。
这句话也代表了子产的法家思想。
“古之遗爱”
孔子认为子产是自己的老师,在子产去世之后,孔子盛赞子产是“古之遗爱”,给子产很高的评价。
- 2 -
听说了叔向的事,此时已经告老回家的祁奚,专程返回国都向范宣子进言,并与范宣子一同劝晋平公赦免了叔向。
更为精彩的是,在赦免了叔向之后,祁奚不去见叔向,就自己回家了。叔向也不去拜访祁奚,就直接上朝去见晋平公了。
(祁奚)不见叔向而归,叔向亦不告免焉而朝。
叔向与祁奚,堪称真正的“君子之交”。
晋、楚争先。晋人曰:“晋固为诸侯盟主,未有先晋者也。”楚人曰:“子言晋、楚匹也,若晋常先,是楚弱也。且晋、楚狎主诸侯之盟也久矣!岂专在晋?”叔向谓赵孟曰:“诸侯归晋之德只,非归其尸盟也。子务德,无争先!且诸侯盟,小国固必有尸盟者。楚为晋细,不亦可乎?”乃先楚人。书先晋,晋有信也。
于是晋国让楚国先进行“歃血”。楚国达到目的之后,在载书上写名时,又先写上晋国,以示礼尚往来。最终在剑拔弩张的形势中,达成了停战的会盟。
越王勾践剧照
一般认为,春秋结束于公元前481年。
这一年,孔子停笔,不再记录《春秋》。
这一年,田恒杀掉了齐简公,另立齐平公,实质上的“田氏代齐”已经完成。
在这前一年,越王勾践完成了他的复仇,攻破吴国击败夫差,成为春秋最后一霸。
- 1 -
大禹后人
历代越王,都是根正苗红的帝王之后。
多么根正苗红呢,特别正特别红。他们可是大禹的后裔,夏朝君主的直系子孙。大禹,那可是整个华夏民族的根基之一,这样的背景无法更加正宗。
越国所在的会稽,也正是大禹当年筑“九鼎”、祭祀天地的地方。因此越国受封于会稽,以掌管并看守供奉夏禹的祭祀。
越国,就在今天浙江的杭州和绍兴地区,现在可是个好地方。而在两千多年之前,由于地处东南蛮夷交界之地,越国一直比较落后荒凉,很少与中原地区发生联系。
古代华夏概念与“东夷、南蛮、西戎、北狄”
春秋末年,经历二十多代的传承,越王传到勾践的父亲允常这里。越王允常在位时,与他对位的,就是著名的春秋霸主吴王阖闾。
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励精图治十年,攻破楚国都城郢都,楚昭王避难于随国。此时的越王允常听说吴王阖闾人在郢都,国内空虚,于是趁虚而入,率军攻打吴国。
吴越两国之间的梁子,算是又结下了一笔。
- 2 -
一场神奇的战争
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践元年。允常去世,勾践继任越王之位。
吴王阖闾得知允常去世的消息,出兵攻打越国。勾践率兵迎击。双方对峙于檇李,如今的浙江嘉兴地区。
这是一场神奇的战争。
越王勾践先是派敢死队冲锋,冲击吴国的阵营,但是没有成功。
于是勾践派出敢死的勇士,排成三行,上演了一幕神奇的场景:他们步行至吴军阵前,齐声呐喊,然后自刎身亡。
自杀表演?越王勾践。
吴军哪里见过这样的阵势,士兵们都看得出神,越军趁机袭击吴军,吴军战败。
这么神奇的战法,真实性有待考察,久经沙场的吴国士兵也不至于见到流血杀头的场面就不知所措。
但是,越国士兵不怕死的精神可见一斑。面对强大的吴国军队,越军发扬一不怕死,二不怕死的难看,就怕死得窝囊的精神,与吴军展开了一场殊死战争。
激战之中,越国大夫灵姑浮用戈攻击吴王阖闾,斩落吴王阖闾脚拇指,吴王阖闾因重伤。吴国兵败,退兵回吴。
01前言
- 影视剧中的蒋介石和宋美龄
红军是通过川滇黔三省交界的彝族区到达大渡河畔的。中央红军从苏区出来的时候有八万多人,经过湘江血战之后还剩下不到三万人。由于民族政策做得好,红军行军迅速,没有在彝区耽误一点时间,让曾经叫嚣让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蒋校长“啪啪打脸”。红军虽然顺利经过了彝区,但是危险并没有减轻。在蒋介石的严令下,川军各部已经抢先占领了大渡河附近的各大渡口,而薛岳的十万追剿军也靠近了彝族区边缘的冕宁,很快就会通过彝区,赶到汹涌的大渡河沿岸。薛岳的十万中央军与红军不过距离四五天的路程而已。
