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献公暴虐,父亲死的时候不悲痛,对待大臣也不以礼相待。在鲁襄公十四年(西元前558年)的时候,卫献公污辱大臣孙文子、宁惠...
所以,季札一见到叔孙穆子,两人便互相欣赏,相谈甚欢,很快就引为知己。但季札还有出使任务,不能久留,他离开之时,忧心忡忡,提醒穆子说:“你要小心啊!我听说君子应该选贤择能,你这个人心眼虽好,却不善于用人,再不注意的话祸患迟早会降临到你的头上。”
季札的乌鸦嘴后来还真应验了,6年后,也就是鲁昭公四年(公元前538年),穆子被自己宠信的家臣竖牛幽禁,活活饿死在了家中。
著名乐评人季札在鲁国打响名声后,紧接着又跑去齐国,拜访当时东方第一大牌心灵导师晏子,这晏子的名气比叔孙穆子还大,司马迁曾说:“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一部《晏子春秋》,里头全是智慧。但就算是如此智者,也有一叶障目的时候,当时,齐国表面上形势尚可,但其实危机四伏,季札到这里没几天,就发现了齐国的惊天病症,于是赶紧劝晏子说:“您赶快交还封邑和权力吧。只有懂得放弃,才能明哲保身,免于祸患。依我看,齐国已然病入膏肓没救了,总有一天要政归他人。而且一天没有归属,灾祸就一天不会停止。”
晏子很听话,不久就交出了权力。
季札的乌鸦嘴后来也应验了,12年后,也就是齐景公16年(公元前532年),齐国四大家族田、鲍、栾、高打起了内战,晏子因为保持中立而没有受到牵连。
季札离开了卫国后,继续向西,去往此行他最重要的目的地晋国,路上经过戚城(卫邑,今河南濮阳市东北),当地的行政长官孙林父为他接风洗尘,击罄奏乐,没想到季札却一点儿不领情,说:“你还好意思奏乐?我听说发动叛乱而不修德行的人,必然会遭到杀戮。不久前你发动叛乱把卫侯给驱逐出境了,虽然后来良心发现又把他接了回来,但你始终是有罪的啊。你现在的处境,就好比一只燕子在帐幕上筑巢,危在旦夕。害怕都来不及,又有什么可欢乐的呢!?”
孙林父听了这番话,吓出一身冷汗,从此一辈子都不敢听音乐了。
这位孙林父其实并不是一位懂得悔改之人,当年他出使鲁国,由于不按礼节与鲁国国君并肩而行,曾受到叔孙穆子当面指责,脸上却毫无愧色。如今听了季札一番话,竟然痛改前非了,孔子对此相当感慨,说季子能以义正人。同时不忘表扬孙林父:知错能改,犹未晚也。
季札这一路埋汰了不少人,最后遭到他“毒手”的是晋国。晋国是吴国在北方的重要盟友,两国常年合作抗楚,战略意义非凡,所以季札到达晋国后,广泛拜访各大家族,与各族卿大夫交流。事后,他又发表了一个惊人预言:“各大家族之中,韩赵魏三家比较牛,晋国的政权最后八成要落到他们手里!”
