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俱乐部SKT T1团队宣布进入DOTA2,并宣布了他们的第一个DOTA2分支成员FOREV。作为前MVP成员,MVP在TI 16年后宣布解散。此后五名队员分散在各队,一直没有声音。这次...
转发赞是对边肖最大的鼓励! Dota2这个风靡全球的游戏,从发展至今经历了几个版本的变化。每次更新中,创作者IceForg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版本对应的热门英雄,而相对冷...
现在国内的球队基本没有换人操作,所以在这里我们会给各位云玩家大致介绍一下各个球队的教练,也可以帮助各位球队球迷在赛后及时找到背板对象。本文的素材来自竞宝,感...
文字/球 原创作品,拒绝擅自转载 英雄克制关系系列笔记: 1.1中有一种英雄式的克制关系。DOTA,这个在阵容选人的时候特别重要,所以尽可能多的了解是没有坏处的,可以让你...
-
《半条命2》于2004年11月16日上映,之后V宣布《半条命2》的续集打算以《第十章》的形式上映,根据游戏中解说音轨的提示,这样的续集总共有三部。但在《半条命2:第二章》上映后,G胖食言了。《半生缘2:第一章》结尾有第二章存在的预告,但第二章结尾没有第三章的预告。所以,虽然距离最新的续集已经过去了10年,但玩家期待的“半条命”故事依然没有完结。
更让粉丝失望的是,之后V似乎对续集失去了兴趣:先是制作了《求生之路》,然后是《传送门》,然后是CS: GO和DOTA2,但没有提到半条命2:第三章。虽然多年来一直有传言说第三章的内容已经在制作了,但是结果都是一样的:假的,然后很快就被玩家遗忘了。
2012年,有玩家在商城看到了《半条命2:第三章》的海报,距离发售日期还有99,999,999天。当然,这后来被证明是乌龙事件
瓣膜社生日那天,一封特别的信再次唤醒了玩家的记忆,把Dota2和半条命系列逼在了一起。
前Valve编剧马克·莱德劳(也就是半条命系列的编剧,他在2016年1月离职,当时很多人认为他的离职是半条命系列彻底终结的标志)在自己的个人网站上发表了一篇短文。这篇文章以书信的形式讲述了一个科幻故事。虽然这个故事的主角似乎和半条命关系不大,但是聪明的玩家还是从这个故事中挖掘出很多线索来证明。
马克·莱德劳个人网站上发布的信件截图,红圈部分是需要替换的部分。替换后的全部内容被认为是《半生缘2:第三章》久违的故事梗概
玩家将把莱德劳信中提到的“格蒂·弗里蒙特”这个名字换成半条命系列的英雄“戈登·弗里曼”。飞船名字“Hyperborea”对应游戏中的飞船:Borealis(北极光),外星人“异类”对应游戏中的联合军队,这样就可以得到一个非常完整的“半条命2:第3章”
结合2012年泄露的游戏设定中一个雪域的概念图,结合这个故事的设定,两者非常吻合。此外,2013年披露第三章的保密协议有效期为十年,2017年刚刚到期,因此莱德劳“变相披露”的可信度非常高。
半条命地图2:第三章2012年泄露
这样的泄密似乎也暗示了半条命续集可能真的已经死了。于是愤怒的粉丝跑到Steam平台,疯狂刷v公司DOTA2下的差评,表达不满。在此事件之前,DOTA2的评价是“特别赞”,最近的评论开始倒向另一个极端:
为什么要来这里发泄不满?似乎在玩家眼里,就是因为忙于DOTA2的开发,V才有精力去做自己喜欢的半条命,甚至连传送门2和CS: GO的问题都被扣了。
也有一些中国玩家表示了不满:
也有俄罗斯网友表示不满:
类似的差评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大部分人都能理解玩家对自己喜欢的续集无尽的愤怒,但是把愤怒转移到另一个游戏里,作为发泄不满的渠道,似乎是不合理的。更何况DOTA2是一款玩家数量多,口碑好的游戏。在我们公司的微博评论下,也有玩家给出了相对冷静的解释:
对于这场恶评风暴的导火索,编剧莱德劳似乎也有点措手不及。前来观看的网友曾经砸过他的个人推特和网站,这让他不得不澄清。他说《半条命2:第三章》可能还是V想发展的。
我们可能还会看到G胖,数到3的那一天。
一、开篇: 1.选择成功的启动器后,您可以走到左下角。东方幻想乡的NPC红梅岭会给你发红包出门,领红包出门,打开就有奖励。 2.在右下角的店铺选项里,买一件对应角色使用...