按照蒋介石的计划,前后堵截,大渡河附近就是全歼红军的最好战场。
明显的敌众我寡态势,红军如果这个时候和敌人展开决战的话,后果不堪设想,唯一出路就是突破大渡河,杀入四川腹地,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关键问题就是大渡河能不能过得去。
水流湍急的河流,往往越向上游的地方越险,越不好渡,下游河面则宽阔一点,相对来说水流舒缓,好渡一些。
同样,在大渡河也有上、中、下三处可以渡河的地方:下游渡口渡河是最容易的,渡口富林的对岸叫作大树堡;中游的渡口便是红军进行大渡河强渡的第一个战场:安顺场;除此之外再想过河,就要到安顺场上游将近三百里的泸定桥了。
03面对蒋介石的命令,号称小诸葛的川军将领们如何算计
之所说川军将领都是“小诸葛”,他们针对大渡河的地形,和红军的战略意图,也分析出了在富林过河最容易的结论,所以他们把兵力布防偏向下游。
杨森的二十军,布置在大渡河下游的富林、大树堡等地,与宿敌刘湘的一个旅联防。
而刘湘的川军主力位于大渡河稍北的雅安、芦山一带,成为总预备队。
而实力较弱的西康省主席刘文辉的二十四军则在大渡河上游,承担着安顺场、泸定桥、康定等地的防守。
面对川军这群“小诸葛”的布防,红军则用诸葛亮当年办法来对付。
郑庄公剧照《东周列国志·春秋篇》
写到郑庄公时,《左传》中有三篇文章比较出名。除了本文中提到的《周郑交质》和《周桓王伐郑》之外,还有一篇就是中学教材里的《郑伯克段于鄢》,鲜知君在之前的文章中做过解读,欢迎大家到公众号里面阅读。
《郑伯克段于鄢》写的是郑庄公与自己弟弟共叔段的斗争,相当于郑庄公前一半人生的经历。
《周郑交质》和《周桓王伐郑》写的是郑庄公与周天子的斗争,则是郑庄公后一半人生的辉煌。
- 1 -
“九鼎八簋”的传奇
在一次意外的考古发掘中,郑庄公的传奇伟业被展现在世人眼前。
1923年8月,持续的干旱让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地区李家楼村的乡绅李锐很着急,于是他雇人在自家菜园打一口井来灌溉田地。然而足足挖了十几米深,还没有见到水。没有挖出水,却挖出了被夯过的封土和一些青铜器。
当时新郑县官员得知消息,立即派人制止了挖掘。随后冯玉祥将军部下靳云鹗带兵继续挖墓,出土了一百多件青铜器,并派人将挖掘出土的文物通通装车,押运到当时的开封,交给河南古物保存所收藏,即后来的河南博物院。
随着发掘的进行,一个春秋战国时代郑国的大墓被展现在世人眼前。这就是曾经在此地建国,并流传四百多年的郑国国君墓葬群。
这个墓葬群中出土了大量的精美的青铜器,其中就包括“春秋莲鹤方壶”这样的国宝。
莲鹤方壶(新郑李家楼郑国墓群出土)
除此之外,有几件特殊的青铜器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其中就包括代表着墓主人身份的“鼎”和“簋”。
众所周知,“鼎”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可谓是地位尊崇。鼎的大小和数量代表着墓主人的地位。
在新郑李家楼大墓中,就出土了一批造型精美的鼎,不仅造型精美,而且总共出土了九个。
除了鼎之外,同时出土的还有簋。这些簋同样精美,而且总共出土了八个。
郑公鼎及郑公簋(新郑李家楼郑国墓群出土)
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九鼎八簋”?
按照周朝礼制,只有帝王,也就是周天子死后,才能陪葬九鼎八簋。作为诸侯国君只能陪葬“七鼎六簋”;卿大夫之类只能陪葬“五鼎四簋”或“三鼎两簋”。
谁这么大胆?