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预言到“三家分晋”的人,第二个预言到的人是孙武。但季札做该判断时,要比孙子早40年。
季札在晋国期间还交到了一个好朋友,那就是晋国著名贤臣叔向,临别时,他语重心长地对叔向说:“小心呀,晋国君淫臣强,政权迟早将归于私家。你这个人太过直率,一定要多长个心眼,让自己免于祸难。”
其实类似的话,几年后晏子也跟叔向聊过,两个难兄难弟都对两国的未来感到担忧,但又无能为力,这大概就是智者的痛苦吧!大家对孔子时代了解颇多,但对于前孔子时代的这一批先哲研究较少,事实上,季札、晏子、子产、叔向等人,也都是百年不遇的贤人与大师,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批开始独立思考的先知、学者、思想家与哲学家。风云际会,让他们相见,相遇,相知,相惜,也让他们的思想相互碰撞,磨合,交融,升华。正是在他们的交流与努力下,中国民本思想开始萌芽,理性之光从愚昧和迷信的层层包裹中冲决而出,中国文化第一次从蒙昧走向文明,从重神惧鬼走向人文关怀。而也正是在他们的影响下,比他们晚一代的孔子才成长起来,集众贤之大成,建立了中国人自己的思想体系。
大师,并不是横空出世,在他之前,必有一个璀璨的群星时代。
而与此同时的古希腊,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克塞诺芬尼等一大批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正著书立说,为西方哲学和自然科学的蓬勃发展夯下了坚实的理论地基。
最后顺便再聊一件事儿,话说季札出使列国前,曾路过徐国(今江苏省徐州一带),徐国国君对他热情款待,两人相谈甚欢。席间,徐国国君看到季札佩戴的宝剑,很是艳羡,一直把玩,想要又说不出口。熟悉先秦历史的人都知道,吴越之地的兵器铸造业十分发达,所谓吴钩越剑,那里出产的刀剑冠绝天下。这一把吴国公子的佩剑,那肯定也是差不到哪里去的。
徐君对季札的剑动了心,季札当然都看在眼里,但作为尚在出访途中的外交使臣,没有佩剑在当时是很严重的外交失礼,所以他也只得不动声色地将这心思埋下,想等出使回来再把剑送给徐君。
然而等季札从晋国出使回来,徐君已经等不及死掉了,世事无常,当真令人难以预料。
季札很伤感,他来到徐君的墓前,但见寒风冽冽,墓前的一棵枯树随风颤动,沙沙作响,更添几分萧索。季札叹了一口气,解下身上的佩剑恭恭敬敬地挂在墓前的枯树上,转身就要走。随从们很奇怪,都说:“徐君已经死了,您把吴国的国宝挂在这里给谁呢!”
同样是四大美人,为什么杨贵妃要排在最后?难道这是按时间顺序来排列的吗?当然不是,实际上四大美人虽然美艳过人,但是却都有着身体缺陷。其中西施的身体缺陷最轻,并不算什么,而杨玉环的缺陷最让人难以接受。那么四大美人究竟有着怎样的身体缺陷呢?
西施捧心
西施作为四大美女之首,不仅是“年纪最大”的,也是最有魅力的。因为西施的身体缺陷严格意义上来说,不仅没有降低她的魅力,反而使她更加楚楚动人。在《庄子》中记载,西施虽然是美女,但是却有着心脏疾病,因此病发时会捧着心脏。邻居见了后,也效仿西施,结果留下了东施效颦的成语。
由此可见,西施虽然有心脏疾病,但是她捧心的同时不仅没有对她的颜值造成影响,甚至还提高了她的魅力,让她兼具一种病态美,楚楚动人,惹人怜爱。因此西施位列四大美女之首,其余的三位美女都有影响颜值的身体缺陷,唯独西施不仅没有受到影响,反而对气质有所加成。
昭君遮肩
王昭君作为四大美人中排名第二的美女,她的身体缺陷也不算严重。据史书记载,王昭君天生肩膀窄小并且向下耸拉,也就是俗称的“溜肩”。在古代可没有形体纠正的手术,因此王昭君只能够披着斗篷来遮住肩膀,一次掩盖住自己的瑕疵。
而曹操本身对士族也不待见,他采用了“唯才是举令”任用任何有才学有能力的人,最早打破了世家门阀对人才和官位的垄断。但是同时曹操也没有否定士族门阀,因此他在去世后,儿子曹丕不仅没有继续“唯才是举”的方针,反而推行了陈群的九品中正,让人才能力的评定重新回到了朝廷和门阀手中。
宇宙大将军侯景