-
《绝地求生》的Steam玩家数量已经超过DOTA2
至此,人们才发现《大逃杀》的主题和游戏是如此完美:封闭的环境和对胜利的苛刻要求造就了激烈的对抗,充分发挥了“与人同乐”的目的。运气好的捡装备模糊了玩家最初的差距,真正实现了“一个人开始没有狗,所有装备都靠捡”的快感。地形的多样性使得该剧成倍增长,使得“钓鱼流”、“荡流”等玩法层出不穷。
所以大家都觉得制作人多么有才华,创造了这么有趣的游戏模式。但要知道,没有什么是一蹴而就的,每一种完整的游戏模式的诞生都有其不断再造和积累的历史文化和商业化过程。那么,“大逃亡”的模式是如何发展到最后被引入游戏的呢?各阶段有哪些代表性事件?今天,作者将带读者看到大屠杀主题的形成和演变历史。
-
欢乐一直是动作游戏取之不尽的主题库
受伊特鲁里亚亚文化的影响,古罗马人首先开始普及角斗。贵族们把奴隶、战俘和囚犯聚集在一起,在人群中战斗。但贵族和民众对观看这场比赛的热情,使得这场比赛迅速发展成为人与老虎、狮子、熊、豹等野兽的肉搏战。然而,人们还不够满足。为了寻求更大的刺激,罗马人有了真正的剑斗士——与前者不同,他们在训练营中经历了非常剧烈的锻炼,并接受了严格的饮食控制。虽然他们的社会地位比奴隶略高,但他们也不得不在笼子里战斗到死,以供人们娱乐。
当一方被击败时,著名的女巫或处女可以做一个手势:拇指朝上,他还能活,拇指朝下,他应该当场被杀。角斗结束后,有专人手持烧红的铁棒,检查是否有装死偷生的角斗士。如果他们看到活人,就会被锤子打死。
-
车战:“狗贼不想跑毒圈,过桥被抢!”
其实这种人与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争斗,不仅仅是西方的专利。虽然规模有限,但据《韩曙:外齐传》记载,昭帝在位时,皇帝去虎圈观看斗兽。所谓的老虎圈,其实是一个小斗兽场,有大厅和建筑,供观众欣赏角斗表演。
“庄子。杂文。说起《刀光剑影》记载:“过去赵文王喜见,剑客夹门,还剩三千客,日夜打锋。死伤百余岁,百善不厌。”也就是说,只有古代赵国的文王招募了三千剑士,他们日日夜夜打着剑术,杀了上百人。
但是随着法制和文明的进步,这种野蛮血腥的游戏逐渐消失,各种更文明的格斗技巧被取代。你可能见过这样的场景。在一个小圆缸里,几只蟋蟀在互相争斗。他们都鼓励自己的翅膀发出一阵金属噪音,他们扑向对方摔跤和碰撞。经过长时间的战斗,只有一只活了下来,然后它们的主人把蟋蟀从瓦罐里放了出来。到了唐代,长江中下游的人们才发现,这种狭隘的空生死之争也同样好玩。因此,斗蟋蟀、斗鸡等“文明血腥游戏”迅速在民间和贵族中盛行。
在西方,有定制规则的拳法。其实“大逃杀”一词最早起源于美国摔跤联盟中的一种比赛形式——皇家战役(Ball Royale):多个选手参加同一个比赛,最后站在场上的唯一选手就是冠军。
兄弟贵族之间的大混战
人性的终极实验:现代战争中文艺思想的碰撞
但经过漫长的原始积累,现代人类社会的探索依然需要计数,这才真正让封闭环境下的杀戮迅速融合。接触过《绝地求生:大逃杀》的玩家可能对以下场景中的各种涂鸦比较熟悉:房屋上满是政治隐喻的涂鸦,军事区高耸的意识形态标志,还有一片飞机残留的地面。这些场景都揭示了这个世界背后的故事并不简单。
外界可能经历了一场大战,还是已经变成了反乌托邦社会?