这位陪葬“九鼎八簋”的墓主人,他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春秋小霸王”郑庄公。
陪葬“九鼎八簋”,被称作春秋时代“礼崩乐坏”的证明。看完郑庄公一生的经历之后,也就能理解他为什么敢于陪葬九鼎八簋了。
- 2 -
“霸道总裁”的诞生
在春秋时代的诸侯中,郑庄公是第一个出名的。
《左传》中的第一篇文章,也就是中学教材中的名篇《郑伯克段于鄢》,讲的是他的故事。
《郑伯克段于鄢》讲述了郑庄公从一个不被母亲喜欢的孩子,成长为心机boy,后来变成腹黑兄长,一举消灭掉弟弟共叔段叛乱的故事。有兴趣的小伙伴请在公众号历史文章中翻阅。
不过,根据郑庄公后来的人生走势看来,搞定弟弟共叔段的叛乱在郑庄公一生的辉煌之中,只能说是小试牛刀。
这个出生的时候因为难产,而被取名字叫做“寤生”的孩子,用他的辉煌人生告诉大家,他的确不是一般人。
在打败弟弟共叔段的叛乱之后,郑庄公成功的转型为霸道总裁。仅仅两年之后,郑庄公就开始了与周天子的对抗。
这就相当于郑庄公为了成为霸主,做了十几年的战略准备,而弟弟共叔段的叛乱,却刚好被拿来练了个手。
- 3 -
春秋小霸王
郑庄公,绝对不是个一般的角色,堪称春秋时代的最厉害的霸主之一。
之所以还要使用之一,是因为在他后来成就霸业的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都是大国,实力的确比郑国强,号召其他诸侯会盟的影响也自然更大。
然而在郑庄公所处的时代,周天子的威信一息尚存,郑庄公敢于第一个跟天子撕破脸皮搞起了对抗,彻底让周天子颜面扫地。他就是当时整个诸侯国江湖上最靓的仔。
在他看来,周天子早就担不下天下这个责任了。
举个类似的例子,到今天咱们如果说身边谁出过国,那基本感觉很常见。但要是放在三十年之前,谁要是出过国,那绝对是村里最拉风的人。
除此之外,如果要按照春秋霸主们所达到的霸业高度进行评比,虽然齐桓公有“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壮举,但郑庄公曾经做到的,在春秋时代三百年之中都无人能及。
那就是:欺负周天子。
欺负一次不够,还三连击。
接下来,伴随着《周郑交质》和《周桓王伐郑》这两篇文章,来看看郑庄公是怎么欺负周天子的。
(这不是诸葛先生吗,你怎么学坏了?)
- 4 -
第一击:和天子换人质
作为周朝王室的重臣,郑庄公和他爷爷郑桓公、他父亲郑武公先后辅佐周朝王室。他的爷爷郑桓公,在戎狄叛乱的时候还和周幽王一同被杀殉国。郑家父子这资历也是足够高。
周平王在位期间,郑武公和郑庄公父子两代人都在周朝王室担任卿士。郑家父子不仅是地方诸侯,同时是朝廷大员,堪称权势熏天。
公元前720年,估计是看郑家父子三代权力太大,周平王于是偷偷地把郑庄公的权力分了一些给虢公。结果这一下搞得郑庄公很有意见。
这个虢公,说起来跟郑家还有过节。
还记得在《郑伯克段于鄢》中,最初母亲向分封给共叔段的地方吗?那个地方就是制邑,而制邑就是郑国灭了东虢国之后夺过来的。
这么一来,周天子把自己的仇家给扶上位了,还分了自己的权力。
作为霸道总裁的郑庄公,不能光生气,更需要行动。他跑去向周平王兴师问罪。周平王则来个打死不承认,不承认自己对郑庄公有不满情绪。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
不承认,就得有所表示。
于是郑庄公逼着周平王跟他交换人质以示清白。这就跟现在男女之间谈恋爱,到了最关键的时刻,为了证明爱情的忠贞,房产证得写上对方的名字一样。
和天子交换人质,这买卖对郑庄公是稳赚不赔啊。不管怎么换,郑庄公都赢了。毕竟他是臣,而周平王是君。
双方互派人质,郑庄公派出了自己的世子公子忽为人质,周平王派出了自己的太子王子狐。
拿自己的儿子,跟天子的儿子交换,而且换来的还是太子。
这一仗,郑庄公完胜周天子。
- 5 -
第二击:抢天子家粮食
就在周天子和郑庄公交换儿子当人质的这一年,周平王挂了。
也是在这一年,被交换到郑国做人质的太子狐,还没轮到他继承天子之位,也挂了。
接替周平王继位的周桓王,是太子狐的儿子,也就是周平王的孙子。