南朝时期,本是世家门阀发展的重要时期,但是在梁武帝末年,整个世家门阀却开了倒车。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南朝混世魔王侯景。侯景是鲜卑人,六镇起义时期投靠了尔朱荣。但是他本身却是一个造反专业户,他原本是尔朱荣部下,后来投靠了高欢。高欢死后儿子高澄继位,侯景马上造反。
在北齐待不下去的侯景马上投奔梁武帝萧衍,可是侯景依旧没有停止自己的造反之路,在南朝梁发动了规模最大的叛乱,不仅杀害了萧衍父子,还屠戮了许多门阀士族,给江南门阀带来了灭顶之灾。侯景虽然在史书上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也造成了许多杀戮,但是他的行为却为门阀的消失带来了促进作用。
冲天大将军黄巢
隋唐以来,我国的门阀变成了五姓七望为代表的的士族集团,而科举制度诞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门阀制度,但是门阀士族靠着家学和物质基础,很快就适应了科举制。唐朝的进士中有80%都来自士族,由此可见想要通过科举制彻底消灭门阀不太可能。
而在唐朝末年的黄巢,却做到了消灭门阀。公元905年,黄巢将三十多名朝廷官员斩杀于白马驿,在社会秩序彻底崩坏的乱世,世家大族就像黄河里的浊流一般,奔涌到海不复西归。黄巢的手段虽然残忍,但是却彻底结束的士族时代,为平民时代的到来做出了贡献。
结语
“天街踏尽公卿骨,甲第朱门无一半。”
韦庄的《秦妇吟》,借妇女之口,描述了唐朝黄巢起义的混乱。在这场暴乱中,原本高贵的公卿成为战马铁蹄之下的白骨,而科举高中的朱门一半都消失在战乱中。
相传春秋时期,晋献公宠爱骊姬,想废长立幼,于是就逼死了长子申生,并追杀重耳和他的弟弟们。
就这样,晋国公子重耳被迫在外流亡19年。都说离家在外的孩子不容易,重耳也是一样,一天,饥寒交迫的重耳对着水中自己的倒影发呆。
只见水中的人,已不复在家时那般红润饱满,这些日子以来的风餐露宿,颠簸流离,使得原本圆润的脸变得越发沧桑与削瘦,原本白里透红的小脸,也变得苍白,没有血色。
真是屋漏偏逢连阴雨,原来仅存的一点儿粮食,也被下人偷走了,现在,又走到了这样一处没有人烟的荒凉地方,重耳觉得自己眼前一阵阵发黑,好像马上就要饿的晕厥过去!这可如何是好?!
正在这时,他的一个随从介子推,端了一碗用野菜和肉做成的汤给他喝。重耳喝过了这碗汤,才感觉自己又活过来一般。
他问介子推哪里来的肉?介子推谎称是打猎得来的。但事后不久,重耳还是知道了真相,原来,那肉是介子推割了自己腿上的肉。
国家的强盛是支撑争霸战争的重要因素,因此是争霸君主们的重要目标。秦穆公是位有谋略的杰出君主,他率先打破秦国由贵族执政的局面,敢于引入非本国的人才,这在当时可是个非常大胆而又明智的决定。关于招引非本国的优秀人才,穆公一方面希望可以借由他们制定正确的国家政策,达到强国的目标,另一方面也希望削弱贵族势力。
如果长期由贵族执掌朝政,很容易形成利益相连的集团,加上宗法制度下宗族关系本就亲密,这就会在社会上形成盘根错节的势力,显然会对君主统治产生威胁。虽然春秋时期的君主专制还在形成期,政治嗅觉敏锐的穆公已经感知到了潜在的危机。而任用毫无势力的非本国贤才,可以大大避免势大难控的现象,不合君意可随时罢免。
事实证明,秦穆公的这一做法是非常明智的。在他执政期间的众多贤才中,我们不得不提的便是百里奚。百里奚是穆公从晋国迎娶夫人的陪嫁奴隶,足见其地位之低,当然有人会问一个奴隶能有什么才能?其实百里奚原来在虞国担任大夫,虞国被灭后,被晋国收为奴隶,其本人是非常有才的,自然不甘于做奴隶,于是便从秦国逃跑了。
此时的百里奚已经年过七十,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白发苍苍,可能连路都走不稳当的老人,竟然能够出逃,其一表现出百里奚杰出的智谋,其二也展现了他不甘受辱高尚的气节。但是他的运气似乎差了点儿,不幸又被楚国给捉了去,但是有才之人终有施展智谋的机会,深处困境的百里奚即将迎来他生命中至关重要贵人的救援。
秦国有人告诉秦穆公百里奚是不可多得的贤才,当时希望秦国飞速发展以争霸中原的穆公自然不愿意错失人才。求贤若渴的穆公打算用重金将百里奚赎回来,所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急于请回百里奚的穆公显然考虑不周,幸而其身边人加以提醒。如果秦国花重金赎一个奴隶,那不就明摆着告诉楚国这个人对我们很重要,楚国还会放人吗?