其实这也是《大逃杀》主题中常见的设定。玩家越是局限在一个孤岛上,对岛外的世界越是好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游戏,岛外发生了什么,这个有组织的杀人游戏是谁在控制?这一点在电影《饥饿游戏》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大逃亡的游戏过程中不断穿插着十三个辖区与中央集权资本斗争的线索。巧合的是,《绝地求生:大逃杀》的制片人也表示愿意完善故事背景和单人战役。为什么所有伟大的逃亡作品都选择反乌托邦的设定作为背景?正是因为这些作品的灵感来源于上个世纪一系列战争史实和一系列探索“人性之恶”的文学作品。
最著名的故事之一是一个关于人性、权力和欲望的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的阿那塔山岛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作为东亚的战胜国,夺取了太平洋上的德国岛,成立了国有企业“南洋兴发有限公司”,并对其进行了广泛的殖民。21岁的加比·卡佐和她的丈夫加比·郑毅以及她的老板库萨卡贝·梅铮于1944年被派往阿那塔山岛管理该岛的种植业务。
故事的女主角是加比和子
随着太平洋战争的激烈,卡兹的丈夫死于美军的炮火之下。随着丈夫的去世,何姿很快加入了他的老板库萨卡贝。几个月后,一艘运送武器的日本渔船被击沉,31名幸存者来到岛上。日本天皇宣布战败后,美军驾驶快艇,用日语大喊:“日本投降了。你尽快投降,出来用我们的船带你回家。”但是岛上的日本人坚信他们伟大的日本帝国是打不垮的,于是都躲了起来,继续进行反空攻击演习。
到目前为止,这个不可避免的岛上共有33个人:何姿、库萨卡比和其他31个人。经过短暂的友好相处,不断膨胀的欲望逐渐暴露出每个人争夺唯一女人的野心。终于,导火索来了。1945年8月,人们在一架坠落的美军B29轰炸机上发现了两支手枪和几十发子弹。经过短暂的修理,手枪可以正常使用。
该事件还被安排在电影《安娜塔·汉川》中,图为海报
拿到枪的两个人很快占领了喀左,于是“有枪即有喀左”成了岛上年轻人的信条。不久之后,在同类相食中,枪手相继神秘死亡,手枪不断转手,喀左被不同的男人占领。直到1951年6月26日,精疲力竭的人们向美军投降,被送回日本。此时,岛上32人中只有19人。媒体蜂拥而至,幸存者们虽然心照不宣地隐瞒了岛上的大屠杀,却因为自相矛盾的叙述而不经意间被曝光。
一时间舆论哗然,嗅觉敏锐的导演很快意识到这是一个很有潜力的题材。一子还利用了剧《阿娜塔山岛》和电影《这就是阿娜塔山岛的真相!好莱坞导演斯坦伯格(Stenberg)也以此为主题拍摄了《阿娜塔山岛》,并为后世的一些类似主题提供了最初的灵感。60多年后的今天,日本推理大师桐野夏生根据这个故事写下了《东京岛》,10年后同名电影上映。
一些英国媒体报道了此事
除了现实中的这种孤岛杀戮,文学虚拟作品对类似题材的启发也占有重要地位。最著名的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蝇王》。1940年,二战期间,戈尔丁以中尉军衔加入皇家海军,直接参战。在参加了德国战列舰俾斯麦号沉没、诺曼底登陆的战斗,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对人性的各种迫害和蔑视之后,他在病态的世界中看到了太多对人性的扭曲,以及文明社会是如何在人类原罪本性的改变下一步步走向堕落和毁灭的,对他的创作过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但威廉最初的成就并不多,只是一个名气不大的业余作家,更不要说进入主流视野了。直到1954年他的作品《蝇王》出版并获得成功,他才一举成名。这本书以精彩的情节征服了当时很多年轻人,成为校园学生中流传的必读书籍之一。
这本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其前所未有的创新主题:故事发生在想象中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中,一架飞机带着一群男孩从英格兰南部撤离。飞机被击落,孩子们的机舱降落在一个像天堂一样的废弃珊瑚岛上。起初,这群孩子一起工作。后来,因为本性邪恶,他们互相残杀,变成了孤岛上的悲剧。
《蝇王》是一部带有科幻色彩的奇葩,不多见。推荐你读一下
故事中的荒岛,其实是20世纪社会的缩影:故事中的男孩,想要品尝当统治者的滋味,行使自己的权力。即使在现代文明社会,对物质和权力的过度追求也会导致社会的无序、封闭和毁灭。这种观点也得到一战和二战的支持,因此得到了读者的广泛认可。这个世界充满了邪恶,其实是集权社会和纳粹主义的缩影。
而推理的作品才是真正在封闭环境下大规模挖掘出杀人魅力的作品。以1939年无人居住为代表的推理系作品的兴起,使得封闭系统的杀戮也普及开来。这些作品往往满足以下条件:舞台与外界隔绝;出道人物仅限于舞台;最后几乎完全毁灭。可以看出,这个设定和《绝地求生:大逃杀》很像,是著名的“闭环下无人居住”模式。
随着科技手段的改变,太多的不可能触手可及,人们第一次开始集体思考社会和人类。以此为出发点,人类的想象力从每一个血液中喷涌而出,科幻、朋克、反乌托邦等题材的分支蓬勃发展。作为这些树枝上的果实,也是《大逃杀》的第一部作品。深作欣二的电影《大逃杀》于2000年正式上映。
《大逃杀:大逃杀》主题真正的开拓性作品,也是与《绝地求生:大逃杀》最直接相关的作品
网上关于《大逃杀》的介绍已经够多了,这里就不赘述了。影片改编自日本小说家高桥浩之的同名小说,大致讲述了一个初中生因为未来世界纪律松弛而被送到荒岛上玩“杀人游戏”的故事。
影片诞生之初,因为充斥着血腥暴力,大部分人只把它当做小众小说。我从来没想过其实是火焰点燃了市场:几年后,曾经被《大逃杀》丰富的内涵和刺激的剧情所吸引的创作者们,掀起了一股“脱缰热”,同时点燃了东西方的市场。在日本,漫画《惊魂游戏》连载10年,小说《王者游戏》出版12年。在韩国,有《十亿韩元》等逃亡作品。西边,以2007年《死刑逃脱》上映为契机,2008年小说《饥饿游戏》的出版成为热点,并迅速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