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赞歌,夺权胜利的人便可以黄袍加身,而失败的人往往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历史中的项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一代霸王最终在江边自刎,潦草结束了自己的一生,而他死后,曾经受命于他的五虎将迎来了不同的结局。
战死沙场
跟随项羽的这五位名将相传都英勇善战,根据史料记载与坊间传闻,其中两位最终都战死沙场,并不比项羽所活的时间长。
在这五大武将中,最神秘的莫过于虞子期,在历史的正史中完全找不到他的身影,没有人知道他的生辰、没有知道他的家乡,也没有人知道他究竟几时来到项羽的身边。
在野史的记载中,虞子期是虞姬的哥哥,由于虞姬深受项羽的喜爱,因此虞子期也沾了妹妹的光,受到了项羽的重用。
虽然在正史中虞子期并非扬名立万之辈,但是在文学作品中他的身份却被塑造得十分高大,甚至连项羽与虞姬的相遇都杜撰了出来。
在后人的添油加醋中,虞子期家族世代为制作兵器的匠人,当年项羽与叔父起义能够顺利成功就有他们所制作的兵器一份功劳。
后来,项羽就常来虞家买兵器,一来二去就认识了倾国倾城的虞姬,再后来,虞姬与虞子期便跟随项羽南征北战,但是虞子期并非英勇善战之人,他大多数时候是与五虎将中的另一位猛将英布一起作战。
虞子期虽然不善战斗,但是对项羽算得上是忠心耿耿,在项羽自刎后,历史中便找不到半点与之相关的事件,人们推测他与项羽一起战死在乌江。
一、自刎乌江分析
让我们回到了当年项羽所处的局势,一生英名的他,没想到吃了败仗,被团团围住,我们熟悉的一个成语四面楚歌就来自这里。不过真正的情况是他虽然失败了,处于弱势,但他还没有被拿下,还有一些士兵跟着他。俗话说男子汉大丈夫,能屈能伸。战场上失败不算什么,难的是输了以后倒下再也站不出来。
对于这个道理,作为统帅的项羽不可能不懂,但为何没有继续过江?毕竟当时牺牲了多少手下的性命,项羽才有机会突围出来。对于他来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作为著名的西楚霸王,也不是普通人,打仗这么多年,心理素质绝对异于常人,回到江东老家,等候机会,东山再起的机会不是没有,那为何还要甘愿自刎乌江,是他愚笨吗?
根据史料分析,此时突围出来的项羽,之所以不愿意过江,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比如说如果自己过江,那刘邦的军队必定将战火烧到江东,那是自己的故乡,他可不想战火殃及无辜的江东父老。况且自己出战这么多年来,帮助自己打下半壁江山的,不正是那些家乡而来的江东子弟呢?自己打了败仗,再将刘邦军队引到家乡,再行杀戮之事,这种行为可不是大丈夫项羽所为,所以这是他不愿意过江的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关于项羽自己的心态。作为大名鼎鼎的西楚霸王,一路走来,基本上都是绿灯,通畅无阻,有自尊的他,多年来打胜仗不断,也是成为了江东父老的骄傲。在家乡人民的心中,项羽就是真正的贵族,如果他不在了,有人形容再也没有贵族了,可见项羽当时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之高。
现在失败了,自己哪有脸面过江再看到那些江东父老。况且自己带领的这支军队,士兵多数来自老家,他们跟随自己多年征战,目的就是能够出人头地,跟随西楚霸王创一番大事业,结果现在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士兵和项羽自己。对他来说,心中是有愧的,不仅没有让大家能够衣锦还乡,而且性命不保,想到这些,项羽痛不欲生。
过了江便是江东,自己的老家,过江容易,但心里的这道坎估计项羽过不去。这一次发生的战役,死伤无数,而在江的那一边,有无数的家庭在等着家人的安全回归。战死的士兵当中有父亲、儿子、兄弟、丈夫多种身份。倘若自己过江,那面对江东父老,如何解释?如何交代?