最后秦国用五张羊皮换回了对其发展起重要作用的百里奚,在此要说明的是,秦穆公之前对百里奚毫无印象,看到满头白发,仿佛下一秒就要离开人世的百里奚,穆公的失望之情毫不掩饰。在穆公开始不确定百里奚到底行不行时,这位古稀老人打趣道:“您要是要我干青壮年的体力活,那我自然不行,但要我出谋划策,那我可还年轻着哩。”
于是君臣开展了为期三天的交谈,穆公深知百里奚是不可多得的治国之才,将其拜为五羖大夫。此外百里奚还像穆公推举了另一位旷世之才蹇叔,充分表述了蹇叔超脱凡人的胆识和才能,穆公一听,比百里奚还厉害,立刻派人携带丰厚的财物前去迎接,拜其为上大夫,在两位贤才的辅佐下,秦穆公施展宏图大志的时代要到来了。
内修政理,外交诸国
在招引了治国贤才之后,秦穆公便要和他们一起谋划秦国的发展了。春秋时期诸国争霸是主旋律,对内需要保证国家的发展强盛,这是支撑争霸的关键因素;对外则需要注重同他国的攻战与联合。要实现的目的很明确,针对这些目标,穆公和他的贤臣们制定并实施了系列措施,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看一下。
爱惜百姓的秦穆公不仅没有惩罚这三百多人,反而赐予他们酒,原因是穆公听说吃了马肉若不喝酒的话会对身体造成损害,可以说穆公将爱民用实际行动表现了出来。这些百姓对穆公十分感激,后来穆公在与晋国作战时,被敌军包围,情况十分危机,当初他赦免的这些人奋不顾身冲破敌人的包围圈,使穆公脱离险境。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民心所向的重要性。
在外交方面,秦穆公也有好好经营。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虽然一落千丈,但是仍是天下共主的代表,齐国管仲改革时采取的重要外交政策便是“尊王攘夷”,秦穆公也采取了尊王的外交政策。公元前636年,周襄王的弟弟公子带与狄人相勾结,企图取而代之,面对前来进攻的反叛队伍,襄王无力抵抗,只得出逃,秦穆公树立威信的机遇来了。
代表周王室正统的襄王出逃在外,暂居郑国,但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尽早夺回王位才是明智之举。于是他向邻近的晋国和晋国请求帮助,对于秦、晋两国而言这可是在诸侯国中提升地位和威信的大好时机,当然要把握机会了。于是秦、晋两国派兵护送周襄王回王室,并杀死公子带等叛乱势力,此举收到了尊王攘夷的效果,秦国的地位进一步提升。
此外,秦穆公与邻国晋国的关系随着国家发展有所变动。晋国是秦国东进争霸中原的一大劲敌,秦国采取的策略主要是战和相结合,在未到交战时机时,采取的主要是联姻之策,后世流传的“永结秦晋之好”就形象表达了春秋时期秦晋两国采取联姻维系暂时和平的政治手段。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穆公在争霸过程中并非一味开战,而是根据具体情况定策。
东进未果,西霸诸戎
当争霸的准备工作完成后,秦穆公便开始了东进的步伐,首先面对的便是相邻的头号强敌——晋国。由于当时的晋国发生内乱,许多公子出逃在外,春秋时期宗法制逐渐崩坏,嫡长子不再是唯一的继承人,其他诸子都有机会继承国君位,当时凭借外国势力的援助登上君位的情况并不稀奇。秦穆公便希望利用机会,扶植晋国公子即位,以加强控制。
良渚遗址距今5000多年,它比夏朝的时间还要早。因为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提法,夏朝所处的时间应该是公元前2070-1600年。
考古学家在华夏的大地上,曾经挖出过170万年前的元谋人,也挖出过几十万年前北京人的头盖骨,以及几万年前的山顶洞人化石。
我们现在又找到了,距离今天5000年的城邦遗址(有人说这是虞朝遗址)。那么,为什么距今四千年的夏朝,反而找不到了呢?
一、夏朝不是找不到,是无法确认
对于如今的中国考古界来说,夏朝不是找不到,而是很可能已经找到了,但是无法得到确切的结论。
现在中外考古学界基本上认为,“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就是夏朝的遗址,但是由于没有任何的出土文献,也没有文字可以证明这一点,所以一直无法确定它的身份。
二里头遗址位于洛阳盆地的东部,距今大约3800~3500年,时代跨越夏、商两个王朝,这个时间和“夏商周断代工程”记载得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