想起自己的父亲到郑国做人质这事,周桓王自然觉得气不过。等到他继位,直接把郑庄公的权力给撸了,把权力给了虢公。
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
这个虢公,大家留意一下,在春秋的早期还是有很多戏份的。虢国的级别很高,是周朝初期分封的最高级别的“公爵国”之一。
最初天下分封的公爵国只有三四个。连姜子牙、周公旦这么大功劳的功臣,都只是被封“侯爵国”,郑国则只是个“伯爵国”。
这个虢公被周桓王赋予重权之后,还真的辅佐起周天子,仗着天子的名号干了挺多事。在春秋初期,虢公和虢国的名号经常在江湖上被人提起。
比如到了后来,虢公跟随周天子讨伐过郑国、以及虢公被周天子指派去攻打晋国的曲沃一族等。虢公俨然混成了御林军的感觉。
然而事实终将证明,没实力的诸侯国,即使有周天子的支持,也不要轻易插手去管别家的事,尤其是别惹大国,否则容易引火烧身。
虢国最后的结局,就是那个著名的成语——“假途灭虢”。因为实力不够,又仗着周天子撑腰,去管了太多晋国的事,于是被晋献公给灭了。
再说回来郑庄公,虢公一上位,自己的权力就被撸了。这样一来,周天子和郑国的关系就更差了。
作为霸道总裁的郑庄公,自然要有所回应,他决定采取进一步行动,搞点小动作。
还记得在《郑伯克段于鄢》之中,一开始提醒郑庄公要注意共叔段的大臣吗?他叫祭仲。
此时郑庄公交给祭仲一个重要任务:收割天子家的麦子。到了秋天,郑庄公又交给祭仲一个任务:收割天子家的稻谷。
这就是明抢天子家的粮食啊。
堂堂周天子,竟然被割了韭菜。
- 6 -
第三击:箭射周桓王
郑庄公抢了周天子的粮食。这事儿搁谁身上都窝火,周桓王也一样。过了几年,郑庄公去朝见天子,就没有得到周桓王的好脸色。
身为霸道总裁,郑庄公也来了脾气,直接甩袖子走人,从此以后再也不去朝见天子了。
于是,内心感觉受到一万点伤害的周桓王御驾亲征,带着蔡国、卫国、陈国一起讨伐郑国。
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王为中军;虢公林父将右军,蔡人、卫人属焉;周公黑肩将左军,陈人属焉。
天子带领中军,虢公带领右军,周公带领左军,三军出动。
天子总共统帅的只有六军,这一下就搞了一半的部队来,还别说还有蔡国、卫国、陈国。
听到这个消息,要说郑庄公不慌张那是假的。于是召集会议,讨论对策。
郑子元请为左拒以当蔡人、卫人,为右拒以当陈人,曰:“陈乱,民莫有斗心,若先犯之,必奔。王卒顾之,必乱。祭、卫不枝,固将先奔,既而萃于王卒,可以集事。”
公子元对阵型的布置提出了建议:用左面的方阵来抵挡蔡国、卫国的军队;用右面的方阵,用来抵挡陈国军队。
公子元说:“陈国正在战乱之中,人民没有斗志,如果先对他们发起进攻,他们必定逃跑。周王的士卒为了照料他们,必定会乱了阵容。蔡国、卫国的军队不能支撑,也一定会首先逃奔。这样就可以集中兵力进攻周桓王带领的士卒,咱们就可以成功了。”
这里的公子元,是郑庄公的二儿子公子突。这样一番谋划展现了他的能力,的确是一名出色的军师。
这位公子元,后来担任了郑国的第五任及第八任国君。
听起来是不是感觉很乱很奇怪?乱就对了。
接着回来说这场战争。
从之。曼伯为右拒,祭仲足为左拒,原繁、高渠弥以中军奉公,为鱼丽之陈,先偏后伍,伍承弥缝。战于繻葛,命二拒曰:“旝动而鼓。”蔡、卫、陈皆奔,王卒乱,郑师合以攻之,王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王亦能军。
郑庄公听从公子元的建议。让曼伯带领右面方阵,祭仲统帅左面方阵,原繁、高渠弥带领中军保护郑庄公,构成了一个“鱼丽”阵式,前为战车,后为步卒。
这里的曼伯,就是郑庄公的大儿子公子忽,是郑国的继承人。在此次战争中,作为一名勇猛的将军展现了他的能力。
这位公子忽,先后担任了郑国的第四任及第六任国君。
还有一个祭仲,大家是不是很熟悉?老朋友了。
在郑国的冲锋下,陈国、蔡国、卫国这些周天子小弟们的部队,一触即溃,四散奔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