即使对方不与自己计较,或者失望到了极点,不与项羽交流,但一直以来心高气傲的项羽,又如何能够过得了自己心中的那个坎呢。况且已经陷入了人生的最低谷,想东山再起,谈何容易,还有谁肯将自己的家人给项羽,让他有东山再起的机会。没有人加入,项羽即便想站起来与刘邦对抗,根本不可能。
一世自信,甚至有些自负的项羽,没想到自己竟然会沦落到这种地步,逃到了乌江边,相信他思考了很多,回忆了自己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不过那些已经成为了过去,如今的他,已经生无可恋,根本无法想象得出,自己怎么可能还有机会再站起来,受此重击的他,根本不可能过了心里那一关重站起来。
二、最大原因
其实除了以上所说的那些原因以外,还有一个天大的秘密。这个重要的秘密就是天要亡他,逃到哪儿都是一个结局。在古代,不管是帝王还是老百姓,是非常相信命运的,想当年项羽辉煌时,根本没有将刘邦放在眼里,谁知对方崛起那么快,反败为胜,击败了自己。对于失败的原因,项羽当然思考过,除了战术方面的问题以外,他认为是天助刘邦。
其实当时刘邦身边汇集了天下英雄好汉,以及各种人才。有一些人推荐给刘邦一种杀人不见血的摧毁心灵方式,就是制造舆论,攻倒敌手的心理防线。刘邦接受了,后来就出现了斩白蛇等故事,通过这些事情,目的就是给项羽传递一个信号,证明刘邦才是真龙天子。对于这个上天的旨意,原本项羽是不相信的,后来发生的种种事情表明应该是上天佑之。
不得不说,刘邦这边确实人才济济,除了给他献计如何攻打项羽,还有人献计用震慑力非常强大的攻心术,即使到了最后,也不放弃攻击项羽最后一道心理防线的机会。张良及时命人唱楚歌,就在这一刻,项羽已经无法接受,只好安于天命。既然天要亡他,只好顺其自然,无反抗之力,最后导致项羽只好结束自己的性命。
三、总结
古代的人非常相信命运,他们知道人不可能胜天。即使项羽多么拼命而努力,但始终无法战胜刘邦,看来刘邦真的是真命天子。既然如此,再反抗也是多余的,即使东山再起也没有了胜利可言。既然如此,还有脸面回到江东,面对江东父老吗?心理崩溃的他,最后只能选择符合他尊严的做法,就是宁死也不过江。
10、七星龙渊剑——雷焕
传说在三国时期,张华跟雷焕是著名的星象师,他俩夜观天象,发现北斗星有紫气。
雷焕判断,南昌丰城附近,可能有一柄宝剑。
张华和雷焕两人便赶到丰城,根据星象秘密寻找宝剑。
不久,张华和雷焕在地下深处,果然找到一个石匣子。
石匣子一打开,便有森森寒气冒出,里面放着一把宝剑。
剑身寒气逼人,视之有如临深渊之感,耳边隐隐有龙鸣之声。
雷焕得到七星龙渊剑后,北斗星的紫气便消失了。
9、水火囚龙棒——杨林
水火囚龙棒,类似于锏,是两根短棒,各重150斤,两头如狼牙棒般,布满尖刺。
水火囚龙棒的主人, 是隋唐第八条好汉——靠山王杨林。
杨林老当益壮,拿着手里的这对水火囚龙棒,多次挽狂澜于既倒。
杨林的武功,可以吊打程咬金、秦明、尉迟恭等人。
杨林的水火囚龙棒让瓦岗寨众将吃足苦头,后来罗成出马,击败了杨林。
杨林,败在罗成的回马枪之下。
8、倚天剑——曹操
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
《三国志通俗演义》里,武功盖世无双的吕布死后,他的方天画戟被曹操得到。
曹操用吕布的方天画戟回炉再造,打造成两把剑,一把名叫青釭剑,另一把名叫倚天剑。
倚天剑与青釭剑齐名,并称为“绝世双剑”。
曹操自己佩戴倚天剑,专门安排一个亲信夏侯恩,替自己背着青釭剑。
青釭剑的名字不如“倚天剑”霸气,而且还被赵云给抢走了。
夏侯恩也因此得名“长坂剑圣”!
7、五钩神飞枪——罗成
五钩神飞枪,跟一般的枪矛不同,这柄长枪在枪缨处,暗藏五个倒钩。
五钩神飞枪,是玉面寒枪俏罗成的兵器。
罗成虽然枪法高超,但在原著中人品却不咋地。
首先,罗成孤高冷傲,仗着武功高强,目中无人。
除了秦琼、宇文成都少数几个人,罗成看不起大部分人。
第二,罗成冲动鲁莽,做事不计后果。
最后,罗成自私自负,除了对秦琼还算可以之外,对其他人薄情寡恩。
罗成挑了丁彦平,丁彦平可是他的义父,还给他传授枪法!
在评书里面,有罗成“不仁不义”折寿五十年的说法。
6、方天画戟——吕布
吕布的方天画戟为双刃,典韦的双铁戟是单刃。
除了吕布之外,薛仁贵、《水浒传》里面的方杰,兵器也是方天画戟。
《三国志平话》里面,吕布的方天画戟长一丈二,戟身上有八荒火龙之灵。
普通人摸到方天画戟,手掌上会有焚烧之感。
方天画戟的利尖之处,蕴藏澎湃杀气,让人战意滔天。
吕布打遍三国无敌手,但斩将记录很少,连二流武将都没斩过。
这只是演义小说里面的定义,古代的方天画戟是一种礼仪陈列之物,很少用于实战。
5、凤翅镏金镋——宇文成都
凤翅镏金镋是宇文成都的兵器,重三百二十斤。
李元霸下山之前,师父告诫他,不得杀害使用凤翅镏金镋之人。
如果李元霸听从了师父的告诫,宇文成都就不会死。
宇文成都单挑伍云召、伍天锡、雄阔海三人联手,三十回合不落下风。
面对魔神一般的李元霸,宇文成都还是义无反顾地冲了上去。
他只知道自己不是李元霸的对手,但他没有后退半步。
宇文成都虽然战死,他依旧是那个横勇无敌的天宝将军。
4、龙胆亮银枪——赵云
常山赵子龙,左手青釭剑,右手龙胆亮银枪,一身是胆。
赵云刚刚出场时,凭借手中龙胆亮银枪,跟文丑大战五十余回合。
颜良、文丑带兵夹击,赵云冲出重围,还斩杀大将鞠义。
自此英雄初露锋芒,骧山一战,龙胆亮银枪第一次对准了曹魏大军。
龙胆亮银枪寒芒乍现,曹营名将高览翻身落马。
随后赵云又冲破许褚、于禁、李典三位大将的包围,在体力消耗很大的状态下,20会合速败张郃。
《三国演义》中,赵云最精彩的战绩当然是大战长坂坡,连挑曹将五十二员!
当年韩信手握十万大军,旗下谋士曾建议韩信自立为王,那么如果韩信当时自立为王,以他的综合能力,能否打败刘邦和项羽呢?
军事奇才,政治庸才
1、韩信主要思想受制于分封制
韩信具备军事家的才能但缺乏政治家的谋略,韩信与刘邦相比虽然其军事能力远远高于刘邦,但论起政治能力和权术制衡,韩信恐怕能以和刘邦相提并论了。
韩信的思想受兵家思想影响较大,韩信的出身“士”,这个阶层主要的想法是通过辅佐一个有才干的君主,达到自己分封为王的目的,这点我们可以在韩信先投靠项羽,因在项羽麾下没有受到重视后改投刘邦中看出;
韩信的这种分封制的思想明显的暴露出韩信的政治远见不足,分封制起源于我国商朝,繁荣于西周,后发封制导致各地诸侯势力过于强大,已经严重威胁打中央的统治,因此秦朝开始后不在实行分封制而改为高度集权的中央集权制。
项羽刘邦等人希望建立的是一个中央高度集权的天下,这是对当时政治局势明智的判断,而韩信的这种想法和二者相差过大;
2、刘邦立志要做帝王,韩信却未曾有过帝王梦
秦末汉初,各地农民揭竿而起,韩信从一开始都没有想过要揭竿而起,因此韩信从一开始最终的一个目的是通过辅助一个有才能的君主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点也充分说明了韩信的能力不足,因此这种政治上的短见注定此人无法和刘邦项羽去抗衡。
而我们反观刘邦,从最初的沛县的一个小混混到后来成为大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在楚汉争霸中赢得绝对性的胜利,从一开始刘邦就是去奔着皇帝的目标去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刘邦善于玩弄权术、忍辱负重。
可以这么说刘邦具备一个开国皇帝所具备的政治素养,而韩信的目的只是通过辅助刘邦达到自己衣锦还乡的目的;所以2者之间的想法不同必然会导致韩信拥兵自立无法成功。
刚愎自用、如何成事
1、张良明哲保身,韩信刚愎自用
韩信虽然有伟大的军事才能,但是却过于
2、刚愎自用,难成大事
而韩信的做法有点幼稚,辅助刘邦建立大汉王朝后又想自立为王,甚至在后来要挟刘邦必须封自己为王才肯出兵,彻底打破了自己和刘邦的君臣关系,这种刚愎自用的想法怎么和刘邦项羽去争夺天下呢?
即使说当初拥有十万大军的韩信在一地自立为王,打破当时项羽刘邦二人对立的局面,开启真正的三足鼎立的局面,但是以韩信的这种性格注定是要
双重性格 优柔寡断
1、双重性格 难以成事
韩信的性格是一个过于矛盾的双重性人格,这种双重性人格注定自己是无法和项羽刘邦去竞争的,韩信当时虽然有十万军队,即使可以取得阶段性胜利,但后续的双重性人格注定在以后的三方的长期对峙中必然处于劣势状态。
韩信的双重性人格在刘邦这里可以得到证实,刘邦对张良可以说是言听计从的地步,把张良当成帝师;而对于韩信,刘邦确实是留了不少心眼,可以说刘邦很清楚韩信的这种双重性格。表面对刘邦感恩戴德实则对刘邦满心算计。韩信用市井之志为自己谋取利益,而要求他人用君子的胸怀回报。
2、太史公评价韩信
太史公在《淮阴侯列传》的结尾评价: “假 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 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 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这种双重性格注定韩信无法和项羽刘邦去竞争天下。
刘邦知人善用,韩信感情用事
1、感情误事,伤身之祸
韩信在当时拥兵的时候想的不是如何自立为王,而是念的是刘邦对自己的知遇之恩,自古帝王多寡情,在作战时韩信对项羽的性格分析的头头是道,对刘邦想必也肯定了解,然而韩信终极是错信了刘邦,最终给自己带来伤身之祸
2、刘邦驭人,韩信毁于萧何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说的就是韩信和萧何的关系,韩信这一生一直相信萧何,但是韩信被吕雉处死的时候,萧何也没有给韩信求情,韩信根本不了解萧何,萧何自始至终都是刘邦的人,这种识人用人能力可以说韩信不及刘邦的十分之一。
刘邦从一个小混混到后来的开国皇帝,刘邦的核心能力就是在于用人识人上,不管是最初陪刘备打天下的萧何、樊哙;还是后来的张良,甚至在后来的各种战役中一次次的死里逃生,刘邦的这种
有一年,叔侄两人在路上遇上秦始皇帝出游,车马又一列又一列的,威风凛凛,项羽瞪大了眼说:"有一天要取而代之",项粱赶紧上前捂住其嘴,说道:“不要乱说话,那会杀九族的”。项梁因此对项羽刮目相看。项羽身高八尺多,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就算当地弟子,也惧怕项羽。
梁目睹楚国江山被秦国占领,父亲又被斩杀,复国报仇之心时刻绷得紧的。十三四年后(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7月),农民出身的陈胜、吴广对秦朝揭杆起义。当时,项梁带着项羽去到吴中(今江苏南部),交结了一批豪杰。秦朝有一郡守叫殷通,见天下义军峰起,预感秦亡必然,找到项梁,一起谋划反秦,项梁一口应承。
而此刻项梁窃喜,盘算着以商议军情为名,出门叫项羽持剑进入,不由纷说杀了殷通,夺取了印授。于是项梁对这些人摆出"乃召故所知豪吏″之态,告知他们自己起兵反秦,很快占领吴中地区。但仅到了这年12月,陈胜被秦朝章邯军所败,正当项梁准备挥兵西进时,章邯军率先攻了过来,大敌当前,项梁召集各路将领在薛(今山东腾县)商议大事,决定听从居鄛人范增(以奇谋著称,后为项羽将领,项羽尊他为亚父)的建议,立楚国王室后人、已在民间牧羊楚怀王孙子心立为楚王,仍号称楚怀王,重新树立一面反秦大旗。
二、与此同时的刘邦在做甚
此时,出生于沛县,在秦朝当过亭长,陈胜起义后,被推举为沛县令(原秦朝沛县的文官萧何、曹参极力推刘邦当县令),旋即举起反秦旗帜的刘邦也参加了这次会议。
在稍休整几个月后,项梁举兵西进,他率领的部队在今山东东阿大败秦军,另一支由项羽和刘邦二人统率的军队进攻定陶(今山东曹县,向西攻到今河南祀县,大胜秦军。后不久,项梁沉浸于胜利的喜悦中,不听部下宋义需提高警惕的劝告,被秦将章邯军稍作休整后突袭,死于混战中。
定陶一战,宋义曾预料鲁莽的项梁必败,而交战后章邯认为楚兵不足忧,即率军主力北渡黄河攻赵,赵国向楚国告急。
项梁战死后,楚怀王和项羽、刘邦等人率余部退保彭城(今江苏徐州),楚怀王下令各部统归自己直辖,接到赵国战报,楚怀王先召见宋义,遂派出以他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率军救赵。命令刘邦西出略地,挺进秦腹地,打入关中(关指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省灵宝市,关中指过了函谷关进入陕西中部地区,如西安、咸阳等)。同将领们约定:谁先攻入关中,封谁做王,当时秦军强盛,将领们没哪个认为先入关有利的,惟项羽痛恨秦灭故国,打垮项梁军队,愿西进。
但项羽曾经与叔父项梁抗秦攻打城阳时在攻打秦时,大肆杀戮城中军民,没有留下一个活人,所到之处无不残杀毁灭,他的请求没有得到楚怀王首肯。
三、成名之时的项羽,露出骄横本色
宋义部队随即出发,行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便驻扎下来,时间过了四十多天,项羽急了,对宋义说,我们是救赵的,应该长驱直入,迎头痛击;宋义认为秦军一战再战,必疲惫,我军现在是养精蓄锐,待时机一到,可以重重痛击,一举获胜,说到行军打仗冲锋陷阵我不如你,运用智慧你不如我,军威面前,项羽无奈。
当时已是隆冬,天寒地冻,士兵食不果腹,项羽心急如焚。一天清晨,借朝见宋义之机,将宋义杀死于帐中,并号令军中说:"宋义图谋不轨,楚王命我暗中杀掉他。"楚军诸将见到这一情景,无不慑服,楚怀王也无奈,只好以项羽为上将军,指挥军队抗秦救赵。
项羽举杀之行,威震楚国,名闻四方,军心也大振。于是项羽挥师渡漳河过黄河,将行军中用于煮食碗盆炉灶全部打烂击碎,抛落河中,所有士卒只许带上三天口粮,以示与秦军拼死到底,经过九回大战,打得秦军片甲不留,秦军主将章邯投降,秦军编入楚军,赵国得救。此后,项羽率全军向西进入关中,但在西进前,为避免原秦军途中反抗,将二十万秦军斩杀。
汉元年(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的军队首先到达霸上(今西安市东),向秦地百性宣告:我到这里来,是为父老们除害的,你们之前受到秦朝暴政之苦,现在结束了,我不会有欺凌暴虐行为,请不要害怕。秦地百性奔走转告,欢呼雀跃。
十一月项羽进入函谷关,但关门被先到的刘邦关上了,于是派将领攻破函谷关,驻军于鸿门(今陕西临潼东),与刘邦相距40里。此时听说刘邦已平定关中,项羽大怒,数日后,血洗咸阳城,杀秦原将子婴,焚烧阿房宫,大火三个月不息,秦地百姓敢怒不敢言,屈服于淫威之下。同时派人回去报告楚怀王,楚怀王说:"按照原来的约定办"。
项羽(前232年-前202年),他是名将项燕之孙,年少时就有着远大的志向。项梁是项羽的叔父,他对于项羽有着很大的期望,从小就教他识字、习武,希望他能够成为文武双全的人;可项羽总是三分钟热度,所以项梁对项羽十分的生气。
项羽见叔父生气,于是向叔父解释道:“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项梁听后觉得有一定的道理,于是又教项羽兵法。此后,项梁带着项羽一起征战,项梁于东阿大败秦军,接着又派遣项羽、刘邦去攻打了城阳,项羽和刘邦在战场上都很活跃。
刘邦(前256年-前195年),他出生在沛县,为人比较的豁达,很多人都愿意和他做朋友。刘邦年轻的时候,在泗水郡做泗水亭长,并且和诸多的官吏有所往来,有的人在后来还成了汉朝的开国功臣。
据悉,刘邦在咸阳服徭役的时候,见到过出游的秦始皇,曾发出过这样的感叹“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此后,吕公来到了沛县,当地的士绅豪杰都来进行祝贺,刘邦没有带贺礼过来,却自称献了一万铜钱,吕公见了刘邦以后,认为他相貌不凡,还将女儿许配给了他。
之后,刘邦响应陈胜、吴广,在攻占沛县以后,他的兵力达到了三千之众。随着局势的发展,刘邦率部众跟随项梁,并一同拥立熊心为楚怀王;项梁战死以后,大军的士气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项羽和刘邦没能打下陈留,两人不得不撤军,项羽率军在彭城驻守,刘邦则在砀山驻守。此后,楚怀王来到彭城,封刘邦为武安侯,项羽为长安候,并派兵北上救赵;随后遣将西入关攻秦,并和诸将定下了“怀王之约”。
在演变的过程中,许多规则也被逐渐加入。而其中的一条规则,却与刘邦项羽的一段经历有关。
推翻秦朝的战友
公元前209年,900余名戍卒在前往渔阳的路途中,被大雨拦阻去路。如果无法按期到达,按照大秦律法,这些人都要被杀掉。情急之下,陈胜吴广率领这些人杀掉押解他们的军官,发动大泽乡起义,自此揭开了推翻秦朝统治的序幕。
在纷纷响应起义的豪杰当中,有两个人最为耀眼。这两个人就是极具传奇色彩的刘邦和项羽,而这两人的出身来历却有着本质的区别。
作为楚国大将项燕的后代,项羽出身自将门世家,从小便学习兵法,修习武术,成年后的项羽威风凛凛,气度不凡。而家族与秦朝的深仇大恨,更让他心怀远大地抱负。
而刘邦与之相比显得逊色了许多。虽然作为泗水亭长,看上去是个公职人员,其实这一职位并不在国家职务编制之内,而是由当地官员拟定的。也就是说,刘邦这个亭长的职务并未受到国家的聘用,自然也就不会发给他工资。
除了没有稳定的工资之外,刘邦也没有一技之长。主要的收入来源,便是凭借亭长这一身份,进行招摇撞骗。这样的人自然很难让人觉得可靠,所以一大把年纪了,刘邦也未能成家立业。
就是这样天差地别的两个人,却在机缘巧合之下相遇了。不仅如此,两人还结拜为异姓兄弟,这层关系,也为两人后来发生的事埋下了伏笔。
大泽乡起义后,全国各地纷纷揭竿而起。项羽因为对秦朝的仇恨,开始招兵买马,积聚力量来对抗暴秦。刘邦则是遇到了与陈胜吴广类似的情况,迫不得已之下也选择起义来自保,在实施一番迷信活动之后,刘邦逐渐也形成了自己的势力。
于是刘邦项羽又成为了统一对抗秦军的战友,只是他们的关系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牢靠。
惊心动魄的鸿门宴